紅一師和紅二師師長分別是誰(30歲出頭就是師長)
2023-09-19 16:01:29 1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先後有27個步兵軍參戰,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有「萬歲軍」之稱的38軍了。
長期以來我們比較關注的是該軍的戰績,對其軍長梁興初、政委劉西元也多有耳聞,至於其下屬三個師(112師、113師、114師)當時師長、政委的情況則比較模糊,我們本文就來談談這個話題。
112師是38軍中歷史最悠久的部隊,前身可追溯到紅軍時期彭總所率的平江起義部隊。抗戰勝利後發展為山東軍區第1師,進入東北後發展為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第1師,為頭等主力師。
《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對該師的評價是:
全軍統一番號後,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改番號為第四野戰軍第38軍,第1師改為第112師,部隊入朝後即為志願軍38軍112師,時任師長楊大易,政委李際泰。
112師師長楊大易,1919年出生於四川省蒼溪縣,1933年參加紅軍,長期在紅四方面軍紅30軍中戰鬥。西路軍失利後,18歲的楊大易歷經千辛萬苦回到延安,隨後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8年,楊大易被調到山東參加對日作戰,在抗戰中曾擔任濱海軍區主力團團長等職。
抗戰勝利時,已經成為團級幹部的楊大易才26歲。在解放戰爭中,楊大易又歷任東北民主聯軍第2師4團和5團的團級主官,東北野戰軍1縱1師副師長、第四野戰軍38軍112師副師長、112師師長等職。
1950年率部入朝時,楊大易才31歲,但卻已徵戰沙場17年了。1955年全軍授銜時,36歲的楊大易被授少將軍銜。
112師政委李際泰,1919年生於山東省武城縣城關三裡莊(今屬河北故城),跟楊大易是同歲。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高小畢業當小學教員的李際泰毅然投筆從戎,參加了八路軍129師東進抗日挺進縱隊津浦支隊。
在當時的八路軍中,李際泰的文化程度是比較高的,因此參軍後即被調入教導隊,隨後被分配到基層當連部文書,一年多後李際泰已擔任連指導員。在抗日戰爭中,政工幹部也是戰鬥員,在殘酷的作戰中李際泰表現出色,到抗戰勝利時已任山東軍區第1師2團政治處主任。
在解放戰爭中,李際泰先後擔任東北民主聯軍第1師第2團政委、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第1師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38軍112師政治部主任。
1950年4月,李際泰升任112師政委,同年10月與師長楊大易率部入朝時,他也才31歲。1955年全軍授銜時,李際泰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
113師部隊在38軍中的歷史僅次於112師,部隊前身最早可追溯到紅25軍。抗戰勝利後發展為山東軍區第2師,進入東北後又發展為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第2師,為頭等主力師。
《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對該師的評價是:
2師富有朝氣,執行命令堅決,戰鬥性頑強,但次於1師。有突擊力,對於攻堅突破較有經驗,善於野戰進攻,為東北之頭等主力師。
全軍統一番號後,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改番號為第四野戰軍第38軍,第2師改為第113師,部隊入朝後即為志願軍第38軍113師,時任師長江潮,政委於敬山。
113師師長江潮,1917年出生於河北定縣。1934年,17歲的江潮參加了東北軍的學生兵,在士官學校畢業後歷任東北軍57軍的排長、連長。全面抗戰爆發後,江潮率部積極參加抗戰,並在1938年加入了我黨的外圍組織民族解放先鋒隊,並在1940年初正式入黨。
當時是全面抗戰中期,東北軍57軍軍長繆徵流跟日軍談判的行為激起了部隊的強烈不滿。江潮於是率57軍112師667團的1連和3連起義,起義後部隊先後稱為57軍補充團、獨立旅、海陵獨立團,江潮任該團團長。
抗戰勝利後,海陵獨立團改為山東軍區第2師6團,江潮任團長。隨後江潮又先後擔任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第2師6團團長、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第2師參謀長、第四野戰軍38軍司令部參謀處長、113師副師長、師長等職。
1950年率部入朝時,江潮33歲,他所指揮的113師穿插三所裡之戰在第二次戰役中極為關鍵。1955年全軍授銜時,江潮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
113師政委於敬山,安徽濉溪縣人,生於1919年。於敬山7歲讀私塾,高小畢業後又考入縣立中學讀書。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於敬山加入了宿縣戰時後方服務團抗戰救亡社,1938年任湖西人民抗日義勇隊第2總隊22大隊2營青年幹事。
抗戰時期,於敬山歷任青年幹事、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等職,參加了一系列戰役戰鬥。
抗戰勝利後,於敬山隨部進入東北,任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第2師4團副政委兼政治處主任,此後歷任團政委、2師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戰軍第113師政治部主任等職。
1950年初,於敬山任113師政委,當年10月隨部入朝參戰時才31歲。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於敬山與師長江潮一起指揮部隊,打出了113師「飛虎師」的威名,為38軍的萬歲軍榮譽立下了汗馬功勞。
1955年全軍授銜時,於敬山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
114師在38軍的三個師中比較特殊的一個,該師前身是1942年起義的東北軍新111師,後來改為山東軍區濱海支隊,由率部起義的萬毅擔任司令員。
抗戰勝利後,部隊向東北進軍,歷經改編後為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第3師(萬毅擔任該縱隊司令員、政委有一年多時間,1955年全軍授銜時,萬毅被授予中將軍銜)。
《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對該師的評價是:該師作戰基礎好,能擔負防禦戰鬥任務。
全軍統一番號後,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改番號為第四野戰軍第38軍,第3師改為第114師,部隊入朝後即為志願軍38軍114師,時任師長翟仲禹,政委李偉。
114師師長翟仲禹,1919年生,山東濟陽人。1935年,在北平上學的翟仲禹參加了著名的一二九運動,次年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全面抗戰爆發後,翟仲禹參加了八路軍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久後被派到東北軍111師參與工作。
東北軍111師起義後,翟仲禹歷任該部副團長、團長,抗戰勝利後又隨部隊開赴東北,先後任團長、政委等職。
全軍統一番號後,翟仲禹任38軍第114師政治部副主任,隨後又先後任副師長、師長。
師長翟仲禹(前排右一),政委李偉(後排左一)
1950年抗美援朝爆發,翟仲禹率114師入朝參戰,當時他也只有31歲。在戰爭中,翟仲禹的114師在攻德川、打土耳其旅、漢江防禦戰中有出色表現。1955年全軍授銜時,翟仲禹被授予大校軍銜。
114師政委李偉,1917年生,山東壽光人。1938年初,李偉參加了中共膠東特委組織的威海起義,不久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中,李偉長期在八路軍山東縱隊戰鬥,歷任副中隊長、指導員、副教導員、旅政治處組織股長、膠東軍區海軍支隊政治處主任、副政委等職。
抗戰勝利後,李偉隨部隊開赴東北,歷任支隊副政委、政委、牡丹江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等職,隨後又調到野戰部隊,任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第3師政治部主任。
全軍統一番號後,1縱3師改為第114師,不久後李偉升任師政委。
114師政委李偉(左一)
1950年入朝參戰時,李偉33歲,跟師長翟仲禹一起指揮部隊,打出了赫赫戰功。1955年全軍授銜時,李偉被授予大校軍銜。
以上六位師長、政委,在1950年抗美援朝時都是只有30出頭,其中112師師長楊大易31歲、政委李際泰31歲;113師師長江潮33歲、政委於敬山31歲;114師師長翟仲禹31歲、政委李偉33歲,平均年齡是31.7歲。
而當時38軍的軍長梁興初只有38歲,政委劉西元更是只有33歲。
如果我們統一看當時志願軍指揮員年齡的話便會發現,在當時志願軍的師一級主官中,基本都是30出頭;軍級主官大多在35歲到40歲之間;志司及兵團級主官的年齡也大體如此。像彭總這樣52歲的司令員,在志願軍中已經是屬於絕對的「老兵」了。
因此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我軍其實是非常年輕化的一支隊伍,雖然指揮員們普遍年輕,戰鬥經驗卻非常豐富。比如以上38軍的師一級主官,到抗美援朝時普遍已有連續10多年的作戰和指揮經驗了,這一點可不是誰都能比得上的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