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制動鉗制動活塞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9-20 01:17:10 1
專利名稱:後制動鉗制動活塞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後橋的制動機構,具體是指一種後制動鉗制動活塞機構。 技術背景在本實用新型發明以前 ,本行業中普遍使用的後制動鉗制動活塞機構是公告號為 CN1187866的專利文件中公布的帶自動調整機構的制動活塞機構。在該機構中,調整螺母旋 擰在一個軸向可滑動但不可轉動的螺杆上(螺杆未畫出),一個輔助活塞可滑動地布置在 活塞體內腔中,通過一個軸向鎖定的咬接連接與調整螺母連接。並且通過在螺母和輔助活 塞上各自開設排氣槽來完成內部空氣的排出。但是該機構零件數量多,零件加工複雜而且難度大。一方面,在該活塞機構中,由 於存在輔助活塞,為排除活塞體內腔前部的空氣,在活塞體上須設置小排氣孔。並且為避免 小排氣孔漏油,須在輔助活塞上增加唇形密封圈。當活塞出現超程時,輔助活塞可能滑出制 動活塞體內腔,導致漏油使液壓失效。即使不超程,密封圈的形狀也難以保證,並且密封圈 容易老化,也是漏油的潛在風險。另一方面,由於輔助活塞與調整螺母的咬接連接結構容易 產生卡死的故障,阻礙調整螺母的補償旋轉,從而影響行程調整,導致制動無力。同時,調整 螺母在行程補償時是需要旋轉的,這樣在螺母上開設排氣槽就難以保證排氣槽始終處於頂 端,也就無法保證活塞機構內部所有的空氣在排氣時能順暢的排出,可能造成制動疲軟。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加工難度低,並且制動更 加安全可靠的後制動鉗制動活塞機構。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後制動鉗制動活塞機構,它包括活塞體、行程調節螺 母、波形彈簧和卡簧。所述活塞體的內腔前端設有可容納初裝狀態時行程調節螺桿頭端的 小圓柱形第一空腔;活塞體的內腔中部還設有可容納行程調節螺母的圓錐形第二空腔,所 述第二空腔頭部與小圓柱形第一空腔尾部相接;活塞體的內腔中後部設有可容納波形彈簧 和卡簧的圓柱形第三空腔;活塞體的內腔尾部設有大圓柱形第四空腔。所述圓錐形第二空腔上開有至少一道弧形第一排氣槽,圓柱形第三空腔上開有至 少一道弧形第二排氣槽,所述第一排氣槽和第二排氣槽首尾相連。所述活塞體的前端設有至少一個防轉定位槽。所述活塞體的內腔尾部設有卡簧槽。所述第一排氣槽和第二排氣槽的位置為裝車狀態下,防轉定位槽固定的活塞內腔 頂端。所述第二排氣槽的深度大於卡簧槽的深度。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通過活塞體內內腔在結構上的改變去掉了輔助活塞 的結構以及輔助活塞與調整螺母的咬接機構,進而去掉了排氣小孔和密封圈的結構,降低 了漏油的風險和卡死故障的可能性,使制動更加安全可靠。同時,本實用新型中將排氣槽開到活塞體的內腔中來,並增設防轉定位槽的結構從而保證了排氣的順暢。本結構上的改進, 使結構更加簡單,加工更加容易,因此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中活塞體結構的A-A向剖視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活塞體結構的右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左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活塞體結構的立體剖視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剖視圖;圖6是現有後制動鉗制動活塞機構的剖視圖。圖中1.活塞體、2.防轉定位槽、3.第一空腔、4.第一排氣槽、5.卡簧槽、6.第二 排氣槽、7.第三空腔、8.第四空腔、9.第二空腔、10.行程調節螺母、11.平面軸承、12.行 程調節螺杆、13.卡簧、14.平墊片I、15.波形彈簧、16.平墊片II、17.原調整螺母、18.原 活塞體、19.原輔助活塞、20.原排氣小孔、21.原密封圈、22.原第一排氣槽、23.原內卡簧、 24.原第二排氣槽。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情況,但它們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 限定,僅作舉例而已。同時通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將變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如圖1、圖4和圖5所示,它包括有活塞體1、行程調節螺母10、 卡簧13、平墊片I 14、波形彈簧15、平墊片II 16、平面軸承11。活塞體1的內腔依次包括 小圓柱形第一空腔3、圓錐形第二空腔9、圓柱形第三空腔7、大圓柱形第四空腔8。所述小 圓柱形第一空腔3用來容納初裝狀態時行程調節螺杆12的頭端。所述圓錐形第二空腔9 的頭部與第一空腔3的尾部相連,可以容納行程調節螺母10,用來承受行程調節螺母10傳 遞的制動推力。所述第三空腔7中依次容納有平面軸承11、平墊片II 16、波形彈簧15、平 墊片I 14和卡簧13,其中第三空腔7中還沒有與卡簧13相應的卡簧槽5,用來固定活塞機 構的組件。所述第四空腔8讓開了制動缸內部結構與活塞機構幹涉的部位,有利於縮小制 動缸體積,減輕整個制動鉗的重量。並且,圓錐形第二空腔9上開有至少一道弧形第一排氣 槽4,圓柱形第三空腔7上開有至少一道弧形第二排氣槽6,上述第一排氣槽4和第二排氣 槽6首尾相連。如圖2所示,為均勻開設第一排氣槽4和第二排氣槽6各四個的活塞體結 構右視圖。這種排氣槽的結構避免了在行程調節螺母10上開排氣槽。第二排氣槽6的深 度要大於卡簧槽5的深度,這樣可以保證在卡簧13固定在卡簧槽5中時也不會堵住第二排 氣槽6,就保證排氣的通暢。而且如圖3所示,通過在活塞體頭部開設防轉定位槽2,可以固 定第一排氣槽4和第二排氣槽6在裝車狀態下,始終處於活塞內腔的頂端。同時,防轉定位 槽2與設置在制動片上的定位防轉凸臺(圖中未標出)相配合,還可以防止活塞體的旋轉。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的圖6相比,去掉了現有技術中的輔助活塞19和內卡簧 23,進而去掉了排氣小孔20、密封圈21的結構。這樣不僅簡化了活塞體的結構,也可以減少 由於密封圈而導致的漏油,進而導致制動失效的可能性。同時,去掉內卡簧23也可以減少 由於內卡簧23卡死而導致阻礙行程調節螺母17旋轉補償的可能性。更進一步的,本實用新型也將原第一排氣槽22和第二排氣槽24也從現有技術中的輔助活塞19和行程調節螺 母17上改進到了第二空腔9和第三空腔7上,使空氣不會因為行程調節螺母17的旋轉導 致無法排出。而且在活塞體1頭部增設的防轉定位槽2可以固定第一排氣槽4和第二排氣 槽6在裝車狀態下,始終處於活塞內腔的頂端。同時也可以防止活塞體的旋轉。在排氣狀態下,制動液進入制動缸體及活塞內腔時,需要進行排氣。具體來說,在 液壓排氣壓力的作用下,留存在活塞體1內前端第一空腔3內及其它部位的空氣上浮,空氣 將沿設在第二空腔9上的排氣槽4,上升到設在第三空腔7上的排氣槽6內,然後沿著排氣 槽6排出制動活塞內部,再通過缸體的排氣螺釘孔排出,達到排氣效果。本實用新型也可以 通過抽真空的方法達到排氣的效果。在初始裝車狀態下,活塞體頭部端面與制動片、制動盤之間的間隙較大,需要進行 幾次腳踩踏板通過液壓制動來調整其間隙。具體來說,由腳踩踏板產生的液壓力推動活塞 體1逐步前行,隨著活塞體1的前行,裝在活塞體1內的行程調節螺母10隨之前移。當活 塞體1的行程超過了行程調節螺母10與行程調節螺杆12的旋合間隙時,行程調節螺母10 的前移則會受到行程調節螺杆12的限制。行程調節螺母10在卡簧13的推力與行程調節 螺杆12拉力的作用下使波形彈簧15受到進一步壓縮,行程調節螺母10離開第二空腔9的 內錐面,之間形成一定的間隙,並且行程調節螺母10相對活塞體1發生旋轉,從而補償活塞 體1前移而超出的行程調節螺母10與行程調節螺杆12間隙的行程。活塞體1前移直至壓 緊制動片,產生制動。行程調節螺母10旋轉完成後,在波形彈簧15彈力的作用下行程調節 螺母10又緊靠到第二空腔9的內錐面上。行程調節螺杆12與行程調節螺母10之間的間 隙自動調到正常範圍。在制動時中,有行車制動和駐車制動兩種制動方式。其中,在行車制動過程中,一 腳踩下踏板,制動活塞體1在液壓力作用下前移,實現行車制動;鬆開踏板後,制動解除,活 塞體1在矩形圈(圖中未標出)的恢復力作用下離開與制動片的接觸。因為活塞體1回退 的間距小於行程調節螺杆12與行程調節螺母10的配合間隙,所以在活塞體1前移和回退 過程中,行程調節螺母10相對活塞體1無任何運動。此時,行程調節螺母10緊靠在活塞第 二空腔9的內錐面上。在駐車制動過程中,行程調節螺杆12前移,走完其與行程調節螺母 10之間的配合間隙後接觸到行程調節螺母10,在其軸向力推動下,行程調節螺母10前移, 進而推動活塞體1前行壓緊制動片,實現駐車制動功能。當駐車制動解除之後,行程調節螺 杆12後退,恢復其原有與行程調節螺母10的間隙。當卸去在行程調節螺杆12上的軸向力, 活塞體1在矩形圈的恢復力作用下回退。同樣,活塞體1回退的間距小於行程調節螺杆12 和行程調節螺母10的配合間隙,因此在制動活塞體1前移和回退過程中,行程調節螺母10 相對活塞體1無任何運動。
權利要求後制動鉗制動活塞機構,它包括活塞體(1)、行程調節螺母(10)、波形彈簧(15)和卡簧(13),其特徵在於所述活塞體(1)的內腔前端設有可容納初裝狀態時行程調節螺杆(12)頭端的小圓柱形第一空腔(3);活塞體(1)的內腔中部還設有可容納行程調節螺母(10)的圓錐形第二空腔(9),所述第二空腔(9)頭部與小圓柱形第一空腔(3)尾部相接;活塞體(1)的內腔中後部設有可容納波形彈簧(15)和卡簧(13)的圓柱形第三空腔(7);活塞體(1)的內腔尾部設有大圓柱形第四空腔(8)。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後制動鉗制動活塞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圓錐形第二空腔 (9)上開有至少一道弧形第一排氣槽(4),圓柱形第三空腔(7)上開有至少一道弧形第二排 氣槽(6),所述第一排氣槽(4)和第二排氣槽(6)首尾相連。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後制動鉗制動活塞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活塞體(1)的前端 設有至少一個防轉定位槽(2)。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後制動鉗制動活塞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活塞體(1)的內腔 尾部設有卡簧槽(5)。
5.根據權利要求2和3所述的後制動鉗制動活塞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排氣槽 (4)和第二排氣槽(6)的位置為裝車狀態下,防轉定位槽(2)固定的活塞內腔頂端。
6.根據權利要求2和4所述的後制動鉗制動活塞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排氣槽 (6)的深度大於卡簧槽(5)的深度。
專利摘要後制動鉗制動活塞機構,它包括活塞體、行程調節螺母、波形彈簧和卡簧。所述活塞體的內腔前端設有可容納初裝狀態時行程調節螺桿頭端的小圓柱形第一空腔;活塞體的內腔中部還設有可容納行程調節螺母的圓錐形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頭部與小圓柱形第一空腔尾部相接;活塞體的內腔中後部設有可容納波形彈簧和卡簧的圓柱形第三空腔;活塞體的內腔尾部設有大圓柱形第四空腔。本實用新型通過活塞體內內腔在結構上的改變去掉了輔助活塞的結構以及輔助活塞與調整螺母的咬接機構,進而去掉了排氣小孔和密封圈的結構,降低了漏油的風險和卡死故障的可能性,使制動更加安全可靠。本結構上的改進,使結構更加簡單,加工更加容易,因此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文檔編號F16D65/56GK201627853SQ20102003952
公開日2010年11月10日 申請日期2010年1月19日 優先權日2010年1月19日
發明者汪文高, 汪毅, 塗正恆, 胡生智, 金梨 申請人:武漢萬向汽車制動器有限公司;浙江萬向系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