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五大經濟特區是什麼(經濟特區是什麼)
2023-09-19 17:43:48 2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0年前,中國設立包括深圳在內的四個經濟特區。在這些「實驗場」裡,中國經濟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雖是「摸著石頭過河」,卻也「殺出一條血路」。
40年彈指一揮間,經濟特區始終走在社會變革的最前沿,以「排頭兵」身份為中國經濟發展破冰蹚路,打拼出一片新天地。特區是什麼?其答案也愈加清晰。
破與立變革都需要突破口。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剛剛走上改革開放道路的中國,亟需一個披荊斬棘的尖兵來「搞活」經濟。承擔重任的,正是經濟特區。
1979年4月,廣東省委負責人在向中央領導作匯報時,建議中央下放若干權力,允許在毗鄰港澳的深圳市、珠海市和重要僑鄉汕頭市開辦出口加工區。
這一建議得到了中央的支持與鼓勵。「還是叫特區好,陝甘寧開始就叫特區嘛!」「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鄧小平直白通俗的話裡,透著熱血與幹勁。
經過深入調研,中共中央、國務院於1979年7月批轉了廣東、福建兩省省委關於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報告,並同時決定,先在深圳、珠海兩市劃出部分地區試辦出口特區,待取得經驗後,再考慮在汕頭、廈門設置特區。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兩省會議紀要》。「出口特區」正式改名為「經濟特區」。同年8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批准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並通過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
隨著經濟特區創建工作陸續展開,無數急於擺脫貧困的中國人湧向這裡。短短幾年功夫,「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水草寮棚」的漁民村變身「家家萬元戶、戶戶小洋樓」,讓中國人確信:這個方向沒錯!
嘗到「甜頭」的中國,秉持著「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的方向,於1988年4月決定海南正式改制為省並劃定海南省為經濟特區。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中央又正式批准霍爾果斯、喀什設立經濟特區。
經濟特區隊伍不斷壯大,折射出中國改革開放的堅定決心,一個個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樣本也由此立起。
試與闖「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1992年,鄧小平視察經濟特區時留下了這樣的話語。
一隻張開翅膀、伸開利爪,正搏擊風浪的大鵬鳥——這是新中國第一張股份制企業股票上的圖案,也成為經濟特區先行先試、敢打敢拼的見證。
1983年7月8日,深圳寶安縣聯合投資公司向社會公開發行「原始股」,由此催生了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個股份制企業「深寶安」,更首開中國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的先河。
不僅發行中國「第一股」,40年來,深圳還建成中國第一個外向型經濟特區蛇口工業區,創造了新中國土地拍賣「第一槌」等多項先例。同時,深圳頒布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辦法,砸爛「鐵飯碗」「大鍋飯」;率先取消一切票證,糧油肉菜敞開供應,推進物價改革等措施,更突破了眾多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藩籬。
正是這種打破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從原有體系和習慣中解脫出來的「玩法」,為中國經濟轉型發展蹚出了許多新路子。
工作人員態度生硬、機關辦事拖拉,是部分外商早期對經濟特區的印象。面對這一詬病,1987年4月29日的《汕頭特區報》登出一條「24小時內答覆」的口號。當時的汕頭經濟特區管委會明確規定,各職能工作部門對外商詢問的問題應在24小時內作出答覆,在國內首開政府機關對企業服務承諾制先河。一時間,來汕頭投資設廠的客商大幅增加。
1992年,「珠海百萬元重獎科學家」的新聞轟動大江南北。當年的首屆科技進步突出貢獻獎勵大會上,珠海在全國率先對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進行重獎,獲特等獎的每位首席獲獎者獎品總值超過100萬元,這打破了長期以來中國科技界「重精神、輕物質」的傳統。在此後多年發展中,珠海打造的「人才窪地」效應不斷凸顯。
「一城春色半城花,萬頃波濤擁海來」,廈門的「高顏值」令人印象深刻。與其他特區相比,廈門40年發展的一大突出特徵是協調。1994年廈門市獲得經濟特區立法權以後,出臺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規就是《廈門市環境保護條例》。2019年中國工程院發布的一項評估顯示,廈門市生態文明指數位列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第一名,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摒棄陳念、敢打敢拼,40年來經濟特區打造了「知識」「技術」「管理」「對外政策」四個窗口。從這些窗口中,中國看到了世界的樣貌,也找準了自身發展方向。
興與新△深圳經濟特區 特約攝影師 a.haha.h 攝
破與立、試與闖,讓經濟特區成為改革樣本的同時,也實現了自我振興,並有力帶動了地區乃至全國經濟成長。
深圳是最典型的例子,這個邊陲小鎮在40年間迅速發展為現代化大都市。1979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僅有1.96億元,到2019年已達到2.69萬億元。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從1985年的1915元提升到2019年的62522元,32年增長31.6倍。
設立經濟特區就是要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通過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以此為出發點,中國採取了「漸進式」改革開放路線,以經濟特區的「點」帶動沿海地區「線」,再輻射內陸地區的「面」,從而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受益於經濟特區先行先試的經驗與紅利,中國經濟規模也迅速擴大。2019年,中國經濟總量接近100萬億元,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當年底,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從1978年末的2.5億人減少至551萬人,距離全面脫貧僅一步之遙。
特區發展之「特」不僅體現在「快」,也反映在「新」。帶著「特別能改革、特別能開放、特別能創新」的新內涵,深圳加快了從「速度型」向「效益型」轉變的步伐,5G、人工智慧、移動網際網路等新興產業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孕育出華為、中興、騰訊、大疆等一大批全球知名企業,成長為一座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不過,在中國高水平開放進入全面提速階段的當下,經濟特區要不要繼續「特」下去的話題也不時被提出。
對此,2018年4月,中國最高領導人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給出明確答案:經濟特區不僅要繼續辦下去,而且要辦得更好、辦出水平。
在這場大會上,他還宣布,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
2019年8月,又一條重磅消息傳來:中央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新格局。
在如今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中國更需要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不斷尋求突破。可以預見,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的經濟特區,還將繼續「特」下去,肩負起新的國家使命。
來自:國是直通車
作者:王恩博
編輯:陳昊星
責編:魏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