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於太空旅行的電影(這部關於太空旅行的電影)
2023-09-11 23:33:21 1
| 本文首發於24樓影院(movie24luo)。
有一個對幾乎所有直男都很有誘惑性的假設:假如在一個荒島上,只有你和一個你心儀的女人,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想必不管發生什麼,都是讓直男非常愉悅的事情吧。
這樣一個似乎只存在於幻想中的情景,在電影裡實現了。不過不是在荒島,比這還浪漫,還危險,還更加極端,是在茫茫太空中的一艘巨大無比的宇宙飛船上。
新上映的《太空旅客》中,星爵克裡斯·普拉特飾演的吉姆和大表姐詹妮弗·勞倫斯飾演的奧羅拉,就在這艘宇宙飛船上相遇了,其他幾千名太空旅客都在漫長的休眠中,而他們兩個將面臨數十年的孤獨。這是常人無法遇到的情境,也是常人無法想像的孤獨,孤男寡女,乾柴烈火,一觸即發。
已經駛向太空深處的飛船,向地球發射求助信號需要幾十年,所有的工作人員和乘客一起在漫長的休眠中等待。而提早醒來的克裡斯,將會在應有盡有,只是沒有人類的太空飛船上,孤獨終死。
肯定有人覺得這未嘗不是一種天堂,對吉姆來說,也確實度過了一段獨自狂歡的時光,但致命的永遠慢慢來到,便是孤獨。孤獨可能是這個時代最常被提及的詞語,也是最被誤解的詞語。
因為當代的孤獨,是人太多反向造成的孤獨——所謂萬人如海一身藏,所謂知音難覓,弦斷無人聽,旁人太多聲音太雜,反而越孤獨。但吉姆遇到的孤獨,是魯濱遜式的孤獨,沒有文藝的點綴,沒有心靈的掙扎——這裡的孤獨就是孤獨,孑然一人,連個伴兒也沒有。
電影裡的酒保機器人阿瑟,反而更加刺激吉姆:阿瑟有著人類的外表(當然只是吧檯露出的上半身),有著極為發達的智能系統,可以和吉姆談笑風生,但永遠無法給予吉姆更深的慰藉。
仿生人到底是仿生人,只能無盡地模仿人類的感情,但永遠都差之毫厘,而人類的感情,比毫釐還要細微。飛船上的設施齊備,衣食住行的問題全都不成問題,成問題的只剩下心靈。
那些說可以一個人在荒島上悠哉一生的,是完全沒有體驗過這種最原始、最直接也最致命的孤獨滋味。吉姆正是一位太空魯濱遜,這種「太空孤獨」的主題,是近些年太空題材科幻片常見的主題之一。
比如《地心引力》中桑德拉·布洛克的角色,在茫茫太空中憑一人之力返回地球;比如《星際穿越》中那個黑人物理學家羅米利,在馬修·麥康納和安妮·海瑟薇的一次失誤中,獨自在飛船中等待了二十多年;還有《火星救援》裡,馬特·達蒙飾演的馬克·沃特尼,在火星上獨自生存。
這類的太空孤獨,有的是悲壯式的,有的是喜劇式,但無疑都令人崩潰。
面對這種徹底的、不著邊際的孤獨,每個人的心理都將經受一次煉獄般的折磨,或者崩潰放棄,或者勇敢掙扎。而能夠勇敢掙扎的,還是因為前方有希望,可以回到地球。而《太空旅客》的吉姆這般,休眠無望,回地球無望,似乎註定將在漫長的旅行中消耗殆盡。
《太空旅客》對「太空孤獨」的處理是偏喜劇色彩的,我們看到生性樂觀的吉姆用各種方法自娛自樂,到越來越消沉絕望的過程。前後反差的對比令人對吉姆的處境,從好奇變成深深的恐懼。
對吉姆的處境感受越深,越能明白他後來遇到詹妮弗·勞倫斯飾演的奧羅拉時的那種驚喜與感恩——雖然這種相遇的方式充滿了爭議——才能加倍得感受到這場浪漫戲的與眾不同。
吉姆與奧羅拉的戀愛,仿佛脫離了科幻背景,回歸到地球世界的節奏:朝夕相處日久生情,到約會到戀愛,一起穿著太空服在飛船外漫遊,這種堪稱奇觀的約會方式讓人無比豔羨,仿佛忘卻了兩個人依然絕望的處境。
愛情的奇妙或許就在於此:當兩個人一起面對絕望的孤獨時,這孤獨反而就減輕了,甚至在戀愛的歡欣中,這種孤獨會時不時煙消雲散,真正只剩下二人甜蜜世界。
這也是看《太空旅客》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這部電影雖然有著太空科幻的外殼,但核心依然是愛情故事。
《太空旅客》沒有《地心引力》、《星際穿越》甚至《火星救援》中那麼多的硬科技元素,也沒有高深的物理學知識。
回想起來,《火星救援》因為喜劇元素的豐富,也遭到不少科幻影迷的吐槽,抱怨不夠「硬」。
連《星際穿越》這種級別的、有紮實太空物理學理論作為基礎的科幻片,也被不少人批判理論空洞。
電影,畢竟不是嚴苛的科普視頻,何況《太空旅客》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硬科幻影片。
如果不對「太空科幻」抱有強烈的期待,吉姆與奧羅拉的愛情故事或許會吸引你:兩個提前結束休眠、註定餘生被困的情侶,將如何度過接下來的生命?
電影劇情很聰明地給兩人的「提前醒來」賦予更高使命:兩個提前醒來的人,不能只有談情說愛湊CP的功能,冒死修復飛船的重大故障,讓這對情侶的「醒來」,變得偉大。尤其是吉姆,這是他的某種救贖。
而作為愛情片,吉姆與奧羅拉在最後關頭的互相付出,令人動容,如果無法休眠,也無法回到地球,那就在飛船上安安靜靜地攜手度過餘生吧。
畢竟,相愛的兩個人廝守在一起,孤獨就是紙老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