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殺妻求將評價(吳起殺妻求將)
2023-09-11 12:05:22 2
吳起是個全才,一個集儒,法,兵家之大成之牛人!(還有人推理出左氏春秋主要是吳起所著——吳起出身衛國左氏)
他文武均強,可帥可相;攻城略地,以弱勝強。
在魯則敗齊存魯;
在魏,則訓練出天下莫之可抗的「魏武卒」,與諸侯大戰七十六戰全勝六十有四,平十二;在河西以五萬勝秦五十萬強兵;
至楚變法,成效卓著,其間,楚國徵服百越地區,收復北疆失地,解除了韓、趙、魏的威脅,大敗列強之首魏國。
他, 實戰比孫武更有功績,所遺兵法也更有操作性。
之所以說他殺妻求將存疑,是因為歷史記載前後矛盾;各史料,如史記,戰國策,越絕書等均詳略不一,同一件事從不同書解讀得出的結論往往不一樣。
看下面這事:
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稱曰:「河山之險,豈不亦信固哉!」王鍾侍(王)[坐]曰:「此晉國之所以強也。若善修之,則霸王之業具矣。」吳起對曰:「吾君之言,危國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說乎?」
………
武侯曰:「善。吾乃今日聞聖人之言也!西河之政,專委之子矣。」
如吳起真是殺妻求將之小人,就不會去惹怒魏武侯吧。魏武侯最後也不可能將西河全權託付於他,西河可是抗秦的戰略要地!
再看他離開魏國後:
「魏公叔痤為魏將,而與韓、趙戰澮北,禽樂祚。」魏武侯要嘗公叔痤田百萬,公叔痤反走,再拜辭曰:「夫使士卒不崩,直而不倚,撓(揀)而不闢者,此吳起餘教也,臣不能為也」
……
於是索吳起之後,賜之田二十萬。
……
王曰:「公叔豈非長者哉!既為寡人勝強敵矣,又不遺賢者之後……」
注意到了沒:吳起人早已離開了魏國,魏國還是記著他的功勞,獎勵他的後代,稱他為賢者。如果吳起真是個無德之人還離開了魏國,武侯還有稱之為賢者?
這些都是戰國策中的記載,而在史記中就記載的相當簡單。我第一次讀到吳起與武侯浮於西河時,都要在想吳起是不是太愚蠢,說什麼「若君不修德,舟中之 人皆敵國也!」,因為史記中用春秋筆法省略了其它人,我以為船中只有兩個,這樣跟君王說法不是找死?就是打比喻也不行呀。後來看到戰國策中,就有「諸大夫」,且戰國策中吳起根本就沒有這一句話!
所以來對比兩書之中吳起形象是大不一樣的。
我們再來說說吳起母死不歸之事。
這事幾本書記載還不太一樣,有說吳起是曾參弟子,有說是曾申(曾參兒子)的弟子。
且這事發生過程還不一樣,有的說是曾參天人感應(就是佛祖掐指一算那種)得知吳起母將死,於是讓他回去;有說是有路人捎信來告訴吳起他母死了。
所以這事也是疑點重重。
我們再為看吳起是如何離開魯國的:
魯人或惡吳起曰:「起之為人,猜忍人也。其少時,家累千金,遊仕不遂,遂破其家,鄉黨笑之,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而東出衛郭門。與其母訣,齧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遂事曾子。居頃之,其母死,起終不歸。曾子薄之,而與起絕。起乃之魯,學兵法以事魯君。魯君疑之,起殺妻以求將。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 魯君疑之,謝吳起。
看到沒,是有人告他黑狀。這裡有幾點疑點:
1.魯君以前拜將時不就知道吳起他殺妻求將嗎?這裡怎麼還要人告知吳起年少殺人,母死不歸,甚至連他殺妻求將也不知,直到有人告訴他才「疑之」,這是同一個魯君嗎?(且只有史記中有記載吳起殺妻求將這事,其它史料都沒見到——這個是史學家得出的結論。)
而且就事論事,如果因為怕吳起娶了齊國妻就怕他不忠,那麼說明他妻子在他心目中地位很高,把她當人質不更有效嗎?為什麼要殺了?
2. 「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這什麼邏輯?魯國小但有力量,戰勝了齊國這麼強大的國家,又是個禮儀之邦不侵略人別國,別國還要欺上門來;反而逼走吳起放棄武裝別國不會來侵略?
3. 「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這句話似乎有另外的意思:衛國跟吳起有仇?
如果是因為吳起年少殺人在衛國是個輯犯,那曾子讓他回家奔喪不就是讓他送死?
還有,在吳起在成為魯國大將並幫魯國戰勝了齊國保住了國家,衛國還當吳起是通緝犯,好像也說不過去,衛國有這麼強的法治精神?!衛國是魯國的兄弟呀!
所以這裡面應該還有其它的事情,比如吳起母之死是不是個衛國幹的?或吳起得罪了衛國權貴?
綜上所述,我認為吳起殺妻求將和母死不歸疑點不小,很有可能是衛國與魯國杜撰的。而且吳起是從儒家改為兵家的、法家的,是不是儒家製造的冤案!
一家之言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