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木豆葉茶及其加工方法
2023-09-11 21:25:45 1
專利名稱:一種木豆葉茶及其加工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木豆葉加工製品,尤其涉及一種木豆葉茶及其加工方法。
技術領域木豆是一種既具有廣泛藥用價值,又具有食療、保健等功效的豆科木豆屬常綠灌木,學筆Cajanus cajan (L. ) MiIIsp ,中文別名三葉豆、糹鳥子豆、觀音豆等。木豆用途廣泛,其嫩豆粒是優質蔬菜,鮮枝葉富含蛋白質,是優良飼料,幹籽粒可作糧食。木豆葉含有豐富的黃酮等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骨質疏鬆、促進骨細胞生成、治療高脂血症、降血糖、抗菌消炎、鎮疼、抗皰疹病毒、抗腫瘤等諸多功效,尤其在防治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這一世界性骨科難題方面已被證實具有一定療效。目前木豆藥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木豆葉臨床應用及有效成分的分離鑑定,在治療骨質疏鬆、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抗炎、鎮痛、提高免疫功能、冠心病、咽喉炎、骨折、腦栓塞、褥瘡和感染性創傷方面均呈現出不凡的效果。海南省人民醫院用木豆葉治療外傷、燒傷感染和褥瘡等取得了較好療效;木豆葉單方新藥「通絡生骨膠囊」被北京東直門醫院和中日友好醫院證明對股骨頭壞死患者具有顯著療效;在臺灣,民間療法以木豆葉浸服或浸劑治療咳嗽、腹瀉、耳痛等。對木豆葉中分離的有效部位和單體成分進行了抗骨質疏鬆試驗,結果體外和整體試驗均表明有明顯的作用。中醫和臨床上研究木豆葉的功效和應用,多利用幹木豆葉,也有少量直接利用鮮木豆葉。新鮮木豆葉因受產地、採收季節、貯藏、運輸等因素影響,無法做到隨時隨地供應和使用,利用上有一定的難度,而幹木豆葉為木豆葉晾乾、曬乾、烘乾等炮製而成。幹木豆葉或鮮木豆葉均沒有香氣物質,不含兒茶素,口感和活性物質組分不如本發明產品木豆葉茶。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改變了木豆葉原有活性成分組成,改善了口感,增加保健功效的木豆葉茶飲品及其加工方法。本發明採用以下技術方案木豆葉茶是以木豆葉為原料,通過對木豆葉攤青、搖青、炒青、包揉、烘焙加工,產生香味和兒茶素,兒茶素含量的質量比重達到2 5%。所述的木豆葉茶加工方法如下
A.採摘採摘完全展開的木豆新葉;
B.攤青將木豆新葉攤涼在地上曬青至木豆葉變軟遢;
C.搖青將變軟遢的木豆葉在室溫下置於制茶的搖青機中搖青,搖青後放在篩架上靜置6小時以上,直至青味去除,產生兒茶素;
D.炒青將搖青靜置後的木豆葉置於轉速為400轉/分鐘以上,升溫至220°C—230°C的炒鍋中,逐漸升溫炒青,炒青溫度不超過300°C,至木豆葉揉捻時手感鬆脆並具一定溼度即可;
E.包揉將炒好的木豆葉用柔韌度較好的布包好置於制茶速包機,將木豆葉壓實後置於制茶平板機中進行揉捻,每次揉捻時間在5分鐘以上,揉捻成球後放在茶葉打散機中打散,再束包一揉搶一打散,重複以上步驟10次以上,直至木豆葉外形呈現緊實、類似圓形顆粒;
F.烘焙將緊實類似圓形的木豆葉顆粒進行烘焙,烘焙溫度控制在60— 130°C,烘焙I小時以上,直至木豆葉顆粒揉搓即成粉末即可。所述的C步驟中的木豆葉搖青為三次搖青,第一次搖青與第二次搖青之間靜置I一I. 5小時,第二次和第二次搖青之間靜置2—2. 5小時,第二次搖青後靜置6—8小時後進行炒青。所述的E步驟中,在木豆葉達到外形呈現緊實、類似圓形顆粒前進行一次在140—160°C溫度的炒青3— 4分鐘。所述的F步驟中,木豆葉烘焙溫度控制在100°C — 130°C烘焙6小時後,溫度逐漸從高到低烘焙。
所述的木豆葉溫度逐漸從高到低烘焙,溫度控制在60°C—80°C烘焙I — 2小時。本發明採用以上技術方案,利用攤青、搖青、炒青、包揉、烘焙的制茶加工工藝對木豆葉進行加工,通過搖青的靜置生物發酵過程,使產品中增加了香味物質和兒茶素成分,同時增加了產品的內在活性成分,提高了木豆葉作為保健品的功效,經過包揉工藝,木豆葉茶外形緊實,成不規則顆粒狀,便於攜帶和衝泡飲用。製成的木豆葉茶具有濃鬱的清香味,湯色黃綠、清澈,符合人們對茶飲料的感觀要求;更具備抗菌消炎、鎮疼、抗骨質疏鬆、促進骨細胞生成、降血脂、降血糖、抗皰疹病毒、抗腫瘤等諸多功效,是一種創新性的保健飲品。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木豆葉茶是以木豆葉為原料,通過對木豆葉攤青、搖青、炒青、包揉、烘焙加工,產生香味和兒茶素,兒茶素含量的質量比重達到2 5%。所述的木豆葉茶加工方法如下
A.採摘採摘完全展開的木豆新葉,採摘時避免因撕扯而破壞葉片組織;
B.攤青將木豆新葉攤涼在地上曬青至木豆葉變軟遢,攤青的目的是先使木豆葉蒸發部分水分,為搖青作準備。木豆葉經過攤青時,會蒸發部分水分,攤青前後葉子水分減少,攤青後葉子變軟成遢軟樣;
C.搖青將變軟遢的木豆葉在室溫下置於制茶的搖青機中搖青,搖青後放在篩架上靜置6小時以上,直至青味去除,產生兒茶素;
D.炒青將搖青靜置後的木豆葉置於轉速為400轉/分鐘以上,升溫至220°C—230°C的炒鍋中,逐漸升溫炒青,炒青溫度不超過300°C,至木豆葉揉捻時手感鬆脆並具一定溼度即可;炒鍋轉動過程中要注意隨時用手抓取木豆葉進行觀察並揉搓檢查其品質決定是否停止炒青。並在炒過程中調節炒鍋轉速使轉速略微減小。當抓取木豆葉進行揉捻時手感鬆脆並具一定溼度即可停止炒青。炒青的目的主要是抑制鮮葉中的酶的活性,控制氧化過程,防止葉子繼續紅變,固定做青形成的品質。其次形成馥鬱的香氣。還可揮發一部分水分,使葉子柔軟,便於揉捻。E.包揉將炒好的木豆葉用柔韌度較好的布包好置於制茶速包機,將木豆葉壓實後置於制茶平板機中進行揉捻,每次揉捻時間在5分鐘以上,揉捻成球後放在茶葉打散機中打散,再束包一揉捻一打散,可以根據茶葉的具體情況來決定以上反覆步驟的次數,一般重複以上步驟10次以上,直至木豆葉外形呈現緊實、類似圓形顆粒;
F.烘焙將緊實類似圓形的木豆葉顆粒進行烘焙,烘焙溫度控制在60— 130°C,烘焙I小時以上,直至木豆葉顆粒揉搓即成粉末即可。所述的C步驟中的木豆葉搖青為三次搖青,第一次搖青與第二次搖青之間靜置I一I. 5小時,第二次和第二次搖青之間靜置2—2. 5小時,第二次搖青後靜置6—8小時後進行炒青。每次搖青後將搖青過的木豆葉移入青間,放在竹篩架上靜置。靜置的具體時間可以根據房間內的裝修等各種環境條件而定。靜置的目的是發酵、脫水。搖青的過程中由於發酵程度的不同青味由淡變濃再變淡,青味消除,香氣散出。在搖青靜置時,葉梗、葉脈的水分這時會往葉面補充,這時,攤青後呈遢軟葉子葉面又會挺直起來。在搖青一靜置的重複過程中,還可以通過「聞木豆葉香氣,看木豆葉顏色變化」來決定搖青的時間和次數。聞青,當青味基本去除即可停止搖青。
所述的E步驟中,在木豆葉達到外形呈現緊實、類似圓形顆粒前進行一次在140—160°C溫度的炒青3— 4分鐘,可以揮發一部分水分,根據手感判斷,炒青後再進行束包一揉捻一打散。所述的F步驟中,木豆葉烘焙溫度控制在100°C — 130°C烘焙6小時後,溫度逐漸從高到低烘焙,可以製成清香型木豆葉茶。所述的F步驟中,清香型木豆葉茶在60°C — 80°C進一步烘焙I 一 2小時,可以製成濃香型木豆葉茶。
權利要求
1.一種木豆葉茶,其特徵在於其是以木豆葉為原料,通過對木豆葉攤青、搖青、炒青、包揉、烘焙加工,產生香味和兒茶素,兒茶素含量的質量比重達到2 5%。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木豆葉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木豆葉加工如下 A.採摘採摘完全展開的木豆新葉; B.攤青將木豆新葉攤涼在地上曬青至木豆葉變軟遢; C.搖青將變軟遢的木豆葉在室溫下置於制茶的搖青機中搖青,搖青後放在篩架上靜置6小時以上,直至青味去除,產生兒茶素; D.炒青將搖青靜置後的木豆葉置於轉速為400轉/分鐘以上,升溫至220°C—230°C的炒鍋中,逐漸升溫炒青,炒青溫度不超過300°C,至木豆葉揉捻時手感鬆脆並具一定溼度即可; E.包揉將炒好的木豆葉用柔韌度較好的布包好置於制茶速包機,將木豆葉壓實後置於制茶平板機中進行揉捻,每次揉捻時間在5分鐘以上,揉捻成球後放在茶葉打散機中打散,再束包一揉捻一打散,重複以上步驟10次以上,直至木豆葉外形呈現緊實、類似圓形顆粒; F.烘焙將緊實類似圓形的木豆葉顆粒進行烘焙,烘焙溫度控制在60—130°C,烘焙I小時以上,直至木豆葉顆粒揉搓即成粉末即可。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木豆葉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C步驟中的木豆葉搖青為三次搖青,第一次搖青與第二次搖青之間靜置I一 I. 5小時,第二次和第三次搖青之間靜置2—2. 5小時,第二次搖青後靜置6—8小時後進行炒青。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木豆葉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E步驟中,在木豆葉達到外形呈現緊實、類似圓形顆粒前進行一次在140— 160°C溫度的炒青3— 4分鐘。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木豆葉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F步驟中,木豆葉烘焙溫度控制在100°C — 130°C烘焙6小時後,溫度逐漸從高到低烘焙。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木豆葉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木豆葉溫度逐漸從高到低烘焙,溫度控制在60°C—80°C烘焙I 一 2小時。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木豆葉茶,其是以木豆葉為原料,通過對木豆葉攤青、搖青、炒青、包揉、烘焙加工,產生香味和兒茶素,兒茶素含量的質量比重達到2~5%。採用以上技術方案,通過搖青的靜置生物發酵過程,使產品中增加了香味物質和兒茶素成分,同時增加了產品的內在活性成分,提高了木豆葉作為保健品的功效,經過包揉工藝,木豆葉茶外形緊實,成不規則顆粒狀,便於攜帶和衝泡飲用。製成的木豆葉茶具有濃鬱的清香味,湯色黃綠、清澈,符合人們對茶飲料的感觀要求;更具備抗菌消炎、鎮疼、抗骨質疏鬆、促進骨細胞生成、降血脂、降血糖、抗皰疹病毒、抗腫瘤等諸多功效,是一種創新性的保健飲品。
文檔編號A23F3/34GK102630785SQ201210100880
公開日2012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9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9日
發明者李振華, 鄭子熙, 陳昱璇 申請人:福建省南武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