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穆桂英掛帥全場馬金鳳主演(豫劇電影經典穆桂英掛帥)
2023-09-11 06:16:27 1
百歲老人馬金鳳,是如今唯一健在的豫劇六大名旦(常陳崔馬閻桑),她老人家的經歷也相當傳奇:出生於山東曹縣,6歲初學的是河北梆子,9歲改學豫劇,先期唱紅於安徽省界首市,後紮根洛陽,被譽為國色天香的「洛陽牡丹」。
馬老曾在上海受梅蘭芳指點,而京劇的《穆桂英掛帥》也正是由豫劇移植而來,也由此成就一段梨園佳話。
在唱腔上,馬老幼年乞討到開封,拜師馬雙枝,學的是正宗的豫東調,但也曾向燕長庚、翟彥身學唱豫西調,可謂兩派兼收,但仍是典型的豫東調唱腔。再說句題外話,豫東調其實與山東梆子也頗有淵源。
馬金鳳的戲曲作品,有三出被拍攝成為了電影作品,分別是1958年的《穆桂英掛帥》,1985年的《花槍緣》和1986年的《七奶奶》,這也正是她的代表作「一掛兩花」,其中《花槍緣》又慣稱為《對花槍》,《七奶奶》的另一個名字《花打朝》,想必大家也會更加熟悉。
電影《穆桂英掛帥》拍攝時期,馬金鳳35歲左右,用現在的話說叫「風頭正勁」,當值藝術巔峰時期。但是,對於已經活躍於舞臺八十餘年的馬金鳳先生而言,她的藝術生命裡是長青的,即便是後來六七十歲時再唱這齣戲,依然不減當年勇,越唱越有味道。
戲中的穆桂英「五十三歲又出徵」,舞臺上的馬金鳳,儼然比穆桂英更加老驥伏櫪志在千裡。戰臺烽有幸於2001年在保利劇院,親身聆聽了年屆八十的馬老演唱的《穆桂英掛帥》,那叫一個激動和過癮。當然,因為馬老年事已高,沒有唱全場,而是由高徒柏青老師接替,共同完成。但能親耳傾聽,已經是今生都難忘的經歷。
穆桂英這個角色,業界評價頗高,稱其是「融青衣、武旦、刀馬旦等表演程式為一爐,獨具匠心地創造了適合劇情人物需要的『帥旦』這個新的藝術行當,成功地塑造了氣宇軒昂、雍容大度、巾幗英雄穆桂英的藝術形象」,是戲迷們必看的曲目。
雖然整部戲最膾炙人口的,當屬「家住山東」和「轅門外三聲炮」,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則是「沙場上死的都是忠良將,安享榮華是那奸佞臣。老太君你只知為國把忠盡,再看看至如今可比不得大破天門。」,帶著一種憤懣的力量,也正是這部作品所飽含的悲劇色彩。
再說回這部1957年拍攝,1958年公映的電影《穆桂英掛帥》,導演是徐蘇靈,編劇是崔嵬。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的京劇版《楊門女將》,便是由崔嵬聯合陳懷愷共同執導完成,也算是與楊家將有著諸多的不解之緣。而這版的《穆桂英掛帥》電影,估計看過的朋友不多,因為馬先生的」穆桂英掛帥「這齣戲有許多視頻版本,後來拍攝的舞臺演出版也各自精彩,又因為影片是黑白片,所以在電視臺播放的機率不高。
如今再對比前後版本,以及在八十年代初發行的唱片、磁帶等等,我們會發現《穆桂英掛帥》這齣戲,在唱腔和唱詞方面,一直有精心的打磨和細微的調整,後期的版本更加流暢,唱詞也更押韻,比如最經典的那段「出徵」唱腔,電影版中是「帥字旗,飄如雲,鬥大穆字震乾坤,渾天侯,穆氏桂英」後來的唱詞則是「帥字旗,飄如雲,鬥大的穆字震乾坤,上啊上寫著,渾呢渾天侯,穆氏桂英」,多了幾個語氣助詞,確實更加順耳動聽。
再有,電影版中「想當初跟隨太君回歸原郡,一家人在河東安度光陰,閒無事夫妻們觀山賞景,到夜晚閱兵書又讀詩文,月光下習武藝消愁解悶,教兒女練刀槍費盡心,我只說從此後朝事再不問,誰料想安反賊要爭乾坤」這段唱,在後來幾乎全部精簡,直接以「都只為那安王賊有表進」接續了後面的唱詞,讓這個本就超長的唱段,被精簡了一些,也算剪裁得當。
如今再看戲曲電影《穆桂英掛帥》,能夠很真切的感受到,好的藝術作品,能夠代代流傳,自有它的生命力所在,雖然在戲曲行當講究「守舊」,但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拘泥於舊制,有創新才更有發展。最後,也祝馬金鳳先生,永遠健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