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具有教育意義的中文電影(最好的教育下篇)
2023-09-11 11:17:31 1
#一個投資家的20年#
#兒童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藏在那些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之中。」
——楊天南《一個投資家的20年》2022年2月專欄文章《最好的教育》
五一長假與家人一起看了三部與教育有關的電影。一部好的電影,不僅可以給人帶來身心的愉悅、闔家的歡樂,也可以帶來心靈上的啟迪。這三部電影中有兩部講述的是一位好老師如何啟迪引導一群「壞孩子」走上學習之路,另一部講述的是一位好老師如何激發一群循規蹈矩"好學生"的內心激情,但是其實它們的主題只有一個,闡述教育的真諦——「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團火點燃另一團火。
第一部是18年前的法國老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池塘底教養院」是一所號稱以教育創新為目標的鄉村寄宿男校,在校長犯錯懲罰的簡單教育理念下,一群被放棄的野孩子以叛逆的行為表達自己的抗爭與不滿,這更加印證並強化了學校老師對於懲罰理念的堅持,因為簡單粗暴的懲罰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最嚴厲的懲罰竟然是關禁閉15天。
這群以叛逆抗爭的孩子趕走了一位又一位班主任,而馬修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校長緊急請來臨時救火,擔任了這些「問題」孩子的班主任。馬修在內心的善良與愛的驅使下,逐漸理解並一次次保護了孩子們不被惡意懲罰,在逐漸贏得孩子們的信任與接納的同時,孩子們心頭的堅冰也被愛的溫暖逐漸消融。
有幾個孩子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偷偷打開了馬修老師一直隨身攜帶的手提包,隨著幾張樂譜浮出水面的還有馬修老師以前的音樂夢。這次意外的惡作劇促使他再次拿起筆開始給孩子們寫歌並成立了合唱團。音樂課不僅給了孩子們新鮮感,也開始給他們的內心注入新的力量。孩子們開始遵守馬修老師的規矩,找到自己的定位並收穫學習與成長的快樂。
隨著音樂改變的不僅是這群「問題」學生,一位喜歡音樂的數學老師也加入了他們的隊伍,校長在被孩子們的足球踢到臉上之後不僅沒有懲罰他們,還加入了他們踢球的隊伍,音樂柔軟了大家的內心。
這群孩子中有一個名叫皮埃爾的孩子更是被馬修老師點燃和激發,馬修老師相信他在音樂上的天賦,並鼓勵他去裡昂的音樂學院,最終皮埃爾完成了馬修的夢想,成為了舉世聞名的指揮家。
這是一個用音樂點燃夢想的故事,而這一切都來自於馬修老師內心對於音樂的熱愛。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部來自異國的電影很好地體現了孔子的思想。
第二部電影是一部名叫《嗝嗝老師》的印度電影,該片講述的是一位患有圖雷特氏綜合症的年輕女教師奈娜帶領一群學渣逆襲的故事。
圖雷特氏綜合症患者會出現不由自主地抽動、喉鳴等症狀,奈娜從小受到這種病症的困擾,經常被周圍的人嘲弄,甚至她的父親也會在人前感到尷尬。但是奈娜的小學校長在一次全校表演中不僅沒有責怪一直在臺下不由自主發出怪聲的她,還把她請上舞臺,詢問她發出聲音的原因以及她需要怎樣的幫助,奈娜激動地說只要大家能夠像對待其他正常人一樣對待她,她就滿足了。校長感謝她給大家上了生動的一課,讓大家都知道了圖雷特氏綜合症究竟會有怎樣的影響。而正是這樣一位能夠看到她並給予她機會的校長點燃了奈娜內心的夢想,她想成為一位像校長一樣的好老師,照亮更多的學生。
然而擁有雙學位碩士的她,畢業五年被18所學校所拒絕,最終她的中學母校聘請了她,原因與《放牛班的春天》一樣,有一個問題班級的班主任幹不下去了。奈娜沒有將孩子們對於她的惡作劇作為一種挑釁,依然深信愛可以融化孩子們的敵意。像馬修老師一樣,奈娜老師用對孩子們的庇護換來了孩子們的信任。拋雞蛋點名講解拋物線,籃球場上的物理實驗,奈娜老師的課堂無處不在,生動的教學讓孩子們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恐懼、自卑逐漸被快樂、自信所替代。雖然經歷了其他老師的質疑、挑戰,但是最終奈娜老師用事實告訴大家,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想教的老師。
如果說前兩部電影是一群壞孩子的逆襲,那麼《死亡詩社》則是「乖孩子」的輓歌。這部拍攝於1989年的美國老片蘊含了深刻的哲理。 1959年,威爾頓貴族學校迎來了它的100周年校慶,這所學校75%的學生進入了美國的常青藤大學,這無疑代表了美國中學教育的最高水平。學校奉行傳統、榮譽、紀律和卓越四大信條,校風保守,學生乖巧,看起來一切近乎完美的表面下是學生對於學校沉悶的氛圍、陳腐的說教的不滿。而這一切隨著一位名叫基廷的年輕教師的到來更是受到了極大的衝擊。
基廷是一位英語老師,他的課堂帶有他自身強烈的個人色彩。第一堂課他就讓同學們去觀察學校檔案館的老照片,問孩子們有沒有聽到這些已經作古的前輩們的低吟:「抓住流逝的時間,創造不平凡的人生!」,基廷告訴孩子們,這些前輩如同他們一樣上了最好的學校,然而他們都沒有抓住時間並成就自己不平凡的一生,這就是基廷交給孩子們的第一課。這讓我想起了一位老師讓學生們寫下自己的墓志銘,以此來激勵學生反思自己的一生應該如何度過,通過這樣的方式教育孩子珍惜時間確實非常生動。
基廷還讓孩子們把書本上迂腐機械的詩歌打分方式撕掉,讓他們站到講臺上體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在綠茵場上宣讀自己的理想、釋放內心的激情。最終被「喚醒」的孩子們開始獨立思考、勇敢地追問人生的路途,甚至違反門禁,成立死亡詩社,在山洞裡擊節而歌!
內心炙熱,重新組織死亡詩社的尼爾從小一直受到父親的嚴厲束縛,無法獨立做出任何決策。父親將全部希望寄托在尼爾身上,希望他能夠考入哈佛,成為一名受人尊重的醫生,然而尼爾的理想卻是成為一名演員。在基廷老師的激發下,尼爾背著父親參加了《仲夏夜之夢》的演出,整個表演堪稱完美。父親在最後一排看著全場觀眾起身熱烈祝賀尼爾的成功表演而不為所動,他依然要求尼爾放棄表演走上他認為更好的人生,最後尼爾用父親的手槍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以死抗爭父親對於自己的控制。而基廷則成為了這一切的替罪羊,被學校趕出了校園。在基廷離開教室的那一刻,所有詩社的成員站上了自己的課桌,口中高喊「船長,我的船長」向老師致敬。
看完此片,不禁唏噓原來美國的教育史上也有著與中國一樣的傷痛,孩子跳樓到底是抗逆力不夠還是獲得的愛不夠確實值得我們好好反思。
最近聽了樊登講解的《給孩子的五頂學習帽》一書,樊登以自己學習材料科學中的一個實驗破解了家長對於抗逆力培養的一個誤區,他說一塊鋼板被不斷地掰折就是產生疲勞,當疲勞積累到一定程度鋼板就會斷裂,看似突然發生的斷裂其實是因為持久的傷害,孩子何嘗不是如此?家長人為製造的挫折也有可能在孩子的心靈上累積傷害,最終釀成像尼爾那樣無法挽回的悲劇。
培養孩子的抗逆力需要循序漸進,需要父母的支持與關愛,需要因勢利導。然而有些家長卻認為自己不打罵孩子,未來孩子就可能被別人打罵、還可能受不了他人的打罵,所以人為地給孩子製造所謂的逆境。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一個內心堅強的孩子背後一定有堅強的父母作為後盾。我們作為父母要做的就是在全世界都不信任孩子的時候依然能夠成為孩子的依靠。
這三部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電影宛如闡述人類普世教育智慧的樣本,唯有內心的熱愛,才能點燃一個火把,教育的關鍵不在學生,而在於師長。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你希望把它耕種在肥沃的黑土中還是貧瘠的沙漠裡?你希望給予它陽光雨露還是乾旱嚴寒?
家庭作為孩子最初的學校,不僅擔負著啟蒙的重任,也始終是孩子教育的最終責任人。唯有身為父母的我們熱愛生活,對生活充滿激情,才會教會孩子熱愛生活;唯有我們熱愛自己的事業,孩子才能找到生命的意義。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在肥沃的黑土中茁壯成長,那麼我們就需要變成肥沃的黑土;如果我們希望孩子眼裡有光、心中有夢,那麼我們需要首先活成自己夢想的樣子。
最好的教育,原來是給我們自己最好的禮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