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除蟲菊繁殖技術的製作方法
2023-08-13 17:07:51 3
專利名稱:白花除蟲菊繁殖技術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能保持一種藥用植物白花除蟲菊優良品種的快速繁殖技術。
背景技術:
白花除蟲菊(Pyrethrum cinerariifolium Trev.)為菊科小黃菊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以花或全草入藥。其花中提取的總除蟲菊酯含除蟲菊酯I、II,瓜菊酯I、II,茉莉菊酯I、II共6種有效殺蟲成分。這是迄今發現的不汙染環境,對哺乳動物及植物無毒無害,對昆蟲和蚊蠅等迅速擊倒,不易產生抗藥性的高效天然殺蟲劑。由於擬菊酯類農藥在生產合成中造成汙染,以及使用後有殘毒,易產生抗藥性等缺點,天然的除蟲菊就越來越受到重視。20世紀90年代,國際除蟲菊市場仍呈現上升趨勢。近幾年,我國政府和社會大力倡導發展「綠色農業」,除蟲菊已經在我國雲南省迅速發展。作為綠色農藥,除蟲菊殺蟲產品已在我國問世,這必然會對我國綠色農業的發展起積極的作用。
採用傳統的種子繁殖技術不能保持白花除蟲菊優良品種的遺傳穩定性。一個白花除蟲菊的優良品種經過幾代的繁殖,其產量、有效成份的含量都出現明顯的下降,不能保持其優良的品質,很快退化。採用組織培養技術,可以有效地保存除蟲菊的優良品種。但是,由於培養技術不成熟,效率低,實用性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組織培養技術,既能保持白花除蟲菊優良品種的遺傳穩定性又可快速繁殖出大量有母體優良性狀的幼株,進行優良品種的快速繁殖,在短時間內培育出大量可供大田栽培的白花除蟲菊幼苗,以滿足生產上的需要。
本發明提供的白花除蟲菊繁殖技術包括從選擇外植體到大田移栽試管苗要經過四個步驟外植體選擇及消毒滅菌、快速繁殖叢生芽、叢生芽生根培養、練苗與移栽。
(1)、外植體選擇及消毒滅菌 選擇白花除蟲菊優良品種的飽滿種子或者種子萌發後生長8-12天左右的幼芽作為外植體。選擇好的外植體可以用以下三種方法進行消毒處理 A.用次氯酸鈉溶液消毒將外植體用蒸餾水衝洗幾次,然後置於2%次氯酸鈉溶液中振搖20(10-30min)分鐘,取出,用無菌水衝洗3-5次。
B.用0.1%升汞溶液消毒將外植體用蒸餾水衝洗幾次,然後置於0.1%升汞溶液中振搖10(5-20min)分鐘,取出,用無菌水衝洗數次。
C.複合消毒法將外植體用蒸餾水衝洗幾次,先用2%次氯酸鈉溶液(加3-5滴吐溫-20)消毒8min(5-15min),再用0.1%升汞溶液(加3-5滴吐溫-20)消毒5min(5-15min),無菌水衝洗5次。
方法C對外植體傷害最小,消毒效果好。於無菌條件下,用單一消毒液消毒一定時間,並將消毒液衝洗乾淨。或者用一種以上不同的消毒液對外植體進行消毒。
將已消毒的除蟲菊外植體脫病毒,除蟲菊脫病毒方法將消毒後的外植體在解剖鏡下分離出包含生長點的細胞團塊,大小約為0.2mm~0.5mm。是否脫毒,還要在材料建立以後進行病毒檢測。
(2)、快速繁殖叢生芽 在MS培養基中適當添加植物分裂激素6-卞基腺嘌呤(6-BA),它可以促進叢生芽的分化。添加植物生長激素吲哚乙酸(IAA),它可以促進植物的生長。多效唑(PP333)也是一種植物激素,它可以縮短植物節間長度,使植物矮壯,利於植物的生根繁殖和移栽。在MS培養基中添加不同種類和濃度激素,直接誘導外植體生長叢生芽,可使叢生芽生長數量和質量極大提高。最佳的白花除蟲菊快速繁殖叢生芽培養基為 MS+6-BA(0.1-2.0mg/L)+IAA(0-0.5mg/L)+PP333(0.1-2.0mg/L)+糖(30g/L)+瓊脂(3.0-4.0g/L)。pH值調整為5.8。
(3)、叢生芽生根培養 在1/2MS培養基中適當添加吲哚乙酸(IAA),濃度為0.1-0.5mg/L和生根粉(ABT),濃度為0.05-0.5mg/L能促進試管苗生根,並且有利於初生根的生長。在1/2MS培養基中單獨添加ABT,效果不佳。兩種生長激素配合使用,生根效果優於兩種激素單獨使用。最佳的叢生芽生根培養培養基為 1/2MS+IAA(0.1-0.5mg/L)+ABT(0.05-0.5mg/L)+糖(30g/L)+瓊脂(3.0-4.0g/L),pH值調整為5.8。
培養條件室溫18-28℃,光照強度1800-2000Lux,光照時間12-20h/d。培養10天的試管苗生根率在98%以上,初生根健壯,生長1周左右根長可達3-5cm。20天左右即可開瓶練苗。
(4)、練苗與移栽 獲得生長健壯的完整除蟲菊試管苗以後,在室溫為18-28℃的室內打開瓶蓋,在瓶中加入少量自來水,練苗2-4天,待葉片顏色加深,表面角質形成後將苗取出,洗淨根部的培養基。立即移栽到苗床中(苗床的營養土配比為珍珠巖∶鹼性營養土∶酸性營養土1∶1∶1),於5-10月移栽,應每2小時噴霧15min,並搭遮陽布。於1-4月移栽,應每天(早6點到晚6點)噴霧1-3次,每次10min,早晚覆蓋塑料薄膜。試管苗於苗床生長1-3個月後即可移栽大田。最佳的移栽時間是每年的3-5月和9-11月,移栽天氣最好為陰天。移栽後的1-2個星期,需要早晚澆水。
本發明的積極效果使用本發明提供的技術可使白花除蟲菊快速繁殖,同時有效地保存除蟲菊的優良品種。於擴大繁殖培養基上培養25天,單芽的增殖係數約為10-20倍。在無菌條件下,將生長的叢生芽分離成單芽,接種於生根培養基中8天左右根即生長,生根率可達95%以上。20天左右即可開瓶練苗,練苗2天即可移栽苗床,如果氣候適宜,移栽成活率可高達98%以上。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 選擇白花除蟲菊優良品種種子萌發後生長10天左右的幼芽作為外植體。外植體消毒滅菌用複合消毒法將外植體用蒸餾水衝洗五次,先用2%次氯酸鈉溶液(加4滴吐溫-20)消毒8分鐘,再用0.1%升汞溶液(加4滴吐溫-20)消毒5分鐘,無菌水衝洗5次。
選擇快速繁殖叢生芽培養基為 MS+6-BA(0.2mg/L)+IAA(0.05mg/L)+PP333(0.2mg/L)+糖(30g/L)+瓊脂(3.5g/L)。
叢生芽生根培養培養基為 1/2MS+IAA(0.2mg/L)+ABT(0.05mg/L)+糖(30g/L)+瓊脂(3.5g/L) 培養條件室溫20℃,光照強度1800Lux,光照時間15h/天。20天左右開瓶練苗。
獲得生長健壯的完整除蟲菊試管苗以後,在室溫為20℃的室內打開瓶蓋,在瓶中加入少量自來水,練苗4天後將苗取出,洗淨根部的培養基。立即移栽到苗床中,於5月移栽,每2小時噴霧15min,並搭遮陽布。試管苗於苗床生長2個月後即可移栽大田。
權利要求
1.一種白花除蟲菊繁殖技術,其特徵在於從選擇外植體到大田移栽試管苗要經過外植體選擇及消毒滅菌、快速繁殖叢生芽、叢生芽生根培養、練苗與移栽四個步驟
(1)、外植體選擇及消毒滅菌
用白花除蟲菊優良品種的飽滿種子或者種子萌發後生長8-12天左右的幼芽作為外植體。選擇好的外植體用以下三種方法之一進行消毒滅菌處理
a.用次氯酸鈉溶液消毒將外植體用蒸餾水衝洗幾次,然後置於2%次氯酸鈉溶液中振搖10-30分鐘,取出,用無菌水衝洗3-5次;
b.用0.1%升汞溶液消毒將外植體用蒸餾水衝洗數次,然後置於0.1%升汞溶液中振搖5-20分鐘,取出,用無菌水衝洗數次;
c.複合消毒法將外植體用蒸餾水衝洗幾次,先用2%次氯酸鈉溶液(加3-5滴吐溫-20)消毒5-15分鐘,再用0.1%升汞溶液(加3-5滴吐溫-20)消毒5-15分鐘,無菌水衝洗3-5次;
(2)、快速繁殖叢生芽的培養基為
MS+6-BA(0.1-2.0mg/L)+IAA(0-0.5mg/L)+PP333(0.1-2.0mg/L)+糖(30g/L)+瓊脂(3.0-4.0g/L),pH值為5.8;
(3)、叢生芽生根培養的培養基為
1/2MS+IAA(0.1-0.5mg/L)+ABT(0.05-0.5mg/L)+糖(30g/L)+瓊脂(3.0-4.0g/L),pH值為5.8;
(4)、練苗與移栽
獲得生長健壯的完整除蟲菊試管苗以後,在室溫為18-28℃的室內打開瓶蓋,在瓶中加入少量自來水,練苗2-4天,待葉片顏色加深,表面角質形成後將苗取出,洗淨根部的培養基,立即移栽到苗床中,苗床的營養土配比為珍珠巖∶鹼性營養土∶酸性營養土1∶1∶1,試管苗於苗床生長1-3個月後移栽大田。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藥用植物白花除蟲菊優良品種的快速繁殖技術。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組織培養技術,包括從選擇外植體到大田移栽試管苗要經過四個步驟外植體選擇及消毒滅菌、快速繁殖叢生芽、叢生芽生根培養、練苗與移栽。本發明提供了三種進行消毒處理的方法,提供了最佳的快速繁殖叢生芽的和叢生芽生根培養培養基的成分,最佳的移栽條件。
文檔編號C12N5/04GK1915001SQ200610086120
公開日2007年2月21日 申請日期2006年8月31日 優先權日2006年8月31日
發明者劉蓁, 高山林, 嶽磊, 曾楊 申請人:中國藥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