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電影消防員救火(印度電影易燃易爆炸)
2023-08-13 16:28:02 2
[蘇丹]上周五上映,又一部印度電影殺進國內。
可惜,相比於阿湯哥不要命的HALO跳傘,印度摔跤就顯得弱爆了。
何況,還有同類型的[摔跤吧,爸爸]珠玉在前。
但即使[蘇丹]勢弱,也擋不住近幾年,印度電影在國內的火爆程度。
韓國電影在國內遠不及韓劇火熱,大片諸如[雪國列車],也就6820萬左右的票房。
日本電影在國內大銀幕的最高票房記錄,是[你的名字。]5.76億。
泰國電影因[天才槍手]火了一把,但終是曇花一現,現在也沒了聲響。
似乎只有印度電影,在國內砸下一個又一個驚天雷,呈現爆發式的增長狀態。
從[摔跤吧,爸爸]到[神秘巨星],從[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到[起跑線]。
印度電影不再是傳說中,一言不合就尬舞。
反而與爆款掛上了鉤。
引進史,老長了若說起印度電影引進史,比美國好萊塢大片在中國出現的時間還早。
1955年,那時中印關係還很甜蜜。10月,全國二十多個城市舉辦「印度共和國電影周」活動。
▲[流浪者]、[暴風雨]、[兩畝地]
這是印度電影首次被引進中國,影響最大的當屬[流浪者]。
而[流浪者]也是首部響徹海內外的寶萊塢電影。
之後,陸陸續續又引進幾部,不多,一隻手就數得過來。
1962年,中印關係惡化,印度電影在國內出現斷檔,18年間,國內影院沒見過一部印度電影。
直到70年代末,[流浪者]、[兩畝地]等電影復映,在國內算是掀起一波印度電影浪潮。
好多上了年紀的「老人」,對《拉茲之歌》應該不陌生。
這首歌就出自[流浪者],「阿巴拉古,啊……阿巴拉古,啊……」。
80年代,[大篷車]、[迪斯科舞星]等片,更是將印度歌舞發揚光大。
小編真的從沒看過[迪斯科舞星],卻也被電影主題曲無數遍洗腦。
「吉米吉米,來吧……」。
▲[迪斯科舞星]劇照
可見,早期的印度電影被歌舞包裝。
即使故事再不怎麼樣,有歌舞在,大家都能看得高興。
到了90年代,印度電影類型多起來。
1988年[復仇的火焰]是部警匪片。
而1989年的[印度先生],還加入了科幻元素。
▲一個擁有隱身手鐲的男人
在歌舞元素盛行的印度電影中,這都是極為少見的。
1991年[冷暖人間],是第一部阿米爾·汗的電影在國內上映。
此時,這位印度「完美先生」剛出道不過三年時間,遠沒有如今這麼火爆。
電影技術不斷發展,印度電影也在尋求突破,奔向國際化。
但可惜的是,國際化的印度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完全被新來的好萊塢大片蓋住風頭。
而放至今天,印度大片似乎也不討中國觀眾的喜愛。
[巴霍巴利王],有印度「指環王」之稱,印度人民愛得要死。
可上、下兩部在國內票房皆是慘澹。
▲第一部不足800萬,第二部不足四千萬
還不如講述人民生活的普通題材,來得引人矚目。
跳不跳舞,都無關緊要。
印度電影,爆了提到印度電影,中國人民繞不開的一個人便是阿米爾·汗。
說來不慚愧,不知有多少人跟小編一樣,看過的第一部印度電影,是[三傻大鬧寶萊塢]。
▲阿米爾·汗主演
那時覺得,哇,阿米爾·汗好帥。
現在想想,有些花痴過了頭。
2011年,[三傻大鬧寶萊塢]在國內上映。
1300萬的票房成績,成為當時內地引進的印度電影票房冠軍。
悄默聲地,這已經是阿米爾·汗引進中國的第五部電影。
再然後,[幻影車神:魔盜激情]、[我的個神啊]……
阿米爾·汗,已然成為中國人民熟悉印度電影的關鍵性人物。
從引進國內的印度電影票房排行來看:
前十名,阿米爾·汗主演的電影佔據一半的位置。
一定程度上,阿米爾·汗的電影,等同於中國人民認知的印度電影。
2017年[摔跤吧,爸爸]的上映,更是將阿米爾·汗的神話推至頂峰。
▲這個「爸爸」很6
12.91億票房,印度電影在國內的歷史性突破,全年票房第七位。
也就是從這時開始,印度電影大波湧進中國電影市場。
截至到今天,2018年已有六部印度電影登陸中國大銀幕。
幾乎個個有了爆款的可能,但沒有一部打破[摔跤吧,爸爸]的記錄。
[神秘巨星]7.47億、[小蘿莉的猴神大叔]2.86億、[起跑線]2.10億……
更不用提,[廁所英雄]、[巴霍巴利王2:終結]、[蘇丹]這些被淹沒的印度電影。
相比阿米爾·汗,印度電影三大汗的另外兩汗則沒那麼火熱。
沙魯克·汗該是最慘的一個。
▲雖說2010年上映的[我的名字叫可汗]口碑爆棚,但卻不叫座
遠不及2015年[新年行動]拿到的237萬。
而薩爾曼·汗憑藉[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在中國銀幕露個臉。
▲這是薩爾曼·汗首部引進中國的電影
可惜,第二部[蘇丹]便沒了聲響。
所以,有很多人是這樣認為:
並不是印度電影被認可,只是阿米爾·汗主演的印度電影火而已。
小編不否認,因為事實擺在這兒。
但也不敢苟同,因為這幾年印度電影整體在中國電影市場算得上是香餑餑了。
火不是偶然,是慢慢積累的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幾年印度電影如井噴式佔據中國電影市場的一席之地?
小編就鬥膽來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個,就是印度電影基數大,拍攝得多。
近幾年,印度電影的年均產量已超1500部,出口海外國家超70個,僅次於美國。
而在北美和英國,印度電影高居進口片第一。
▲截至2018年6月,北美外語片票房(圖截自電影票房貼吧)
前十部,來自印度的有七部。
除了寶萊塢,南印度的託萊塢、考萊塢、莫萊塢,四大萊塢集體發力。
廣撒網總能撈到好魚。
二來,看印度電影看得刺激,對於揭露印度社會現實的殘酷,他們從不手軟。
只要不觸及各宗教普遍的底線,電影一般都能在印度國內上映。
於是,我們能看到[三傻大鬧寶萊塢]涉及教育體制問題;
[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涉及女性歧視及平權;
[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將鏡頭對準印巴矛盾衝突;
▲[起跑線]又是事關「升學擇校」的教育問題
話題性儼然超過歌舞,成為中國人民對印度電影的首要印象。
但這並不表示,印度電影會甩開歌舞。
在激烈的矛盾衝突下,偶爾加入小部分傳統歌舞元素,頗有一種生活依舊美好的意境。
交織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人文關懷,印度電影變得深刻,卻不僵硬。
而這些尖銳的話題多具有普世性。
這無疑,也是印度電影為全世界人民送上的一碗碗雞湯。
如此簡單勵志、情感單純,既讓你抒發滿腹感慨,又能給你力量,誰不喜歡。
隨著[摔跤吧,爸爸]在國內創下驚人票房紀錄,早期的批片模式也改為分帳片。
▲[神秘巨星]的背後就有著中國資方的身影
按照印度電影的高產,阿米爾·汗的明星效應,以及自然而然地情感共鳴。
引進印度電影,怎麼著都是一筆划算買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