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最震撼的世界末日電影(這部與眾不同的末日電影揭示的不僅僅是人性)
2023-08-13 15:42:41 3
有專家曾經說過,人在極端狀態下可以三天不進食、七天不喝水;同時也有不少磚家達成共識,人在正常狀態下一天都不能沒網沒WIFI(大誤)。
而根據小夥伴們每天在我文末搶沙發的速度來看,估計你們中的很多人每天都跟手機綁在一塊,很難想像那種曾經沒網沒手機的生活是什麼樣。
今天要聊的電影裡,就給大家展現了一個極端情境,在一個沒有電的城市裡,電器停擺、食物短缺、淡水限量的情況下,人類會如何面對——《生存家族》。
影片的主角是生活在東京的一家四口,開場就展示了他們家晚上普通的日常——
爸爸只顧著自己看電視吃飯,完全忽視媽媽的求助,
上大學的哥哥從外面回來,戴著耳機吃著漢堡對其他人愛答不理,
還是高中生的妹妹洗完澡就鑽回自己房間,在群裡跟閨蜜們瞎聊。
可以看出來,這是一個特別有「代表性」的四口之家:男主外女主內,夫妻之間交流甚少;即將長大成人的兄妹對父母各種無視。可以說同住一個屋簷下的這一家人,除了共同吃喝拉撒、姓氏相同,基本的狀態就是「不來電」。
而同樣「不來電」的還有第二天的整個東京——所有的電器一夜之間全都因為停電而罷工。不管是上班族、學生還是家庭主婦,大家統統變得狼狽不堪。
爸爸因為鬧鐘停電直接起晚,
媽媽因為停電用不了冰箱和電飯鍋做早飯,
妹妹的手機直接黑屏,各種哭天喊地,
哥哥騎車去學校的路上連音樂也聽不成了。
整個城市因為停電,讓大家出門變得寸步難行——電梯沒電用不了,所有人只能走樓梯;
電車、公交、計程車集體罷工,上班族只能氣喘籲籲地腿兒去公司。
而好不容易來到辦公室,什麼電腦電話印表機打卡機統統都不能用,工作一項也不能展開,大家只能再腿兒回家。
停電對於身為家庭主婦的媽媽來說影響也不小,因為停電,超市供貨嚴重不足,便當麵包啥的全都買不到,只能買各種方便食品;
結帳的時候也要排隊等好久,因為店員要用算盤人肉結帳。
這一天結束後,全家人只能守著一個小火爐、點著蠟燭、湊合吃了一頓不像樣的晚飯。
這樣的經歷估計大家小時候都有過,因為停電所以只能拿出蠟燭、手電這些N久才會用一次的東西來應急。
然而片中主角們遇上的這次停電可不是小範圍、暫時性的,而是過去三天了都還沒來電,繁華的東京漸漸變成了「末日都市」——超市的食物和水被一搶而空;
學校也直接停課;
銀行門口擠成一片,排半天隊都取不出現金;
唯一有效的代步工具自行車成了搶手貨,店家隨即坐地起價;
偷車賊也公然在白天動手行竊。
爸爸覺得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沒水沒電沒食物的東京越來越危險,他跟媽媽商量後決定全家動身去投靠住在鄉下的外公,那裡氣候暖和不說,還靠海有食物。
然而,雖然做了離開的決定,但過慣了大城市生活的這一家人,顯然還是沒有搞清楚自己的狀況,把逃難當成了外出度假——
哥哥依舊帶著自己的手機筆記本電腦等電子裝備;
妹妹穿得花枝招展,跟平時一樣貼了假睫毛,出發前和媽媽一塊勤快地塗防曬霜;
而爸爸則依舊戴著那頂遮禿頭的發片。
但這些還不算什麼,他們居然計劃騎車去機場,然後搭乘飛機去鄉下。不用動腦子就能猜到,這麼奇葩的停電事故,公交計程車都罷工了,飛機肯定也不能倖免。
坐飛機的白日夢破碎,一家人硬著頭皮決定騎車去外公家。哥哥粗略算了算,從東京出發到鹿兒島的外公家,怎麼都要狂蹬一個月才能騎到。
於是一家人想盡辦法買來了限量又高價的瓶裝水,
又搞來了一袋子大米,然後浩浩蕩蕩地上路了。
可能有的小夥伴有過長途騎行的經歷,要知道這是一項磨鍊意志力的活動,然而對於影片中早已習慣甚至是高度依賴現代化都市生活的這一家人來說,這場突如其來的騎行不是磨練,而是酷刑——
他們先是各種迷路找不到北,繞了半天才騎上了往西邊去的高速;
然後要摸黑穿越長達兩公裡的無路燈山間隧道;
途中吃喝拉撒都露天進行那是必然;
晚上還要忍著鑽骨頭的寒冷席地而睡;
運氣不好的時候還會碰上狂風暴雨,
從裡到外淋得透透的不說,自帶的大米也跟著遭殃。
都說「患難見真情」,但這場停電事故卻直接讓這一家人「災難顯本性」,最明顯的就是身為一家之主的爸爸。
從開頭的幾場戲就能看出,爸爸是一個典型的大男子主義者,他平時最看重的就是自己頭上那一塊用來遮禿頭的發片,張嘴閉嘴就是找老婆要飯吃,
而對於孩子們的生活則不管不顧,家裡一堆要收拾的東西也熟視無睹,只想著自己「上班很累」,吃完飯就倒頭去睡覺。
這種性格和習慣直接導致爸爸在騎行逃難的路上成為全家最拖後腿的豬隊友——
剛上路時,路邊就有小販售賣1000日元的瓶裝水,爸爸覺得他們趁機發災難財,罵了人家幾句不說還不讓家人買他的水。
結果越往西走水價越高,女兒抱怨「早知道一開始就該買水」,他還一直嘴硬說「後面還有更便宜的」,結果當然是越到後面水越貴。
瓶裝水已經暴漲到2500日圓一瓶
之後爸爸還自作主張拿著地圖帶路,結果繞了幾圈都沒走對,他就朝哥哥亂發脾氣,說地圖有問題。
晚上睡覺的時候覺得冷,他也顧不上老婆孩子,直接把蓋著的「被子」往自己身上卷。
並且,即便在這個非常時期,他也不做任何家務,依舊把女兒當成丫鬟呼來喝去。
他嘴上說著自己會鑽木取火、會在野外尋找乾淨水源,但也只是說說罷了。
他一邊嘲笑家人膽小,一邊喝下不明來路的溪水,結果搞得自己在狂風暴雨中「一瀉千裡」。
也正因為這場暴雨,讓他們的損失慘重,食物全部被毀,淡水也沒剩多少,只能靠沿路找到的難吃的寵物罐頭為生。
就在這個最窘迫的階段,他們遇上了另外一個騎行的四口之家,人家裝備特別專業,明明是特殊時期,過得卻像在野外度假一樣,吃的喝的應有盡有,一看就是戶外生存的老手。
而且他們還饒有興致地給主角一家人拍照。
但爸爸此時的關注點並不是前去請教,而是默默地把隨身帶著的寵物罐頭的標籤拆掉——再狼狽不堪也要保住自己的面子,
隨後兩家人共同走了一段路,爸爸還打腫臉充胖子,非讓全家人跟著他一塊假裝身上還有充足的淡水,對人家的豪飲一點都不在乎。
最要命的是,他還聽信「大阪沒有停電」的小道消息,說什麼都要讓全家人在自己的帶領下往大阪騎,結果好不容易騎了一個多月到了大阪,才發現這裡跟東京一樣,早已成為一片廢城。
大阪通天閣附近的景象
彈盡糧絕的一家眼看最後的希望破滅,妹妹直接發飆,開始責備一直在胡亂帶節奏的爸爸。
好面子的爸爸當場矢口否認,想把鍋甩掉,
還翻臉責罵妹妹居然說話這麼沒大沒小。
結果哥哥也加入爭吵,怒懟爸爸一路上就會說大話,一點用處也沒有。
在一旁的媽媽看不下去了,讓孩子們趕緊閉嘴,結果下一句就繼續補刀——你們爸爸就是這種個性(德行)啊!
空氣立刻凝固,爸爸也被這一刀插得瞬間沒了底氣。
看到這裡,這部《生存家族》的特點也顯現出來。
影片用一場大範圍長時間的停電來營造出一絲末日的色彩,但並沒有像傳統的末日科幻或者反烏託邦電影那樣,把重點放在人類的社會秩序崩塌、人性的失守,也沒有去展現集權主義,而是始終把鏡頭對準主角一家四口的公路逃亡。
並隨著他們的視角,給觀眾了展現了一出日式「停電末日」——
比如長達兩公裡都伸手不見五指的隧道,
比如催生出盲人帶路換取食物的「末日生意」,
比如好好的海邊水族館,因為停電和食物短缺變成了「公益性質」的海產燒烤攤。
在這樣的末日背景之下,影片按照公路片的模式,用沿途的各種插曲和突發事件來暴露出人物的性格特點——活在同一屋簷下的一家四口其實內心各有各的不爽,正因為這場「逃難」才讓他們的矛盾激化,最終爆發。
既然是公路片模式,人物之間因為「在路上」的經歷產生了矛盾,那麼矛盾的解決也要「在路上」完成。
而讓本片中互相埋怨的一家四口再次團結在一起的,是一頭可愛蠢萌又美味的——二師兄。就在一家四口彈盡糧絕奄奄一息之際,大家看到了一頭在田間悠閒找飯吃的豬。
圓潤的屁股,Q彈的肌膚和有活力的「哼哼」聲,瞬間點亮了一家人餓狼般的雙眼,於是大家默契地悄悄靠近,「磨刀霍霍向肥豬」。
這次爸爸總算派上了用場,他憑藉純爺們的體力,纏著肥豬雙雙滾下山坡,最終成功擒獲「午餐肉」一頭。
但新的問題也來了——全家人沒有一個會殺豬,總不能撲上去就生啃豬蹄兒吧。
這時一個健壯的老大爺忽然冒了出來,三兩下就把豬放血,然後帶著一家人回到了自己的住處。
原來,那頭豬來自附近的養豬場,停電之後柵欄都失靈了,所有的豬才都逃了出去。老大爺提出,只要他們一家幫自己抓豬,就管吃管住。
雖然這幫城裡人幹起活來笨手笨腳,但人多畢竟力量大,他們不僅幫老大爺抓回了方圓百裡的豬,還幹了不少雜活兒。
離開家兩個多月的一家人,終於吃上了一頓像樣的飯,洗了一個痛快的熱水澡,在溫暖的被窩裡安穩睡下。
過了幾天,獨自生活的老大爺也覺得還是身邊有年輕人的日子好過些,就誠懇地讓一家四口考慮就此留在這裡生活。
這個邀請的確很誘人,這裡有吃有喝環境還好,確實是很多城市「逃難人」的理想目的地。
然而爸爸考慮過後,還是覺得要去外公家裡。
於是全家人帶著老大爺送的各種燻肉雞蛋,再次出發一路向西。
這次因豬而起的短暫修整,讓一家人不僅恢復了體力,心態也發生了改變。爸爸也不再一無是處,當他們的去路被一條河攔住的時候,爸爸便帶頭手工製作渡河的簡易木筏。
然而就在事情似乎要向好的方向發展時,用木筏轉移自行車的過程中,他們卻趕上了大雨,木筏被河水衝壞,爸爸也在掙扎中沉入水底,不知蹤影。
哥哥沿河尋找,只發現了爸爸時刻戴著的那頂發片,看著這個「遺物」,大家失聲痛哭起來。
媽媽和兄妹倆雖然倖存了下來,但之後的行程也因為沒了自行車而變得更加艱難,他們不僅在中途被一群餓壞的流浪狗盯上,媽媽還被餓急了眼的流浪狗糾纏摔而下山坡骨折,
三口人眼看就要成為狗糧。
不過好在他們遇到了開往鹿兒島的蒸汽火車,最終幸運獲救。
而爸爸那邊也並沒有英勇「犧牲」,只是被衝到了河下遊奄奄一息,
巧的是他在即將昏迷時看到了遠處開來的火車,便打開身上最寶貴的求救彈,成功引起了車上媽媽的注意,於是也順利獲救。
最終,在停電的第108天,四位主角終於來到了鹿兒島,與外公團聚。
在影片中,這場停電一直持續了好幾年,一家人在鄉下一直住到來電,最終他們回到了東京繼續生活。只不過這次,全家人都有了變化——
媽媽終於敢切魚了,
兄妹倆對父母也變得更加有禮貌,
而爸爸則扔掉了那頂「虛偽」的發片,每天選擇騎車上下班,
而在影片結尾,他們收到了當初被騎行一家人拍下的那張照片。
在我看來,這樣的結尾不僅感人,也讓影片的主題意味深長。影片並沒有讓全家人就此生活在鄉下,把主題升華成「城市人應當返璞歸真、擁抱大自然」上面,而是讓大家通過這樣一個離奇的故事意識到——
科技改變生活,也讓我們的內心潛移默化地發生了改變,表面上現代社會中大家的日子都越來越方便,可內心的隔閡卻也越來越深。
但這並不意味著大家就要拋棄現代社會的生活,而跑去原始叢林裡當野人,而是說我們要更加冷靜客觀應對時代的發展,讓工具服務自己而不是反被工具所牽制。即便停了電、斷了網、沒了WIFI,你依舊是一個正常、有趣、有能力繼續生存下去的「人」,這樣才對,不是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