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換艾芯的濾煙艾灸器的製作方法
2023-09-17 21:16:10

本發明涉及一種可換艾芯的濾煙艾灸器。
背景技術:
艾灸是古法,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和傳統,明火艾灸最符合古典艾灸的精神。點燃艾灸條對應到身體穴位,能刺激經絡,調動人體的免疫系統。艾灸時的熱感及燃燒時產生的油霧複合成分,能起到溫經通絡、調和氣血、補充能量的作用,達到防病保養的目的。
明火懸灸是傳統艾灸常用的方法之一,使用時一般是手持點燃艾柱,靠近穴位進行艾灸。優點是不限制位置,可以針對身體任何部分,最為靈活。明火懸灸的工具發展,主要方向是使用支架代替人力,沒有往外觀及煙霧、氣味處理的方向進行創新。煙霧大的問題,在室內使用很容易出發煙霧警報器,使用場景有很大的制約。點燃的艾柱外露時,也容易造成意外。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可換艾芯的濾煙艾灸器。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可換艾芯的濾煙艾灸器,包括艾芯、濾煙罩;所述艾芯的頂部伸入濾煙罩內,且艾芯的中部與濾煙罩可拆卸連接。
具體地,所述艾芯包括塑體;所述塑體為中空結構,所述塑體內部設有位於塑體上部且用於安裝艾絨管的「u」型槽;所述「u」型槽底部設有豎直貫穿「u」型槽的通孔;所述「u」型槽的底部與塑體內壁相連,所述「u」型槽上部側壁與塑體內壁之間存在間隙;所述濾煙罩分別與塑體相連。採用上述艾芯進行艾絨管燃燒時,艾絨管會被「u」型槽固定,插入深度可控制在4~6mm,距離人體皮膚距離可達到10mm以上,熱的煙霧下流時有更長的冷卻距離,使用更粗的艾絨管也不至於容易灼傷。
優選的,所述「u」型槽底部兩側設有的角耳;所述「u」型槽通過角耳與塑體內壁相連。採用角耳,不僅能夠確保「u」型槽與塑體之間固定的穩定性,還能夠確保「u」型槽上部與塑體之間存在間隙。
優選的,所述塑體包括由上至下依次相連的中空上塑體、中空中塑體、中空下塑體;所述「u」型槽與中空上塑體內壁相連;所述中空中塑體外側設有突出結構。設置突出結構,能夠便於與接口進行連接,提高穩定性。
優選的,所述中空中塑體底部邊緣設有豎向的凹槽;所述凹槽的開口位於中空中塑體的底面。設置凹槽能夠加強底部與外部設備(例如:艾灸座)連接的穩定性。
優選的,所述中空上塑體的頂部和中空下塑體的底部均設有缺口。設置缺口不僅美觀,而且能夠便於煙霧流動。
優選的,所述通孔的孔徑小於「u」型槽的槽口內徑。採用上述設計,能夠防止艾絨管伸入到塑體的中部或下部。
優選的,所述「u」型槽底部內徑小於「u」型槽槽口的內徑。採用上述設置,能夠是艾絨管愈插愈緊。
具體地,所述濾煙罩包括罩體,設置於罩體底部並與罩體內部連通的接口;所述罩體外壁設有若干個散氣孔;所述罩體內部設有過濾層,且在罩體的底部側壁設有進氣孔;所述艾芯與接口相連。採用上述濾煙罩可以將艾芯罩住,起到濾煙、去味、隔檔艾灰等作用,令艾灸更加安全、環保。
優選的,所述罩體包括罩殼,設置於罩殼底部的「v」型罩底;所述「v」型罩底的側壁設有進氣孔,且「v」型罩底頂部側壁與罩殼底部內壁相連;所述「v」型罩底為中空狀,且其內部與罩殼內部連通;所述接口內壁設有掛鈎。採用掛鈎能夠方便與艾芯進行固定,保證整個裝置在艾灸時的穩定性。
優選的,所述過濾層包括設置於罩殼內壁的中空圓柱形過濾層,以及設置於中空圓柱形過濾層頂部的圓盤形過濾層。採用上述結構,能夠對個方向煙霧進行過濾,提高了過濾效果。
優選的,所述圓盤形過濾層通過橫置圈固定於罩體內部。採用橫置圈能夠輕鬆將圓盤形過濾層進行固定,製作方便。
優選的,所述的「u」型槽內設有帶孔的艾絨管。採用上述結構的艾絨管,能夠使煙油在燃燒時順孔下滑,人體能夠更好的吸收。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及有益效果:
(1)本發明的艾芯、濾煙罩相互之間為可拆卸結構,可根據情況進行更換艾芯,操作方便,能夠滿足廣大人們的需求。
(2)本發明採用濾煙罩能夠起到濾煙、去味、隔檔艾灰的作用,令艾灸更加安全、環保。
(3)本發明採用艾芯對艾絨管進行固定,使得艾絨管插入深度可控制在4~6mm,距離人體皮膚距離可達到10mm以上,熱的煙霧下流時有更長的冷卻距離,使用更粗的艾絨管也不至於容易灼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中艾芯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中艾芯的剖面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中濾煙罩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附圖中標記對應的零部件名稱為:1-塑體,2-「u」型槽,3-中空上塑體,4-中空中塑體,5-中空下塑體,6-突出結構,7-凹槽,8-接口,9-散氣孔,10-進氣孔,11-罩殼,12-「v」型罩底,13-掛鈎,14-中空圓柱形過濾層,15-圓盤形過濾層,16-艾絨管,17-橫置圈。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包括但不限於下列實施例。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一種可換艾芯的濾煙艾灸器,包括艾芯、濾煙罩;所述艾芯的頂部伸入濾煙罩內,且艾芯的中部與濾煙罩可拆卸連接。採用本發明的艾灸器,在實際使用時,可根據情況進行艾芯的更換,從而滿足不同狀況的需求;濾煙罩能夠過濾、除味,實現環保;同時設置了濾煙罩,能夠方便手持機連接支架,不容易燙手,艾煙也不容易燻到眼鏡及嗆到呼吸系統,極其安全。
如圖2、3所示,所述艾芯包括塑體1;所述塑體為中空結構,所述塑體內部設有位於塑體上部且用於安裝艾絨管16的「u」型槽2;所述「u」型槽底部設有豎直貫穿「u」型槽的通孔;所述「u」型槽的底部與塑體內壁相連,所述「u」型槽上部側壁與塑體內壁之間存在間隙;所述濾煙罩分別與塑體相連。採用上述結構,艾絨管會被「u」型槽固定,插入深度可控制在4~6mm,距離人體皮膚距離可達到10mm以上,熱的煙霧下流時有更長的冷卻距離,使用更粗的艾絨管也不至於容易灼傷。另外,由於採用「u」型槽對艾絨管進行固定,而「u」型槽與塑體之間存在間隙,這樣不僅有隔熱作用,還具有散氣的作用。
具體地,所述「u」型槽底部兩側設有的角耳;所述「u」型槽通過角耳與塑體內壁相連。採用角耳,不僅能夠確保「u」型槽與塑體之間固定的穩定性,還能夠確保「u」型槽上部與塑體之間存在間隙,從而更好的實現隔熱、散氣的作用。在實際中,塑體內壁設有供角耳插入的角耳槽,從而使得兩者固定的更加牢固。由於是角耳與角耳槽相配合進行固定的,還可根據實際情況對「u」型槽進行更換。
具體地,所述塑體包括由上至下依次相連的中空上塑體3、中空中塑體4、中空下塑體5;所述中空上塑體頂部和下塑體底部沿外緣周間隔設有缺口;所述「u」型槽與中空上塑體內壁相連。在使用時,中空上塑體中伸入到濾煙罩內,通過設置於中空中塑體外壁與慮煙罩的罩口進行固定。
具體地,所述中空上塑體、中空中塑體、中空下塑體為一體結構。採用一體結構,能夠確保塑體的牢固和穩定性,也能提高其使用壽命,具體的可以一次注塑成型。
優選的,所述中空中塑體、中空上塑體、中空下塑體的外徑依次減小。將中空下塑體設置成外徑最小,是為了與艾座進行很好的配合,能夠直接插入到艾座中,安裝、拆卸方便。另外,中空中塑體行對中空上塑體的外徑要大,這樣在艾芯上套接濾煙罩時,從上向下套的時候能夠越來越緊,使得兩者能夠固定的更加牢固。
優選的,所述的「u」型槽內設有帶孔的艾絨管。具體設置是艾絨管中心設有穿管艾絨管頂端和低端的中孔,採用上述結構的艾絨管,能夠使煙油在燃燒時順著中孔下滑,人體皮膚能夠更好的吸收艾絨管的有效成分,提高艾灸的效果。
如圖4所示,所述濾煙罩包括罩體,設置於罩體底部並與罩體內部連通的接口8;所述罩體外壁設有若干個散氣孔9;所述罩體內部設有過濾層,且在罩體的底部側壁設有進氣孔10;所述艾芯與接口相連,也可理解為艾芯的外壁與接口的內壁緊密接觸,卡緊。在進行艾灸時,上述濾煙罩能夠將艾絨管罩住,燃燒所產生的煙霧則會通過過濾層過濾後再通過散氣孔排出,從而達到濾煙、去味的作用,由於艾絨管和艾芯是被本發明罩住的,燃燒所產生的艾灰會被隔檔在罩體內,使得艾灸更加安全、環保。
具體地,所述罩體包括罩殼11,設置於罩殼底部的「v」型罩底12;所述「v」型罩底的側壁設有進氣孔,且「v」型罩底頂部側壁與罩殼底部內壁相連;所述「v」型罩底為中空狀,且其內部與罩殼內部連通。採用上述結構,艾絨管燃燒時是伸入到罩殼內的,而燃燒所產生的艾灰則會自然掉落到「v」型罩底內,這樣能夠阻擋艾灰散落的到處都是,也能防止艾灰散落到患者皮膚上,確保了整個艾灸的安全。另外,由於進氣孔是設置在「v」型罩底側壁的,這樣便更好的形成了由下向上進入空氣的形式,便於煙霧從散氣孔排出。
所述過濾層包括設置於罩殼內壁的中空圓柱形過濾層14,以及設置於中空圓柱形過濾層頂部的圓盤形過濾層15。採用上述結構的過濾層,能夠對從側邊和頂部排出的煙霧進行很好的過濾,避免了未經過濾的煙霧排出罩體,提高了過濾效果。優選的,所述圓盤形過濾層通過橫置圈17固定於罩體內部。採用橫置圈,能夠輕鬆的將圓形過濾層進行固定,避免固定不牢固影響過濾效果。
實施例2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不同點在於,為了加強艾芯、濾煙罩二者連接的穩定性,所述中空中塑體外側設有突出結構6;所述接口內壁設有掛鈎13。採用上述結構,濾煙罩與艾芯進行固定時,可以通過突出結構與掛鈎的配合加強二者的牢固性。這樣設置,使用者即可放心大膽的手持濾煙罩,然後進行懸灸,也不怕燙手,也不用擔心艾芯與會濾煙罩脫離。
另外,所述中空中塑體底部邊緣設有豎向的凹槽7;所述凹槽的開口位於中空中塑體的底面。設置凹槽能夠加強底部與外部設備(例如:艾灸座)連接的穩定性。如果需要與外部艾灸座進行固定時,那麼配合中空下塑體和凹槽的設置,便能很好的將艾芯與艾灸座進行固定。
按照上述實施例,便可很好地實現本發明。值得說明的是,基於上述結構設計的前提下,為解決同樣的技術問題,即使在本發明上做出的一些無實質性的改動或潤色,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的實質仍然與本發明一樣,故其也應當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