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德話能不能變成吳語(談官話區廣德寧國)
2023-09-17 21:27:17 3
浙江省長興縣縣城說吳語,四鄉豹吳語,有官話。原安吉、孝豐縣南部大部分說吳語,北部及西北部沿浙皖省界一帶說官話。吳語和北方話的一段分界線,就在浙江西北部長興、安吉、孝豐〈今併入安吉)縣境之內和昌化、於潛〈兩縣今併入臨安縣)邊境的省界線上。這是我們根據五十年代漢語方言普查的成果,以前的研究,新近的調查得出的初步結論之一。北方話的南端,比過去許多人認為的在「沿江地帶嗆要往南推移了許多。這個結論對於劃分全國漢語方言的分區是具有一定意義的。
方言的分布經常是整塊整塊的,就象海岸線分隔大海和陸地一樣。時方言之間也有相互穿插的情況,就象大海裡還有星羅棋布的小島那樣。往往是越靠近大陸,這種小島也越多。在兩個大方言區交界的地方,在各自範圍之內,也會你中有我,我中也有你,形成一個一個的方言小島。語言中這是常有的事,並不算什麼奇怪的現象。吳語和官話分界線的兩側,也就有這種情況。本文是介紹官話區廣德、寧國縣境之內的那些吳語小島情況的。對甘溪溝等地的老廣德話是不是吳語還有人表示懷疑。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我打算多說幾句。
長興縣的槐坎鄉與廣德的新杭、流洞橋之間,群山阻隔,有青元嶺、仰峰嶺、金鐘嶺等大山橫亙其間。山之東說吳語,山之西說河南話,雙方居民極少往來。
自從浙江一側發現煤礦之後,便有河南、湖北人翻山越嶺來到煤山定居下來,做開採工作。迄今煤山地區住著三分之一的客民,槐坎的十月也有二分之一,他們主要是河南人,其次是湖北、安徽人。後來發現最大的煤礦不在長興,而是在蘇浙皖三省交界處安徽的一側。解放後,經中央統一部署,將這個礦區劃歸浙江省開發。浙江在牛頭山成立了長廣煤礦公司,鑿開青元嶺,使天然屏障變通途。浙江還有組織地動員各縣部分農民到礦區來當工人。
礦區越來越大,工人也越來越多。大山區矗立起一座全新的城市。城市的居民,都說吳語。他們來自浙江的四面八方,還沒有來得及融合成一個統一的方言,由於地近浙北,似乎杭、嘉、湖的方言勢力顯得要強一些。這個受到河南話緊緊包圍著的吳語方言小島,因為形成得晚,還看不出它受到官話的什麼影響。
廣德縣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的地方,舊「京杭國道」線又穿越縣境,歷來是兵家的必爭之地。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就是以它為橋頭堡,多次打敗清兵,進軍浙江的霧清兵也在這一帶追殺「長毛」。連年戰禍,使原來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皖南,變成了「幾乎百裡無人煙」,
「佃多死亡,田皆荒廢」的地方。.太平天國之後,清政府實行了「招墾」等政策,客籍居民紛紛來到皖南浙北墾荒,至今,廣德縣內大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客籍居民,其中以河南人最多,其次是湖北人,再次是安慶人。這些客民幾乎人人都說得出自己的祖上,在太平天國之後,是怎樣從哪裡遷來的。只有極少數人說自己是世世代代住在這裡的本地人,他們說的本地話才是真正的老廣德話。
去年我曾到蘆村的甘溪溝訪問一些老廣德人。這裡是一個長長的山谷,兩邊都是大山,遠離大路,山高谷深。谷內五個自然村:楊家邊、解家邊、湯家邊、橋頭村、汪家山。解家邊最大也最集中多楊家邊人數最多,但房屋依谷勢建築,狹長而分散些。我在楊家邊訪問了幾位老人,七十多歲的楊荊茂說: 「我們祖籍在常州,元朝時遷至廣德獨樹街住。後來楊一公、楊二公兩位先祖再遷到甘溪溝來住,距我是二十七代,距孫輩已是三十代的人了。
「現在楊家邊有六百多口人,我楊家佔四百多口」。在同溪,我訪問了宋陳大隊,還在桃山鄉訪問了大洪堡嫁來的一位女同志。說廣德本地話的地方不多,暫時了解到的除甘溪溝、宋陳之外,大洪堡還有石馬嶺和泥橋頭兩個生產隊。另外,散在各地的還有一些。如:同溪韋村的黎家、高廟趙家衝的趙家、分流庵的濮家等。這些都是大戶人家,集族而居,土改前,一般都有祠堂、宗譜、公堂田產和老墳地。而客籍的河南人、湖北人大都不具備這些條件。
這些地方的本地話,現在都只有老一輩的人會說多解放初出生的已說得不太純,只有跟老輩交談時說說,平時不太願說多年輕的中小學生更差一點,有的只聽得懂,已不大會說。四周是官話,學校又教學普通話,受雙重的影響,他們逐漸被官話同化了。
根據我初步的調查,廣德本地話在語音方面保留著一套全濁聲母,分n和l,鼻輔音可自成音節。見系二等字口語讀洪音,「大」、「馬」等字埝高元音。有八個聲調,平上去入各分陰陽,有喉塞尾音。而當地的河南、湖北方言都只有四個聲調,沒有入聲。訪問中我還記錄了少數詞語,因為甘溪溝說本地話的人數最多,就選甘溪溝的部分詞語跟周圍的官話河南方言及鄰縣的吳語孝豐方言作個對比。第一行是普通話的詞條。
廣德的本地話究竟是屬於哪種性質的方言呢?單從詞語看,有的似吳語,有的近官話,似乎難以斷定它的歸屬。但從聲韻調的特點看,卻明顯地縣有吳語的特徵。為什麼它的詞語不完全象吳語呢?這是因為太平天國運動失敗,迄今已一百多年了。在漫長的一個多世紀裡,這些吳語小島,一直處在客籍官話的緊緊包圍之中,不斷受到它們的影響,吸收了部分官話詞語,失去了本身的一些特點,變得不那麼純粹了。但它的語音系統仍保持了吳語的基本特點。確切點說,廣德的本地話是帶有濃厚官話色彩的吳語方言。
臨安縣的北部綿亙著天目山的餘脈,一般海拔都在千米以上,在浙皖邊境構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它是兩省的邊界線,又是長江和錢塘江水系的分水嶺,也是吳語與非吳語的分水嶺。中間有千秋關、桐嶺關等幾個關隘才是僅有的要衝。太平天國之後,遷來寧國「墾荒」的主要是湖北人和安慶人,他們也有越過關隘到臨安來定居的。浙江省上八府的老百姓到下三府@來「墾荒」謀生,也有越過關隘到寧國去定居的,他們中有少數人在解放前還常回浙江老家來祭祖。
據我了解,自寧國河瀝溪往南、沙埠、梅林、中村都有少量的浙江人,越往省界走,人數也越來越多,獅橋三元各隊都有浙江人。中溪鎮上開飲食店的、打鐵的多為永康人,住在石坑的主要是浦江人。仙霞、雲梯及楊山附近的浙江人更多些。如太陽大隊共有七個小隊,其中三個小隊說青田話。雲梯、千秋說台州話,於秋還有少量的畲族人。下水龍大隊說麗水話,毛壇說江山話等。這些身在異地的浙江人,有的與湖北、安慶人同住一個村子,更願意按籍貫跟同鄉住在一起。他們外出一般會說湖北話或安慶話,對內則各說自己的浙江方言。因此,還能較長期的保持鄉音而無重大改變。
以上所舉長興、廣德、寧國境內的吳語,情況各不相同。牛頭山的吳語小島,歷史最短,是解74.
放之後才形成的。盧村甘溪溝等地的老廣德話是受官話影響很深的吳語,歷史最長,很可能在數百年前它就是廣德當地的方言,是在大批北方人遷來後,才形成方言小島的。寧國的吳語是在太平天國之後從浙南遷來的。它們在官話區內形成一個一個的吳語方言小島,但它們形成的歷史原因又是各不相同的。
1、參見《方言》1984年第1期拙作《浙江西北部的吳語邊界》。
2、 參見《方言》1984年第4期《吳語的邊界和分區》。
3、參見胡裕樹主編《現代漢語》增訂本第7頁。
4、見茅家琦著《太平天國興亡史》第326一327頁。
5、 同上。
6、浙江省舊分上八府下三府。上八府指t寧、紹、臺、金、衢、嚴、溫、處;下三府指飛杭、嘉、湖。
作者:鮑士傑,首發於《杭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一 九八七年第二期
(本平臺編輯:徐厚冰||由於本文發表時間年久,地名於今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