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險有幾種哪種最划算(什麼時候買年金險最划算)
2023-09-17 19:35:14 2
導讀:從精算定價角度看影響年金險的因素。
最近一直在聊年金險,感覺2019年都要變成年金險的「元年」了。
不過也好,既然有那麼多人面臨那麼嚴峻的養老問題還渾然不知,就應該要把科普年金險的事情提上日程了。
(相關閱讀:養老儲備規劃,不是退休前的事,而是一輩子的事)
所以,借著這個勢頭,就多給大家講講年金險。
今天,我將通過年金險的定價原理,來為大家分析一下影響年金險定價的主要因素。
然後來看看,究竟什麼時候買年金險,是最划算的。
不過,請注意,本篇文章裡講的年金險,是可以轉移「長壽風險」的「真年金」,而不是市面上常見的用來做儲蓄的「假年金」。
如果把「假年金」當作了「真年金」,後果自負。
(相關閱讀:如何正確分辨「真年金」和「假年金」 | 保險科普小講堂 · 第21期)
1
「累積期」,顧名思義就是資金的累積階段。
在這個階段,投保人把保費交由保險公司管理,以實現資金的穩定增值,直至投保人臨近退休、將要開始領取養老金的一刻。
「真年金」在累積期中通常是沒有任何年金領取的,而「假年金」通常在投保的第五年後就開始返還(雖然返還後的錢並沒有給投保人,而是進入了萬能帳戶進行號稱的「二次增值」)。
保單的繳費方式可以是躉交或期繳,增值方式可以是傳統、分紅、萬能、投連,但無論哪種形式,最終目的都只有一個——在累積期的最後一天擁有儘可能高的現金價值。
一張年金險保單在累積期的最後一天所擁有的現金價值,通常是這張保單價值的「峰值」,也決定了這張保單在年金期可以派發年金金額的多少。
「年金期」,就是這張年金險保單正式開始派發年金的階段。
常見的年金險有保證派發X年(如10年、15年、20年)的「定期年金」,還有派發直至投保人身故的「終身年金」。
由於「定期年金」是在既定的年金期內保證派發的,因此與投保人在什麼時候身故並無關係,反正即便是投保人身故了,剩餘未派發年金也會派發給保單受益人。
而「終身年金」則是按照投保人的剩餘壽命派發的,投保人活得越久,所能領到的年金就越多,獲得的收益也越高。
而投保人如果早早就身故了,不好意思,你的這筆養老金投資就虧了,你用你自己的資金承擔了長壽那部分人的「長壽風險」。
要注意,一款「正統」的年金險可以沒有「累積期」(比如投保時一次性躉交保費,緊接著就開始領取年金的「即期年金」),但是一定要有「年金期」。
2
「年金期」的兩個階段
終身年金險的「年金期」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確定派發期」和「不確定派發期」。
上面提到,如果年金險的投保人早早身故,這筆養老金投資就算是虧損了。
不過,究竟虧多少才算虧?
比如我在累積期的最後總共累積了1,000萬的資產,結果我在年金期的第一年就不幸身故了,保單連1分錢都不賠給我,難道我的1,000萬就這麼打了水漂嗎?
如果年金險設計成這種形態,消費者一旦設想到這種「最壞的情景」,就不會再想買年金險了,雖然這種年金險形態是「最能體現風險共擔、能讓生存者領取金額最大化」的一種產品形態。
但是這種產品設計太「反人性」了,所以不存在。
因此,目前市面上銷售的所有年金險,為了讓消費者不會有那麼強烈的「心理落差」,最起碼要保證投保人(或受益人)在年金期把自己之前累積的本金拿回去。
這個「保證回本」的階段,就叫做「確定派發期」。
所領取的年金金額「大致回本」之後,年金險保單的現金價值就會歸零,年金派發就進入了一個「不確定派發期」。
能領多少,全看投保人的生命力有多頑強。
3 年金的轉換
一款年金險,無論在「年金期」的領取形式如何,在「累積期」都可以看做是一個單純的「儲蓄險」。
直到到達「累積期」的最後一天,這張保單才會「轉換」為一份真正的「年金」。
有的年金險產品,在投保的第一天,就要求投保人確定年金的領取形態,是保證領取X年,還是領取終身,等等。
有的年金產品,則是給了投保人一個「年金轉換權」,當「累積期」結束,才要求投保人選擇是否將保單轉換為年金,年金的形態,等等。
那麼,保險公司是如何確定,一張保單在轉換為年金之後,每年(或每月)可以領取多少錢呢?
這裡,就要用到一個「年金轉換率」的概念。
我們只要用保單「累積期」末的現金價值,除以「年金轉換率」,就可以得出每年(或每月)可以領取的年金金額。
4 年金轉換率的計算
為了理解「年金轉換率」與什麼因素有關,我們先假設有一個「保證派發5年」的年金:
投保後接下來的5年,每年末派發1塊錢。
請問,你會為這個年金付多少錢?5元嗎?
肯定不會。
因為你知道金錢有時間價值,你交了保費,要獲得投資收益,所以你想要付的保費一定小於5元。
假設你希望獲得4%的年化投資收益率,我們拿4%的折現率將這個現金流折算到今天,得到的保費是4.45元(= 0.96 0.92 0.89 0.85 0.82)。
這個「4.45」,就可以看做是一份「保證派發5年」年金的「轉換率」,因為它是以單位金額(每年派發1元)計算得出的現值。
如果躉交保費為10萬元,應用上面的轉換公式,這份「保證派發5年」的年金每年派發的金額為2.25萬元(= 10萬元 ÷ 4.45)。
不過,假如我們選擇的年金形態,不是「保證派發」,而是「以投保人仍生存」為前提派發的,又會有什麼區別呢?
是的,我們需要將人的生存概率(或死亡概率)考慮進去,因為投保人只有在領取時刻仍生存,才可以領取那份年金。
我們假設這個投保了「5年派發年金」的人在接下來5年的每個年末的生存概率分別是98%、96%、94%、92%和90%。
考慮投保人在每個年末的生存概率,仍舊拿4%的折現率將現金流折算到今天,得到的保費是4.19元(= 0.94 0.89 0.84 0.79 0.74)。
這個「4.19」,就可以看做是一份「不保證派發5年」年金的「轉換率」。
如果躉交保費為10萬元,應用轉換公式,這份「不保證派發5年」的年金每年派發的金額為2.39萬元(= 10萬元 ÷ 4.19)。
請大家注意上面的大小關係,兩份年金的轉換率:4.45 > 4.19,兩份年金的每年派發金額:2.25萬元 < 2.39萬元。
5 年金轉換率總結
年金轉換率的大小將如何決定年金的領取金額呢?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年金的轉換公式:
因此,對於同樣的累積期末保單現金價值,保單的年金轉換率越大,年金期的年金領取金額就越小;相反地,保單的年金轉換率越小,年金期的年金領取金額就越大。
而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看到,「年金轉換率」主要是受下面兩個因素影響的:
折現率:在將未來的年金折算為現值的過程中,由於折現率位於公式的分母上,因此折現率越高(或者說年金定價時使用的預定利率越高),年金的轉換率就越小;生存概率:由於投保人在每個年末的生存概率將會乘在「單位金額1」上再進行折現,因此生存概率越高(或者說定價時使用的預期剩餘壽命越長),年金的轉換率就越大。由此,我們來總結一下:
年金險在定價時使用的預定利率越高、人口死亡率越高(或者說生存概率越低),得到的年金轉換率就越小,同樣保費基礎下得到的年金領取金額就越多;年金險在定價時使用的預定利率越低、人口死亡率越低(或者說生存概率越高),得到的年金轉換率就越大,同樣保費基礎下得到的年金領取金額就越少。6 年金險什麼時候買最划算
通過上面的年金險定價總結,我們知道,從理論上來說,在市場利率水平較高、人口整體的預期壽命較短時,買年金險更划算。
因為在這個期間保險公司開發的年金險產品,通常會使用較高的產品預定利率,和較高的人口死亡率。
人口的預期壽命總是在增加的,這一點是不可逆的變化。
比如說,中國保險業在歷史上總共擁有過3套給年金險定價的生命表,分別是1990-1993版(第一版),2000-2003版(第二版)和2010-2013版(第三版)。
這三版生命表中的人口預期壽命是一直是隨時間推進不斷增長的,因此對於同樣年齡的人群,新版生命表計算出的年金轉換率更大,年金的領取金額也更低。
因此,從人口死亡率的角度來看,年金越早買越划算。
市場的貨幣利率總是不停變化的,但在寬鬆的貨幣政策下大概率會處於低位。
前陣子央行剛剛「降準」,未來會不會「降息」還難以判斷,但債券的收益率已經進入下行通道,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率也明顯出現下滑。
很多市場的聲音認為,目前中國年金險的預定利率上限4.025%已經處於高位,很多保險公司的投資未必有把握一定能覆蓋這個成本。
保險公司會不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投資情況和對利率的長遠預期改變定價策略,還不得而知。
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這個4.025%的預定利率上限,在未來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不可能再次被突破了。
因此,從預定利率的角度來看,現在買的年金,一定不會比未來幾年的差。
綜合以上的兩個觀點,我想聰明的讀者應該可以得出這篇年金險長文的結論:
如果要買年金險,最划算的時候,就是現在了。
7 再給大家說個秘密
雖然今天有很多保險公司宣稱,自己公司的年金險是用4.025%的預定利率定價的。
但是,各家公司在定價過程中,還有很多信息沒有披露給消費者。
比如,產品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佔比、所使用的生命表調整因子,等等。
所以,千萬不要天真地以為,凡是用4.025%定價的年金險,就一定好到天上去了。
打開Excel表,把年金的現金流(截至預期壽命85歲)放進去,算算IRR吧。
你有可能會發現,有些宣傳地「很美好」的產品,未必就真的那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