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聲止回閥的製作方法
2023-09-18 03:29:00 1
微聲止回閥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微聲止回閥,包括閥體和閥蓋,所述閥體內設有介質進道和介質出道,所述介質進道和所述介質出道均與所述閥體內的閥腔連通,所述閥腔處開口並在該開口處安裝所述閥蓋,所述閥腔內設有閥杆,所述閥杆上套設有閥瓣,所述介質進道與所述介質出道之間的連接處為連接口,所述閥瓣與所述連接口密封。本發明能夠有效的消除水錘,從而保證閥門的性能和密封效果更好,使用壽命長。
【專利說明】
微聲止回閥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微聲止回閥,屬於閥門領域。
【背景技術】
[0002]水錘壓力指的是水流於長管路中流動,此時若將管路下遊之閥門快速關閉,水流之流動具有慣性之動量,因此水流之慣性動量持續往前推擠,造成管內壓力急速上升,對閥體和管路造成一定的壓力,從而造成破壞。
[0003]由於現有的止回閥(圖1示),在閥腔內的閥杆上套有彈簧,彈簧頂著閥瓣2,使得閥瓣與連接口 6密封,在打開進口管道的前提下,介質從介質進道進入閥腔中,並將閥瓣頂開,使得彈簧壓縮,從而使得介質進入介質出道,在此過程中,由於介質要頂住彈簧的壓力才能打開閥瓣,因此,介質對閥瓣的衝擊力較大,從而出現水錘的現象,同理在關閉進口管道的閥門時,由於沒有了流入的介質,在彈簧的作用下閥瓣與連接口密封,同時,關閉時產生的介質迴旋作用在閥瓣上,也產生較大的水錘,水錘現象的產生嚴重影響了止回閥和管道的壽命。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微聲止回閥,能夠有效的消除水錘,從而保證閥門的性能和密封效果更好,使用壽命長。
[0005]本發明所採用的技術方案:
[0006]一種微聲止回閥,包括閥體和閥蓋,所述閥體內設有介質進道和介質出道,所述介質進道和所述介質出道均與所述閥體內的閥腔連通,所述閥腔處開口並在該開口處安裝所述閥蓋,所述閥腔內設有閥杆,所述閥杆上套設有閥瓣,所述介質進道與所述介質出道之間的連接處為連接口,所述閥瓣與所述連接口密封。
[0007]優選的,所述連接口的周側設有至少一個通孔,所述通孔連通所述連接口的兩側,所述閥瓣與所述通孔密封。
[0008]進一步的,所述通孔的數量可以為4個,並均勻分布在所述連接口的周側。
[0009]優選的,所述連接口的周側設有至少一個蓄能裝置,所述蓄能裝置包括蓄能腔,所述蓄能腔的內側向內延伸出第一通道與所述連接口的內側連通,所述蓄能腔的外側向外延伸出第二通道與所述連接口的外側連通。
[0010]優選的,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直徑相等,且所述第一通道的軸線與所述第二通道的軸線相互平行且之間留有間距。
[0011]優選的,所述第二通道內設有與所述第二通道相配合的活塞,所述第二通道內還設有蓄能彈簧,所述蓄能彈簧的一端與所述活塞的內側連接,其另一端與所述蓄能腔連接。
[0012]進一步的,所述蓄能裝置的數量可以為4個,其均勻分布在所述連接口的周側。
[0013]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0014]相對於現有的止回閥,本發明取消了閥杆上的彈簧,將該止回閥安裝在管道上,在打開進口管道上的閥門時,現有的止回閥,由於在閥杆上套有彈簧,彈簧一直頂在閥瓣上,使得閥瓣與連接口構成密封,使得管道中的介質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頂開閥瓣,使得介質進道內的壓力通常較大,高壓強的介質在打開閥瓣的過程中,對閥瓣有一個明顯的衝擊,從而出現水錘的狀態,而本發明中由於取消了彈簧,在進口管道的閥門打開時,介質進道的介質可輕易打開閥瓣,從而更容易形成通路,減小了介質對閥瓣的衝擊,可有效降低水錘的聲音,從而延長本發明的使用壽命。
[0015]在正常打開的狀態下,由於沒有彈簧的阻礙,使得介質頂開的閥瓣的力量相對於現有的所需的能量更小,另一方面說明閥瓣對於介質正常流動的阻礙更小,從而保證介質的能量,相較於現有的其揚程更大。
[0016]關閉進口管道上的閥門時,由於進口管道的閥門突然關閉,止回閥的介質出道內必然會出現一個回流的渦旋,回流的渦旋碰到閥瓣時,將閥瓣壓回,從而使得閥瓣與連接口密封,由於取消了彈簧,渦旋的力量一部分消耗在關閉閥瓣上,還有一部分流散到介質進道內,相對於現有的進口管道上的閥門關閉,閥瓣在彈簧的作用下迅速關閉,渦旋完全撞擊在閥瓣上,其所產生的水錘的聲音更小。
[0017]通孔的設置,介質可通過通孔從介質進道進入介質出道,從而增大了介質的流量,減小了對介質的阻力,保證揚程。
[0018]蓄能裝置的設置,在打開進口管道上的閥門時介質從介質進道進入閥腔中,並頂開閥瓣,同時介質通過第一通道流入蓄能腔,介質通過蓄能腔流入第二通道,並頂開活塞,使得第二通道打開,這樣介質並可通過蓄能裝置流入介質出道中,從而增大了介質的流通途徑,減小損耗。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現有的止回閥的剖視圖;
[0020]圖2是本發明的剖視圖;
[0021]圖3是本發明的安裝示意圖;
[0022]圖4是圖2的A部分的放大圖。
[0023]其中:1、閥體;2、閥瓣;3、閥杆;4、介質進道;5、介質出道;6、連接口 ;7、閥蓋;8、閥腔;9、進口管道;10、出口管道;11、閥門;12、微聲止回閥;13、第一通道;14、蓄能腔;15、第二通道;16、蓄能彈簧;17、活塞。
【具體實施方式】
[0024]參見圖2,本發明涉及一種微聲止回閥,包括閥體1和閥蓋7,所述閥體內設有介質進道4和介質出道5,所述介質進道和所述介質出道均與所述閥體內的閥腔8連通,所述閥腔處開口並在該開口處安裝所述閥蓋,所述閥腔內設有閥杆3,所述閥杆上套設有閥瓣2,所述介質進道與所述介質出道之間的連接處為連接口 6,所述閥瓣與所述連接口密封。
[0025]參見圖3,需要說明的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需將本發明安裝在管道上,微聲止回閥的介質進道與進口管道9連接,微聲止回閥12的介質出道與出口管道10連接,且進口管道上安裝有閥門11。
[0026]打開閥門,介質進入介質進道中,並通過介質進道進入閥腔中,閥腔中的介質對閥瓣的內側(與介質進道相鄰的一側)產生一個衝擊力,從而頂開閥瓣,使得閥瓣打開,從而進入介質出道中,現對於現有的止回閥,介質打開閥瓣所消耗的能量更少,進而使得衝擊力更小,進一步的減小了水錘的聲響,從而延長了管道和止回閥的使用壽命。
[0027]在閥門打開的過程中,介質需持續的將閥瓣頂開,而現有的由於有彈簧的作用,介質頂開閥瓣的力量需更大,使得介質在此處所損耗的能量也更多,阻礙了介質的流動,影響了實際使用過程中的揚程,而本發明由於沒有彈簧的阻礙,對介質流動的阻礙液更小,使得相同的泵的前提下,其揚程更長。
[0028]關閉閥門時,由於進口管道的閥門突然關閉,止回閥的介質出道內必然會出現一個回流的渦旋,回流的渦旋碰到閥瓣時,將閥瓣壓回,從而使得閥瓣與連接口密封,由於取消了彈簧,渦旋的力量一部分消耗在關閉閥瓣上,還有一部分流散到介質進道內,相對於現有的進口管道上的閥門關閉,閥瓣在彈簧的作用下迅速關閉,渦旋完全撞擊在閥瓣上,其所產生的水錘的聲音更小。
[0029]第一種改進方式:
[0030]所述連接口的周側設有1個或若干個通孔,所述通孔連通所述連接口的兩側,所述閥瓣與所述通孔密封。
[0031]所述閥瓣與所述通孔密封的意思是,在閥瓣蓋住連接口的同時,閥瓣同時也將通孔蓋住,這樣使得介質進道與介質出道隔開。
[0032]閥門打開時介質進道內的介質也可通過通孔進入介質出道中,通孔內的介質也可具有將閥瓣頂開的功能,同時通孔的設置,使得介質可通過通孔進入介質出道中,增大了介質流通的途徑,從而減小了介質流通過程中的阻力,保證揚程。
[0033]本發明中特別保護了具有4個通孔的情況,首先4個通孔均勻布置在連接口的周偵牝使得通過通孔作用在閥瓣上的力量更均勻,不會造成閥瓣上受到的局部壓力過大,而影響介質的流通,第二開設4個通孔,其較為容易實現,基本無加工難度,再次,開設4個通孔對閥體本身的結構的影響較小,保證其結構強度,保證使用壽命。
[0034]第二中改進方式:
[0035]參見圖4,相對於第一種改進方式,第二中改進方式將第一種改進方式中的通孔替換為蓄能裝置。
[0036]所述連接口的周側設有至少一個蓄能裝置,所述蓄能裝置包括蓄能腔14,所述蓄能腔的內側向內延伸出第一通道13與所述連接口的內側連通,所述蓄能腔的外側向外延伸出第二通道15與所述連接口的外側連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直徑相等,且所述第一通道的軸線與所述第二通道的軸線相互平行且之間留有間距,所述第二通道內設有與所述第二通道相配合的活塞17,所述第二通道內還設有蓄能彈簧16,所述蓄能彈簧的一端與所述活塞的內側連接,其另一端與所述蓄能腔連接。
[0037]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關於「第一通道的軸線與所述第二通道的軸線相互平行且之間留有間距」,就是說第一通道的軸線與第二通道的軸線不同線,作為優選的,虛擬出一個垂直於第一通道的軸線的垂面,第一通道在該垂面上的投影和第二通道在該垂面上的投影無交集(不重疊)。
[0038]這樣的設置的好處是,方便蓄能彈簧的放置(參見圖3),
[0039]所述蓄能腔的內側是指,蓄能腔與介質進道相近的一側,所述蓄能腔的外側是指,蓄能腔與介質出道相近的一側。
[0040]蓄能裝置的設置,在打開進口管道上的閥門時介質從介質進道進入閥腔中,並頂開閥瓣,同時介質通過第一通道流入蓄能腔,介質通過蓄能腔流入第二通道,並頂開活塞,使得第二通道打開,這樣介質並可通過蓄能裝置流入介質出道中,從而增大了介質的流通途徑,減小損耗。
[0041]在關閉閥門時在蓄能彈簧的作用下,蓄能彈簧將活塞重新拉入第二通道中,從而實現堵住第二通道的目的。
[0042]需要說明的是,採用第二中方式時,閥瓣在密封連接口時,無需將第二通道也密封,這樣就可以將閥瓣做的相對較小,節省材料,降低成本。
[0043]當然,蓄能裝置的數量也可以為4個,其具體理由參照第一種改進方式中的4個通孔理由,在此不再贅述。
[0044]還需說明的是閥蓋的設置,在需要維修時,可將閥蓋打開,並可對止回閥進行維修。
【權利要求】
1.一種微聲止回閥,其特徵在於:包括閥體和閥蓋,所述閥體內設有介質進道和介質出道,所述介質進道和所述介質出道均與所述閥體內的閥腔連通,所述閥腔處開口並在該開口處安裝所述閥蓋,所述閥腔內設有閥杆,所述閥杆上套設有閥瓣,所述介質進道與所述介質出道之間的連接處為連接口,所述閥瓣與所述連接口密封。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聲止回閥,其特徵在於:所述連接口的周側設有至少一個通孔,所述通孔連通所述連接口的兩側,所述閥瓣與所述通孔密封。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微聲止回閥,其特徵在於:所述通孔的數量為4個,並均勻分布在所述連接口的周側。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聲止回閥,其特徵在於:所述連接口的周側設有至少一個蓄能裝置,所述蓄能裝置包括蓄能腔,所述蓄能腔的內側向內延伸出第一通道與所述連接口的內側連通,所述蓄能腔的外側向外延伸出第二通道與所述連接口的外側連通。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微聲止回閥,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直徑相等,且所述第一通道的軸線與所述第二通道的軸線相互平行且之間留有間距。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微聲止回閥,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通道內設有與所述第二通道相配合的活塞,所述第二通道內還設有蓄能彈簧,所述蓄能彈簧的一端與所述活塞的內側連接,其另一端與所述蓄能腔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微聲止回閥,其特徵在於:所述蓄能裝置的數量為4個,其均勻分布在所述連接口的周側。
【文檔編號】F16K47/02GK104295779SQ201410504585
【公開日】2015年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26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26日
【發明者】陳春景 申請人:陳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