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鍋的製作方法
2023-09-17 20:22:40 2
專利名稱:煮鍋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關於一種煮鍋,其包括一鍋體、一加熱組件、一攪拌組件及一馬達組件。該鍋體圍構出一容室,並具有一周壁。該加熱組件環設於該周壁的外表面。該攪拌組件可轉動地設於該容室底部,該攪拌組件的軸心相對於該容室底部的中心為偏心。該馬達組件與該攪拌組件成轉動連結。
【專利說明】
煮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與煮鍋有關,特別是有關於一種防食材燒焦的煮鍋。
【背景技術】
[0002]—般於烹煮食材時,會使用一煮鍋盛裝食材以有效烹煮食材,煮鍋的原理為利用下方的加熱元進行加熱,加熱過程中隨著鍋體下方的溫度上升會傳導至鍋體內部,以將鍋體內的食物煮熟,中國臺灣專利M495807號所揭露的煮鍋即屬此類。
[0003]然而,此類已知煮鍋雖然可以將食材受熱以有效烹煮食物,但由於已知煮鍋的加熱方式為自鍋體的底部進行加熱,因此在烹煮過程中由於鍋體底部的溫度遠高於鍋體其餘部位的溫度,如用於烹煮會產生沉澱物的食材如豆漿、米漿等,則容易使沉澱於鍋底的食材產生燒焦等現象,而燒焦的食材會降低食用的美味及影響食用者健康,存在亟待改善的缺弊。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穎且具有進步性的煮鍋,以解決上述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煮鍋,可有效避免食材沉澱於鍋底及避免食材燒焦,以有效烹煮食材。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取以下技術方案:
[0007]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煮鍋,其包括一鍋體、一加熱組件、一攪拌組件及一馬達組件。該鍋體圍構出一容室,並具有一周壁。該加熱組件環設於該周壁的外表面。該攪拌組件可轉動地設於該容室底部,該攪拌組件的軸心相對於該容室底部的中心為偏心。該馬達組件與該攪拌組件成轉動連結。
[0008]所述加熱組件包括一環形電圈,該環形電圈環設於所述周壁的外表面。
[0009]所述馬達組件包括一馬達及一轉動元件,該轉動元件設於所述鍋體下方並與所述馬達及所述攪拌組件成轉動連結。
[0010]所述攪拌組件另包括一樞軸及一攪拌元件,所述樞軸穿設於所述鍋體的一底壁,所述攪拌元件可轉動地套設於該樞軸,該攪拌元件與所述轉動元件成轉動連結。
[0011]所述轉動元件徑向延伸設有二相對的第一翼片,該二第一翼片分別設有一第一磁性件,所述攪拌元件徑向延伸設有二相對的第二翼片,該二第二翼片分別設有一對應於一所述第一磁性件的第二磁性件,各該第一磁性件與一所述第二磁性件磁性相吸。
[0012]所述攪拌組件另包括一連接件,該連接件套設於所述樞軸,該攪拌組件另設有一套合部,該套合部套設於該連接件,該連接件下端另包括一徑向的階部,該套合部的下端抵頂於所述階部。
[0013]所述攪拌元件橫設有一第一槳片,該第一槳片位於所述第二翼片上方,該第一槳片兩端分別朝上斜設有一第二槳片,且該第一槳片兩端分別朝下斜設有一第三槳片,各該第三槳片與上方的一該第一槳片的凹折方向相反,該第三槳片的面積小於所述第二槳片。
[0014]所述容室底部的中心至所述攪拌元件的軸心的距離與該容室底部的中心至所述周壁的距離的比例為8:43至18:43之間。
[0015]所述的煮鍋另包括一蓋件,該蓋件蓋設於所述鍋體的開口,該蓋件的下部插設於該鍋體的內壁,該鍋體的內壁設有一內凸緣,該蓋件的下端卡抵於所述內凸緣,該蓋件的環壁穿設有至少一管件,各該管件朝下延伸;另包括一擾流板,該擾流板設於所述周壁的內表面且朝該鍋體中心延伸,該擾流板為圓弧形。
[0016]所述煮鍋另包括一水龍頭,該水龍頭位於所述鍋體的下部且可控制地與所述容室連通,該煮鍋另包括一外殼件,該外殼件圍構出一容槽,該鍋體及所述馬達組件設於所述容槽內,該鍋體為圓筒狀,該鍋體的底壁徑向朝外設有一漸縮的延伸段,所述馬達設於所述延伸段,該馬達組件另包括一傳動元件,該傳動元件轉動連結於該馬達與所述轉動元件之間,所述樞軸徑向環設有一外凸緣,該外凸緣抵頂於該鍋體的底壁與所述連接件之間,該容室底部的中心至所述攪拌組件的軸心的距離與該容室底部的中心至所述周壁的距離的比例為 13:43。
[0017]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煮鍋,可將該鍋體自該周壁進行加熱,可使該鍋體的加熱範圍較大進而使食材的受熱面積更大且更平均,並且該攪拌組件的軸心相對於該容室底部的中心為偏心,因此會使產生的漩渦會受到破除,進而提升食材攪拌混合的效果,避免部分食材燒焦或是無法煮熟等問題發生。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
[0019]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分解圖。
[0020]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俯視剖面圖。
[0021]圖4為圖3的A-A剖面圖。
[0022]圖5為圖4的局部放大圖。
[0023]圖6為本實用新型另一較佳實施例的俯視剖面圖。
[0024]附圖標號:1、1A:煮鍋;2:鍋體;3:加熱組件;4:攪拌組件;5:馬達組件;6:蓋件;7:水龍頭;8:外殼件;21:容室;22:周壁;23:底壁;24:內凸緣;231:延伸段;31:環形電圈;41:樞軸;42:攪拌元件;43:第二翼片;44:第二磁性件;45:連接件;46:套合部;411:外凸緣;421:第一槳片;422:第二槳片;423:第三槳片;451:階部;51:馬達;52:轉動元件;53:第一翼片;54:第一磁性件;55:傳動元件;61:管件;81:容槽;91:擾流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25]以下僅以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可能的實施態樣,然並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所欲保護的範疇,合先敘明。
[0026]請參考圖1至5,其顯示本實用新型的一較佳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煮鍋I包括一鍋體2、一加熱組件3、一攪拌組件4及一馬達組件5。
[0027]該鍋體2圍構出一容室21,並具有一周壁22。
[0028]該加熱組件3環設於該周壁22的外表面。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該加熱組件3包括一環形電圈31,該環形電圈31環設於該周壁22的外表面,以將該鍋體2自該周壁22進行加熱,可使該鍋體2的加熱範圍較大進而使食材的受熱面積更大且更平均,另外可有效地避免沉澱於該鍋體2的鍋底的食材(如豆漿、米漿)發生過熱而燒焦等現象,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是以該環型電圈的兩端螺鎖的方式而緊迫環設於該周壁22的外表面,在其它實施例中也可為其它的裝設方式(如焊接)。
[0029]該攪拌組件4可轉動地設於該容室21底部,該攪拌組件4的軸心相對於該容室21底部的中心為偏心。
[0030]該馬達組件5與該攪拌組件4成轉動連結。進一步的說,在本實施例中該馬達組件5可另包括一馬達51及一轉動元件52,該轉動元件52設於該鍋體2下方並與該馬達51及該攪拌組件4成轉動連結。較佳地該攪拌組件4可另包括一樞軸41及一攪拌元件42,該樞軸41穿設於該鍋體2的一底壁23,該攪拌元件42可轉動地套設於該樞軸41,該攪拌元件42與該轉動元件52成轉動連結。
[0031]其中,當該馬達組件5轉動時,該攪拌組件4即因該馬達組件5的帶動而轉動,以攪動該容室21內的食材而使食材受熱均勻,由於食材被該攪拌元件42攪拌時會產生漩渦,然而因為該攪拌組件4的軸心相對於該容室21底部的中心為偏心,因此會使產生的漩渦會受到破除,進而提升食材攪拌混合的效果,避免部分食材燒焦或是無法煮熟等問題發生。較佳地該容室21底部的中心至該攪拌元件42的軸心的距離與該容室21底部的中心至該周壁22的距離的比例為8:43至18:43之間,可有效將食材攪拌均勻且可避免食材沉澱。在本實施例中該容室21底部的中心至該攪拌組件4的軸心的距離與該容室21底部的中心至該周壁22的距離的比例為13:43,可使食材得到最佳的攪拌效果。
[0032]詳細的說,該轉動元件52徑向延伸設有二相對的第一翼片53,該二第一翼片53分別設有一第一磁性件54,該攪拌元件42徑向延伸設有二相對的第二翼片43,該二第二翼片43分別設有一對應於一該第一磁性件54的第二磁性件44,各該第一磁性件54與一該第二磁性件44磁性相吸,當該轉動元件52轉動時,設於該轉動元件52的各該第一磁性件54即帶動該第二磁性件44移動,進而使該第二翼片43因各該第二磁性件44轉動,該攪拌元件42即可攪拌該容室21內的食材。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該轉動元件52與該攪拌元件42以磁性相吸的方式連動,在其它實施例中,該轉動元件52與該攪拌元件42可為其它連動方式(如以齒輪或皮帶相聯結、或以一體成型等方式)亦無不可,同樣地可有效攪拌食材。
[0033]該攪拌組件4另包括一連接件45,該連接件45套設於該樞軸41,該攪拌組件4另設有一套合部46,該套合部46套設於該連接件45,該連接件45下端另包括一徑向的階部451,該套合部46的下端抵頂於該階部451。
[0034]具體而言,該攪拌元件42橫設有一第一槳片421,該第一槳片421位於該第二翼片43上方,該第一槳片421兩端分別朝上斜設有一第二槳片422,且該第一槳片421兩端分別朝下斜設有一第三槳片423,各該第三槳片與上方的一該第一槳片421的凹折方向相反,該第三槳片423的面積小於該第二槳片422。各該第二槳片422可有效攪動該容室21上部的食材,以使食材的受熱平均,各該第三槳片423則可有效攪動該容底部的食材,避免食材沉澱,而無法均勻受熱。
[0035]另外,在本實施例中該煮鍋I另包括一蓋件6,該蓋件6蓋設於該鍋體2的開口,該蓋件6的下部插設於該鍋體2的內壁,當該容室21內的蒸氣上升至該蓋件6的內壁會凝固成水滴,該蓋件6的下部插設於該鍋體2的內壁,可避免水滴溢流至該鍋體2外,該鍋體2的內壁設有一內凸緣24,該蓋件6的下端卡抵於該內凸緣24,以防止該蓋件6持續下滑,該蓋件6的環壁穿設有至少一管件61,在本實施例中為二該管件61,各該管件61朝下延伸,以供排放熱水蒸氣且可避免燙傷經過該鍋體2的人員。
[0036]值得一提的是,該煮鍋I可另包括一水龍頭7,該水龍頭7位於該鍋體2的下部且可控制地與該容室21連通,可方便將位於該容室21內的液態食材自該容室21內流出。該煮鍋I可另包括一外殼件8,該外殼件8圍構出一容槽81,該鍋體2及該馬達組件5設於該容槽81內,該外殼件8可增加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美觀度,且可避免該鍋體2的熱能散失至外界而浪費能源,並防止人員誤觸該加熱組件3而導致燙傷。
[0037]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該鍋體2為圓筒狀,該鍋體2的底壁23徑向朝外設有一漸縮的延伸段231,該馬達51設於該延伸段231,該馬達組件5另包括一傳動元件55,該傳動元件55轉動連結於該馬達51與該轉動元件52之間,在本實施例中該傳動元件55為皮帶,在其它實施例中也可為齒輪等其它類型的傳動元件,該樞軸41徑向環設有一外凸緣411,該外凸緣411抵頂於該鍋體2的底壁23與該連接件45之間,以避免該底壁23與該連接件45相互磨耗。
[0038]另外,如圖6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中,煮鍋IA可另包括一擾流板91,該擾流板91設於該周壁22的內表面且朝該鍋體2的中心延伸,該擾流板91概為圓弧形,該擾流板91可有效破壞該攪拌組件4轉動食材時所產生的漩渦,因此可更加提升食材攪拌混合的效果。
[0039]綜上,本實用新型的煮鍋,可將該鍋體自該周壁進行加熱,可使該鍋體的加熱範圍較大進而使食材的受熱面積更大且更平均,並且該攪拌組件的軸心相對於該容室底部的中心為偏心,因此會使產生的漩渦會受到破除,進而提升食材攪拌混合的效果,避免部分食材燒焦或是無法煮熟等問題發生。
【主權項】
1.一種煮鍋,其特徵在於,它包括: 一鍋體,圍構出一容室,並具有一周壁; 一加熱組件,環設於該周壁的外表面; 一攪拌組件,可轉動地設於該容室底部,該攪拌組件的軸心相對於該容室底部的中心為偏心; 一馬達組件,與該攪拌組件成轉動連結; 其中,所述加熱組件包括一環形電圈,該環形電圈環設於所述周壁的外表面;所述馬達組件包括一馬達及一轉動元件,該轉動元件設於所述鍋體下方並與所述馬達及所述攪拌組件成轉動連結;所述攪拌組件另包括一樞軸及一攪拌元件,所述樞軸穿設於所述鍋體的一底壁,所述攪拌元件可轉動地套設於該樞軸,該攪拌元件與所述轉動元件成轉動連結;所述轉動元件徑向延伸設有二相對的第一翼片,該二第一翼片分別設有一第一磁性件,所述攪拌元件徑向延伸設有二相對的第二翼片,該二第二翼片分別設有一對應於一所述第一磁性件的第二磁性件,各該第一磁性件與一所述第二磁性件磁性相吸。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煮鍋,其特徵在於,所述攪拌組件另包括一連接件,該連接件套設於所述樞軸,該攪拌組件另設有一套合部,該套合部套設於該連接件,該連接件下端另包括一徑向的階部,該套合部的下端抵頂於所述階部。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煮鍋,其特徵在於,所述攪拌元件橫設有一第一槳片,該第一槳片位於所述第二翼片上方,該第一槳片兩端分別朝上斜設有一第二槳片,且該第一槳片兩端分別朝下斜設有一第三槳片,各該第三槳片與上方的一該第一槳片的凹折方向相反,該第三槳片的面積小於所述第二槳片。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煮鍋,其特徵在於,所述容室底部的中心至所述攪拌元件的軸心的距離與該容室底部的中心至所述周壁的距離的比例為8:43至18:43之間。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煮鍋,其特徵在於,另包括一蓋件,該蓋件蓋設於所述鍋體的開口,該蓋件的下部插設於該鍋體的內壁,該鍋體的內壁設有一內凸緣,該蓋件的下端卡抵於所述內凸緣,該蓋件的環壁穿設有至少一管件,各該管件朝下延伸;另包括一擾流板,該擾流板設於所述周壁的內表面且朝該鍋體中心延伸,該擾流板為圓弧形。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煮鍋,其特徵在於,所述煮鍋另包括一水龍頭,該水龍頭位於所述鍋體的下部且可控制地與所述容室連通,該煮鍋另包括一外殼件,該外殼件圍構出一容槽,該鍋體及所述馬達組件設於所述容槽內,該鍋體為圓筒狀,該鍋體的底壁徑向朝外設有一漸縮的延伸段,所述馬達設於所述延伸段,該馬達組件另包括一傳動元件,該傳動元件轉動連結於該馬達與所述轉動元件之間,所述樞軸徑向環設有一外凸緣,該外凸緣抵頂於該鍋體的底壁與所述連接件之間,該容室底部的中心至所述攪拌組件的軸心的距離與該容室底部的中心至所述周壁的距離的比例為13:43。
【文檔編號】A47J27/00GK205729023SQ201620049359
【公開日】2016年11月30日
【申請日】2016年1月19日
【發明人】鄭瑞臺
【申請人】永順利食品機械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