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黃背木耳的栽培方法
2023-12-01 10:34:11 1
一種黃背木耳的栽培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黃背木耳的栽培方法,包括:(1)配製栽培料;(2)裝袋:在裝好料的菌袋上端套上菌環,自菌環中插入接種棒,再將菌袋袋口向外翻出套在菌環上並用橡皮筋勒緊;(3)常壓滅菌;(4)接種:拔出接種棒,使菌袋中央形成一個圓形孔柱,在無菌條件下將菌種自圓形孔柱射入,並在菌環內塞入棉塞;(5)養菌:使菌絲長滿菌袋;(6)劃口:在長滿菌絲的菌袋四周劃「V」形口;(7)吊袋:在耳棚進行吊袋,依次將菌袋通過活扣系在繩子上,且最後一個菌袋自菌環處打個死扣,通過菌袋自重將繩子拉緊,保證每個菌袋不能脫落;(8)出耳管理;(9)採收加工。本發明佔地面積小,溫溼度易控制,通風好,無栽培死角,降低了成本,節約了人工,產量高,質量好。
【專利說明】一種黃背木耳的栽培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食用菌栽培【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黃背木耳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0002]黃背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 (Mont)Sacl。是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主要食用菌之一,分類學上隸屬於擔子菌門、異擔子菌剛、木耳目、黃背木耳屬。它營養豐富,質脆可口,含人體必須的8種胺基酸,具有醫療保健作用,是投資少、見效快、收益大、極具發展潛力的食用菌新品種,而且是大眾化的健康食品。但黃背木耳栽培技術難度大,正常出耳率低,易造成栽培失敗或者減產。究其原因諸多,其中關鍵的一個技術難點是沒有打破以往木耳栽培的傳統模式,即架式木耳栽培和大地木耳栽培模式。架式木耳栽培模式不但栽培成本高,採收難度大,不適合大規模生產,而且溼度不均,通風透氣性差,容易出現畸形耳。大地木耳栽培模式由於菌袋全部放置在地面上,容易從耳口滋生綠黴,造成二次雜菌感染,加之地面溼度大易造成流耳及爛耳現象,而且佔地面積大,不能有效利用立體空間,降低成本。
【發明內容】
[0003]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黃背木耳的栽培方法,打破架式木耳栽培和大地木耳栽培的傳統模式,採用工廠化立體栽培模式,佔地面積小,無栽培死角,不但降低了成本,節約了人工,而且產量高,質量好,同時也解決了黃背木耳幼耳期流耳、綠黴汙染等難題,為黃背木耳工廠化、規模化、產業化栽培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
[0004]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一種黃背木耳的栽培方法,包括下述步驟:
(1)按下述重量比配製栽培料並加水拌勻:棉籽殼30-40%、玉米芯粉30-40%、雜木屑30-40%、麩糠10-20%、紅糖1_2%、碳酸鈣或石膏1_2%、過磷酸鈣1-2% ;含水量55%_60%,PH值為7-7.5 ;
(2)裝袋:每個菌袋裝乾料500-550克,並將裝好栽培料的菌袋上端縮口後套上菌環,然後自菌環中插入接種棒,並使接種棒位於菌袋中央,再將菌袋袋口向外翻出套在菌環的外部,並用橡皮筋將菌袋袋口勒緊在菌環上;
(3)滅菌:常壓滅菌溫度100。。,持續24-25小時;
(4)接種:滅菌後的菌袋冷卻至25°C以下時,拔出接種棒,使菌袋中央形成一個圓形孔柱,然後在無菌條件下採用接種槍將黃背木耳菌種自圓形孔柱射入,並在菌環內塞入棉塞封閉袋口 ;
(5)養菌:將接種後的菌袋牆式堆放在發菌室,在23°C_25°C恆溫下培養發菌,培養時間40~48天,使菌絲長滿菌袋;
(6)劃口:把菌袋浸入高錳酸鉀溶液消毒處理後,在長滿菌絲的菌袋四周,用消過毒的刀片劃「V」形口 10-12個,牆式堆放5-7天,並蓋上草簾,使刀口處菌絲恢復後準備吊袋;
(7)吊袋:在耳棚進行吊袋,吊袋時串間距10~15公分,袋間距3~5公分;每串只需一根繩子,將繩子上端固定在耳棚頂部,然後左手拿菌袋,右手拿繩子自菌袋上端的菌環處打個活扣,並且右手必須始終將繩子拉緊,依次將菌袋通過活扣系在繩子上,直至最後一個菌袋自菌袋上端的菌環處打個死扣,右手鬆開繩子,通過菌袋自重自然將繩子拉緊,保證每個菌袋不能脫落,並保持最後一個菌袋至少離地面20公分;
(8)出耳管理:保持耳棚溫度25-30°C,相對溼度85-95%,在保溫、保溼、溫差、散射光、通風的條件下耳芽開始形成,當耳芽出現後,以保溼為主,適當通風換氣,當耳芽生長成漏鬥狀或杯狀幼耳時,每天噴水2-3次,以地面或空間噴水為主,噴水最好成霧狀,忌向耳袋直接噴水,隨耳片逐漸長大適當增大噴水量;在耳片生長後期,要經常觀察棚內溫度,溫度超過30°C、相對溼度高於95%時,應加大通風量,降溫降溼;雜菌發生時,勿用農藥,可用石灰水消毒後再噴施生物菌劑多菌靈,並增強通風;
(9)採收加工:當耳片充分展開、邊緣開始收縮時開始採收,從出原基到採收一般需15-25天;採收時必須把耳根採盡,以免雜菌感染或蟲害造成爛耳,影響下一批木耳的生長;耳片採收後,停止噴水3天,讓菌絲恢復生長,繼續進行出耳管理,一般可連續採耳3-4次;木耳採收後,去掉耳基根部培養料,曬乾即可。
[0005]所述菌環外形呈「T」型,且不使用棉塞封閉袋口,而是在菌環上埠蓋上菌環蓋來封閉袋口。
[0006]所述耳棚寬7—8米,長30—35米,高2.2_2.5米,耳棚兩頭均設有雙合門,每串吊8-15個菌袋,棚內可栽培6000-8000袋,一年可栽培2批。
[0007]本發明具有的優點和效果:
1、本發明採用工廠化吊袋立體栽培模式,佔地面積小,溫溼度易控制,而且通風好,也好採收,無栽培死角,不但降低了成本,節約了人工,而且產量高,質量好,生產的黃背木耳朵形美,色澤亮,品質優。同時也解決了黃背木耳幼耳期流耳、綠黴汙染等難題,為黃背木耳工廠化、規模化、產業化栽培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
[0008]2、本發明菌袋內營養成分能夠被黃背木耳菌絲充分吸收,栽培料利用率高達98%,出耳率和成耳率高達98%,爛耳和綠黴汙染損失率比傳統栽培模式降低85%以上。
[0009]3、本發明在每個菌袋袋口套有小菌環,不但密封效果好,接種方便,而且通過小菌環可方便的實現一根繩子完成吊袋工序,使繁瑣的吊袋、卸袋工序變得簡單方便,大幅提高了吊袋的效率,縮短了吊袋的時間。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本發明接種前菌袋封口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接種後菌袋封口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耳棚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菌袋吊掛示意圖。
[0011]圖中,1為囷袋,2為囷環,3為接種棒,4為橡皮筋,5為棉塞。
【具體實施方式】
[0012]結合附圖1、2、3、4詳細描述一種黃背木耳的栽培方法。
[0013](1)按下述重量比配製栽培料並加水拌勻:棉籽殼35%、玉米芯粉35%、雜木屑35%、麩糠15%、紅糖1.5%、碳酸鈣或石膏1.5%、過磷酸鈣1.5% ;含水量55%-60%,PH值為7-7.5 ;
(2)裝袋:菌袋為聚丙烯或聚乙烯塑膠袋,規格為直徑17cm、高度33cm-35cm。每個菌袋裝乾料500-550克,並將裝好栽培料的菌袋上端縮口後套上菌環,然後自菌環中插入接種棒,並使接種棒位於菌袋中央,再將菌袋袋口向外翻出套在菌環的外部,並用橡皮筋將菌袋袋口勒緊在菌環上;
(3)滅菌:常壓滅菌溫度100。。,持續24-25小時;
(4)接種:滅菌後的菌袋冷卻至25°C以下時,拔出接種棒,使菌袋中央形成一個圓形孔柱,然後在無菌條件下採用接種槍將黃背木耳菌種自圓形孔柱射入,並在菌環內塞入棉塞封閉袋口 ;也可在接種完成後在菌環上埠蓋上菌環蓋來封閉袋口 ;
(5)養菌:將接種後的菌袋牆式堆放在發菌室,在23°C_25°C恆溫下培養發菌,培養時間40~48天,使菌絲長滿菌袋;
(6)劃口:把菌袋浸入高錳酸鉀溶液消毒處理後,在長滿菌絲的菌袋四周,用消過毒的刀片劃「V」形口 10-12個,牆式堆放5-7天,並蓋上草簾,使刀口處菌絲恢復後準備吊袋;
(7)吊袋:把菌袋浸入高錳酸鉀溶液消毒處理後,再在耳棚進行吊袋,吊袋時串間距10-15公分,袋間距3~5公分;每串只需一根繩子,將繩子上端固定在耳棚頂部,然後左手拿菌袋,右手拿繩子自菌袋上端的菌環處打個活扣,並且右手必須始終將繩子拉緊,依次將菌袋通過活扣系在繩子上,直至最後一個菌袋自菌袋上端的菌環處打個死扣,右手鬆開繩子,通過菌袋自重自然將繩子拉緊,保證每個菌袋不能脫落,並保持最後一個菌袋至少離地面20公分;
(8)出耳管理:保持耳棚溫度25-30°C,相對溼度85-95%,在保溫、保溼、溫差、散射光、通風的條件下耳芽開始形成,當耳芽出現後,以保溼為主,適當通風換氣,當耳芽生長成漏鬥狀或杯狀幼耳時,每天噴水2-3次,以地面或空間噴水為主,噴水最好成霧狀,忌向耳袋直接噴水,隨耳片逐漸長大適當增大噴水量;在耳片生長後期,要經常觀察棚內溫度,溫度超過30°C、相對溼度高於95%時,應加大通風量,降溫降溼;雜菌發生時,勿用農藥,可用石灰水消毒後再噴施生物菌劑多菌靈,並增強通風;
(9)採收加工:當耳片充分展開、邊緣開始收縮時開始採收,從出原基到採收一般需15-25天;採收時必須把耳根採盡,以免雜菌感染或蟲害造成爛耳,影響下一批木耳的生長;耳片採收後,停止噴水3天,讓菌絲恢復生長,繼續進行出耳管理,一般可連續採耳3-4次;木耳採收後,去掉耳基根部培養料,曬乾即可。
[0014]所述菌環外形呈「T」型,一方面防止橡皮筋脫落,另一方面利於菌袋吊掛時卡住繩子,防止繩子脫落。所述耳棚由間距80公分的弧形鋼管搭建而成,寬7-8米,長30-35米,高2.2-2.5米,耳棚兩頭設有雙合門,每根弧形鋼管上可吊18-20串,每串吊8_15個菌袋,棚內可栽培6000-8000袋,一年可栽培2批。所述雙合門由兩扇門構成,一扇向外開,一扇向裡開,使用時,始終保持一扇門處於關閉狀態,減少開門導致的室內外空氣對流。
[0015]本發明吊袋時每串只需一根繩子,而且懸掛菌袋的活扣在產耳期會越拉越緊,菌袋不易脫落,而在出完耳後解開最下面一個菌袋死扣所有菌袋可以全部脫落,即縮短了工期,又降低了人工費用。由於繩子在大棚裡面,不易老化,用完後可以盤起,來年直接可以再用,一批繩子可用3-4年,進一步降低了成本,也節約了人工。
[0016]上述實施例,只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實施範圍,故凡以本發明權利要求所述內容所做的等同變化,均應包括在本發明權利要求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黃背木耳的栽培方法,其特徵是包括下述步驟: (1)按下述重量比配製栽培料並加水拌勻:棉籽殼30-40%、玉米芯粉30-40%、雜木屑30-40%、麩糠10-20%、紅糖1-2%、碳酸鈣或石膏1-2%、過磷酸鈣1-2% ;含水量55%-60%,?!!值為7-7.5 ; (2)裝袋:每個菌袋裝乾料500-550克,並將裝好栽培料的菌袋上端縮口後套上菌環,然後自菌環中插入接種棒,並使接種棒位於菌袋中央,再將菌袋袋口向外翻出套在菌環的外部,並用橡皮筋將菌袋袋口勒緊在菌環上; (3)滅菌:常壓滅菌溫度100。。,持續24-25小時; (4)接種:滅菌後的菌袋冷卻至251以下時,拔出接種棒,使菌袋中央形成一個圓形孔柱,然後在無菌條件下採用接種槍將黃背木耳菌種自圓形孔柱射入,並在菌環內塞入棉塞封閉袋口 ; (5)養菌:將接種後的菌袋牆式堆放在發菌室,在231-251恆溫下培養發菌,培養時間40~48天,使菌絲長滿菌袋; (6)劃口:把菌袋浸入高錳酸鉀溶液消毒處理後,在長滿菌絲的菌袋四周,用消過毒的刀片劃「V」形口 10-12個,牆式堆放5-7天,並蓋上草簾,使刀口處菌絲恢復後準備吊袋; (7)吊袋:在耳棚進行吊袋,吊袋時串間距10~15公分,袋間距3~5公分;每串只需一根繩子,將繩子上端固定在耳棚頂部,然後左手拿菌袋,右手拿繩子自菌袋上端的菌環處打個活扣,並且右手必須始終將繩子拉緊,依次將菌袋通過活扣系在繩子上,直至最後一個菌袋自菌袋上端的菌環處打個死扣,右手鬆開繩子,通過菌袋自重自然將繩子拉緊,保證每個菌袋不能脫落,並保持最後一個菌袋至少離地面20公分; (8)出耳管理:保持耳棚溫度25-301,相對溼度85-95%,在保溫、保溼、溫差、散射光、通風的條件下耳芽開始形成,當耳芽出現後,以保溼為主,適當通風換氣,當耳芽生長成漏鬥狀或杯狀幼耳時,每天噴水2-3次,以地面或空間噴水為主,噴水最好成霧狀,忌向耳袋直接噴水,隨耳片逐漸長大適當增大噴水量;在耳片生長後期,要經常觀察棚內溫度,溫度超過301、相對溼度高於95%時,應加大通風量,降溫降溼;雜菌發生時,勿用農藥,可用石灰水消毒後再噴施生物菌劑多菌靈,並增強通風; (9)採收加工:當耳片充分展開、邊緣開始收縮時開始採收,從出原基到採收一般需15-25天;採收時必須把耳根採盡,以免雜菌感染或蟲害造成爛耳,影響下一批木耳的生長;耳片採收後,停止噴水3天,讓菌絲恢復生長,繼續進行出耳管理,一般可連續採耳3-4次;木耳採收後,去掉耳基根部培養料,曬乾即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黃背木耳的栽培方法,其特徵是:所述菌環外形呈「I」型,且不使用棉塞封閉袋口,而是在菌環上埠蓋上菌環蓋來封閉袋口。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黃背木耳的栽培方法,其特徵是:所述耳棚寬7-8米,長30—35米,高2.2-2.5米,耳棚兩頭均設有雙合門,每串吊8-15個菌袋,棚內可栽培6000-8000袋,一年可栽培2批。
【文檔編號】A01G1/04GK104488544SQ201410717916
【公開日】2015年4月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2月3日 優先權日:2014年12月3日
【發明者】李拴英, 王金科 申請人:李拴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