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控感測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2-01 00:58:19

本實用新型是關於一種感測裝置,特別是關於一種觸控感測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觸控技術的快速發展,觸控裝置被廣泛地運用於人類的生活中並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目前而言,常見的觸控裝置可以通過支援接觸式觸控與非接觸式觸控的方式以作為電子裝置的輸入介面,從而提升使用者操作電子裝置的便捷性。為了讓觸控裝置可以同時地支援接觸式觸控與非接觸式觸控的應用,常見的作法為將接觸式觸控感測模塊與非接觸式觸控感測模塊同時設置於觸控裝置中。然而,此種作法不僅會顯著地增加觸控裝置的體積,更可能增加觸控裝置的製造成本。
因此,如何維持觸控裝置的支援應用並減少觸控裝置的製作成本來進行觸控感測裝置的設計,可是一大挑戰。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觸控感測裝置,其不僅可以有效地維持觸控感測裝置的支援應用,更可以顯著地減少觸控感測裝置的製作成本。
本實用新型的一方面是關於一種觸控感測裝置,且此觸控感測裝置包含基板單元、第一電極、第二電極、第三電極以及第四電極。第一電極用以接收第一驅動信號。第二電極用以選擇性接收第一驅動信號與第二驅動信號,且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平行設置於基板單元上。第三電極用以依據第一驅動信號而進行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一感測信號。第四電極用以選擇性依據第一驅動信號而進行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一感測信號與依據第二驅動信號而進行非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二感測信號,且第三電極與第四電極平行設置於基板元件上。第三電極與第四電極垂直設置於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
在一個或多個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第二電極、第三電極以及第四電極均設置於基板元件的第一面上。觸控感測裝置還包含驅動電極,且驅動電極設置於基板元件的第二面上。當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均用以接收第一驅動信號時,驅動電極用以接收第二驅動信號。
在一個或多個實施方式中,當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在第一時序接收第一驅動信號時,第三電極與第四電極在第一時序依據第一驅動信號而進行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一感測信號;當驅動電極在第二時序接收第二驅動信號時,第四電極在第二時序依據第二驅動信號而進行非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二感測信號。
在一個或多個實施方式中,當驅動電極在第二時序接收第二驅動信號時,第一電極用以在第二時序依據第二驅動信號而進行非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二感測信號。
在一個或多個實施方式中,當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在第一時序接收第一驅動信號時,第三電極與第四電極在第一時序依據第一驅動信號而進行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一感測信號;當第二電極在第二時序接收第二驅動信號時,第一電極用以在第二時序依據第二驅動信號而進行非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二感測信號。
在一個或多個實施方式中,當第三電極用以在第三時序接收第二驅動信號時,第四電極在第三時序依據第二驅動信號而進行非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二感測信號。
在一個或多個實施方式中,觸控感測裝置還包含驅動控制單元,且驅動控制單元用以產生第一驅動信號與第二驅動信號,並控制第一驅動信號與第二驅動信號的產生順序與持續時間。
在一個或多個實施方式中,觸控感測裝置還包含信號接收選擇器與信號處理單元。信號接收選擇器用以選擇性接收第一感測信號與第二感測信號。信號處理單元電性連接信號接收選擇器,且信號處理單元用以依據第一感測信號或第二感測信號而產生坐標信號。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是關於一種觸控感測裝置,且此觸控感測裝置包含基板單元、第一電極、第二電極、第三電極、第四電極以及感測電極。第一電極用以接收第一驅動信號。第二電極用以選擇性接收第一驅動信號與第二驅動信號,且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平行設置於基板單元上。第三電極用以依據第一驅動信號而進行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一感測信號。第四電極用以依據第一驅動信號而進行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一感測信號,且第三電極與第四電極平行設置於基板元件上。第三電極與第四電極垂直設置於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以形成空置區域。感測電極設置於空置區域中,並用以依據第二驅動信號而進行非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二感測信號。
在一個或多個實施方式中,當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在第一時序接收第一驅動信號時,第三電極與第四電極在第一時序依據第一驅動信號而進行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一感測信號;當第二電極在第二時序接收第二驅動信號時,感測電極在第二時序依據第二驅動信號而進行非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二感測信號。
在一個或多個實施方式中,當第三電極用以在第三時序接收第二驅動信號時,感測電極在第三時序依據第二驅動信號而進行非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二感測信號。
在一個或多個實施方式中,觸控感測裝置還包含驅動控制單元,且驅動控制單元用以產生第一驅動信號與第二驅動信號,並控制第一驅動信號與第二驅動信號的產生順序與持續時間。
在一個或多個實施方式中,觸控感測裝置還包含信號接收選擇器與信號處理單元。信號接收選擇器用以選擇性接收第一感測信號與第二感測信號。信號處理單元電性連接信號接收選擇器,且信號處理單元用以依據第一感測信號或第二感測信號而產生坐標信號。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可達到相當的技術進步,並具有產業上的廣泛利用價值,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觸控感測裝置是將接觸式觸控與非接觸式觸控的驅動與感測功能整合於第一電極、第二電極、第三電極以及第四電極,從而同時地支援接觸式觸控與非接觸式觸控的應用。舉例而言,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可用以依序地接收第一驅動信號與第二驅動信號,且第一驅動信號與第二驅動信號分別用以驅動接觸式觸控與非接觸式觸控。第三電極第四電極可用以依序地依據第一驅動信號而進行接觸式觸控感測與依據第二驅動信號而進行非接觸式觸控感測。因此,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觸控感測裝置不僅可以有效地維持觸控感測裝置的支援應用,更可以顯著地減少觸控感測裝置的製作成本。
附圖說明
圖1A為依據本實用新型揭示的實施例所繪製的觸控感測裝置的架構示意圖;
圖1B為依據本實用新型揭示的實施例所繪製的觸控感測裝置的側面架構示意圖;
圖1C為依據本實用新型揭示的實施例所繪製的觸控感測裝置中的觸控控制單元的方塊示意圖;
圖2A為依據本實用新型揭示的實施例所繪製的觸控感測裝置的架構示意圖;
圖2B為依據本實用新型揭示的實施例所繪製的觸控感測裝置的側面架構示意圖;
圖2C為依據本實用新型揭示的實施例所繪製的觸控感測裝置中的觸控控制單元的方塊示意圖;
圖3A為依據本實用新型揭示的實施例所繪製的觸控感測裝置的架構示意圖;
圖3B為依據本實用新型揭示的實施例所繪製的觸控感測裝置的側面架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A為依據本實用新型揭示的實施例所繪製的觸控感測裝置100的架構示意圖,且圖1C為依據本實用新型揭示的實施例所繪製的觸控感測裝置100中的觸控控制單元140的方塊示意圖。如圖1A與圖1C所示,觸控感測裝置100包含基板單元102、第一電極112、第二電極114、第三電極122以及第四電極124。第一電極112與第二電極114平行設置於基板單元102上,第三電極122與第四電極124平行設置於基板元件102上,且第三電極122與第四電極124垂直設置於第一電極112與第二電極114。
第一電極112(如,第一電極112a~112b)與第二電極114(如,第二電極114a~114e)用以接收第一驅動信號D1。第三電極122(如,第三電極122a~122c)用以依據第一驅動信號D1而進行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一感測信號S1。第四電極124(如,第四電極124a~124b)用以選擇性依據第一驅動信號D1而進行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一感測信號S1與依據第二驅動信號D2而進行非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二感測信號S2。
在一實施例中,請參閱圖1B,圖1B為依據本實用新型揭示的實施例所繪製的觸控感測裝置100的側面架構示意圖。如圖1B所示,觸控感測裝置100還包含驅動電極132。第一電極112a~112b(僅繪示第一電極112a)、第二電極114a~114e(未繪示)、第三電極122a~122c以及第四電極124a~124b均設置於基板元件102的第一面上,且驅動電極132設置於基板元件102的第二面上。驅動電極132用以接收第二驅動信號D2。
在一實施例中,當第一電極112與第二電極114在第一時序接收第一驅動信號D1時,第三電極122與第四電極124在第一時序依據第一驅動信號D1而進行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一感測信號S1;當驅動電極132在第二時序接收第二驅動信號D2時,第四電極124在第二時序依據第二驅動信號D2而進行非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二感測信號S2。舉例而言,觸控感測裝置100可以先以第一驅動信號D1(由第一電極112a~112b與第二電極114a~114e接收)驅動第三電極122a~122c與第四電極124a~124b進行接觸式觸控感測,再以第二驅動信號D2(由驅動電極132接收)驅動第四電極124a~124b進行非接觸式觸控感測。換句話說,在此實施例中,通過將接觸式觸控與非接觸式觸控的感測功能整合於觸控感測裝置100中的第四電極124a~124b上,如此,觸控感測裝置100得以同時地支援接觸式觸控與非接觸式觸控的應用,並減少觸控感測裝置100的體積與製造成本。
在另一實施例中,當驅動電極132在第二時序接收第二驅動信號D2時,第一電極112用以在第二時序依據第二驅動信號D2而進行非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二感測信號S2。舉例而言,第一電極112a~112b可用以支援非接觸式觸控的感測功能。換句話說,在此實施例中,通過將接觸式觸控的驅動功能與非接觸式觸控的感測功能整合於觸控感測裝置100中的第一電極112a~112b上,如此,觸控感測裝置100得以同時地支援接觸式觸控與非接觸式觸控的應用,並減少觸控感測裝置100的體積與製造成本。
在又一實施例中,當驅動電極132在第二時序接收第二驅動信號D2時,第二電極114中的部分電極(如,第二電極114c)與第三電極122中的部分電極(如,第三電極122b)用以在第二時序依據第二驅動信號D2而進行非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二感測信號S2。舉例而言,第二電極114c與第三電極122b可用以支援非接觸式觸控之感測功能。換句話說,在此實施例中,通過將接觸式觸控的驅動功能與非接觸式觸控的感測功能整合於觸控感測裝置100中的第二電極114c上,並通過將接觸式觸控與非接觸式觸控的感測功能整合於觸控感測裝置100中的第三電極122b上,如此,觸控感測裝置100得以同時地支援接觸式觸控與非接觸式觸控的應用,並減少觸控感測裝置100的體積與製造成本。另外,在一實施例中,通過在第一電極112a~112b與第二電極114c之間設置保護距離可以有效地維持立體電場的感應範圍,相似地,通過在第三電極122b與第四電極124a~124b之間設置保護距離可以有效地維持立體電場的感應範圍。
在一實施例中,請參閱圖1C,如圖1C所示,觸控感測裝置100還包含觸控控制單元140,且觸控控制單元140包含驅動控制單元142。驅動控制單元142用以第一驅動信號D1與第二驅動信號D2,並控制第一驅動信號D1與第二驅動信號D2的產生順序與持續時間。舉例而言,驅動控制單元142可以控制第一電極112與第二電極114在第一時序接收第一驅動信號D1,並控制驅動電極132在第二時序接收第二驅動信號D2。另外,驅動控制單元142可以控制第一驅動信號D1與第二驅動信號D2的持續時間,從而調整第一時序與第二時序之間的時序間隔。
在另一實施例中,驅動控制單元142包含接觸式驅動控制單元143與非接觸式驅動控制單元144。接觸式驅動控制單元143用以產生第一驅動信號D1,並將第一驅動信號D1傳送至第一電極112與第二電極114,從而控制第一驅動信號D1的產生時序與持續時間。非接觸式驅動控制單元144用以產生第二驅動信號D2,並將第二驅動信號D2傳送至驅動電極132,從而控制第二驅動信號D2的產生時序與持續時間。應了解到,第一驅動信號D1與第二驅動信號D2的產生順序與持續時間可以依據實際操作需求而相應地調整,因此,上述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
在又一實施例中,觸控控制單元140包含信號接收選擇器146與信號處理單元148。信號接收選擇器146用於選擇性接收第一感測信號S1與第二感測信號S2。信號處理單元148電性連接信號接收選擇器146,並用以依據第一感測信號S1或第二感測信號S2而產生坐標信號Sout。舉例而言,信號接收選擇器146可以依序地接收第一感測信號S1與第二感測信號S2,並將所接收到的第一感測信號S1或第二感測信號S2傳送至信號處理單元148以產生坐標信號Sout。應了解到,第一感測信號S1與第二感測信號S2的接收順序可以依據實際操作需求而相應地調整,因此,上述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
圖2A為依據本實用新型揭示的實施例所繪製的觸控感測裝置200的架構示意圖,圖2C為依據本實用新型揭示的實施例所繪製的觸控感測裝置200中的觸控控制單元140的方塊示意圖。如圖2A與圖2C所示,觸控感測裝置200包含基板單元102、第一電極112、第二電極114、第三電極122以及第四電極124,且觸控感測裝置200的設置方式相似於觸控感測裝置100,故於此不重複贅述。觸控感測裝置200與觸控感測裝置100之間主要差異在於觸控感測裝置200中的第二電極114(如,第二電極114a~114e)可用以選擇性接收第一驅動信號D1與第二驅動信號D2。在一實施例中,請參閱圖2B,圖2B為依據本實用新型揭示的實施例所繪製的觸控感測裝置200的側面架構示意圖。如圖2B所示,第一電極112a~112b(僅繪示第一電極112a)、第二電極114a~114e(未繪示)、第三電極122a~122c以及第四電極124a~124b均設置於基板元件102的相同面上。
在一實施例中,當第一電極112與第二電極114在第一時序接收第一驅動信號D1時,第三電極122與第四電極124在第一時序依據第一驅動信號D1而進行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一感測信號S1;當第二電極114在第二時序接收第二驅動信號D2時,第一電極124用以在第二時序依據第二驅動信號D2而進行非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二感測信號S2。舉例而言,觸控感測裝置200可以先以第一驅動信號D1(由第一電極112a~112b與第二電極114a~114e接收)驅動第三電極122a~122c與第四電極124a~124b進行接觸式觸控感測,再以第二驅動信號D2(由第二電極114中的部分電極接收,如第二電極114b~114d)驅動第一電極112a~112b進行非接觸式觸控感測。換句話說,在此實施例中,通過將接觸式觸控與非接觸式觸控的驅動功能整合於觸控感測裝置200中的第二電極114b~114d上,並將接觸式觸控與非接觸式觸控的感測功能整合於感測裝置200中的第一電極112a~112b上,如此,觸控感測裝置200得以同時地支援接觸式觸控與非接觸式觸控的應用,並減少觸控感測裝置200的體積與製造成本。另外,在一實施例中,通過在第一電極112a~112b與第二電極114b~114d之間設置保護距離可以有效地維持立體電場的感應範圍。
在另一實施例中,當第三電極122用以在第三時序接收第二驅動信號D2時,第四電極124於第三時序依據第二驅動信號D2而進行非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二感測信號S2。舉例而言,第三電極122a~122c可用以支援非接觸式觸控的驅動功能。觸控感測裝置200可以採用第二驅動信號D2(由第三電極122a~122c接收)來驅動第四電極124a~124b而進行非接觸式觸控感測。換句話說,此實施例通過將非接觸式觸控的驅動與感測功能整合於觸控感測裝置200中的第三電極122a~122c上,如此,觸控感測裝置200得以同時地支援接觸式觸控與非接觸式觸控的應用,並減少觸控感測裝置200的體積與製造成本。另外,在一實施例中,通過在第三電極122a~122c與第四電極124a~124b之間設置保護距離可以有效地維持立體電場的感應範圍。
在又一實施例中,當第二電極114中的部分電極(如,第二電極114a~114b與第二電極114d~114e)用以在第二時序接收第二驅動信號D2時,第二電極114中的另一部分電極(如,第二電極114c)可用以在第二時序依據第二驅動信號D2而進行非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二感測信號S2。相似地,當第三電極122中的部分電極(如,第三電極122a與第三電極122c)用以在第三時序接收第二驅動信號D2時,第三電極122中的另一部分電極(如,第三電極122b)可用以在第三時序依據第二驅動信號D2而進行非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二感測信號S2。舉例而言,第二電極114c與第三電極122b可用以支援非接觸式觸控的感測功能。換句話說,在此實施例中,通過將接觸式觸控的驅動功能與非接觸式觸控的感測功能整合於觸控感測裝置200中的第二電極114c上,並通過將接觸式觸控與非接觸式觸控的感測功能整合於觸控感測裝置200中的第三電極122b上,如此,觸控感測裝置200得以同時地支援接觸式觸控與非接觸式觸控的應用,並減少觸控感測裝置200的體積與製造成本。另外,在一實施例中,通過在第二電極114a~114e之間設置保護距離可以有效地維持立體電場的感應範圍,相似地,通過在第三電極122a~122c之間設置保護距離可以有效地維持立體電場的感應範圍。
在一實施例中,請參閱圖2C,如圖2C所示,觸控感測裝置200還包含觸控控制單元140,且觸控控制單元140包含驅動控制單元142。驅動控制單元142用以產生第一驅動信號D1與第二驅動信號D2,並控制第一驅動信號D1與第二驅動信號D2的產生順序與持續時間,從而依據第一驅動信號D1與第二驅動信號D2而產生驅動信號Dout。
在另一實施例中,驅動控制單元142包含接觸式驅動控制單元143、非接觸式驅動控制單元144以及驅動信號選擇器145。接觸式驅動控制單元143用以產生第一驅動信號D1,並將第一驅動信號D1傳送至驅動信號選擇器145。非接觸式驅動控制單元144用以產生第二驅動信號D2,並將第二驅動信號D2傳送至驅動信號選擇器145。驅動信號選擇器145用以依據第一驅動信號D1與第二驅動信號D2而產生驅動信號Dout,從而控制第一驅動信號D1與第二驅動信號D2的產生順序與持續時間。舉例而言,當驅動信號選擇器145輸出第一驅動信號D1以作為驅動信號Dout時,驅動信號選擇器145可以於第一時序將第一驅動信號D1傳送至第一電極112與第二電極114;當驅動信號選擇器145輸出第二驅動信號D2以作為驅動信號Dout時,驅動信號選擇器145可以在第二時序將第二驅動信號D2傳送至第二電極114,並在第三時序將第二驅動信號D2傳送至第三電極122。應了解到,第一驅動信號D1與第二驅動信號D2的產生順序與持續時間可以依據實際操作需求而相應地調整,因此,上述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
在又一實施例中,觸控控制單元140包含信號接收選擇器146與信號處理單元148。信號接收選擇器146用在選擇性接收第一感測信號S1與第二感測信號S2。信號處理單元148電性連接信號接收選擇器146,並用以依據第一感測信號S1或第二感測信號S2而產生坐標信號Sout。由於信號接收選擇器146與信號處理單元148的可行的實作方式已詳細地為上述實施例與附圖圖1C所示範,故於此不重複贅述。
圖3A為依據本實用新型揭示的實施例所繪製的觸控感測裝置300的架構示意圖。如圖3A與圖2C所示,觸控感測裝置300包含基板單元102、第一電極112、第二電極114、第三電極122、第四電極124以及感測電極134。第一電極112與第二電極114平行設置於基板單元102上,第三電極122與第四電極124平行設置於基板元件102上,且第三電極122與第四電極124垂直設置於第一電極112與第二電極114以形成空置區域。感測電極134設置於空置區域中。
第一電極112(如,第一電極112a~112b)用以接收第一驅動信號D1。第二電極114(如,第二電極114a~114e)用以選擇性接收第一驅動信號D1與第二驅動信號D2。第三電極122(如,第三電極122a~122c)與第四電極124(如,第四電極124a~124b)用以依據第一驅動信號D1而進行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一感測信號S1。感測電極134用以依據第二驅動信號D2而進行非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二感測信號S2。
在一實施例中,請參閱圖3B,圖3B為依據本實用新型揭示的實施例所繪製的觸控感測裝置300的側面架構示意圖。如圖3B所示,第一電極112a~112b(僅繪示第一電極112a)、第二電極114a~114e(未繪示)、第三電極122a~122c、第四電極124a~124b以及感測電極134均設置於基板元件102的相同面上。
在一實施例中,當第一電極112與第二電極114在第一時序接收第一驅動信號D1時,第三電極122與第四電極124在第一時序依據第一驅動信號D1而進行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一感測信號S1;當第二電極114在第二時序接收第二驅動信號D2時,感測電極134在第二時序依據第二驅動信號D2而進行非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二感測信號S2。舉例而言,觸控感測裝置300可先以第一驅動信號D1(由第一電極112a~112b與第二電極114a~114e接收)驅動第三電極122a~122c與第四電極124a~124b進行接觸式觸控感測,再以第二驅動信號D2(由第二電極114a~114e接收)驅動感測電極134(如,列感測電極134a~134b)進行非接觸式觸控感測。換句話說,在此實施例中,通過將接觸式觸控與非接觸式觸控的驅動功能整合於觸控感測裝置300中的第二電極114a~114e上,如此,觸控感測裝置300得以同時地支援接觸式觸控與非接觸式觸控的應用,並減少觸控感測裝置300的體積與製造成本。另外,在一實施例中,通過在第二電極114b~114d與感測電極134(如,列感測電極134a~134b)之間設置保護距離可以有效地維持立體電場的感應範圍。
在另一實施例中,當第三電極122用以在第三時序接收第二驅動信號D2時,感測電極134在第三時序依據第二驅動信號D2而進行非接觸式觸控感測以產生第二感測信號S2。舉例而言,觸控感測裝置300可以採用第二驅動信號D2(由第三電極122a~122c接收)來驅動感測電極134(如,行感測電極134a~134b)而進行非接觸式觸控感測。換句話說,在此實施例中,通過將接觸式觸控的驅動功能與非接觸式觸控的感測功能整合於觸控感測裝置300中的第三電極122a~122c上,如此,觸控感測裝置300得以同時地支援接觸式觸控與非接觸式觸控的應用,並減少觸控感測裝置300的體積與製造成本。另外,在一實施例中,通過在第三電極122a~122c與感測電極134(如,行感測電極134a~134b)之間設置保護距離可以有效地維持立體電場的感應範圍。
在一實施例中,觸控感測裝置300還包含如圖2C所示的觸控控制單元140,且觸控控制單元140包含驅動控制單元142。驅動控制單元142用以產生第一驅動信號D1與第二驅動信號D2,並控制第一驅動信號D1與第二驅動信號D2的產生順序與持續時間,從而依據第一驅動信號D1與第二驅動信號D2而產生驅動信號Dout。由於觸控控制單元140的可行的實作方式已詳細地為上述實施例與附圖圖2C所示範,故於此不重複贅述。
在另一實施例中,觸控控制單元140包含信號接收選擇器146與信號處理單元148。信號接收選擇器146用於選擇性接收第一感測信號S1與第二感測信號S2。信號處理單元148電性連接信號接收選擇器146,並用以依據第一感測信號S1或第二感測信號S2而產生坐標信號Sout。由於信號接收選擇器146與信號處理單元148的可行的實作方式已詳細地為上述實施例與附圖圖2C所示範,故於此不重複贅述。
在上述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觸控感測裝置是將接觸式觸控與非接觸式觸控的驅動與感測功能整合於第一電極、第二電極、第三電極以及第四電極,從而同時地支援接觸式觸控與非接觸式觸控的應用。舉例而言,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可用以依序地接收第一驅動信號與第二驅動信號,且第一驅動信號與第二驅動信號分別用以驅動接觸式觸控與非接觸式觸控。第三電極第四電極可用以依序地依據第一驅動信號而進行接觸式觸控感測與依據第二驅動信號而進行非接觸式觸控感測。因此,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觸控感測裝置不僅可以有效地維持觸控感測裝置的支援應用,更可以顯著地減少觸控感測裝置的製作成本。
技術領域中的一般技術人員可以容易理解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實現一個或多個前述舉例的優點。閱讀前述說明書之後,技術領域中的一般技術人員將有能力對如同此處本實用新型的內容作多種類的更動、置換、等效物以及多種其他實施例。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當視權利要求所界定的與其均等範圍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