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生態型水處理裝置及處理方法與流程
2023-11-01 20:27:23 4

本發明涉及汙水處理裝置和處理方法,具體而言涉及綜合性、生態型的智能汙水處理裝置和方法。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逐步提高,生態型發展的要求逐步被認知和提上日程,汙水處理越來越受重視,再生水的利用用途越來越廣泛。經處理後的水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其中氮和磷的含量也被重視。
現有技術中對汙水的處理,常常使用配備厭氧槽、好氧槽的處理裝置,處理的相當高速和充分,從而將去除氮和磷所需要的有機物也過分的去除了。溶解於汙水中的有機物成分的量因原汙水的形狀不同而變化,當有機物成分的量少時,微生物的作用也受到一致,脫氮等反應不充分。因此,需要實時的對處理過程中各類物質進行監測,並依據監測數據來調整各類添加物的量和時機、調整各類設備的運行參數等,從而實現對汙水處理的良性控制、有效控制和智能控制。
大部分經過初步處理的汙水中,由於處理環境中/管道中的理、化因素的改變,導致動態的、不時的存在淤泥、絮狀物,會堵塞管道裝置,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或者需要經常進行清理,造成設備經常的關停,對生產效率和設備損耗都有不良影響。因此有必要在輸送的管道上設置相應的處理設備。
多級處理裝置是現代汙水、廢水處理的常規結構,但是多級處理中若各層級劃分不當、對各階段監測不力,會造成處理的低效能、相互幹擾,反而事倍功半。同時,負荷在個別處理環節較大,對設備造成損害,系統穩定性差,並難以對汙水源周期性的增減無法適應。因此,需要提出一種綜合性的汙水處理解決方案,更為重要的是當面對不同的汙水源、不同的處理要求和處理目的時,能夠在多級結構之間進行選擇,同時各級處理裝置將負荷分擔,也能夠合理面對汙水源增減問題,得到一個優化的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一系列問題而提出的一種綜合性的技術方案。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創新性、實用性的技術方案,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生態型水處理裝置,包括:輸入部,負責將待處理的水源引入處理池部;處理池部,負責對輸入的水源進行各類處理;輸出部,負責將處理完畢的水輸出;清淤部,負責將沉積淤泥移送或處理。
所述的一種生態型水處理裝置中,被處理的水源在輸入部、處理池部、輸出部、清淤部之間流轉,所述的水源包括汙水源以及被部分處理或完全處理的中間態水源。
進一步的,所述輸入部包括:動力源、直輸管道、緩存部、通道。所述的動力源提供動力,促使水源流動。所述的直輸管道為接入外部的汙水源管道,是整個系統的輸入部分;所述的緩存部用於對水源的臨時和/或短期存儲。所述的通道為用於將汙水源導入處理池部的管道部分。
進一步的,所述處理池部,包含無氧槽若干(編號1,2,3,…,m,m為大於等於1的正整數)、通氧槽若干(編號1,2,3,…,n,n為大於等於1的正整數)、氧注入裝置、混拌裝置、引流器(回流用),以及,和/或脫硝部、除磷部。
進一步的,所述的處理池部還包括:傳感器組、動力組、中央處理器部;所述的中央處理器部包括數據監測部、控制部、速度調節部。
上述的一種生態型水處理裝置中,所述的輸入部的動力源,將直輸管道和/或緩存部中的汙水傳入其通道中,進而流入處理池部;在處理池部中汙水得到一系列的處理和回流。
所述的動力源接受控制部的控制,從而實現對汙水/水源輸入量的控制。
進一步的,所述處理池部中的兩個無氧槽和三個通氧槽構成一種處理反應單元。所述的處理反應單元的若干槽並列設置,槽中設置混拌裝置,槽與槽之間具有過水通道。
進一步的,無氧槽之一或二者進行脫硝反應,最後一個通氧槽內部設置膜單元。
所述的混拌裝置具有驅動單元,並接受控制部的控制。
所述的處理池部中的傳感器組,具有多種傳感器:酸鹼度傳感器、氧化還原電位傳感器、溶解氧傳感器、導電性值傳感器,傳感器組為上述任何二者、三者或四者的組合,或全部。
所述處理池部中的氧注入裝置,將氧氣注入通氧槽中。
進一步的,所述的處理池部中還具有用於去除磷而設置的:絮凝劑槽,以及絮凝劑注射器。所述的絮凝劑注射器接受控制器的控制。
所述的數據監控部接收各傳感器組發送來的數據,並發送給控制部處理,經過處理,得到控制氧注入裝置的指令,通過控制器來控制氧注入裝置,並形成控制絮凝劑注射器的控制指令,通過控制器來控制絮凝劑注射器。
所述的引流器接受控制器的控制,引流器連接通氧槽中的膜單元和第一個無氧槽,將膜單元側形成的微生物群傳輸至無氧槽。所述的中央處理器部通過氧化還原電位傳感器的數據來判斷是否完成脫硝步驟。氧化還原電位傳感器的實時在數據監測部中被繪製成變化曲線,用於監視其飽和態。
進一步的,所述的通氧槽中膜單元的一側具有輸出管,所述的輸出管連接至輸出部,輸出部設有通道,通道某節點接入清淤部,清淤部還有處理池部、輸入部中相關節點相連通,用於處理多環節、多節點的擁堵、淤積、阻滯。
進一步的,所述輸出部輸出的水源經過多項檢測,向外部傳輸。
進一步的,所述的速度調節部接收控制部的控制,用於調節水源、混拌裝置、氧注入部各個水源流通環節中各種設備的運行速度。
所述的處理池部中或輸出部尾部還具有:反應釜組。所述的反應釜組,包括生物曝氣反應釜,其能提供趨光異養微生物群,配套的具有向生物曝氣反應釜提供所述趨光異養微生物群使用的營養物質和有機碳底物質的結構,形成上水流。所述的反應釜組各類傳感器、控制器連接。
通過上述的反應釜組的處理汙水的步驟為:
(1)向生物曝氣反應釜提供所述趨光異養微生物群使用的營養物質和有機碳底物質,形成上水流。
(2)培養趨光異養微生物群以將至少一部分該營養物質和有機碳底物質轉化成趨光異養微生物群,該上水流和趨光異養微生物群共同構成生物曝氣反應釜的下水流。
(3)將下水流從生物曝氣反應釜移送至澄清釜,在澄清釜中濃縮下水流,形成低固含量物和高固含量物,通過使所述趨光異養微生物群暴露在強度和波長中的至少一項足以使該趨光異養微生物群移離光源的光源下而使該趨光異養微生物群趨光自濃縮來進行該濃縮過程,其中使該趨光異養微生物群濃縮以形成高固含量物。
(4)將高固含量物脫水形成濃縮生物糊;加工低固含量物以形成經處理的排出水流。
進一步的,在所述的輸入部的通道上,或者輸出部的通道上,設置「流水倒棘」。所述的「流水倒棘」結構為:
包括底板和多塊傾斜結合在底板上的斜立板。所述的底板呈矩形或正方形,平躺放置,兩端或四周具有固定結構,所述的固定結構用於將流水倒棘嵌入或卡合或錨固或鉚固或銷固或螺紋固的方式固定至輸入部的流水通道上。並且,上述固定是可拆卸的,使得流水倒棘可以更換。所述的斜立板與底板的角度可以是15°、30°、45°、120°、135°、150°之一。斜立板上有矩陣式的大小不一的孔,位置越高的地方孔越大、間距也越大,位置低的地方孔越小、間距也越小,並且所述的斜立板的表面材料具有吸附功能,能吸附水源中特定的汙染物質、絮狀物,或磁性物質。多個斜立板以平行或非平行的、等間距或非等間距的狀態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在底板上。在底板上,具有顆粒狀的曲線面,該非平整面能夠對水源中的大多數的或特定的汙染物質進行吸附、阻擋、蓄積。所述的底板上還具有若干蓄泥凹槽。
作為一種替換,所述的「流水倒棘」結構為:
包括底板和斜立板,且二者設置為中空結構,若干斜立板的中空和底板的中空是相通的,在底板下方存在蓄積槽,其用來蓄積通過斜立板和底板蓄積的汙染物質。所述的底板和/或斜立板上的均可設置多個孔,孔中可以嵌入過濾網,或者設置高分子材料,用於吸附汙染物。在底板和斜立板上設置溝槽,用於將凝集的汙染物引流向底板下方的蓄積槽。
作為一種替換,所述的「流水倒棘」結構為:
包括一個被支撐的圓筒,以及連接於圓筒上的多個可以拆卸和靈活調節角度的處理杆體,以及下方的蓄積槽。所述的圓筒可以被水流而驅動導致滾動,也可以獨立設置動力源,按設定的速度和/或正反方向選轉,或者設定為固定式的。所述的處理杆體與圓筒接觸處的切線呈10°,15°,20°,25°,30°,150°,160°之一。作為一個選擇,圓筒和處理杆體均可以是中空結構,其表面具有通過汙水的孔,或者具有濾過汙水的孔,汙染物在圓筒內部和下方被蓄積,進而被清理。
作為一種選擇,所述的圓筒的軸心略高於通道表面。
一種切換處理杆體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圓筒具有滾動能力,在處理時是固定的。假設圓筒表面設置有10個處理杆體,這些處理杆體按照順序編號為1-10,並且在某一個狀態下,1-5位於通道表面上方,6-10位於通道表面下方。處理杆體為具有吸附能力的中空軟體,圓筒中存儲有高密度液體,並且與1-10號處理杆體相連,1-5號處理杆體被充脹高密度液體,而6-10號未被充脹。將6-10號處理杆體切換為工作狀態的步驟如下:
步驟一:卸液。將1-5號處理杆體中的高密度液體釋放,卸到圓筒內部,使1-5號處理杆體變為軟體;
步驟二:充氣清理。通過反覆通氣的方式將1-5號處理杆體中的高密度液體清理出來;在圓筒內部,將步驟一中釋放的高密度液體收集到圓筒的高密度液體存儲器;
步驟三:角度旋轉。(控制器)控制圓筒轉動180°,如果是更換其中的一部分,比如4個處理杆體,則旋轉144°,如果更換3個,則旋轉108°,如果是跟換2個,則旋轉72°。也就是說根據杆體的總數和分布,進行類推。
步驟四:充脹。通過相應的高密度液體注入裝置,將高密度液體注入6-10號處理杆體中。至此,將工作的處理杆體調整為6-10號處理杆體。
一種特殊的混拌裝置,一個底部和側壁為中空的U型池體,U型池體底部按照一定/某種規則布設若干透氣孔,透氣孔與內部中空部分相通,每個透氣孔下方是一個密封圓盤,密封圓盤下方是一個可支撐密封圓盤上下移動的移動伸縮部。在U型中空池體的側壁(或底部)上,設置有氣壓傳感器,氣體泵,流速計,氣源。氣源使用惰性氣體。移動伸縮部的作用是通過上下移動,使得透氣孔打開或被密封,移動伸縮部包含壓力傳感器,用於通過監測圓盤與透氣孔邊緣之間的壓力,來判斷密封圓盤是否將透氣孔密封。
進一步的,上述的混拌裝置適合大面積的、均勻的攪拌。
前述的混拌裝置,工作過程如下:
初始狀態為密封圓盤與透氣孔密封狀態。通過控制裝置控制氣源向中空腔體輸入惰性氣體,監測氣壓傳感器,待壓力達到要求,則降下移動伸縮部,持續通氣,保持氣壓傳感器監測值正常範圍內波動。
特別的,混拌裝置還可以和氧注入裝置集成:在上述的混拌裝置中加入氧氣或空氣輸入管,氧氣源或空氣源,一個切換器,實現氧氣(空氣)和惰性氣體的切換。當需要通入氧氣時,升起移動伸縮部,封閉透氣孔,關閉惰性氣體源輸入,切換到氧氣源,輸入氣體,監測氣壓傳感器的數值,待達到要求後,降下移動伸縮部,持續供氧,保持氣壓傳感器監測值正常範圍內波動。
所述的惰性氣體,除了指化學領域常規的惰性氣體之外,還特別指:相對於整體處理系統各反應過程、各化學成分而言,不使任何化學成分發生變化的氣體。
所述的一種生態型水處理裝置,還包括初級處理裝置、二級處理裝置。所述的初級處理裝置、二級處理裝置設置在輸入部之前,整體上屬於處理池部的預處理裝置。
初級處理裝置之後是二級處理裝置,功能是分離固液。
初級處理裝置,包括油汙分離結構、固體成分沉降分離結構、固汙輸送部。
所述的油汙分離結構,對汙水中的油汙進行浮漂分離;
所述的固體成分沉降分離結構,對汙水中固體成分進行沉降分離;
固汙輸送部,分別接入初級處理裝置和二級處理裝置,將其中的固體、絮狀物、泥狀物收集並輸送出去。固汙輸送部,還具有的功能是使固體成分沉降分離結構沉降分離出的固體成分滯留並使之可溶化。
進一步的,固汙輸送部與初級處理裝置中的其他結構是配合或連接著的,連接順序可以為:汙水注入部、槽體、固汙輸送部,槽體中安裝油汙分離結構、固體成分沉降分離結構。汙水注入部使汙水保持靜置,使油汙從汙水中浮漂分離。槽體使固體部分從汙水中沉降分離。固汙輸送部中包含動力部分,可以為電機。
油汙分離結構、固體成分沉降分離結構的原理為依據其處理水中成分的比重差。
經過固汙輸送部的處理和運輸,可以使被沉降分離的固體成分發生可溶化,從而能夠在生物處理裝置或類似的處理裝置中將氮、磷成分進行進行生物法等去除,而且通過固體成分的可溶化而補充所需要的有機物成分,通過與其他處理裝置的組合使用,能夠有效的去除有機汙物、氮化合物、磷化合物,能夠減小後續處理裝置的負擔,穩定、高效的獲得再生水和/或可無害排放的清潔水。
經過初級處理裝置處理之後的汙水流入二級處理裝置。
二級處理裝置主要功能是固體、液體分離,能夠將處理水中的殘留雜物進行物理分離去除,並將去除了殘留雜物的處理水傳送到緩存部,備用,待生物處理裝置等處理裝置進一步處理。
經過初級處理裝置和二級處理裝置之後的汙水收集入緩存部,供智能型/綜合型/生物型水處理裝置進行處理。
進一步的,在二級處理裝置進入囤積裝置(緩存部)的運輸水道上設置「流水倒棘」。
通過上述的一種和/或多種技術方案,本發明能夠達到如下的技術效果:
(1)一種現代化的智能型水處理裝置的處理方法,還具有生物型處理技術,能夠對雨水、工程汙水、生活汙水等多種類汙水源/廢水源進行處理,效率高;
(2)一種綜合型的技術方案,更為重要的是面對具體類型或具體成分的汙水,或具體處理要求時,能夠選擇性的使用其中的若干處理流程,通用性強,能夠最大範圍的解決目前汙水處理的難題和最大範圍的適應目前的汙水處理要求;
(3)能夠實時監測各類參數,對汙水處理全過程動態監控,便於對處理過程的動態調整,全面的掌控汙水處理過程;實現處理設備的無人運轉,遠程操控;
(4)具有多項清淤、防淤措施,結合其他監控等措施,能夠最大限度的保障處理設備有效運轉,減少關停,提高設備利用率和提高生產效率;
(5)具有汙水及處理中間水的囤積功能,能夠根據來水量調節處理速度和進行囤積,待閒時再處理;能夠適應生活汙水、工廠汙水一天或季節性、生產周期性的汙水量的變化(處理設備或工廠負荷變化);
(6)多級處理裝置,聯合處理,有效處理各類已知汙染物質,各級處理的負荷被分擔,整體壓力減小,適合長時間運行,系統穩定性和壽命均提高。
上述說明僅是本發明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發明的技術手段,並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並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後。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由以下實施例及其附圖詳細給出。本發明多處僅僅對做出改進的部分進行描述,而其他未說明部分可以藉助本領域的現有技術實現,亦即未說明部分通過現有技術實現,在此不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於解釋本發明,並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明的智能型水處理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1為本發明的第一種流水倒棘結構側視圖;
圖2-2為本發明的第二種流水倒棘結構側視圖;
圖3為本發明的第三種流水倒棘結構側視圖;
圖4為本發明的混拌裝置示意圖;
其中,附圖標記:1-輸入部;2-處理池部;3-輸出部;4-清淤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實施過程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本實施例主要介紹一種智能型水處理裝置(綜合型水處理裝置/生態型水處理裝置)的組成,以及該系統及其相關部件的具體構成,其中的未特殊說明部分採用現有技術實現。特殊說明包括在後的實施例中的相關說明和相關技術方案。
如附圖1所示,一種智能型水處理裝置(綜合型水處理裝置/生態型水處理裝置),包括:
輸入部,負責將待處理的水源引入處理池部;
處理池部,負責對輸入的水源進行各類處理;
輸出部,負責將處理完畢的水輸出;
清淤部,負責將沉積淤泥移送或處理。
在所述的一種智能型水處理裝置(綜合型水處理裝置/生態型水處理裝置)中,被處理的水源在輸入部、處理池部、輸出部、清淤部之間流轉,所述的水源包括汙水源以及被部分處理或完全處理的中間態水。
進一步的,所述輸入部包括:動力源、直輸管道、緩存部、通道。動力源提供動力,促使水源流動,具體的可以是一種泵或電機。所述的直輸管道為接入外部的汙水源管道,是整個系統的輸入部分;緩存部用於對水源的臨時和/或短期存儲,以適應處理設備的暫停、運行速度的降低、汙水源突然性、臨時性、周期性量大等情況。所述的通道為用於將汙水源導入處理池部的管道部分,可以根據需要設計為開放式或封閉式,或封閉與開放相結合。所述的通道中設置一種或多種用於初步處理的物理裝置。
進一步的,所述處理池部,包含無氧槽若干(編號1,2,3,…,m,m為大於等於1的正整數)、通氧槽若干(編號1,2,3,…,n,n為大於等於1的正整數)、氧注入裝置、混拌裝置、引流器(回流用),以及,和/或脫硝部、除磷部。
進一步的,所述的處理池部還包括:傳感器組、動力組、中央處理器部;所述的中央處理器部包括數據監測部、控制部、速度調節部。
在上述的一種智能型水處理裝置(綜合型水處理裝置/生態型水處理裝置)中,輸入部的動力源,將直輸管道和/或緩存部中的汙水(這裡的汙水也可以是經過前端處理裝置處理過的)傳入其通道中,在通道中可能進行初步處理,進而流入處理池部;在處理池部中汙水得到一系列的處理和回流。
所述的動力源接受控制部的控制,從而實現對汙水/水源輸入量的控制。
所述處理池部中的兩個無氧槽和三個通氧槽構成一種處理反應單元。上述處理反應單元的若干槽並列設置,槽中設置混拌裝置(混拌裝置可以採用常規的,也可以採用本發明中特別設計的),槽與槽之間具有過水通道。作為一種選擇,無氧槽之一或二者進行脫硝反應,最後一個通氧槽內部設置膜單元。
所述的混拌裝置具有驅動單元,並接受控制部的控制。
處理池部中的傳感器組,具有多種傳感器:酸鹼度傳感器、氧化還原電位傳感器、溶解氧傳感器、導電性值傳感器等,傳感器組為上述任何二者、三者或四者的組合,或全部。
所述處理池部中的氧注入裝置,將氧氣注入通氧槽中,氧注入裝置可以採用常規的,還可以採用本發明特別設計的與混拌裝置集成化的裝置。氧注入裝置在供氧時,通常伴隨著混拌裝置的混拌。
處理池部中還具有用於去除磷而設置的:絮凝劑槽,以及絮凝劑注射器。所述的絮凝劑注射器接受控制器的控制。
所述的數據監控部接收各傳感器組發送來的數據,並發送給中央處理器部處理,經過處理,得到控制氧注入裝置的指令,通過控制器來控制氧注入裝置,並形成控制絮凝劑注射器的控制指令,通過控制器來控制絮凝劑注射器。從而使得,絮凝劑的注入量與已注入量、反應單元中分成分中的數據值、處理階段相適應。根據監測數據,各個磷濃度的適當的絮凝劑的注入量,基於與已輸入的導電性濃度對應的磷濃度相關關係數據及與磷濃度對應的絮凝劑注入量數據而確定適當的絮凝劑注入量。中央處理器部基於與已輸入的與導電性濃度對應的磷濃度相關數據,根據所測定傳輸的導電性值,計算與所測定的導電性值對應的磷濃度。
所述的引流器接受控制器的控制,引流器連接通氧槽中的膜單元和第一個無氧槽,將膜單元側形成的微生物群傳輸至無氧槽。所述的中央處理器部通過氧化還原電位傳感器的數據來判斷是否完成脫硝步驟。氧化還原電位傳感器的實時在數據監測部中被繪製成變化曲線,用於監視其飽和態。
所述的通氧槽中膜單元的一側具有輸出管,所述的輸出管連接至輸出部,輸出部設有通道,通道某節點接入清淤部,清淤部還有處理池部、輸入部中相關節點相連通,用於處理多環節、多節點的擁堵、淤積、阻滯。
所述輸出部輸出的水源經過多項檢測,向外部傳輸,可以是向江河湖海或其他大自然環境的排放,也可以是回歸到自然水廠、市政用水廠等回收環節,或者進入其他處理環節,進一步的進行處理,最終符合要求的清潔水。
所述的速度調節部接收控制部的控制,用於調節水源、混拌裝置、氧注入部等各個水源流通環節中各種設備的運行速度。
本發明的裝置藉助於無線傳輸技術和網際網路實現遠程數據傳輸和控制,實現裝置的無人運轉和動態監管。
實施例2:
本實施例在前述實施例1的基礎上實現的,主要介紹一種首創的「反應釜組」。
反應釜組,其可以設置在處理池部中,也可以設置為連接輸出部,對輸出部輸出的處理水進一步處理。
所述的反應釜組,包括生物曝氣反應釜,其能提供趨光異養微生物群,配套的具有向生物曝氣反應釜提供所述趨光異養微生物群使用的營養物質和有機碳底物質的結構,形成上水流。
所述的反應釜組還可以與PH等各類傳感器、控制器連接。
通過上述的反應釜組的處理汙水的主要步驟為:
(1)向生物曝氣反應釜提供所述趨光異養微生物群使用的營養物質和有機碳底物質,形成上水流。
(2)培養趨光異養微生物群以將至少一部分該營養物質和有機碳底物質轉化成趨光異養微生物群,該上水流和趨光異養微生物群共同構成生物曝氣反應釜的下水流。
(3)將下水流從生物曝氣反應釜移送至澄清釜,在澄清釜中濃縮下水流,形成低固含量物和高固含量物,通過使所述趨光異養微生物群暴露在強度和波長中的至少一項足以使該趨光異養微生物群移離光源的光源下而使該趨光異養微生物群趨光自濃縮來進行該濃縮過程,其中使該趨光異養微生物群濃縮以形成高固含量物。
(4)將高固含量物脫水形成濃縮生物糊;加工低固含量物以形成經處理的排出水流。
實施例3:
本實施例在前述實施例1或2的基礎上實現的,主要介紹一種首創的「流水倒棘」。
在所述的輸入部的通道上,或者輸出部的通道上,設置「流水倒棘」。所述的「流水倒棘」有多種結構:
(1)平式。如附圖2-1、2-2所示,主要包括底板和多塊傾斜結合在底板上的斜立板。所述的底板呈多種形狀,首選矩形和正方形,一般平躺放置,兩端或四周具有固定結構,所述的固定結構用於將流水倒棘嵌入或卡合或錨固或鉚固或銷固或螺紋固的方式固定至輸入部的流水通道上。並且,上述固定是可拆卸的,使得流水倒棘可以更換。所述的斜立板與底板的角度可以是15°、30°、45°、120°、135°、150°等等0-180°之間的任何一個適宜角度。斜立板上有矩陣式的大小不一的孔,位置越高的地方孔越大、間距也越大,位置低的地方孔越小、間距也越小,並且所述的斜立板的表面材料具有吸附功能,能吸附水源中特定的汙染物質、絮狀物,或磁性物質等。多個斜立板以平行或非平行的、等間距或非等間距的狀態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在底板上。在底板上,具有顆粒狀的曲線面,該非平整面能夠對水源中的大多數的或特定的汙染物質進行吸附、阻擋、蓄積,從而避免這些物質對輸送管道或處理管道的其他部位進行堵塞、損害。所述的底板上還具有若干蓄泥凹槽。
附圖2-1、2-2分別示意了斜立板與底板形成不同角度時的側視圖。
(2)中空平式。進一步的,所述的底板和斜立板都可以設置為中空結構,若干斜立板的中空和底板的中空是相通的,如附圖2-2所示,在底板下方存在蓄積槽,其用來蓄積通過斜立板和底板蓄積的汙染物質。
進一步的,所述的底板和/或斜立板上的均可設置多個孔,孔中可以嵌入過濾網,或者設置高分子材料,用於吸附汙染物。在底板和斜立板上設置溝槽,用於將凝集的汙染物引流向底板下方的蓄積槽。
(3)圓筒式。如附圖3所示,提供了一種圓筒式的流水倒棘。其主要結構為一個被支撐的圓筒,以及連接於圓筒上的多個可以拆卸和靈活調節角度的處理杆體,以及下方的蓄積槽。所述的圓筒可以被水流而驅動導致滾動,也可以獨立設置動力源,按設定的速度和/或正反方向選轉,或者設定為固定式的。所述的處理杆體與圓筒接觸處的切線呈0-90°,優選10°,15°,20°,25°,30°,150°,160°。
作為一個選擇,圓筒和處理杆體均可以是中空結構,其表面具有通過汙水的孔,或者具有濾過汙水的孔,汙染物在圓筒內部和下方被蓄積,進而被清理。
作為一種選擇,所述的圓筒的軸心略高於通道圖中表面。如上所述,圓筒具有滾動能力,但在處理時可以是固定的。假設圓筒表面設置有10個處理杆體,這些處理杆體按照順序編號為1-10,並且在某一個狀態下,1-5位於通道表面上方(處於工作狀態),6-10位於通道表面下方(處於非工作狀態)。處理杆體為具有吸附能力的中空軟體,圓筒中存儲有高密度液體,並且與1-10號處理杆體相連,1-5號處理杆體被充脹高密度液體,而6-10號未被充脹。以下介紹將6-10切換為工作狀態的步驟:
步驟一:卸液。將1-5號處理杆體中的高密度液體釋放,卸到圓筒內部,使1-5號處理杆體變為軟體;
步驟二:充氣清理。通過反覆通氣的方式將1-5號處理杆體中的高密度液體清理出來;在圓筒內部,將步驟一中釋放的高密度液體收集到圓筒的高密度液體存儲器;
步驟三:角度旋轉。(控制器)控制圓筒轉動180°,如果是更換其中的一部分,比如4個處理杆體,則旋轉144°,如果更換3個,則旋轉108°,如果是跟換2個,則旋轉72°。也就是說根據杆體的總數和分布,進行類推。
步驟四:充脹。通過相應的高密度液體注入裝置,將高密度液體注入6-10號處理杆體中。至此,將工作的處理杆體調整為6-10號處理杆體。
上述步驟一至四,需要控制器、充氣管道、充液管道、電機、電刷的良好配合。
上述(1)-(3)中所有的方式是可以相互借鑑和替換的,限於篇幅不在一一介紹,本領域人員應當知曉存在的其他多種方式。上述的(1)-(3)中所有材料都具有防腐特性,尤其是能夠防止特定的汙水中特定的成分或過程物質的腐蝕、侵蝕。
實施例4:
本實施例是在前述實施例1和/或2和/或3的基礎上實施的,主要介紹一種特殊的混拌裝置,改中混拌裝置可以與氧注入部合成為一體,節約空間和材料,應用性特別廣泛。
如附圖4所示,一種特殊的混拌裝置,一個底部(和側壁)為中空的U型池體,U型池體底部按照一定/某種規則布設若干透氣孔(可以是矩陣式均布),透氣孔與內部中空部分相通,每個透氣孔下方是一個密封圓盤,密封圓盤下方是一個可支撐密封圓盤上下移動的移動伸縮部。
在U型中空池體的側壁(或底部)上,設置有氣壓傳感器,氣體泵,流速計,氣源。氣源使用惰性氣體。
所述的移動伸縮部可以是千斤頂等常規結構。移動伸縮部的作用是通過上下移動,使得透氣孔打開或被密封,移動伸縮部包含壓力傳感器,用於通過監測圓盤與透氣孔邊緣之間的壓力,來判斷密封圓盤是否將透氣孔密封。
上述的混拌裝置適合大面積的、均勻的攪拌,工作過程如下:
初始狀態為密封圓盤與透氣孔密封狀態。通過控制裝置控制氣源向中空腔體輸入惰性氣體,監測氣壓傳感器,待壓力達到要求,則降下移動伸縮部,持續通氣,保持氣壓傳感器監測值正常範圍內波動。
特別的,混拌裝置還可以和氧注入裝置集成:在上述的混拌裝置中加入氧氣或空氣輸入管,氧氣源或空氣源,一個切換器,實現氧氣(空氣)和惰性氣體的切換。當需要通入氧氣時,升起移動伸縮部,封閉透氣孔,關閉惰性氣體源輸入,切換到氧氣源,輸入氣體,監測氣壓傳感器的數值,待達到要求後,降下移動伸縮部,持續供氧,保持氣壓傳感器監測值正常範圍內波動。此時,不僅實現了混拌效果,又能實現曝氣,一舉兩得,構思巧妙,結構簡單,效果顯著。
所述的惰性氣體,除了指化學領域常規的惰性氣體之外,還特別指:相對於整體處理系統各反應過程、各化學成分而言,不使任何化學成分發生變化的氣體。對於一個具體的待處理水源和處理方法而言,惰性氣體是具體的,且為技術人員所掌握的。
實施例5:
本實施例是在前述實施例1、2、3、4任何之一或任何二者、三者、四者之組合的基礎上實施的,主要介紹一種綜合性的汙水處理裝置的具體構造。
還包括初級處理裝置、二級處理裝置。所述的初級處理裝置、二級處理裝置設置在輸入部之前,整體上屬於處理池部的預處理裝置。
初級處理裝置之後是二級處理裝置,功能是分離固液。
初級處理裝置,包括油汙分離結構、固體成分沉降分離結構、固汙輸送部。
所述的油汙分離結構,對汙水中的油汙進行浮漂分離;
所述的固體成分沉降分離結構,對汙水中固體成分進行沉降分離;
固汙輸送部,分別接入初級處理裝置和二級處理裝置,將其中的固體、絮狀物、泥狀物收集並輸送出去。固汙輸送部,還具有的功能是使固體成分沉降分離結構沉降分離出的固體成分滯留並使之可溶化。
特別的,固汙輸送部與初級處理裝置中的其他結構是配合或連接著的,連接順序可以為:汙水注入部、槽體、固汙輸送部,槽體中安裝油汙分離結構、固體成分沉降分離結構。汙水注入部使汙水保持靜置,使油汙從汙水中浮漂分離。槽體使固體部分從汙水中沉降分離。固汙輸送部中包含動力部分,可以為電機。
油汙分離結構、固體成分沉降分離結構的原理為依據其處理水中成分的比重差。
經過固汙輸送部的處理和運輸,可以使被沉降分離的固體成分發生可溶化,從而能夠在生物處理裝置或類似的處理裝置中將氮、磷成分進行進行生物法等去除,而且通過固體成分的可溶化而補充所需要的有機物成分,通過與其他處理裝置的組合使用,能夠有效的去除有機汙物、氮化合物、磷化合物,能夠減小後續處理裝置的負擔,穩定、高效的獲得再生水和/或可無害排放的清潔水。
經過初級處理裝置處理之後的汙水流入二級處理裝置。
二級處理裝置主要功能是固體、液體分離,能夠將處理水中的殘留雜物進行物理分離去除,並將去除了殘留雜物的處理水傳送到囤積裝置,備用,待生物處理裝置等處理裝置進一步處理。
經過初級處理裝置和二級處理裝置之後的汙水收集入囤積裝置(緩存部),供智能型/綜合型/生物型水處理裝置進行處理。
在二級處理裝置進入囤積裝置(緩存部)的運輸水道上設置「流水倒棘」。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發明,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