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多功能保健營養米的製作方法
2023-11-09 19:59:02
專利名稱:微生物多功能保健營養米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食糧,具體涉及微生物多功能保健營養米。
背景技術:
米是人類主食的最大品種, 一般把稻穀脫殼後稱大米,其中又分為粳米、 秈米、糯米。中國稻穀產量佔世界第一位,以米為主食的人數佔全國總人口的 80%左右,米的消費大大超過麵粉。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理念的變化,對生命質量的追求,綠色無公害 食品、環保健康食品大受歡迎,吃出健康是當今人類最大願望,是無法阻擋的 社會潮流。目前市場上出現了很多引人關注的米品,如不施化肥、不用農藥的 生態米,經過人為精加工的珍珠米、五色米,富含多種營養元素的富硒米、多 微米等,都具有一定的保鍵價值,但目前的這些保健米售價太高, 一般人消費 不起,而標有富含多種營養元素的富硒米、多微米也只是把某些元素加入肥料 中,通過噴施到水稻葉面上製得,這種生產方法按生物遺傳規律是可行的,但 因植株體吸收了大部分有效成份,稻穀即米吸收的營養元素則是微乎其微,很 難達到設計目標。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建立在民族大眾吃出健康的基礎上,本著老百姓買得起、吃得著 的消費水平上,通過生物轉化技術,提供一種微生物多功能保健營養米,米中 所含的營養物質能夠達到設計目標。 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微生物多功能保健營養米,將稻穀放入清水中浸泡後,再烘乾表皮水份,然後將食用菌種子液噴霧至稻穀表面,經發菌、晾曬或烘乾、脫殼製得,所述食用菌種子液每毫升含有食用菌菌絲球40—55個。製備過程包括以下步驟A、首先對稻穀進行除雜處理,並用水清洗乾淨, 放入15—25'C清水中浸泡2—3小時,撈出瀝水後裝入布袋中;B、常壓滅菌 將步驟A的布袋放入釜中,於95—100"C滅菌5—6小時,然後從布袋中取出稻 谷,在無菌條件下烘乾表皮水分;C、接種培養將步驟B的稻穀放入接種器中, 在攪拌狀態下,將食用菌種子液噴霧到稻穀表面,至稻穀表面均勻布滿菌絲球, 則停止攪拌和噴霧;D、將步驟C的稻穀在無菌條件下放入培養箱培養,起始溫 度為25'C,待菌絲球萌發後,將溫度提高至28—3(TC,待菌絲長滿稻穀表面, 將溫度降至20—25-C繼續培養l一2天,即完成稻穀菌體培養;E、將步驟D的 稻穀取出培養箱,曝曬或烘乾至含水量為13—16%後進行脫殼。所述食用菌種子液為側耳菌種子液、富硒側耳菌種子液、富鍺側耳菌種子 液、猴頭菌種子液、茯苓側耳菌種子液、柳松茸菌種子液分別噴霧至稻穀表面, 經發菌、晾曬或烘乾、脫殼的米一種、或兩種、或兩種以上混合。米中蛋白含量是原米的3—4倍。五種混合重量份為富硒側耳菌種子液製得米10-20、富鍺側耳菌種子液製得 米10-20、猴頭菌種子液製得米30-50、茯苓側耳菌種子液製得米5-15、柳松茸 菌種子液製得米15-25。每公斤富硒或富鍺多功能保健營養米中,含硒或鍺為150-250毫克。富硒或富鍺側耳菌種子液的製備包括以下步驟F、製備含硒或鍺側耳菌試管種培養基的原料重量份為土豆180—220,水800—1200,葡萄糖15—25, 蛋白腖l一3,酵母粉2—4,磷酸二氫鉀2—4,硫酸鎂2—4, VB1 0.01—0.03,VB2 0.01—0.03,瓊脂20—30,硒或鍺0.01—0.04;將土豆挖芽去皮,切成片或條,放入水中煮至酥,過濾去渣得到土豆汁, 然後將上述的其餘原料加入土豆汁中充分溶化,製得硒或鍺側耳菌試管種培養 基;然後接入側耳菌絲體,在24—28度培養約7天,滿管後得到含硒或鍺側耳 菌試管種;G、製備含硒或鍺側耳菌原種-培養基的原料重份為玉米芯70—85,麥麩7—13,玉米粉3- ,豆餅粉 l一3,磷酸二氫鉀0.15—0.45,硫酸鎂0.1—0.3,硒或鍺0.04 —0.08,水為上述 原料總分數的1.5—2倍,將上述原料與水混合均勻,裝袋滅菌製得原種培養基, 冷卻至25"C後接入步驟F硒或鍺側耳菌試管種,在24—28。C培養,滿瓶後得到硒或鍺側耳菌原種;I、按步驟G原種培養基的配方,其中的硒或鍺用量加倍,拌和均勻裝袋滅 菌製得栽培種培養基,冷卻25'C後接入步驟G的原種,在24—28'C培養,滿袋 後即得到硒或鍺側耳菌栽培種;J、按步驟I裁培種培養基的配方,其中的硒或鍺用量加倍,拌和均勻裝袋 滅菌製得裁培培養基,冷卻25-C後接入步驟I的裁培種,在24—28'C培養,菌 絲成熟後,移入出菇室,管理產菇,得到富硒或鍺側耳菌;K、割取步驟J的硒或鍺側耳菌菇片,按常規方法分別採集側耳孢子,按常 規方法孢子育種,得到富硒或鍺側耳菌絲體試管種;L、液體菌種製備液體菌種培養基原料重量份為100—150目玉米粉30—70, 100—150目大 豆粉10—30,磷酸二氫鉀0.5—2,硫酸鎂0.5—2,蛋白腖l一3,酵母粉2—5, 維生素0.01—0.03,水800—1200,將上述原料與水混和均勻,煮熟,放入培養皿,每皿20毫升,在1.5壓力下滅菌20分鐘,然後冷卻至25-C,在無菌條件 下,用接菌鏟鏟取K步驟富硒或鍺側耳菌試管種的表皮菌胎,放入培養皿的液 體表面,蓋好皿蓋,在24—28t:下靜置培養滿皿; 擴大培養按上述同樣配方和方法,製得液體種培養基,放入三角瓶中,每瓶100—150 毫升,在1.5壓力下滅菌20分鐘,冷卻至25。C,接入上述滿皿的菌絲體,然後 放入搖床,在25—3(TC條件下,振蕩培養至菌絲球長滿瓶。繼續擴大培養按上述同樣配方和方法,製得液體種培養基,放入生物反映器,高壓滅菌 60分鐘,冷卻至25。C,無菌條件下接入上述三角瓶中的菌絲球,保持25t:—30 °C,供氧,保持0.5大氣壓,培養出菌絲球,即為液體生產種。猴頭菌種子液、茯苓側耳菌種子液、或柳松茸菌種子液的製備,包括以下 步驟;首先對猴頭菌、茯苓側耳或柳松茸三種真菌進行馴化,以提高純度,增強 活性及抗雜能力;M、用紫外線燈誘變,重複三次,挑取萌發最快的菌絲體,按步驟F不加硒 和鍺製備試管種培養基,將培養基裝入試管,在1. 5壓力下滅菌半個小時,冷 卻後,在無菌條件下接入上述的猴頭菇、虎奶菇、或柳松茸誘變後的菌株,放 入25'C恆溫箱中萌發,待萌發後,逐步把溫度調高,以每個檔次5'C的梯度進 行,即在29。C中培養3個小時,在34'C中培養2個小時,在39。C中培養1個小 時,在44。C中培養0.5小時,在5(TC中瞬間培養,迅速取出,然後選取長速快, 菌絲潔白、濃密、粗壯,放射狀的前端菌絲,分別接入用以上同樣配方和方法 製備的培養基試管中,放入恆溫箱中,在25。C中培養3天,然後溫度逐步遞減,即在2(TC中培養2天,在15。C中培養2天,在1(TC中培養2天,在5。C中培養 2天,在0。C培養5天,在-5。C、 -10°C、 -15°C、 -20。C各培養2天,然後按每 個檔次0.5天遞增,復溫至20'C,選取長速快,菌絲潔白、濃密、粗壯的試管 種;按以上高、低溫輪換馴化培養方法,再重複2次,得到抗逆強、發菌、長 菌快的菌株。N、增富培養按G步驟不加硒和鍺製備原種配養基,其中的麥麩、玉米面、豆餅粉每個 梯度各以原料重量(不包括水)的2%增加,在24—28"C進行四批次培養,首批 接入步驟M菌絲(以下批次類推),每次的培養基均需裝袋滅菌,冷卻至25'C後 使用,每批次滿瓶後,挑選潔白、粗壯、濃密的優良菌絲,再進行重複,第四 批次得到猴頭菌、茯苓側耳或柳松茸菌試管種;液體菌種製備是用接菌鏟鏟取N步驟猴頭菌、茯苓側耳或柳松茸菌試管種 的表皮菌胎,其餘同L步驟,得到猴頭菌、茯苓側耳菌或柳松茸菌液體菌種。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明顯優點本發明通過生物技術手段,把具有不同保健功能的食用真菌、藥用真菌的 功能密碼直接移入稻米、穀米之中,使其除含有米的原有物質外,富含食用菌 的多種營養物質,特別是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胺基酸(本發明的蛋白含量是原 米的3-4倍),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較常見的有維生素B1、維生素B2 、維 生素B6、維生素B12、維生素C、維生素K、維生素D等,還含有微量元素, 因此本發明具有抗疲勞、延緩衰老、增強免疫力、抗腫瘤、增智、益智等優點。本發明中所含的元素硒有預防人體衰老,炎症,動脈硬化,化學致癌,輻射致 癌,吸菸致癌等,適量補硒,有益健康;所含的鍺是一種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微量 元素,鍺的生物學活性主要表現在對細胞生長和代謝促進作用,免疫調節作用,自由基清除作用、氧富集作用以及與其他元素之間的相互協調和拮抗作用,具有 增強動物免疫功能,防治多種疾病,促進生理功能正常化等。生物體通過食物鏈 直接或間接地從外界環境中攝取元素鍺,在體內經生物轉化後的鍺與糖基或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物質相結合形成絡合物,這種生物源有機鍺具有吸收利用率 高,生理藥理功能優越,安全性高及無毒性和副作用等特點。本發明口感鮮美、酥軟,易於消化吸收,其含有的豐富營養物質,可以幫 助身體衰弱、重病患者儘快康復,尤其對胃炎、胃潰瘍等胃部疾病保健效果十 分明顯。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l製備富硒側耳菌多功能保健營養米,包括以下步驟A、首先對稻穀用風吹、篩子篩除雜處理,並用水清洗乾淨,放入2(TC清水中浸泡2.5小時(應保證浸透水),撈出瀝水後裝入布袋中(每袋15公斤);B、常壓滅菌將步驟A的布袋放入釜中,於10(TC滅菌6小時,然後從布袋中取出稻穀,在無菌條件下烘乾 表皮水分;C、接種培養將步驟B的稻穀放入接種器中,在攪拌狀態下,將富 硒側耳菌種子液分別噴霧到稻穀表面(種子液中每毫升含有菌絲球50個),至 稻穀表面均勻布滿菌絲球,則停止攪拌和噴霧;D、將步驟C的稻穀在無菌條件 下分別放入培養箱培養(每箱15公斤),起始溫度為25t:,待菌絲球萌發後, 將溫度提高至28—3(TC,待菌絲長滿稻穀表面,將溫度降至25-C繼續培養l一2 天,即完成稻穀菌體培養;E、將步驟D的稻穀取出培養箱,烘乾至含水量為 14 %後,進行脫殼即得到富硒微生物多功能保健營養米。製備富硒側耳菌種子液,包括以下步驟F、製備含硒側耳菌試管種-培養基的原料重量份為土豆200份,水1000份,葡萄糖20份,蛋白腖2 份,酵母粉3份,磷酸二氫鉀3份,硫酸鎂3份,VB1 0.02份,VB2 0.02份, 瓊脂25份,硒0.03份;將土豆挖芽去皮,切成片或條,放入水中煮至酥,過濾去渣得到土豆汁, 然後將上述的其餘原料加入土豆汁中充分溶化,製得含硒耳菌試管種培養基; 然後接入側耳菌絲體,在24—28'C培養約7天,滿管後得到含硒側耳菌試管種;G、製備含硒側耳菌原種培養基的原料重份為玉米芯80份,麥麩10份,玉米粉5份,豆餅粉2 份,磷酸二氫鉀0.3份,硫酸鎂0.2份,硒0.06份,水為上述原料總份數的2倍; 將上述原料與水混合均勻,製得含硒側耳菌原種培養基,然後接入步驟F含硒 側耳菌試管種,在24—28'C培養約15天,滿瓶後得到含硒側耳菌原種;I、按步驟G原種培養基的配方,其中的硒用量加倍,拌和均勻後裝袋滅菌 製得栽培種培養基,冷卻至25"C後接入步驟G含硒側耳菌原種,在24—28匸培 養約20天,滿袋後即得到含硒側耳菌栽培種;J、按步驟I裁培種培養基的配方,其中的硒用量加倍,拌和均勻後裝袋滅 菌製得栽培培養基,冷卻至25'C後接入步驟I含硒側耳菌裁培種,在24—28'C 培養約20天,菌絲成熟後,移入出菇室,管理產菇,得到富硒側耳菌;K、製備富硒側耳菌試管種用消毒後的刀片割取步驟J形狀好、無病、無 蟲的富硒側耳菌菇片,用無菌水衝洗乾淨後晾乾備用;製備培養基l:培養基的原料重量份為土豆200份,水1000份,葡萄糖 30份,蛋白腖5份,磷酸二氫鉀3份,硫酸鎂2份,瓊脂25份;將土豆挖芽去皮,切成片或條,放入水中煮至酥,過濾去渣得到土豆汁, 然後將上述的其餘原料加入土豆汁中充分溶化,製得側耳菌試管種培養基,滅菌後放入培養皿(每皿5毫升),1.5壓力滅菌30分鐘,冷卻至25'C,用無菌鐵 絲鉤好菇片,懸於孢子採集罩中間,罩在培養皿上24小時,孢子自然散落在培 養皿內的培養基上,在25。C培養48小時,形成菌落;製備培養基2:配方、製備步驟如製備培養基l,滅菌後放入培養皿(每皿 8毫升),1.5壓力滅菌30分鐘,冷卻至25-C,在接種箱內、無菌條件下,接入 上述培養皿中的菌落(用接菌鏟鏟取),在25—28"C培養約7天,滿管即得到得 到富硒側耳菌絲體試管種;L、富硒側耳菌液體菌種製備液體菌種培養基原料重量份為120目玉米粉50份,120目大豆粉20份, 磷酸二氫鉀l份,硫酸鎂1份,蛋白腖2份,酵母粉3份,維生素0.02份,水 1000份,將上述原料與水混和均勻,煮熟,放入培養皿,每皿20毫升,在1.5 壓力下滅菌60分鐘,然後冷卻至25'C,在無菌條件下,用接菌鏟鏟取K步驟 富硒側耳菌試管種的表皮菌胎,放入培養皿的液體表面,蓋好皿蓋,在24—28 'C下靜置培養滿皿;擴大培養按上述同樣配方和方法,製得液體菌種培養基,放入三角瓶中,每瓶100 一150毫升,在1.5壓力下滅菌20分鐘,冷卻至25。C,接入上述滿皿的菌絲體, 然後放入搖床,在25—30。C條件下,振蕩培養至菌絲球長滿瓶;繼續擴大培養按上述同樣配方和方法,製得液體菌種培養基,放入生物反映器,在1.5壓 力下滅菌60分鐘,冷卻至25。C,在無菌條件下接入上述三角瓶中的菌絲球,保 持25—30。C,保持0.5大氣壓,同時供氧,培養出菌絲球,即為富硒液體生產 種即種子液;該種子液每毫升含有菌絲球50個。實施例2製備富鍺側耳菌多功能保健營養米,將富鍺側耳菌種子液噴霧到稻穀表面; 富鍺側耳菌種子液製備在試管種培養基、原種培養基、栽培種培養基、栽培 培養基中加入鍺;其餘實施如實施例l。實施例3製備猴頭菌多功能保健營養米,將猴頭菌種子液噴霧到稻穀表面,其餘實 施如實施例l;猴頭菌種子液製備,包括以下步驟;首先對猴頭菌進行馴化,以 提高純度,增強活性及抗雜能力;M、用紫外線燈誘變,重複三次,挑取萌發最快的菌絲體,按實施例1步驟 F不加硒製備試管種培養基,將培養基裝入試管,在1.5壓力下滅菌半個小時, 冷卻後,在無菌條件下接入上述的猴頭菇誘變後的菌株,放入25'C恆溫箱中萌 發,待萌發後,逐步把溫度調高,以每個檔次5'C的梯度進行,即在29"C中培 養3個小時,在34"C中培養2個小時,在39"C中培養1個小時,在44'C中培養 0.5小時,在5(TC中瞬間培養,迅速取出,然後選取長速快,菌絲潔白、濃密、 粗壯,放射狀的前端菌絲,分別接入用以上同樣配方和方法製備的培養基試管 中,放入恆溫箱中,在25'C中培養3天,然後溫度逐步遞減,即在2(TC中培養 2天,在15。C中培養2天,在10。C中培養2天,在5。C中培養2天,在0。C培養 5天,在-5°C、 -10°C、 -15°C、 -2(TC各培養2天,然後按每個檔次0. 5天遞增, 復溫至20°C,選取長速快,菌絲潔白、濃密、粗壯的試管種;按以上高、低溫 輪換馴化培養方法,再重複2次,得到抗逆強、發菌、長菌快的菌株。N、增富培養按實施例1G步驟不加硒製備原種配養基,其中的麥麩、玉米面、豆餅粉每 個梯度各以原料重量(不包括水)的2%增加,在24—28'C進行四批次培養,首批接入步驟M菌絲(以下批次類推),每批次的培養基均需裝袋滅菌,冷卻至25 "C後使用,每批次滿瓶後,挑選潔白、粗壯、濃密的優良菌絲,再進行重複, 第四批次得到猴頭菌試管種;其液體菌種製備是用接菌鏟鏟取N步驟猴頭菌試管種的表皮菌胎放入液體 菌種培養基,其餘實施如實施例1L步驟,得到猴頭菌液體菌種。實施例4製備茯苓側耳菌多功能保健營養米,將茯苓側耳菌種子液噴霧到稻穀表面, 其餘實施如實施例l;茯苳側耳菌種子液製備步驟如實施例3,得到茯苳側耳菌 液體菌種。實施例5製備柳松茸菌多功能保健營養米,將柳松茸菌種子液噴霧到稻穀表面,其 餘實施如實施例h柳松茸菌種子液製備步驟如實施例3,得到柳松茸菌液體菌 種。實施例6製備側耳菌多功能保健營養米,將側耳菌種子液噴霧到稻穀表面,其餘實 施如實施例h側耳菌種子液製備如實施例1中L步驟,其中在液體菌種培養 基中接入側耳菌絲體,得到側耳菌液體菌種。實施例7製備富硒側耳菌、富鍺側耳菌、猴頭菌、茯苓側耳菌、柳松茸菌多功能保 健營養米將步驟l、步驟2、步驟3、步驟4、步驟5得到的多功能保健營養 米,混合重量份為富硒側耳菌種子液製得米15份、富鍺側耳菌種子液製得米15 份、猴頭菌種子液製得米40份、茯苓側耳菌種子液製得米10份、柳松茸菌種 子液製得米20份混合均勻即可。步驟l、步驟2、步驟3、步驟4、步驟5、步驟6得到的多功能保健營養米, 可以根據需要選食其中一種,也可以根據需要進行任意兩種、三種、四種、五 種或六種混合。本發明的微生物多功能保健營養米,免淘洗,可以直接用於煮飯、煮粥。 本發明在獲得微生物多功能保健營養米的同時,獲得微生物多功能營養米皮、米糠,米糠中木質素、纖維素己被分解了 30—40%,蛋白質、維生素有效含量從零增加到6—8%,可以用於生產動物飼料。
權利要求
1、微生物多功能保健營養米,其特徵在於將稻穀放入清水中浸泡後,再烘乾表皮水份,然後將食用菌種子液噴霧至稻穀表面,經發菌、晾曬或烘乾、脫殼製得,所述食用菌種子液每毫升含有食用菌菌絲球40-55個。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多功能保健營養米,其特徵在於製備過程 包括以下步驟A、首先對稻穀進行除雜處理,並用水清洗乾淨,放入15—25 'C清水中浸泡2—3小時,撈出瀝水後裝入布袋中;B、常壓滅菌將步驟A的 布袋放入釜中,於95—100'C滅菌5—6小時,然後從布袋中取出稻穀,在無菌 條件下烘乾表皮水分;C、接種培養將步驟B的稻穀放入接種器中,在攪拌狀 態下,將食用菌種子液噴霧到稻穀表面,至稻穀表面均勻布滿菌絲球,則停止 攪拌和噴霧;D、將步驟C的稻穀在無菌條件下放入培養箱培養,起始溫度為 25°C,待菌絲球萌發後,將溫度提高至28—3(TC,待菌絲長滿稻穀表面,將溫 度降至20—25'C繼續培養1一2天,即完成稻穀菌體培養;E、將步驟D的稻穀 取出培養箱,曝曬或烘乾至含水量為13—16%後進行脫殼。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生物多功能保健營養米,其特徵在於所述 食用菌種子液為側耳菌種子液、富硒側耳菌種子液、富鍺側耳菌種子液、猴頭 菌種子液、茯苓側耳菌種子液、柳松茸菌種子液分別噴霧至稻穀表面,經發菌、 晾曬或烘乾、脫殼的米一種、或兩種、或兩種以上混合。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微生物多功能保健營養米,其特徵在於米中蛋白 含量是原米的3—4倍。
5、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微生物多功能保健營養米,其特徵在於五種混合 重量份為富硒側耳菌種子液製得米10-20、富鍺側耳菌種子液製得米10-20、猴 頭菌種子液製得米30-50、茯苓側耳菌種子液製得米5-15、柳松茸菌種子液製得 米15-25。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微生物多功能保健營養米,其特徵在於每公斤富硒或富鍺多功能保健營養米中,含硒或鍺為150—250毫克。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微生物多功能保健營養米,將稻穀放入清水中浸泡後,再烘乾表皮水份,然後將食用菌種子液噴霧至稻穀表面,經發菌、晾曬或烘乾、脫殼製得,所述食用菌種子液每毫升含有食用菌菌絲球40-55個。所述食用菌種子液為側耳菌種子液、富硒側耳菌種子液、富鍺側耳菌種子液、猴頭菌種子液、茯苓側耳菌種子液、柳松茸菌種子液分別噴霧至稻穀表面,經發菌、晾曬或烘乾、脫殼的米一種、或兩種、或兩種以上混合。米中蛋白含量是原米的3-4倍。本發明具有抗疲勞、延緩衰老、增強免疫力、抗腫瘤、增智、益智等優點。
文檔編號A23L1/105GK101243844SQ200810020340
公開日2008年8月20日 申請日期2008年2月29日 優先權日2008年2月29日
發明者張嘉聞 申請人:張嘉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