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定位夾緊同步繞線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1-10 09:18:17 6

本實用新型涉及繞線裝置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定位夾緊同步繞線裝置。
背景技術:
一種線圈骨架,其結構如圖1和圖2所示,現需要在這種線圈骨架上繞制一定匝數的線圈,由於批量生產的要求,需要設計一種專門的繞線裝置,以確保生產效率和繞線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定位夾緊同步繞線裝置,其能在線圈骨架上自動繞制規定匝數的線圈,確保生產效率和繞線質量。
一種定位夾緊同步繞線裝置,其特徵在於:其包括水平設置的底板、第一芯管和第二芯管,所述底板上方固接有U形基座,所述U形基座由底座、左側臂和右側臂一體製成,所述U形基座的開口向上;所述底板的右端垂直固接有側板,所述側板與所述右側臂平行,減速電機安裝在所述側板上,且所述減速電機的輸出軸垂直穿過所述側板後與傳動軸的一端固接,所述減速電機的輸出軸與所述側板轉動連接;所述傳動軸的另一端穿過所述U形基座的所述底座並與所述底座轉動連接,位於所述U形基座左、右兩側的所述傳動軸上分別固接有第一主動輪和第二主動輪,所述傳動軸上安裝有機械式計數器用於計算所述傳動軸的轉數;所述第一芯管垂直穿過所述左側臂且二者之間轉動連接,所述第一芯管與所述傳動軸平行,所述第一芯管上固接有與所述第一主動輪上下正對的第一從動輪,所述第一主動輪與所述第一從動輪之間通過同步帶連接;所述第一芯管的左端固接有與其同軸設置的限位管,所述限位管的左端固接有端蓋,所述限位管的側壁上開設有兩個軸向通槽,兩個所述軸向通槽上下正對,所述限位管內設有與其同軸的活動定位杆,所述活動定位杆的左端一體成型有板狀凸緣,所述板狀凸緣的上、下兩端分別由兩個所述軸向通槽伸出所述限位管且二者滑動配合,所述活動定位杆的右端依次穿過所述限位管和所述第一芯管,所述活動定位杆與所述第一芯管間隙配合;所述左側臂上安裝有第一氣缸,所述第一氣缸的活塞杆與所述第一芯管平行,所述第一氣缸的活塞杆前端固接有推板,所述推板與所述側板平行,所述推板上開設有通孔,所述限位管穿過所述通孔,所述推板上固接有兩個撥塊,兩個所述撥塊分別位於所述限位管的上、下兩側並與所述板狀凸緣正對設置,所述撥塊的底面開設有與所述板狀凸緣的形狀相配合的凹槽,所述板狀凸緣插入所述凹槽且二者間隙配合;所述第二芯管穿過所述右側壁且二者之間轉動連接,所述第二芯管與所述第一芯管同軸設置,所述第二芯管上固接有與所述第二主動輪上下正對的第二從動輪,所述第二主動輪與所述第二從動輪之間通過同步帶連接;所述第二芯管內過盈配合安裝有固定定位杆,所述固定定位杆與所述活動定位杆配合將線圈骨架夾緊;所述U形基座的所述底座上安裝有豎直設置的滑軌,所述滑軌上滑動安裝有滑塊,所述滑塊的頂面上固接有工件放置臺;所述底板上安裝有第二氣缸,所述第二氣缸的活塞杆與所述滑軌平行,所述第二氣缸的活塞杆通過連杆與所述滑塊固接。
進一步的,所述機械式計數器包括轉盤和感應塊,所述轉盤同軸固接在所述傳動軸上,所述轉盤的邊緣處開設有一個圓形通孔;所述感應塊為倒U形結構,所述感應塊通過支架固定在所述U形基座上,所述感應塊的下端開口插裝在所述轉盤上方,所述感應塊的兩個相對的內側壁上分別安裝有外接電源的紅外發射管和帶有輸出端的紅外光敏接收管,所述紅外發射管發射的紅外線可穿過所述圓形通孔並由所述紅外光敏接收管接收。
進一步的,所述工件放置臺的左右兩端分別開設有腰形孔,所述腰形孔的長度方向與所述傳動軸平行,所述工件放置臺的兩端分別通過螺釘固接在所述滑塊上,所述螺釘安裝在所述腰形孔內。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採用本實用新型的繞線裝置對線圈骨架進行繞線時,將線圈骨架放置在工件放置臺上進行初步定位,啟動第二氣缸,驅動滑塊沿著滑軌上移,將線圈骨架輸送至待夾緊位置,然後啟動第一氣缸,第一氣缸驅動推板右移,帶動撥塊右移,使撥塊撥動活動定位杆上的板狀凸緣沿著限位管上的軸向通槽右移,使活動定位杆右移將線圈骨架夾緊在活動定位杆和固定定位杆之間,夾緊後,第一氣缸帶動滑塊下移到初始位置,然後啟動減速電機,在傳動軸的帶動下,兩個同步帶同步轉動,從而使第一芯管和第二芯管同步轉動,第一芯管轉動帶動限位管轉動,限位管則帶動活動定位杆同步轉動,第二芯管帶動固定定位杆同步轉動,從而使線圈骨架同步轉動,通過外部送線裝置送線即可將線圈繞制在線圈骨架上,繞制過程中機械式計數器自動計算繞制的匝數,繞制到規定匝數後,減速電機關閉,將線剪斷,工件放置臺上移,撥塊撥動活動定位杆左移,使繞制好的工件釋放到工件放置臺上,取下再放入另一個線圈骨架,重複上述過程即可,本裝置實現了在線圈骨架上自動繞制規定匝數的線圈,確保了生產效率和繞線質量;同時,本裝置設置了工件放置臺,並由氣缸驅動其上下移動,進行送料和取料操作,無需手動定位線圈骨架,既保證了定位準確,又避免了手動定位時可能出現的活動定位杆夾到工人手指情況,保證了生產安全。
附圖說明
圖1為線圈骨架的主視圖;
圖2為圖1的俯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5為沿圖4中A-A線的剖視圖;
圖6為圖3中B區域的放大圖;
圖7為圖3中C區域的放大圖;
圖8為圖5中D區域的放大圖;
圖9為圖5中E區域的放大圖。
附圖標記:1-底板;2-第一芯管;3-U形基座;3-1-底座;3-2-左側臂;3-3-右側臂;4-側板;5-減速電機;6-傳動軸;7-第一主動輪;8-第二主動輪;9-轉盤;10-感應塊;11-圓形通孔;12-支架;13-紅外發射管;14-紅外光敏接收管;15-第一從動輪;16-同步帶;17-限位管;18-端蓋;19-軸向通槽;20-活動定位杆;20-1-板狀凸緣;21-第一氣缸;22-推板;23-通孔;24-撥塊;25-第二從動輪;26-固定定位杆;27-線圈骨架;28-第二芯管;29-滑軌;30-滑塊;31-工件放置臺;32-第二氣缸;33-連杆;34-腰形孔。
具體實施方式
見圖3、圖4、圖5和圖9,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定位夾緊同步繞線裝置,其包括水平設置的底板1、第一芯管2和第二芯管28,底板1上方固接有U形基座3,U形基座3由底座3-1、左側臂3-2和右側臂3-3一體製成,U形基座3的開口向上;底板1的右端垂直固接有側板4,側板4與右側臂3-3平行,減速電機5安裝在側板4上,且減速電機5的輸出軸垂直穿過側板4後與傳動軸6的一端固接,減速電機5的輸出軸與側板4轉動連接;傳動軸6的另一端穿過U形基座3的底座3-1並與底座3-1轉動連接,位於U形基座3左、右兩側的傳動軸6上分別固接有第一主動輪7和第二主動輪8,傳動軸6上安裝有機械式計數器用於計算傳動軸6的轉數,機械式計數器包括轉盤8和感應塊10,轉盤9同軸固接在傳動軸6上,轉盤9的邊緣處開設有一個圓形通孔11;感應塊10為倒U形結構,感應塊10通過支架12固定在U形基座3上,感應塊10的下端開口插裝在轉盤9上方,感應塊10的兩個相對的內側壁上分別安裝有外接電源的紅外發射管13和帶有輸出端的紅外光敏接收管14,紅外發射管13發射的紅外線可穿過圓形通孔11並由紅外光敏接收管14接收,轉盤9轉動過程中,只有當轉盤9上的圓形通孔11轉動到紅外發射管13的位置時,紅外發射管13發射的紅外線才能到達紅外光敏接收管14,紅外光敏接收管14發出信號至外部控制系統,對轉盤進行一次計數。
見圖5、圖6和圖8,第一芯管2垂直穿過左側臂3-2且二者之間轉動連接,第一芯管2與傳動軸6平行,第一芯管2上固接有與第一主動輪7上下正對的第一從動輪15,第一主動輪7與第一從動輪15之間通過同步帶16連接;第一芯管2的左端固接有與其同軸設置的限位管17,限位管17的左端固接有端蓋18,限位管17的側壁上開設有兩個軸向通槽19,兩個軸向通槽19上下正對,限位管17內設有與其同軸的活動定位杆20,活動定位杆20的左端一體成型有板狀凸緣20-1,板狀凸緣20-1的上、下兩端分別由兩個軸向通槽19伸出限位管17且二者滑動配合,活動定位杆20的右端依次穿過限位管17和第一芯管2,活動定位杆20與第一芯管2間隙配合;左側臂3-2上安裝有第一氣缸21,第一氣缸21的活塞杆與第一芯管2平行,第一氣缸21的活塞杆前端固接有推板22,推板22與側板4平行,推板22上開設有通孔23,限位管17穿過通孔23,推板22上固接有兩個撥塊24,兩個撥塊24分別位於限位管17的上、下兩側並與板狀凸緣20-1正對設置,撥塊24的底面開設有與板狀凸緣20-1的形狀相配合的凹槽,板狀凸緣20-1插入凹槽且二者間隙配合。
見圖5,第二芯管28穿過右側壁3-3且二者之間轉動連接,第二芯管28與第一芯管2同軸設置,第二芯管28上固接有與第二主動輪8上下正對的第二從動輪25,第二主動輪8與第二從動輪25之間通過同步帶16連接;第二芯管28內過盈配合安裝有固定定位杆26,固定定位杆26與活動定位杆20配合將線圈骨架27夾緊。
見圖3和圖7,U形基座3的底座3-1上安裝有豎直設置的滑軌29,滑軌29上滑動安裝有滑塊30,滑塊30的頂面上固接有工件放置臺31;底板1上安裝有第二氣缸32,第二氣缸32的活塞杆與滑軌29平行,第二氣缸32的活塞杆通過連杆33與滑塊30固接。
優選的,見圖7,工件放置臺31的左右兩端分別開設有腰形孔34,腰形孔34的長度方向與傳動軸6平行,工件放置臺31的兩端分別通過螺釘固接在滑塊30上,螺釘安裝在腰形孔34內。如此,便於調節工件放置臺31的位置,確保對線圈骨架27的準確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