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裝式不鏽鋼潛水電泵的製作方法
2023-12-09 10:20:21 1
專利名稱:內裝式不鏽鋼潛水電泵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結構的內裝式不鏽鋼潛水電泵,具體為改進提手結構,外筒與底座採用新連接方式,葉輪為浮動式不鏽鋼新結構的內裝式不鏽鋼潛水電泵。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的內裝式不鏽鋼潛水電泵,出口處連接的結構基本分為提手和吊環兩種方式,其中用提手方式的局限是,水泵必然不是頂蓋中間出水,因為提手與外接的管路會產生幹涉。而單純使用吊環方式,則在正常搬運時會產生不便。沒有將兩者結合在一起的提手。市場上的電泵泵筒與底盤之間靠螺紋連接,通過螺紋旋緊將水泵的內腔部分壓裝到位, 不過底盤與外筒螺紋在實際加工和安裝拆卸時都比較有難度。葉輪在泵軸上軸向定位,其與導葉蓋板在徑向的葉輪口環處密封,由於徑向密封間隙很小,當介質中的泥沙含量大時, 使用時容易磨損及卡死葉輪。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首先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和提出的技術任務是克服現有提手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內裝式不鏽鋼潛水電泵。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解決泵筒內部結構的安裝不便以及葉輪易卡死的缺陷。為此,本實用新型首先採用的技術方案是內裝式不鏽鋼潛水電泵,包括不鏽鋼泵筒和裝配在泵筒內的葉輪、導葉、導葉蓋板,所述的葉輪位於對應的導葉與導葉蓋板之間並由泵軸驅動,泵筒的頂端設有頂蓋,頂蓋上連接可翻轉的提手,其特徵是所述的提手包括兩樞軸段,每段樞軸段的一側設置吊環,兩樞軸段之間設提手環,所述的吊環與提手環分別位於相交的兩個平面內,所述提手的兩樞軸段分別與設於所述頂蓋上的兩壓板連接。進一步的,所述相交的兩個平面垂直。所述相交的兩個平面的相交線與所述樞軸段的軸線一致。為了解決泵筒內部結構的安裝問題,所述泵筒的下端內側裝配底座,所述泵筒下端的壁上開設通孔,所述的底座上開設對應所述通孔的定位孔,在所述對應的通孔和定位孔內置有定位套並由螺釘穿入定位套連接在所述的底座上,所述定位套的外端具有壓設在所述泵筒外側的壓設邊。進一步的,所述的底座上連接底盤。所述的底座與泵筒內壁之間置有密封圈。為了解決葉輪易卡死的缺陷,所述的葉輪浮動裝配在所述的泵軸上並由對應的導葉與導葉蓋板限位。具體的,所述的葉輪通過矩形花鍵聯接在所述的泵軸上,所述的葉輪與矩形花鍵間隙配合。所述的葉輪具有口環,所述口環的前端面接觸在所述的導葉蓋板上。作為優選技術手段,所述頂蓋的中間設置出口。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提手利於搬運,工作時提手還可作為吊環使用;泵筒與底座依靠定位套定位,再給定位套上緊螺釘來聯接固定,泵筒上取消了螺紋的加工,只需要衝壓定位孔,底盤上也取消了螺紋加工,通過螺釘與底座聯接,安裝簡易;葉輪浮動裝配在泵軸上並由對應的導葉與導葉蓋板限位,工作時隨著流量的變化,葉輪在軸上浮動,平衡一部分軸向力,這樣可以減小葉輪的軸向尺寸,同時根據實際工作情況,密封的情況也可自動調整,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泥沙卡死的問題。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手裝配在頂蓋上用作吊環的示意圖。圖3是圖2所示提手的仰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提手裝配在頂蓋上在搬運時的示意圖。圖5是圖4所示提手的仰視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葉輪、導葉、導葉蓋板在泵筒內的裝配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導葉蓋板的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葉輪的示意圖。圖9是本實用新型的導葉的示意圖。圖10是圖6的A部放大圖。圖中標號說明1-泵筒,2-葉輪,3-導葉,4-導葉蓋板,5-泵軸,6-頂蓋,7-提手, 8-樞軸段,9-吊環,10-提手環,11-壓板,12-底座,13-定位套,14-螺釘,15-壓設邊,16-底盤,17-密封圈,18-出口,19- 口環。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內裝式不鏽鋼潛水電泵,包括不鏽鋼泵筒1和裝配在泵筒1內的葉輪2 (參見圖8)、導葉3 (參見圖9)、導葉蓋板4 (參見圖7),葉輪2位於對應的導葉3與導葉蓋板4之間並由泵軸5驅動(以上結構參見圖6),泵筒1的頂端設有頂蓋6,頂蓋6上連接可翻轉的提手7,提手7 (參見圖1)包括兩樞軸段8,每段樞軸段8的一側設置吊環9,兩樞軸段8之間設提手環10,吊環9與提手環10分別位於相交的兩個平面內,提手7的兩樞軸段8分別與設於頂蓋6上的兩壓板11連接(參見圖2、圖4)。具體的,相交的兩個平面垂直,因此可將吊環9和提手環10在頂蓋上90°翻轉;相交的兩個平面的相交線與樞軸段的軸線一致,提起吊環或提手環時,可使提手相對於頂蓋保持較佳的姿勢。搬運時,如圖4、5 所示,提手環10豎起,吊環9貼近頂蓋6,便於提起提手環;泵工作時,如圖2、3所示,可將提手翻轉90°,令吊環9豎起,提手環10貼近頂蓋6,可用吊環吊著泵體,而且此時提手環 10偏離頂蓋6中間位置,不影響頂蓋中間位置出口 18上連接管路。為了便於加工和裝配,參見圖6、圖10,泵筒1的下端內側裝配底座12,泵筒1下端的壁上開設通孔,底座12上開設對應通孔的定位孔,在對應的通孔和定位孔內置有定位套 13並由螺釘14穿入定位套13連接在底座12上,定位套13的外端具有壓設在泵筒外側的壓設邊15。底座12上連接底盤16 ;底座12與泵筒1內壁之間置有密封圈17。該結構的泵筒與底座依靠定位套定位,由螺釘固定,與常見的泵筒與底盤依靠螺紋聯接不同,優點是泵筒上取消了螺紋的加工,只需要衝壓定位孔,底盤上也取消了螺紋加工,可通過螺釘與底座聯接,改後的結構,只需壓裝到位,就可上定位套,上螺釘,安裝簡易。[0024] 為了解決葉輪易卡死的缺陷,葉輪2浮動裝配在泵軸5上並由對應的導葉3與導葉蓋板4限位。具體的,葉輪2通過矩形花鍵聯接在泵軸5上(矩形花鍵可直接制在泵軸上), 葉輪2與矩形花鍵間隙配合;葉輪2具有口環19,口環19的前端面接觸在導葉蓋板4上,。 工作時隨著流量的變化,葉輪在泵軸上浮動(即沿著泵軸軸向移動),浮動的範圍受其上、下兩側的導葉與導葉蓋板限位,平衡一部分軸向力。這樣可以減小葉輪的軸向尺寸,同時根據實際工作情況,密封的情況自動調整口環19的前端面與導葉蓋板4之間的軸向間隙,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泥沙造成的磨損以及葉輪卡死的問題。
權利要求1.內裝式不鏽鋼潛水電泵,包括不鏽鋼泵筒(1)和裝配在泵筒(1)內的葉輪(2)、導葉 (3)、導葉蓋板(4),所述的葉輪(2)位於對應的導葉(3)與導葉蓋板(4)之間並由泵軸(5) 驅動,泵筒(1)的頂端設有頂蓋(6),頂蓋(6)上連接可翻轉的提手(7),其特徵是所述的提手(7)包括兩樞軸段(8),每段樞軸段(8)的一側設置吊環(9),兩樞軸段(8)之間設提手環 (10),所述的吊環(9)與提手環(10)分別位於相交的兩個平面內,所述提手(7)的兩樞軸段 (8)分別與設於所述頂蓋(6)上的兩壓板(11)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裝式不鏽鋼潛水電泵,其特徵是所述相交的兩個平面垂直。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內裝式不鏽鋼潛水電泵,其特徵是所述相交的兩個平面的相交線與所述樞軸段的軸線一致。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裝式不鏽鋼潛水電泵,其特徵是所述泵筒(1)的下端內側裝配底座(12),所述泵筒(1)下端的壁上開設通孔,所述的底座(12)上開設對應所述通孔的定位孔,在所述對應的通孔和定位孔內置有定位套(13)並由螺釘(14)穿入定位套(13) 連接在所述的底座(12 )上,所述定位套(13 )的外端具有壓設在所述泵筒(1)外側的壓設邊 (15)。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內裝式不鏽鋼潛水電泵,其特徵是所述的底座(12)上連接底盤(16)。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內裝式不鏽鋼潛水電泵,其特徵是所述的底座(12)與泵筒 (1)內壁之間置有密封圈(17)。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裝式不鏽鋼潛水電泵,其特徵是所述的葉輪(2)浮動裝配在所述的泵軸(5)上並由對應的導葉(3)與導葉蓋板(4)限位。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內裝式不鏽鋼潛水電泵,其特徵是所述的葉輪(2)通過矩形花鍵聯接在所述的泵軸(5)上,所述的葉輪與矩形花鍵間隙配合。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內裝式不鏽鋼潛水電泵,其特徵是所述的葉輪(2)具有口環 (19),所述口環(19)的前端面接觸在所述的導葉蓋板(4)上。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裝式不鏽鋼潛水電泵,其特徵是所述頂蓋(6)的中間設置出口(18)。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內裝式不鏽鋼潛水電泵,包括不鏽鋼泵筒和裝配在泵筒內的葉輪、導葉、導葉蓋板,所述的葉輪位於對應的導葉與導葉蓋板之間並由泵軸驅動,泵筒的頂端設有頂蓋,頂蓋上連接可翻轉的提手,其特徵是所述的提手包括兩樞軸段,每段樞軸段的一側設置吊環,兩樞軸段之間設提手環,所述的吊環與提手環分別位於相交的兩個平面內,所述提手的兩樞軸段分別與設於所述頂蓋上的兩壓板連接,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泥沙卡死的問題。
文檔編號F04D29/40GK202040091SQ20112006069
公開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9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9日
發明者陳華青 申請人:浙江新界泵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