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海水魚暫養池的製作方法
2023-12-06 15:02:31 5

本實用新型涉及漁業設施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海水魚暫養池。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以及水資源的日益緊張,循環水養殖系統因養殖密度高、水資源可循環利用而成為減輕環境壓力的有效措施,被人們普遍接受,成為現代水產養殖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
鮮活的水產遠程運輸主要包括暫養和配送兩個技術環節,暫養的目的是為了降低魚的活性,讓魚適應高密度的養殖環境,為後面的配送做準備。在一定的水體空間範圍內,實現高密度暫養,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低溫、高效的溶氧供給系統和良好的水質。鮮活水產品經暫養厚,可使水產品排清糞便,結實肌肉,提升肉質和體質,以適應高密度、遠程、長時間的運輸環境,是鮮活水產品運輸前的必然階段。因此,暫養是提高運輸成活率、提高水產品活力、保持肉質鮮美的重要環節。而目前現有的暫養池結構無法很好地滿足上述要求,因此需要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在於提出一種海水魚暫養池,通過設置氣體輸送裝置、出魚機構和排水機構,具有暫養密度大、供氧率高、低溫、節水節能的特點。
為達到此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海水魚暫養池,包括池體、進水口、氣體輸送機構、出魚機構和排水機構;
所述進水口設置於所述池體的池壁上;
所述氣體輸送機構包括氧氣輸送裝置和二氧化碳輸送裝置,所述氧氣輸送裝置和所述二氧化碳輸送裝置分別設置於所述池體外的兩側;
所述出魚機構設於所述池體相對於所述進水口的一側;
所述排水機構設置於所述出魚機構的一側,所述排水機構包括排水口和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設置於所述排水口的上方;
所述排水管為外形圓柱形的管狀,其內部為中空,所述排水管設置於所述池體的相對於遠離所述進水口的一側,並與所述出魚機構距離所述進水口的距離相同,所述排水管的底部與所述池體的底部相固定;
所述排水管的上端設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為圓形並均勻環繞所述排水管的上部分布,所述通孔與所述排水管內的中空結構相連通。
所述出魚機構包括出魚口和塞子,所述塞子設於所述出魚口上方。
所述塞子包括底座、導向杆和連接板;
所述底座設置於所述連接板的下表面,所述底座為圓臺結構,其上表面與所述連接板鉚接連接;
所述導向杆設置於所述連接板的上表面,所述導向杆為圓柱形杆,其內部設有鏤空部。
所述底座的側壁面為斜面。
所述連接板為圓形結構,所述連接板設置有透氣孔。
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氣體輸送裝置、出魚機構和排水機構,具有暫養密度大、供氧率高、低溫、節水節能的特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塞子的結構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排水管的結構圖;
其中:1為池體;2為進水口;3為氣體輸送機構;31為氧氣輸送裝置;32為二氧化碳輸送裝置;4為出魚機構;41為出魚口;42為塞子;421為底座;422為導向杆;423為連接板;4231為透氣孔;5為排水機構;51為排水口;52為排水管;521為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附圖並結合具體實施例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如圖1和3所示,一種海水魚暫養池,包括池體1、進水口2、氣體輸送機構3、出魚機構4和排水機構5;所述進水口2設置於所述池體1的池壁上;所述氣體輸送機構3包括氧氣輸送裝置31和二氧化碳輸送裝置32,所述氧氣輸送裝置31和所述二氧化碳輸送裝置32分別設置於所述池體1外的兩側;所述出魚機構4設於所述池體1相對於所述進水口2的一側;所述排水機構5設置於所述出魚機構4的一側,所述排水機構5包括排水口51和排水管52,所述排水管52設置於所述排水口51的上方;所述排水管為外形圓柱形的管狀,其內部為中空,所述排水管52設置於所述池體1的相對於遠離所述進水口2的一側,並與所述出魚機構4距離所述進水口2的距離相同,所述排水管52的底部與所述池體1的底部相固定;所述排水管52的上端設置有通孔521,所述通孔521為圓形並均勻環繞所述排水管52的上部分布,所述通孔521與所述排水管52內的中空結構相連通。
本例中的一種海水魚暫養池,在所述池體1的兩側設置有所述氧氣輸送裝置31和所述二氧化碳輸送裝置32,所述氧氣所述裝置31將氧氣通入所述池體1內,目的在於保持所述池體1內水的溶氧量,保證池體1內魚類的存活。所述二氧化碳輸送裝置32將二氧化碳通入所述池體1內,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在於冷卻所述池內的水體,降低魚在所述池體1內的活性,以適應高密度的環境,使暫養池內可以暫養更多的魚,節約了成本。所述暫養池的一端還設有出魚機構4和排水機構5,設置出魚機構4可以使暫養後的魚類流入下一池體進行運輸。
所述排水管52固定設於所述排水口上方,可以控制所述暫養池內水位的高度,當水位高度高於所述排水管52時,排水管52便用於排水,方便使用。
所述排水管52的上端設置有圓形並均勻環繞分布於所述排水管52的上部的通孔521,設置通孔521的目的在於當所述暫養池內水位高於所述通孔521時,幫助所述排水管排掉所述暫養池內的水,保持一定的水位,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控制暫養池內水氧比例。
更進一步的說明,所述出魚機構4包括出魚口41和塞子42,所述塞子42設於所述出魚口41上方。所述出魚機構4設置於所述池體1的一側,所述出魚口41位於所述池體的下方,所述塞子42用於所述暫養池暫養過程中堵塞所述出魚口41,當需要運輸池內的魚時,拔出所述塞子42,所述暫養池內的魚便順著位於所述池體1下方的出魚口41流入下一池內。
更進一步的說明,所述塞子42包括底座421、導向杆422和連接板423;所述底座421設置於所述連接板423的下表面,所述底座421為圓臺結構,其上表面與所述連接板423鉚接連接;所述導向杆422設置於所述連接板423的上表面,所述導向杆422為圓柱形杆,其內部設有鏤空部。
本例中的用於暫養池出魚口的塞子42,在所述底座421與所述導向杆422之間加裝了所述連接板423,所述連接板423的上下表面分別設置有所述導向杆422和所述底座421,與現有技術中暫養池出魚口的塞子只是由導向杆與底座組成相比,加裝所述連接板423使得結構更加合理,在使用過程中,所述暫養池出魚口的塞子42受力均勻,不會因為用力過猛使得塞子42出現損壞。
更進一步的說明,所述底座421的側壁面為斜面。所述底座421的側壁設計成斜面,使得底座421的直徑從上而下逐漸變小,底座421底部的直徑同出魚口41的直徑相同,當底座421堵塞出魚口41時,底座421的下端先行進入出魚口41,使底座421底部與出魚口41吻合,然後推動導向杆422,利用橡膠的可因擠壓產生形變的特點,將底座421的上端壓入出魚口41,使底座421充滿出魚口41,放漏水效果好,避免造成浪費。
更進一步的說明,所述連接板423為圓形結構,所述連接板423設置有透氣孔4231。本例中,所述圓形的連接板423對稱設置有4個圓形透氣孔4231,設置所述透氣孔4231的目的在於平衡所述底座421兩端的壓強,當所述底座421塞入出魚口41,魚池內充滿水後,使得所述底座421的兩端壓強不平衡,導致需要取出所述塞子42時,很難拔出,也容易造成導向杆422與底座421之間因用力過猛產生脫落,造成生產危險,在所述連接板423設置所述透氣孔4231,可以使所述底座421兩端壓強平衡,使用過程中更加省力。
以上結合具體實施例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原理。這些描述只是為了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釋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範圍的限制。基於此處的解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的勞動即可聯想到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具體實施方式,這些方式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