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二月蘭讀後感10篇

2023-10-22 18:15:02 1

  二月蘭讀後感(一):

  《二月蘭》是季羨林先生的託物寄情之作。先生以他豁朗明達的心胸、平樸簡約的文筆,給讀者講述了一個洋溢著淡淡二月蘭花香的人生歷程故事。

  本文主要經過作者回憶一些與二月蘭的人和事,抒發了作者對自我失去的親人的無限懷念之情,也表達了作者在逆境中笑對人生冷暖,生活中體驗悲歡真情的人生感悟。作者用擬人、誇張和摹色手法,描述了二月蘭隨著春風的召喚,兀自淋漓盡致的怒放,紫氣直衝雲霄。它堅強地開著,不管世事變遷如何,一如既往地在春風招搖中笑對人世沉浮。二月蘭的一「怒」,紫氣衝雲霄,一切順其自然,應當開時,它們就開;該消失時,它們就消失,沒有所謂的悲和喜……然而,移花於情,作者的記憶開始打開。

  天地雖寬,陽光雖普照,作者卻依然感到無邊的寂寥與悽涼。二月蘭的順其自然,泰然處之的性格,與作者的處境構成鮮明的比較。花倒是能笑對春風,而作為人呢於是結尾有「我問三十多年來親眼目睹我這些悲歡離合的二月蘭,她也沉默不語,兀自萬朵怒放,笑對春風,紫氣直衝霄漢。」又是作者對二月蘭這一形象的提煉,到達了頂峰。在生命的逆境中,身邊的事物慢慢消逝,親人的離去,導致作者對人生悲歡離合的思考:悲中有歡,歡中有悲,悲歡交織難辨。文章以二月蘭貫穿全文,反覆描述二月蘭,強化了感情,表現了二月蘭在逆境中巍然屹立,一切順其自然,遇事泰然處之的品質和寄託了作者的夢想人格和提醒人們體驗悲歡離合的人生境界。

  讀完此篇,我沉思了很久。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青年,情緒大起大落,應對人生的跌宕起伏更是虛弱得像一根牆頭草,沒有毅力,沒有夢想,甚至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我們為何就不能像作者筆下的二月蘭一樣,不管外界如何,我們都活出自我的個性,用堅強的意志笑對人生起伏。而當我們在社會的逆境中無法逆流之上的時候,我們能夠回到家,去尋找一份溫情,去修補自我脫落的羽翼,待一切都準備就緒時,我們就能夠像二月蘭一樣,一怒衝霄漢,實現自我的人生夢想。

  二月蘭讀後感(二):

  二月蘭,是燕園裡再平淡無奇可是的小花,卻也是陪伴季老幾十載的老友。然而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一樣,時光流轉,花還是那樣的開,人卻是月月年年都不一樣了。季老說,花本是無情之物,只可是是人有情,卻偏偏要安在花的身上。人說「淚眼望花花不語」,而這花若是真的說話了,豈不是嚇壞了人?

  我敬慕季老,一位真正的國學大師。無論治學還是自身修為,都深深令人折服。當年驚聞季老去時,我長嘆「老一輩的大師逐漸遠去,新一代的人才也未見層出不窮」。時至今日,仍扼腕深有此嘆!

  季老的文章,平和,質樸,打動人心。人如其文,他必然也是這樣一位謙和的老人。他只可是是經過燕園裡的二月蘭記錄了一些生活瑣事,卻讓我看到了他坎坷的幾十年,以往的悲苦,如今的悽然。當初是時運不濟,如今是晚年蕭條。他由一個「不可接觸者」變成了「極可接觸者」,本是可喜,但至親遠去,又極可悲。如今他心中無悲,無歡,僅有悽然。

  讀了這篇《二月蘭》,我竟有些釋然。季老字裡行間流露的從容深深打動了我,我明白自我是想成為像他這樣這樣可敬可佩的人。我深愛這樣靜謐平和的文字,可如今卻時時懷著一顆功利的心去看不喜歡的書。我違背了自我的內心,卻認為是與現實的抗爭。

  這篇《二月蘭》,是一位平凡老人回望歲月時的絮語。過去多麼激蕩的情緒,到此刻只是像涓涓的溪水,緩緩流進讀者的心田。我明白自我不需要對這樣一位老人報以同情,即便是晚年蕭然;他看淡了世事,坦然了自我,早已不為外界的人事所動。他的一篇文,便足以掀起我內心凍結許久的波瀾,像一陣春風,吹醒了我心中的湖水。如今我唯一能做的,便是感激,即使他走後許久,他的文字還能予我以啟迪。

  二月蘭讀後感(三):

  《二月蘭》是季羨林先生的託物寄情之作。先生以他豁朗明達的心胸、平樸簡約的文筆,給讀者講述了一個洋溢著淡淡二月蘭花香的人生歷程故事。

  二月蘭,這種平凡卻又不平凡的野花兒,隨著春風的召喚,兀自淋漓盡致的怒放,紫氣直衝雲霄。它縱浪大化中,不管世事變遷如何,一如既往地在春風招搖中笑對人世沉浮。在《二月蘭》中,先生以巧妙自然之筆將自我的每個人生經歷和二月蘭結合,讓悲的`更悲,讓歡的更歡,同時又借二月蘭的不經意的「笑」證明了自我應對世事變遷的態度。融情於物,給《二月蘭》營造了一種飄逸悠遠的氛圍。恰如先生在回憶昔日的團圓之樂時所描繪的:「當年老祖還活著的時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鏟,帶一個黑書包,到成片的二月蘭旁青草叢裡去搜挖薺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蘭的紫霧裡晃動,我就明白在午餐或晚餐的桌上必然瀰漫著薺菜餛噸的清香。當宛如還活著的時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蘭開花,她離開時,總穿過左手是二月蘭的紫霧,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綠煙,匆匆走去。」先生將對親人的濃濃的依戀之情化在飄渺的二月蘭花霧中,顯得自然而優美、纏綿。並且,先生在表現思親之情時,善於從生活中捕捉細節,然後緩緩道出,語言從容,平靜。

  而整篇文章真正撼動人心靈的是先生獨立不屈的人格。十年浩劫給先生所帶來的巨大的身心折磨,先生用三言兩語帶過,而將一番翻湧的心緒賦予二月蘭:在「被打得鼻青臉腫」時,看「二月蘭依然開放,怡然自得,笑對春風,好象在嘲笑我」。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先生在二月蘭身上找到了堅持。多年以後,當先生又再應對聲名雖在,親人離散的孤寂時,「淚眼問花花不語」,內心裡悲歡難辯,但在看到二月蘭「仿佛發了狂,從土地深處吸來一股原始的力量,必須要把花開便大千世界,紫氣直衝雲霄」時,老驥扶櫪,但千裡之志仍要伸的勇氣不知不覺中就蔓延開來了。在二月蘭的花叢中,我們能夠看到先生的人生寫照: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艱辛曲折必然,歷盡滄桑悟然!

  先生的《二月蘭》,已經能夠理解,這篇文章發掘的是特殊年代給季先生帶來莫大安慰的親情,我所以第一次被季先生的`描述感動。

  二月蘭讀後感(四):

  《二月蘭》是季羨林先生的託物寄情之作。先生以他豁朗明達的心胸、平樸簡約的文筆,給讀者講述了一個洋溢著淡淡二月蘭花香的人生歷程故事。

  本文主要透過作者回憶一些與二月蘭的人和事,抒發了作者對自我失去的親人的無限懷念之情,也表達了作者在逆境中笑對人生冷暖,生活中體驗悲歡真情的人生感悟。作者用擬人、誇張和摹色手法,描述了二月蘭隨著春風的召喚,兀自淋漓盡致的怒放,紫氣直衝雲霄。它堅強地開著,不管世事變遷如何,一如既往地在春風招搖中笑對人世沉浮。二月蘭的一「怒」,紫氣衝雲霄,一切順其自然,就應開時,它們就開;該消失時,它們就消失,沒有所謂的悲和喜……然而,移花於情,作者的記憶開始打開。

  天地雖寬,陽光雖普照,作者卻依然感到無邊的寂寥與悽涼。二月蘭的順其自然,泰然處之的性格,與作者的處境構成鮮明的比較。花倒是能笑對春風,而作為人呢?於是結尾有「我問三十多年來親眼目睹我這些悲歡離合的二月蘭,她也沉默不語,兀自萬朵怒放,笑對春風,紫氣直衝霄漢。」又是作者對二月蘭這一形象的提煉,到達了頂峰。在性命的逆境中,身邊的事物慢慢消逝,親人的離去,導致作者對人生悲歡離合的思考:悲中有歡,歡中有悲,悲歡交織難辨。文章以二月蘭貫穿全文,反覆描述二月蘭,強化了感情,表現了二月蘭在逆境中巍然屹立,一切順其自然,遇事泰然處之的品質和寄託了作者的夢想人格和提醒人們體驗悲歡離合的人生境界。

  讀完此篇,我沉思了很久。對於咱們這個時代的青年,情緒大起大落,應對人生的跌宕起伏更是虛弱得像一根牆頭草,沒有毅力,沒有夢想,甚至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咱們為何就不能像作者筆下的二月蘭一樣,不管外界如何,咱們都活出自我的個性,用堅強的意志笑對人生起伏。而當咱們在社會的逆境中無法逆流之上的時候,咱們能夠回到家,去尋找一份溫情,去修補自我脫落的羽翼,待一切都準備就緒時,咱們就能夠像二月蘭一樣,一怒衝霄漢,實現自我的人生夢想。

  寫到此,不僅僅又讓我想到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的話:「咱們每一個人都就應像樹一樣成長,即使咱們此刻什麼都不是,可是只要你有樹的種子,即使被人踩到泥土中間,你依然能夠吸收泥土的養分,自我成長起來。」而那顆能夠長起來的種子,它必須也具備了二月蘭遇事泰然處之,在逆境中笑對春風的品質!

  二月蘭讀後感(五):

  始讀季羨林的《二月蘭》,我被季老筆下的二月蘭深深地震撼了。在文中,季老極盡讚美之能事,對二月蘭的長勢,進行了傾情渲染:「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團紫氣,間以白霧,小花開得淋漓盡致,氣勢非凡,紫氣直衝雲霄,連宇宙都仿佛變成紫色了。」「大有凌駕百花之上的勢頭」「仿佛發了狂,從土地深處吸來一股原始的力量,必須要把花開遍大千世界,紫氣直衝雲霄」。

  這那是花中的「灰姑娘」,這分明是花中之魁,花中之偉丈夫!

  古人說:「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季老在耄耋之年,對「我的二月蘭」的愛憐和情結,源於對嬸嬸「老祖」和女兒「婉如」逝去的追憶和思念,源於對家庭以往的祥和、溫馨的不再,源於「十年浩劫」,「是非顛倒,人妖難分」「雖處人世,實為異類」「被打得鼻青臉腫」的非人摧殘。

  季羨林是譽滿世界的學術泰鬥,他對中印佛教史獨到的研究,對世事、人生的參悟,在《二月蘭》裡得到了印證:

  「東坡的詞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可是花們好像是沒有什麼悲歡離合。應當開時,它們就開;該消失時,它們就消失。它們是『縱浪大化中』,一切順其自然,自我無所謂什麼悲與喜」「天運轉動,否極泰來」。

  作者借用東坡的詞,和二月蘭花開花落自然之理,託物言志,詠物抒懷,袒露了自我的人生態度,字裡行間充滿了深沉的哲理和禪機——「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凡事順其自然,遇事不為它動,處之泰然。

  寫到那裡,我不禁想起了莊子,想到了鮑鵬山的《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

  鮑鵬山在《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一文裡,分析了莊子思想構成的原因,提出了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不妨學學莊子的主張。

  莊子生活的時代是個戰亂頻仍的時代。人世間的種種荒唐和罪惡讓莊子無所適從,亦無可奈何,他感到極度的痛苦、憤怒和絕望,所以,他以極端的荒唐、怪誕、孤傲、偏激的個性來對待人事。可是,莊子的精神世界又是矛盾的,他心腸很熱,對人世,人類無法釋懷,不能忘情,現實和人性的衝撞與無奈,迫使莊子選擇了徹底否定現實,和現實徹底決裂的人生態度——出世。

  《秋水》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千歲矣。王中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莊子拒絕為官治國,順其自然,逍遙終生,在戰國時期,不失為一種修身養性,潔身自好的出路;在今日,當我們個體生活、事業遇阻,深感無路可走的時候,莊子的做法的確不失為一種調節心理的好方法。

  可是,應當指出的是,「出世」,只能是一時的權宜之計,決不能成為我們時代的主流,我們需要的還是進取進取的「入世」精神,否則,國運難以昌盛,小康難以實現。

  二月蘭沖天紫氣的描述,是季羨林坎坷人生的寫照,是季羨林不畏強權,堅持自我,無私無畏人格魅力的寫照。

  願二月蘭的精神,光照人間。

  二月蘭讀後感(六):

  託物言志,詠物抒懷,歷來都是文人墨客寫文、歌詩、填詞慣用的手法。在那裡,「物」作為載體,寄寓著仕途維艱之人的激憤和無奈;寄寓著熱血慷慨之士的雄心和抱復;寄寓著跋涉異鄉之子的惆悵和辛酸,還寄寓著憤世嫉俗者的逍遙和灑脫……

  而對花草的歌詠,尤其是對「梅」「蘭」「菊」「竹」的歌詠,千百年來,古人給我們留下的名言佳句,更是浩如煙海。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唐·林和靖《山園小梅》對梅花的讚頌,寄寓著他樂居小園,「不須檀板黃金樽」的志趣;

  「春暉開禁苑,淑景媚蘭場。映庭含淺色,凝露泫浮光」,是唐·李世民《芳蘭》對蘭草的歌詠,抒發了他志得意滿的情懷;

  「鐵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澤志徒雄。夭桃枉自多含妒,爭奈黃花耐晚風」是清·秋瑾《菊》中的讚嘆,展現了她不媚世俗,無懼黑惡的氣節;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是清·鄭板橋《竹石》中對竹的詠嘆,鮮明了他孤傲、耿介的處世觀。

  翻開唐詩、宋詞、元曲,隨處可見對「梅」「蘭」「菊」「竹」特質的品評,隨處可見對「荷」「松」「牡丹」「楓葉」風骨的描述,可是,對花中的「灰姑娘」「二月蘭」的謳歌,或許是孤陋寡聞,我卻沒有找到一首。

  初識二月蘭,還是讀了季羨林的《二月蘭》之後。

  始讀季羨林的《二月蘭》,我被季老筆下的二月蘭深深地震撼了。在文中,季老極盡讚美之能事,對二月蘭的長勢,進行了傾情渲染:「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團紫氣,間以白霧,小花開得淋漓盡致,氣勢非凡,紫氣直衝雲霄,連宇宙都仿佛變成紫色了.」「大有凌駕百花之上的勢頭」「仿佛發了狂,從土地深處吸來一股原始的力量,必須要把花開遍大千世界,紫氣直衝雲霄」。

  這那是花中的「灰姑娘」,這分明是花中之魁,花中之偉丈夫!

  古人說:「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季老在耄耋之年,對「我的二月蘭」的愛憐和情結,源於對嬸嬸「老祖」和女兒「婉如」逝去的追憶和思念,源於對家庭以往的祥和、溫馨的不再,源於「十年浩劫」,「是非顛倒,人妖難分」「雖處人世,實為異類」「被打得鼻青臉腫」的非人摧殘。

  季羨林是譽滿世界的學術泰鬥,他對中印佛教史獨到的研究,對世事、人生的參悟,在《二月蘭》裡得到了印證:

  「東坡的詞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可是花們好像是沒有什麼悲歡離合。應當開時,它們就開;該消失時,它們就消失。它們是『縱浪大化中』,一切順其自然,自我無所謂什麼悲與喜」「天運轉動,否極泰來」。

  作者借用東坡的詞,和二月蘭花開花落自然之理,託物言志,詠物抒懷,袒露了自我的人生態度,字裡行間充滿了深沉的哲理和禪機——「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凡事順其自然,遇事不為它動,處之泰然。

  二月蘭讀後感(七):

  《二月蘭》是季羨林先生的託物寄情之作。先生以他豁朗明達的心胸、平樸簡約的文筆,給讀者講述了一個洋溢著淡淡二月蘭花香的人生歷程故事。

  二月蘭,這種平凡卻又不平凡的野花兒,隨著春風的召喚,兀自淋漓盡致的怒放,紫氣直衝雲霄。它縱浪大化中,不管世事變遷如何,一如既往地在春風招搖中笑對人世沉浮。在《二月蘭》中,先生以巧妙自然之筆將自我的每個人生經歷和二月蘭結合,讓悲的更悲,讓歡的更歡,同時又借二月蘭的不經意的「笑」證明了自我應對世事變遷的態度。融情於物,給《二月蘭》營造了一種飄逸悠遠的氛圍。恰如先生在回憶昔日的團圓之樂時所描繪的:「當年老祖還活著的時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鏟,帶一個黑書包,到成片的二月蘭旁青草叢裡去搜挖薺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蘭的紫霧裡晃動,我就明白在午餐或晚餐的桌上必然瀰漫著薺菜餛噸的清香。當宛如還活著的時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蘭開花,她離開時,總穿過左手是二月蘭的紫霧,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綠煙,匆匆走去。」先生將對親人的濃濃的依戀之情化在飄渺的二月蘭花霧中,顯得自然而優美、纏綿。並且,先生在表現思親之情時,善於從生活中捕捉細節,然後緩緩道出,語言從容,平靜。

  而整篇文章真正撼動人心靈的是先生獨立不屈的人格。十年浩劫給先生所帶來的巨大的身心折磨,先生用三言兩語帶過,而將一番翻湧的心緒賦予二月蘭:在「被打得鼻青臉腫」時,

  看「二月蘭依然開放,怡然自得,笑對春風,好象在嘲笑我」。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先生在二月蘭身上找到了堅持。多年以後,當先生又再應對聲名雖在,親人離散的孤寂時,「淚眼問花花不語」,內心裡悲歡難辯,但在看到二月蘭「仿佛發了狂,從土地深處吸來一股原始的力量,必須要把花開便大千世界,紫氣直衝雲霄」時,老驥扶櫪,但千裡之志仍要伸的勇氣不知不覺中就蔓延開來了。在二月蘭的花叢中,我們能夠看到先生的人生寫照: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艱辛曲折必然,歷盡滄桑悟然!

  二月蘭讀後感(八):

  最近很忙碌,我慢慢地開始有些厭倦生活。於是我走進圖書館,慢慢把心沉靜下來,拿起最心愛的散文,突然想起教師說的散文有「形散神不散」的精髓,我就找了一篇季羨林的《二月蘭》,無心的翻閱卻使我找到了生活的涼茶,我喝著,品著,二月蘭的芬芳竟然讓我重新看到了一線生活的曙光。

  在說這篇文章之前,我得說文章的作者。

  這篇文章選自季羨林的《懷舊集》,作於1993年。季羨林是一位國學大師,曾被看作是「老生派」散文的代表之一。

  二月蘭已經看過一遍了,怎樣說呢,這本書在讀的時候,總感覺情緒有點糟糕,甚至會有憤怒,正因這個故事的整個背景就是一片灰暗的;苗教師筆下的這個槐花鎮的中學,校長、教務處主任、政教主任、普通的公辦教師和代課教師,這麼些個人物,幾乎就沒有一個好人,每個人都是自私自利,貪婪妒忌、內心陰暗、習於算計,還有那些學生,那已經完全超出所謂的青春叛逆所能形容的了,欲望、肆無忌憚、無所不為,尤其是學生的這些描述,會讓我不自覺的想要反駁和辯解,大概是同樣從小鎮裡長大的90後的緣故;我無法想像這樣一個鎮子,到底該是怎樣樣的一副情景。

  很多描述過去那些個年代的書,看完之後,都會給人一種用心或反思,儘管有很多的苦難,有很多的黑暗,可是必須必須也會有用心向上的正能量在與之對抗,就算是正不勝邪!!

  而苗教師的《二月蘭》確實是讓我感覺極端化了、誇張化了。

  二月蘭讀後感(九):

  轉眼,不知怎樣一來,整個燕園竟成了二月蘭的天下。

  二月蘭是一種常見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間。花形和顏色都沒有什麼特異之處。如果僅有一兩棵,在百花叢中,決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可是它卻以多勝,每到春天,和風一吹拂,便綻開了小花;最初僅有一朵,兩朵,幾朵。可是一轉眼,在一夜間,就能變成百朵,千朵,萬朵。大有凌駕百花之上的勢頭了。

  我在燕園裡已經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並沒有異常注意到這種小花。直到前年,也許正是二月蘭開花的大年,我驀地發現,從我住的樓旁小土山開始,走遍了全園,眼光所到之處,無不有二月蘭在。宅旁,籬下,林中,山頭,土坡,湖邊,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團紫氣,間以白霧,小花開得淋漓盡致,氣勢非凡,紫氣直衝雲霄,連宇宙都仿佛變成紫色的了。

  我在迷離恍惚中,忽然發現二月蘭爬上了樹,有的已經爬上了樹頂,有的正在努力攀登,連喘氣的聲音似乎都能聽到。我這一驚可真不小:莫非二月蘭真成了精了嗎再定睛一看,原先是二月蘭叢中的一些藤蘿,也正在開著花,花的顏色同二月蘭一模一樣,所差的就僅僅只缺少那一團白霧。我實在覺得我這個幻覺十分趣味。帶著清醒的意識,我仔細觀察起來:除了花形之外,顏色真是一般無二。反正我明白了這是兩種植物,心裡有了底,然而再一轉眼,我仍然看到二月蘭往枝頭爬。這是真的呢還是幻覺一由它去吧。

  自從意識到二月蘭存在以後,一些同二月蘭有聯繫的回憶立即湧上心頭。原先很少想到的或根本沒有想到的事情,此刻想到了;原先認為十分平常的瑣事,此刻顯得十分不平常了。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識到,原先這種十分平凡的野花竟在我的生命中佔有這樣重要的地位。我自我也有點吃驚了。

  我回憶的絲縷是從樓旁的小土山開始的。這一座小土山,最初毫無驚人之處,只可是二三米高,上頭長滿了野草。當年歪風狂吹時,每次"打掃衛生",全樓住的人都被召喚出來拔草,不是"綠化",而是"黃化"。我每次都在心中暗恨這小山野草之多。之後不知由於什麼原因,把山堆高了一兩米。這樣一來,山就頗有一點山勢了。東頭的蒼松,西頭的翠柏,都仿佛恢復了青春,一年四季,鬱鬱蔥蔥。中間一棵榆樹,從樹齡來看,只能算是松柏的曾孫,然而也枝幹繁茂,高枝直刺入蔚藍的晴空。

  我不記得從什麼時候起我注意到小山上的二月蘭。這種野花開花大概也有大年小年之別的。碰到小年,只在小山前後稀疏地開上那麼幾片。遇到大年,則山前山後開成大片。二月蘭仿佛發了狂。我們常講什麼什麼花"怒放",這個"怒"字用得真是無比地奇妙。二月蘭一"怒",仿佛從土地深處吸來一股原始力量,必須要把花開遍大千世界,紫氣直衝雲霄,連宇宙都仿佛變成紫色的了。

  東坡的詞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可是花們好像是沒有什麼悲歡離合。應當開時,它們就開;該消失時,它們就消失。它們是"縱浪大化中",一切順其自然,自我無所謂什麼悲與喜。我的二月蘭就是這個樣貌。

  二月蘭讀後感(十):

  二月蘭,是一種隨處可見的小花,是如此的平凡。而《二月蘭》一文的作者──季羨林老先生卻有著不一樣的看法。他認為,二月蘭雖然渺小,但它的精神是十分可貴的。它每次開花時以多勝,宅旁、籬下、林中、山頭、土坡、湖邊,只要是有空隙的地方,都是它的地盤。它在盛開時,氣勢非凡;它在凋謝時,無聲無息。它的生死都有其自然規律,沒有眷戀生,也沒有厭惡死。二月蘭的精神是多麼值得我們人類學習呀!我們人類過於貪婪,為什麼就不能像二月蘭這樣超然、豁達呢?我們應當堅持著淡然的心態呀!

  季老先生的人生歷程也很坎坷。他先是失去了身邊的親人和朋友,然後是在十年浩劫中,被打成「反革命」,成了「不可接觸者」。而二月蘭兀自怒放,笑對春風,紫氣直衝霄漢。二月蘭給了季老先生許多勇氣和動力。

  二月蘭親眼目睹了季老先生的一生。世事滄桑,於它如浮雲。我們人類就是要學習二月蘭的這種精神──以不變應萬變,用平常的心態去看待生活。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