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荷葉圓圓教學設計20篇

2023-10-22 23:56:02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一):

  讀《曾國藩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作為史上名臣曾國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麗最溫馨的善良之光的閃現。那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裡行間充滿的是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字裡行間充滿的是中華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看曾公的家書,感受到的是他骨子裡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為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為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曾公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可是總是盡力的幫忙家人和親朋。看到這些,我感動了,並且感動的想流淚。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生活十分富足,可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裡少了像曾公一樣的親情和友情。

  也許是因為此刻的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也許是因為人人都忙於追名逐利,如今,人與人之間以前擁有的濃濃親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漸變得淡薄,維繫人與人之間感情聯絡的紐帶越來越脆弱,感情的深淺和好壞全維繫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嚴重失衡,以前濃厚的親情和友情就會變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的人間百態,在當今物質極度禮貌的社會上更加凸顯。我們將一切都歸咎於窮和富這兩個字,似乎有點偏薄。《曾國藩家書》一書中,從很多家書裡我們都能夠看出作為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艱難,有些時候冬天要靠外官進獻的炭資錢過活。這樣的生活境況也許此刻人覺得不可思議,更不敢相信,可是,當時曾公的生活境況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還時刻不忘盡最大努力接濟家人和親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書,我有點頓悟了,維繫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和道德薰陶。

  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們學習狀況,從中能夠看出曾氏家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曾公家書中字裡行間流露出的那份濃濃的親情和友情,來源於曾公深厚的文化修養和積澱。所以說,改變人的素質,真正的根源還在於教育和文化。這天,現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質的超前發展和教育的相對滯後,物質和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

  當下的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迫切的問題是發展文化和教育。經濟能夠改變人的生活狀況,而文化和教育能夠改變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素質。民強方可國富,民強首先強的就應是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動物而已。因為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繫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

  《曾國藩家書》處處洋溢的濃濃親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現代人正在丟失的和渴望得到的東西。當每個人的內心都充滿的濃濃的親情和友情時,也許這個社會才不會那麼浮躁和狂熱,也許每個人的心兒才會多幾分寧靜和安逸。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來自於民眾深厚的文化積累和道德修養,除此也許別無他法。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二):

  《曾國藩家書》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前不久,我讀完此書,深深感受到了勤儉節儉乃是修身立人之本。

  勤儉自持,不分官宦黎庶。「餘服官二十幾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曾國藩位至宰輔,不當自我儉樸,遠離奢華。他在京城見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揮霍無度,便不讓子女來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向帶領子女住在鄉下老家,門外不許掛「相府」、「侯府」的匾。曾國藩要求「以廉率屬,以儉持家,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夫人在家手無餘錢,親自下廚、紡織,因一生習勞習苦,厲勤從儉,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

  勤儉自持,重在嚴於律已。「孫等在京,別無生計,不能備仰事之資寄回,不勝愧悚」,曾國藩常常因為沒錢孝敬父母而內疚,因沒錢養家而深感揪心,而當時曾國藩剛剛「蒙皇上天恩,得會試分差」,按理說應當有絡繹不絕的黃金白銀送過來,何至於連家裡都無法接濟呢不經商、不收受賂,處處嚴於律己,以至於窮到連回鄉省親的資費都沒有的地步。

  勤儉自持,更好兼善他人。「家中有人做官,則待鄰裡不可不略松,而家用不可不守舊」,曾國藩不僅僅以身作則,寧窮不貪腐,還為身邊人樹立了榜樣,立下了規矩,堅持清貧。正因為在朝為官,就更要寬人嚴己,更要約束親戚鄰裡,做到了慎微,慎獨,慎權。家書箴言,放之於當世,多少領導幹部倒在反腐利劍之下,皆因沒有管好自我,沒有管好身邊人。

  勤儉自持,是家興之基,更是國強之本。自從黨中央倡導節儉以來,全國人民進取行動,僅「光碟」行動,每年在餐桌上節儉的脂肪量可達800萬噸,相當於1500萬噸大豆的油脂含量,被視為微不足道的餐桌殘餘卻能減少每年1000多萬噸的大豆進口。以小見大,厲行勤儉節儉,反對鋪張浪費,不能止於餐桌,更不能僅僅將節儉之風興起於一時。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禮貌的今日,我們黨員幹部有職責更注重勤儉自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合格公民、有志青年和有為幹部。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三):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即將崩潰傾倒的清王朝又延續了60多年,其功業無人能夠效仿。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蔣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證明一生中獨服曾國藩。蔣介石還把《曾國藩家書》作為黃埔軍校的教材來治軍育德。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此刻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薰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這是近代志士仁人膾炙人口公認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澱了一整套「守窮」的官場絕學。「窮為保官之道,窮為善身之道」這是他的一個信條,這信條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寫一副對聯「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來激勵自我,一生做個「文官不貪財,武官不怕死」的守窮廉政的好官。在家書裡能夠看出,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導和照顧好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夢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今人看來高不可攀的。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裡親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裡,認真地讀讀《曾國藩家書》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真是值得每個人一讀,尤其對當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數官宦之家盛可是三代,多因紈絝子弟的「文官愛財、武官怕死」丟了世襲蔭澤。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幹部。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毛澤東說他是一個「辦事(幹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

  學說)之人」是很準確的。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他寫出的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鹹豐、同治三個朝代的文壇,可謂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讀罷《曾國藩家書》,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還是敬佩!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四):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筆者就被書裡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隨著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為「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裡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裡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鬱親情。看的筆者都想讓時光倒退幾十年,重新回到僅靠書信聯繫的時代。

  如今人們,就應說是趕上了好時光。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能夠透過電話、信息、微信、網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電子通訊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代人能夠說已經告別了原始的信紙、信封。可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讀著《曾國藩家書》,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幾年前自我寫信讀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我身旁。讀著親朋好友的來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濃濃的親情友情。如今,無論是接電話還是看信息,總覺得少了一點韻味和感覺。

  曾公作為歷史上一位毀譽參半的人物或者領袖,我們不去評說其史上的功與過,只就其人性中最閃光最完美的一點就足矣,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最終,以曾公的一首詩結束此文,「左列鍾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五):

  本學期,有幸讀了《曾國藩家書》,讓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許多。如:在家書中讓人感覺他是一個對子女的學習教育十分嚴格的父親。他很多家書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練習的字,詩詞等作品寄給他看,然後,他再根據他們的學習情景加以指導,他指出「讀書宜專,習字宜恆」。同時他也是一個慈愛的父親。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細詢問有沒有在吃藥,吃了什麼藥等等。還提議要想身體健康關鍵是平時要加強鍛鍊,不能一味的靠吃藥,「飯後千步走」是個不錯的健身方法。

  曾國藩作為國之棟梁,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其後世子孫中大師級人才輩出,遍布海內外。曾國藩的家教或許給出了答案。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講求人生夢想、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的君子」。與曾氏家教比較,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的教育目標發生了偏差,我們過分的重視了「才」的教育,忽視了「德」的教育。什麼是曾國藩所說的「君子」呢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已有定論:「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皆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者謂之君子,才勝德者謂之小人」。愚人不足為社會患,小人卻是社會的大患,「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振聾發聵,值得我們深省呀。

  我們的小學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的「重負」主要來源於學數學、學寫作、學英語、學各式各樣的特長……。與曾氏家教比,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小學教育應當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們明白人與人的關係,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兄與弟的關係,明白人與人的關係才能把人做好。讓孩子們明白自我的身份,應當盡什麼義務,應當行什麼禮節,這就是教育。舊時代的《弟子規》就在規範孩子們的行為,培養孩子們有修養、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也是從生活行為入手,著眼道德培養。而我們今日的教育卻把這些忽略掉了。有人戲稱我們和孩子是「十分6+1」的關係,6個大人圍繞著1個孩子轉。再窮也要富孩子,致使許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明白生活的艱辛,追求享樂,攀比虛榮。許多孩子也習慣了自我的中心地位,人人為我,我還為我,極度自私。這樣的孩子都不懂也不會去敬愛自我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敬愛自我的父母,又怎樣會愛他人、愛祖國。對家庭失去職責感,又會去擔負什麼社會職責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

  我提議我們的教育工作者都來讀一下《曾國藩家書》,這些書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六):

  關於曾國藩,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很顯赫也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關於他的家書,卻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蘊含著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讀讀《曾國藩家書》,但總是因為一些事而擱淺,這次的黨員讀書活動,我最終得以靜下心來閱讀。

  曾國藩生前毀譽參半,他是「中興第一名臣」,但也頂著「賣國賊」的惡名。他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洋務軍工企業安慶內軍械所,是洋務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殺人割地,開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負罵名。但他也成就了「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的美名……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個性是對曾國藩這樣的學識很高的人物,是絕不能妄下評語的。

  《曾國藩家書》涉及的資料十分廣泛,諸如:修身、齊家、為學、治軍、政事、處世、用人、交友、理財、養生等各個領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思想的反應。本書分為修身篇、勸學篇、治家篇、理財篇、交友篇、為政篇及用人篇。透過曾國藩寫給家人的書信,我們能夠得知其對事物的獨到見解,及其面臨家事、人事、軍事、國事等大小問題時所採取的處理方法。在很多的書信中都,曾國藩更是總結了自我的得意與失落,用自我的經驗教育諸兄弟,個性是曾國藩對於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為現代父母教導子女、樹立良好家,教的絕佳典範。

  讀《曾國藩的家書》,不難聯想到此刻的教育。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問題也不容我們迴避和粉飾。如鄧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問題。「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我們有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此刻的社會、家庭也為孩子的教育花費了超多的精力與金錢,孩子們不堪學習重負也成為普遍社會現象。但教育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信仰缺失、極度自我、道德淪喪、浮躁空虛等,教育問題不榮樂觀。

  曾國藩作為國之棟梁,是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他講求人生夢想、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的君子」。這也折射出我們教育的問題來,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過重視「才」,忽視了「德」的教育。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

  《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是從生活行為入手,著眼道德培養。而我們這天的教育卻是一味地讓孩子學技能,導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要去敬愛自我的父母。這樣又怎樣去愛他人、愛祖國。對家庭失去職責感,又會去擔負什麼社會職責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這些都值得我們的深思。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七):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之後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苟延殘喘了60年,其功業無人能夠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極具說服力和感召力,從中能夠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理財、治學、治軍、為政等各個方面,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謂字字良言,句句妙語。儘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並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終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此刻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

  《曾國藩家書》涉及的資料十分廣泛,諸如:修身、齊家、為學、治軍、政事、處世、用人、交友、理財、養生等各個領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思想的反應。本書分為修身篇、勸學篇、治家篇、理財篇、交友篇、為政篇及用人篇。透過曾國藩寫給家人的書信,我們能夠得知其對事物的獨到見解,及其面臨家事、人事、軍事、國事等大小問題時所採取的處理方法。在很多的書信中都有記載,曾國藩更是總結了自我的得意與失落,用自我的經驗教育諸兄弟,異常是曾國藩對於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為現代父母教導子女、樹立良好家教的絕佳典範。

  讀《曾國藩的家書》,不難聯想到此刻的教育。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問題也不容我們迴避和粉飾。如鄧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問題。「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我們有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此刻的社會、家庭也為孩子的教育花費了很多的精力與金錢,孩子們不堪學習重負也成為普遍社會現象。但教育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信仰缺失、極度自我、道德淪喪、浮躁空虛等,教育問題不榮樂觀。曾國藩作為國之棟梁,是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他講求人生夢想、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的君子」。這也折射出我們教育的問題來,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過重視「才」,忽視了「德」的教育。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

  《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是從生活行為入手,著眼道德培養。而我們今日的教育卻是一味地讓孩子學技能,導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要去敬愛自我的父母。這樣又怎樣去愛他人、愛祖國。對家庭失去職責感,又會去擔負什麼社會職責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這些都值得我們的深思。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八):

  《曾國藩家書》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近日,讀此書更感勤儉節儉為修身立人之本,興業持家之道,人人勤儉自持,社會節儉之風,蔚然成行。

  勤儉自持,不分官宦黎庶。「餘服官二十幾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曾國藩位至宰輔,不當自我儉樸,遠離奢華。他在京城見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揮霍無度,便不讓子女來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向帶領子女住在鄉下老家,門外不許掛「相府」、「侯府」的匾。曾國藩要求「以廉率屬,以儉持家,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夫人在家手無餘錢,親自下廚、紡織,因一生習勞習苦,厲勤從儉,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

  勤儉自持,重在嚴於律已。「孫等在京,別無生計,不能備仰事之資寄回,不勝愧悚」,曾國藩常常因為沒錢孝敬父母而內疚,因沒錢養家而深感揪心,而當時曾國藩剛剛「蒙皇上天恩,得會試分差」,按理說就應有絡繹不絕的黃金白銀送過來,何至於連家裡都無法接濟呢不經商、不收受賄賂,處處嚴於律己,以至於窮到連回鄉省親的資費都沒有的地步。

  勤儉自持,更好兼善他人。「家中有人做官,則待鄰裡不可不略松,而家用不可不守舊」,曾國藩不僅僅以身作則,寧窮不貪腐,還為身邊人樹立了榜樣,立下了規矩,持續清貧。正因為在朝為官,就更要寬人嚴己,更要約束親戚鄰裡,做到了慎微,慎獨,慎權。家書箴言,放之於當世,多少領導幹部倒在反腐利劍之下,皆因沒有管好自我,沒有管好身邊人。

  勤儉自持,是家興之基,更是國強之本。自從黨中央倡導節儉以來,全國人民用心行動,僅「光碟」行動,每年在餐桌上節儉的脂肪量可達800萬噸,相當於1500萬噸大豆的油脂含量,被視為微不足道的餐桌殘餘卻能減少每年1000多萬噸的大豆進口。以小見大,厲行勤儉節儉,反對鋪張浪費,不能止於餐桌,更不能僅僅將節儉之風興起於一時。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禮貌的這天,我們黨員幹部有職責更注重勤儉自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合格公民、有志青年和有為幹部。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九):

  前些日子,我遊覽了曾國藩故居富厚堂,買回來一本《曾國藩家書》。家書計約1500封,紀錄了曾國藩自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後長達30年浸潤書林、沉浮宦海和從軍打仗的生涯,涵蓋讀書、做人、為官、治家、處事等方面。細品之下,一個品行方正、學識淵博、堅強勇毅、赤膽忠心的湖湘儒將形象躍然紙上,令人敬仰。

  話說「三十而立」。所立者,可是立功、立德、立言;如若立,讀書是第一要務。在而立之年,捧讀家書中關於讀書的篇目,再結合自身的讀書經歷,我總結出「五忌五宜」:

  一忌貪多務廣,宜專心致志。在寫給六弟曾國華的信中,曾國藩諄諄教導:「功課無必須呆法,但須專耳。爾既看《史記》,則斷不可看他書。無論何書,總須從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亂翻幾頁,摘抄幾篇,而此書之大局精處茫然不知也。」意思是,在特定一段時間內,只需專攻一書,萬不可三心二意,東翻西閱,導致學而無功。反躬己身,我讀書興趣廣泛,但往往貪大求全,常常是這本尚未看完,便匆匆拿起那本,或者讀這本時,雜以那本,書櫃裡儘是些讀到一半的書,心得極為有限。靜思之,從今往後,當立專心之志,不生二心,潛心研讀,讀完一本是一本,讀完一本便得一本的好處。

  二忌蜻蜓點水,宜優遊涵泳。針對長子紀澤讀書不能深入的問題,曾國藩語重心長地說:「善讀書者,須視書如水,而視此心如花、如稻、如魚、如濯足,則涵泳二字,庶可得之於言意之表。」什麼是「涵泳」?《辭海﹒詞語分冊》的解釋是,涵即沉浸,泳即遊在水中。涵泳意即在學道時,心理狀態從容不迫,沉潛其中,不斷玩索,自有所得。曾國藩強調,讀書時需全身心地投入,反覆誦讀品味,如春雨潤花、清水溉稻、魚水相歡、溪流濯足,方能知情達意,心領神會。對照反省,我讀書往往浮於表面,如蜻蜓點水,很難凝神聚力,虛心涵泳,一窺堂奧。今後當戒除浮躁之風,潛心讀書,讀一篇誦一篇解一篇,求深求透,到達「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讀書境界。

  三忌死記硬背,宜融會貫通。曾國藩長子紀澤記憶力不佳,可是悟性好。曾國藩再三叮囑各位弟弟教導之規:「請子植弟將澤兒未讀之經,每日點五六百字教一遍,解一遍,令其讀十遍,不必能背誦也,不必常溫習也。待其草草點完之後,將來看經解,亦可求熟;若蠻讀蠻記蠻溫,斷不能久熟,徒耗日工也。」曾國藩深諳教育教學規律,注重因材施教,反對死記硬背,提出即使對知識一時半會難以記誦銘記在心,也不要緊,經過日積月累地學習,便能融會貫通,過去那些久攻不克的知識難點,會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我在學校受訓經年,凡文總要求強記默誦,以至「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腦海中儘是些知識的斷章殘片,難以連綴成篇,構架成網。今後讀書,當力戒阻滯不前,一葉障目,要把死書讀活,把厚書讀薄,融入感情,佐以思考,前後左右勾稽關聯,以至知識如百川歸海,奔騰不息。

  四忌方法單一,宜看讀寫作並重。說到讀書之法,曾國藩侃侃而談:「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所謂「看」,就是不出聲的閱讀;所謂「讀」,就是出聲的誦讀,又分為高聲朗讀和輕聲默讀;所謂「寫」,就是練習書法;所謂「作」,就是作文寫詩。曾國藩強調讀書時,需進取調動眼、口、手、腦、心等各種感官,無一能夠偏廢,僅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明白書中旨意,並且從明白中怡情快意,回甘無窮。記得讀到這篇時,我如醍醐灌頂,多年的困惑頓時開解,心下頗感寬慰。我過去讀書,總是閱讀為多,誦讀較少,寫作更少,所以常感讀書雖多,然才力上實在不逮。讀書,光是「開卷」,未必有益,唯有看、讀、寫、作,多管齊下,無一偏廢,長此以往,方能有所進益。

  五忌半途而廢,宜持之以恆。曾國藩告誡各位弟弟:「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諸弟每人自立功課,必須有日日不斷之功,雖行船走路,俱須帶在身邊。」曾國藩這麼教導弟弟們,自我也是這麼做的。自青年時起,他每日堅持記「茶餘偶談」、讀史十頁、寫日記楷本,不論春秋寒暑,天天如此,終身未曾間斷,終至道德文章冠冕一代。回看自我,我犯無恆的弊病日久,真是受害匪淺。曾立志每一天讀書一小時,但總是有一日沒一日,得閒有興致時便讀,忙碌犯困時便拋諸腦後,今日半頁,明天數頁,後天又耽擱不管,斷續之間,書文總難見長,懊悔沮喪常盤縈心頭。今後當收緊渙散心智,立常志,樹恆心,堅持不懈讀書作文,苟日新日日新,以磨礪意志,增長幹事創業的才幹。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十):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之後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能夠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儘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並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終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此刻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薰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澱了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夢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裡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裡,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可是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幹部。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一個「辦事(幹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毛澤東)。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鹹(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十一):

  曾國藩是晚清時期不可迴避的一個歷史人物,一向以來頗受爭議,或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或為"賣國賊"、"大漢奸",在此我們不去評判其歷史上的功過是非,也不對其做評判,但其所言、所做對他所處的時代以及後世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曾國藩家書》就是其一。

  "立言、立德、立功"是封建時期人們的最高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他們終生訴求,囿於所處時代的局限性,曾國藩也是這麼去做的,他也實現了他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一個"辦事兼傳教之人"(毛澤東)。

  這本《曾國藩家書》從近一千五百封中選取了兩百封,包含了修身養德、持家交友、治學為政方面,他的家書隨想而至,在平淡的家常中蘊藏真知灼見,有很強的說服了和感召力,作為兒子,孝順父母,作為哥哥,教導體貼兄弟,作為父親,更是為子女做了表率,這一部家書使他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譽,它也給了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是讀書之"勤"."蓋世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知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這是他在勉勵弟弟多讀書,曾國藩認為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或缺,"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日專而已矣,""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教導弟弟們做任何事情,唯有專注才能夠有所作為,富貴功名是過眼雲煙,讀書提高自我的修養才是第一位的。他在家書中曾說道"吾輩讀書,僅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一者修業之事","讀書不求強記亦養生之道"道出了讀書的最高追求。

  二是為官之"廉".曾國藩在晚清時期可為權傾朝野,為朝廷所依附,手握重權,但實時囑咐家人要厲行節儉,曾國藩在給子侄的書信中講到"後輩子弟,以勤苦為體,謙遜為用","望子侄輩戒驕、奢、佚",凡事不可佔人半點便宜,他以"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為處世為人之本,勤勞節儉堅忍自強,在其家書中常常能夠看到。他在給弟弟的信中自勉告戒道:"餘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詒之福自我一人享盡,故將勞、謙、廉三字時時自惕,亦願兩賢弟之用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不寄銀回家,不多贈親族,此廉字工夫也。"一個"廉"字體現出了他廉政為民之心。

  三是做人之"謙".在教導子侄時,"天地間唯謙謹是載富之道","諺云:『富家子弟多驕,貴家子弟多傲』。非必錦衣玉食,動手打人,而後謂之驕傲。但使志得意滿,毫無畏忌,開口議人短長,即是極驕極傲耳".溫廉謙恭讓,做一常人尚不能全為,但曾國藩做到了極致,看看此刻的"我爸是李剛",足以讓一些人汗顏。"謙之存諸中者不可知,其著於外者,約有四端:曰面色,曰言語,曰書函,曰僕從屬員……以後宜於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謙字工夫也。""吾人僅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弟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傲氣既長,終不進功,所以潦倒一生,而無寸進也。"這是曾國藩寫給諸弟的信,語重心長的叮囑令人感念、期盼與警醒之情溢於言表。待人謙虛、修德立業和戒驕求進的品德躍然紙上。

  四是做事之實。"為國家辦照例之事,不苟不懈,盡就條理,亦所深願也","每日臨睡之時,默數本日勞心者幾件,勞力者幾件,則知宣勤王事之處無多,更竭誠以圖之,此勞字工夫也。"他做到了勤奮做人,實實在在做事。"一杯茶水喝半天,然後再來兩支煙""一張報紙看一天",這種工作作風既是對工作的不負責,也是對自我不負責,我們要做老實人,幹老實事,求真務實,默默奉獻。

  誠如開頭所言,我們把曾國藩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去看待,身處那個時代,就不可避免的留有那個時代的烙印,此刻很多人把曾國藩作為官場楷模,學習他的官場絕學,我覺得都學偏了,著相,他無往而不利的真正的第一要義是自身的修為,本身的修身養德,德行至而無不成之事,我們應進取學習他有益的一面。

  作為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我們的先人早就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和指導,我們應當倍加珍惜,也應當勤奮的學習他們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不應當每一天躺在先人留下的精華上頭睡覺而不知,整日的崇洋媚外,整日的自嘲國人的無知,其實是他自我真正的無知而已。

  學習一些傳統知識,讀一些歷史書籍,明辨是非的同時,更懂得如何做人。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十二):

  曾國藩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他是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同時也是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的創立人。毛澤東有曰:「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表達出對這位鄉人的推崇之情。

  曾國藩為人,骨子裡刻苦清廉,表面上和光同塵。他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以海瑞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清官,他們的特點是寧折不彎。但海瑞一生被官場排擠打擊,無法調動一切可能的力量,來辦成一些真正有益於國計民生的大事。官場之中,行事過於方剛者,表面似乎是強者,實際上卻是弱者。這片土地上真正的強者,恰是表面上看起來謙虛退讓、大度包容之人。曾國藩有意取海瑞一塵不染之實,卻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他的選擇,遠比做「清官」更複雜、更沉重、更不易。

  我喜讀史書,喜讀傳記,但平日輕易不願讀近代史,因為讀後往往令人義憤填膺。讀曾國藩家書,更多是出於對斯人的由衷欽佩。讀他與祖父、父母、叔父、諸弟、子女等的封封家書,理解其中每字每句的含義,感悟頗深,這也得益於學生時代良好的古文基礎。「大地數萬裡,人於其中,晝僅一室、夜僅一榻」。是啊,人於天地間何其渺小,人的一生於千萬年間何其短暫,即便如此,我們生而為人,要養心、虛心、慎獨、立志,要做謙謙君子,要做於國於家有益之人。從家書中,篇篇可見曾國藩其孝、其儉、其家庭的和睦、治家的威嚴。我總結了幾條,即使今日看來,也頗有教益。

  其一,「治家貴嚴」。這是曾國藩一生奉行的準則,他對子女、兄弟的教育,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家人們和睦相處,崇尚儉樸的家風。他穿的衣服,布袍鞋襪,多為夫人親自所做。嫁長女時,陪嫁費用不超過二百兩白銀,遂成定製,嫁么女亦如此,娶兒媳也絕不鋪張浪費。他吃飯僅一葷,即使當了大學士後仍每餐仍是僅一個葷菜,人稱「一品宰相」,「一品」者,「一葷」也。這樣克勤克儉的總督,天下能有幾人?

  其二,知足常樂。他說:「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闕東南,末有常全而不缺者。」知足常樂是我們中國人人皆知的古訓,但真正做到的人則寥寥無幾。人們對金錢、權利等世俗欲望的追求常常不能停止。曾國藩教育子女,「境地須看不如我者」,要多想歡樂的事,快歡樂樂過每一天,我們平時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其三,慎獨。「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思誠則神欽。」獨處時謹慎,則心胸安泰;端素恭敬,則身體強健;追求仁義,則人們心悅誠服;信守誠意,則神靈欽敬。是啊,一個人獨處時的狀態是最最真實的,於獨處時、細微處最可見一個人的素養。外表要整齊嚴肅、內心要思慮靜定,這也是修身養性的一部分。要有愛民惜物的胸懷,大公無私,到達孟子所說的「俯仰無愧於天地」的境界。讀這些話,我最深的體會就是完全能夠用到我們自身。

  其四,立志。「君子有高世獨立之志,而不與人以易窺,有藐萬乘卻三軍之氣,而未嘗輕於一發。」君子要有高遠的志向,有藐視帝王、退卻三軍的勇氣,但不要輕易表現出來。他還說,人在遭遇困境時,正是他的品德修養提高之時。這不僅僅要做到胸懷坦蕩,還要擁有健康的體魄。

  其五,理財。「銀錢田產,最易長驕氣逸氣,我家中斷不可積錢,斷不可買田。爾兄弟努力讀書,絕不怕沒飯吃。」他認為居家之道,家中不宜有剩餘的錢財,不能過於安逸懶惰,能走著就不騎馬坐轎,要常爬山,鍛鍊筋骨。不積攢錢財,子女就沒有什麼可依靠的,就會懂得自立。他還時常拿出家裡的錢財接濟親戚家裡貧困而年紀大的人。

  其六,為官。曾國藩認為為官最重要的是勤且廉。這兩字看似平淡,但被上司看中、讓朋友信任、被百姓信服,都需這兩字。這是對歷史經驗的正確總結。為官不是為一己謀私利,要磊落過人,公而忘私,做到「心定、氣定、神定、體定」。為官者要知悔,既知已過,就當"改去毫無吝惜之心"。為官要愛民。曾國藩每一天早晚兩次正餐都和幕僚們一齊吃,席上國事、兵事談得很少,大多談學問文章,甚至街談巷議。這與我們所說的密切聯繫群眾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對我們今日仍有進取的借鑑意義。

  其七,處事。首先要有雅量。曾國藩說,一個人的雅量有天性的方面,也有後天培養的方面。可舉一例:曾國藩與左宗棠都是我所敬佩之人,但兩人素來不和。曾國藩仕途順遂,左宗棠卻懷才不遇。曾國藩曾對左宗棠有舉薦之恩,但兩人在一些問題上觀點政見不一樣,尤其是左宗棠因曾國藩在向朝廷報功的奏摺中有不實的成分,向朝廷告狀,使得兩人關係逐漸交惡。曾國藩死後,左宗棠寫輓聯一幅:「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表達了對曾國藩的敬佩和悔意。

  曾國藩所處之時,國家內憂外患不斷,但正是那樣紛繁複雜的時局,造就了我們中華民族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不圖青史虛名,但求為國為民……引之後者幾多由衷的讚嘆。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十三):

  最近可能是愛上了酈波教師,在聽完他的張居正後,又開始聽《曾國藩家書》。其實,按順序我應當之後聽戚繼光、于謙等明朝風雲人物,但總感覺沒有張居正聽得有味道。於是,開始搜尋酈波教師其他音頻,發現了他解讀《曾國藩家書》,突然之間,那種似曾相識的味道又回來了,一發不可收拾。同時,和以前一樣,把這本書也買了回來,邊聽邊看,總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今日想談的就是曾國藩長期以來的一個理念便是:家和萬事興。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家庭的支持向來都是人們成就事業的不可缺少的力量,家庭的和睦也從來都是人們追求的目標之一。尤其是在中國,人們所做的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與家庭有關。這條準則過去不變,此刻不變,將來也不會變。

  之所以會談到「家和萬事興」,是因為在《曾國藩家書》中提到,曾國藩在給家中寫信時,常說:「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他無論在京做官,還是戎馬倥傯,總是在百忙中寫信教導諸弟做人,督促他們的學業,尤其注重孝友耕讀,綿延世澤。他說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於『孝悌』二字上,盡一分便是一分學,盡十分便是十分學……務使祖父母叔父母無一時不安樂,無一時不順適,下而兄弟妻子,皆藹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學問也。」

  孝,指回報父母的恩情;悌,指兄弟姐妹及朋友之間和睦友愛。孝悌之學是做人的根本,更是為人處世的基礎。以仁心待人,以大局為重,才是賢者安身立命、成就大業的基石。

  曾國藩有一次獲得去外地當鄉試主考官的機會,利用這次時機,曾國藩一下子就賺了很多錢,這比他當官以來的俸祿總和還要多,但曾國藩立刻就把這一千兩白銀寄回給了家中,還寫道:六百兩給家中還債補貼之用,其餘四百兩給親朋好友改善生活。從這就足以看到曾國藩即便富裕,也仍未忘記親戚。雖然其兄弟寫信給他說這是自家錢,為何要補貼給其他人?更何況家中負債都有一千兩。按照以往的脾氣,曾國藩可能早就暴怒了,但這個時候,曾國藩不僅僅沒有生氣,反而寫了一篇長長的書信,告訴他的弟弟們:其不知家中負債這麼多,那不如八百兩貼補家用,二百兩給親戚改善生活,如果不行,一切由父親決定。這還不夠,曾國藩在寫完這些信後,還不忘叮囑自我的弟弟要好好寫文章,練好書法,多給他回信,多增進兄弟之誼。

  「大凡做官的人,往往厚於妻子而薄於兄弟」,而曾國藩「自問此心,覺無愧於兄弟」。他這麼說,也如此做,儘管曾遭溫弟、澄弟、沅弟的誤解,然一顆為兄者的熱切殷重之心,無時不溢於紙間。弟有成則賀,弟有隙則謀;容弟誤解己之為,但不容己縱容弟之錯。曾國藩在諸兄弟之間始終是一位如嚴父一般的「好大哥」。

  而如何才能做到「和」,曾國藩這樣講:「孝友為家庭之祥瑞,凡所稱因果報應,他事或不盡驗,獨孝友則立獲苷慶,反之則立獲殃禍,無不驗者。吾早歲久宦京師,於存養之道多疏,之後輾轉兵間,多獲諸弟之助,而吾毫無裨益於諸弟。餘兄弟姊妹各家,均有田宅之安,大抵皆九弟扶助之力。讀後感我身殘之後,爾等事兩叔如父,事叔母如母,視堂兄弟如手足。凡事皆從省嗇,獨待諸叔之家,則處處從厚。待堂兄弟以德業相勸,過失相規,期於彼此有成,為第一要義。其次則親之欲其貴,愛之欲其富。常常以吉祥善事代諸昆季默為禱祝,自當神人共欽。」

  從以上可看出曾國藩對齊家的重視程度,其重要性在於齊家是修齊治平中不可缺少之一環,是進能夠攻、退能夠守的戰略大後方。他這樣對家人講:「凡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而曾家卻成為特例。曾國藩封侯拜相,兩個兒子中,曾紀澤成為清末頗有影響的外交家,曾紀鴻有極高的算學天賦,是清末著名數學家,其第三四代也人才輩出,成為一常盛的百年家族。

  放眼當下,「家」可能成了一種代名詞,很多人認為只要家庭沒有矛盾就好,忽略了家真正的意義。能看到那裡的人,我明白少之又少,但我看到那裡的時候,卻默默地流下了眼淚。一個家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真的很重要,很多所謂的育子專家都說過: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師。而我的教師,一向以來都僅有一個。缺少父愛的人,是永遠不可能健康地成長,內心的缺失往往成為了日後精神或心理上地障礙。此刻的我,可能真不如曾國藩那樣,有著對「齊家」高尚的感情,孤獨、寂寞、感性,都成為了我的一種代名詞。但我還是期望能夠儘可能地去改變,去善待每一天,去好好以「孝」待母親,以「誠」待家人。我期望如今這個家,能夠成為我在未來拼搏上最溫馨的港灣。所以,我很感激《曾國藩家書》,讓我能夠真正讀懂家的含義,也讓我能夠認認真真靜下心來,做好眼前的工作,努力成為「家」的支柱。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十四):

  承醫院推出「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活動之緣,偶得一書《曾國藩家書》,剛拿到書時聞著書香、微閉雙眼試圖連結自我對曾國藩仨字的聯想:晚清名臣、政治家、軍事家?除此之外腦子內存裡似乎一片混沌,搜索不到有關他的一絲細節,於是帶著些許好奇和幾分完成讀書任務的目的打開了《家書》……

  《家書》分為養心、自勉、成事、為學、交往、理財、為政、養生八章,共擇選了曾國藩全集中172封其給祖父母、父母、兄弟、子侄的書信,記錄了他從清道光至同治年間前後長達30年「立志不以官取財」的官宦、軍武生涯,記錄了他對耕讀世家「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家訓家規身體力行的傳承與踐行,也記錄了他對兄弟子侄「為學與成事兼營並進」的諄諄教誨和殷切之情。閱讀這些書信時不由驚訝於這樣一位手握重權的政治、軍事人物和家人、族戚之間何以如此周到、細緻?身居高位又何以如此重視自我和家人進德修業、慎獨淡泊?也感慨於時下年輕一代對家族傳承的割裂、人人我為第一的人生哲學、處世的淡漠與防禦、價值觀的迷茫……。於是,在驚訝與感慨交錯中讀完了449頁的《家書》。

  《家書》除了體現曾國藩的政治、軍事思想外,他的家教思想在當今仍是具有普世意義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師。人生的信仰和價值觀,人的性格情趣、為人處世和人格構成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和父母的言傳身教。習近平總書記曾在首屆全國禮貌家庭表彰大會上說到:「欲造優美之家庭,需立良好之規則;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樹立良好家風,關係到家庭和睦,關係到社會和諧,關係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家書》在此意義上可謂是一本跨時代的好書,曾國藩在傳承和踐行優良家訓、家規、家風上可謂殫心竭慮。他在對四位弟弟的信中說:「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能夠綿延十代八代。」所以他的每一封家書幾乎都貫穿了盡孝悌、除驕逸、勤家事、習勞苦、尚儉樸、忌奢華、擇良師、重情義的'核心理念,娓娓道來的家常書信中蘊涵了他的真知灼見,對兄弟子侄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滲透與引領,其中絕大部分的思想時至今日仍對我們「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有進取的現實教育意

  義。

  這是一個轉折的時代,改革開放四十年後我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而我們的精神家園尚需用心復建,中華民族歷代相傳的優良家風需要我們更好地恪守和傳承下去,也必將世世代代澤被後人。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十五):

  初讀《曾國藩家書》,是在20xx年,我正讀大二,雖然專業是歷史,但本科所學畢竟有限,對歷史人物的研究也實在膚淺。有一次到舊書店淘書,不經意發現書架上放著一本嶽麓出版社的《曾國藩家書》。這本書,是曾國藩去世後,李鴻章、李鴻藻兄弟二人修改而成,收錄曾國藩家書435封,比較全面。書的品相九成新,書頁有點泛黃,但仍能嗅到出廠時的淡淡墨香。

  那時捧讀《家書》,只覺得曾國藩是個異常心細又貧困交加的人,從北京運往湖南的幾兩白菜種子,都要在信裡反覆詢問收到了沒有?關於兄弟子侄的教誨,也常常苦口婆心,甚至有點喋喋不休。在京城已是朝廷二品官,居然有不少書信是向家人借錢,真有點"啃老族"的感覺。那時候,身在象牙塔,年少無知、閱歷較少,雖然通讀《家書》,但不求甚解、感觸不深。

  再讀《曾國藩家書》,已是畢業之後的第五年。有了家,有了孩子,有了壓力職責,有了對工作生活淺顯的思考和感悟。靜夜之時,便常常將《曾國藩家書》置於床頭,圈圈點點、細細品味。讀書的過程,讓我漸漸了解到,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他的一生毀譽參半:他是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多延續了60多年,但他處理"天津教案"受到榮祿欺騙,殺人割地,開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致使晚節不保,成為時人眼中的"賣國賊";他地位顯赫、修養精湛,但他也鎮壓農民起義、手段老辣,被民眾冠以"曾剃頭"的惡名……

  當然,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異常是對曾國藩這樣的歷史人物,史家自有公論。但無論關於他的爭議多大,我們都無法否認他的《家書》平淡中蘊含著真知良言,那些關於修身齊家、為學處世、用人交友、理財帶兵的感悟,是他一生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的思想精華。

  所以,品讀《曾國藩家書》,就像與一位歷盡滄桑、充滿智慧的老者晤談,字裡行間書寫著他對世事變遷的獨到見解、對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對學養修為的孜孜不倦。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鑑。

  比如,關於治學,他力求有志向、有見識、有恆心。他說,"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讓我想到自我讀書時常半途而廢,貌似博覽群書,實際未通一本、未精一門;更讓我聯想到,讀書治學如此,為人做事又何嘗不是如此?作為年輕人,我們往往在做事上"常立志"而做不到"立長志",往往在業務上"囫圇吞棗"而做不到"如琢如磨",這些浮皮潦草的不良習慣,想來怎能不讓人覺得慚愧?

  關於做人,他力求謙虛謹慎、謹言慎行。他說,"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讓我常常反思作為年輕人,我們就像打磨未精的玉石,初有形狀但燥性未除,往往在生活上貪圖"安逸自在"而不願經受"艱難困苦",往往在處事上喜歡"大自我小天下"而做不好謙虛謹慎、虛懷若谷,這些浮躁不堪的不良習慣,想來怎能不讓人汗顏?

  關於為官,他力求清清白白、廉潔自守。他說,"予……以做官發財為可恥,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後人。"讓我常常想到,從政做官不僅僅是組織賦予的一種權力,更是肩頭扛著的一份職責,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既不能把官位大小作為榮辱的標誌,更不能心存做官發財、謀取私利的念想。

  關於胸懷,他力求心態平和、不悲不喜。他說,"胸襟廣大,宜從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際須看得平,功名之際須看得淡,庶幾胸懷日闊",讓我常常想到,我們閱歷尚淺,看待"功勞""苦勞",有沒有做到心態平和、隨遇而安?如果沒有,我們的境界和胸懷就還需要千錘百鍊!

  關於忠誠,他力求表裡如一、至誠至真。他說,"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讓我常常想到坦誠、真誠、忠誠不僅僅是一個人應有的重要品行,更是為人做事、贏得認可的重要前提。僅有坦誠待人,真誠做事,忠誠事業,我們才能在歷史長河裡做出踏石留印的事功、開拓波瀾壯闊的明天,贏得大眾的點讚!

  關於精神,他力求堅持不懈、昂揚上進。他說,"精神越用越多,陽氣越提越盛。每一天做的事情越多,晚上睡眠就越簡便",要"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讓我常常想到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要活出精彩,必須時刻堅持飽滿向上的"精氣神",不虛度、不耗費每一寸幹事的光陰。這樣,當我們回首人生的時候,才不會覺得經歷單薄、記憶蒼白,才會欣慰的感到一路走來、收穫滿滿!

  關於家風,他力求克勤克儉、杜絕浪費。他說,"家勤則興,人勤則儉,永不貧賤".讓我常常想到家庭生活是每個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作為年輕人,貧困時要學會"安貧樂道",富足時要常思"一粥一飯來之不易",必須時刻堅持刻苦勤勉、艱苦樸素的良好習慣。

  關於交往,他力求擇善而交、淨化朋友圈。他說,"道不一樣不交,諛人者不交,恩怨顛倒者不交,不孝不悌者不交,落井下石者不交,德薄者不交……".讓我常常想到,社會即是江湖,往來形形色色,與人交往還需慎之又慎,時時刻刻都要守住底線。

  關於言談,他力求老成執重、不信口開河。他說,"道聽途說,聰明的人嘲笑你,無知的人為之驚駭。驚駭之人最終會弄明白你在騙他;嘲笑你的人看不起你,你再發誓他們也會懷疑".讓我常常想到,當今時代通訊便捷,手機在握,人人都是電臺,應對網絡流言、官場傳說,必須嘴上掛起一把鎖,學會辨別真假良莠。

  《曾國藩家書》洋洋灑灑數十萬言,品讀《家書》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雖然兩次讀它,感觸大不相同,但我理解的依舊比較膚淺。但我相信,隨著年齡增長、閱歷漸豐,等我再次品讀它的時候,必須還會有更多更新的感受。這些感受會更深刻、更透徹,能夠幫忙和指導我們的人生。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十六):

  假期裡,我閱讀了《曾國藩家書》,感受頗深。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過上了小康生活。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卻日益突出。人們能夠不惜重金付諸於孩子,給孩子買最好的服裝和玩具,讓孩子參加名目繁多的特長班,可是教育的效果卻不如人意,在相當一部分孩子的身上出現了信仰缺失、極度自我、道德淪喪、浮躁空虛的現象,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擔憂。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之後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能夠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時代的XXX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儘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並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終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此刻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薰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澱了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夢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裡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裡,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可是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幹部。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一個"辦事(幹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鹹(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掩卷深思,《曾國藩家書》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們為師者,為人父母者深思……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十七):

  近日,粗略讀了《曾國藩家書》,感慨良多。書中多寫曾公(雖從中學歷史中明白其乃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但總覺直呼其名多有不敬)在家信中與弟弟、兒子討論修身、處世、讀書、治軍之道。

  曾公家書跨度數十年,從未間斷,數量繁多,所記大至軍國之事,小至菜種秧苗,其中義理明晰,情感真摯,使人多有受益,這應當也是曾公家書成為經典的原因。經過家書,我看到了一個憂國憂民的大臣,一個嚴於律己的聖人、學識淵博的學者,一個仁愛慈祥的長輩,也對毛主席「獨服曾文正」有了一點理解。

  曾公家書中有一篇「應以慎獨主敬求仁習勞相勉」的,是曾公老年寫給侄子的信,信中講的是修身之道。

  「慎獨」,是指一個人獨居,無人監督時,也能嚴於律己。慎獨,要善惡分明,「好善如好色,惡惡如惡惡臭」;還要自我反省,「戒慎恐懼」、「善於寡慾」。做到了慎獨,就能夠做到無愧於心,神色泰然。

  「主敬」,是指恪守誠敬,不管人多人少、事情大小,都堅持恭敬的態度。主敬,要做到「內而專一純淨、外而整齊嚴肅」,出門就要像去見貴賓一樣。做到主敬,就能夠隨時堅持精神抖擻,意氣風發,進而身體強健。

  「求仁」,是指拋棄個人私利,對人寬仁,對愛護萬物。求仁,就要做到有職責感,要幫忙他人,使他人立,使他人達。做到仁,那麼人們就會高高興興地跟隨你了。

  「習勞」,是指身體力行地勞動,放棄追求安逸的生活。習勞,就要做自食其力,讓自我所做的事能對得住自我所受的穿衣飲食,這樣才會長久。

  以上四點,慎獨解決的是動力問題,主敬解決的是態度問題,求仁解決的是目的問題,習勞解決的是方法問題。對於自我來說,習勞就是要多做事,求仁就是要多做有意義的事,主敬就是要認認真真地做事,慎獨就是要經常反省,看看自我做了些什麼事,做的事有沒有意義,事情究竟做得怎樣。

  這段文字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不是那麼好理解,但正因如此,才讓自我有了動腦筋的機會,這應當就是其中的樂趣了。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十八):

  「漢奸,劊子手,賣國賊」是曾國藩載入史冊的評價。可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思想文化界出現了一個研究,評論曾國藩的熱潮。同一個人物,為什麼會引起截然相反的論斷曾國藩生活在中國社會翻天覆地變化的時代。我想,是激烈、尖銳、複雜的民族鬥爭把他推到風口浪尖的,造就了他複雜的思想和性格。他一生的活動對中國社會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有三個方面:戎馬生涯、開創實業和治學修身。溢美、苛求都不是我想說的。曾的功過還是留給思想更深刻的讀者去給予論斷。我想說的,是我再讀他的家書之後的,關於他家書中貫穿始終的「做老實人」的言語資料。

  曾國藩兄弟五人,他為老大。作為兄長,他全面負擔著弟弟們讀書做人,修身立世等方面的重任。他的家書中多次提到他祖父曾玉屏的治家遺訓。從處世為人、從政治事、謹守家風、保養身心等方面諄諄教誨,充分體現了他作為兄長的風範。「誨弟」篇中一種是專門寫給在家主持家務的澄弟,和曾國荃的。曾國藩堅持訓導弟弟們讀書做好人,拋開很多方面,這一點,讓我感動了很久,於是不由自主的想寫下來與我的同行朋友們共勉。我個人認為誰也不會有異議的。

  鹹豐八年正月,曾國藩給其弟曾國荃的信中說,做人還是要做個老實人。曾國藩自信自我本性是老實人,只因為世事滄桑看得多了,飽經世故,有時也多少用一點機巧權變,使自我學壞了。(呵呵,讀到那裡,我還是覺得這傢伙多少有給自我開脫的嫌疑)看看下句,又能理解了。他又說,實際上用這些技巧權變之術總不如人家得心應手,徒然讓人笑話,有什麼好處呢他反思自我,以為不如「將自家篤實的本質還我真面,復我固有」因為聰明人首先應是個老實人,一心向平實處努力。他奉勸弟弟儘早回復忠厚老實的本性,千萬不要走入技巧權變那條路,那會越走越卑下。他認為即使別人以巧詐待你,你仍舊以淳樸厚實待他,以真誠耿實待他,久而久之,人家有意見也會消除,如果一味勾心鬥角,互不相讓,那麼冤冤相報何時了。

  千秋功過任憑說,可是,上頭文字的內涵我想任何人都會為之感動的。這樣的家訓,這樣的教導。何時能過時何人有異議縱觀人類歷史,任何一個偉人都有他獨特的人格魅力,曾國藩不算偉人,可是,他的這些諄諄教誨理所當然地彰顯了這個人內心深處的做人修養。一讀深思,再讀就不由自主的被感動,以至於還想讀好多遍。直至深入此人的靈魂深處,有一個自我的量度。

  做老實人,真的是亙古不變的金科玉律。我此刻才越發想的深入了,因為曾國藩的家書,我想我會受此家訓,思考得更長久。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十九):

  曾國藩是晚清重臣,洋務運動的發起者之一,其思想在當時歷史環境下可謂是先進。我懷揣著敬意打開了這本書,讀了一些文章讓我深受感觸。

  一、努力。首先曾國藩提倡「多切磋」,這是他在家書中寫得最多的方面,有競爭才會有提高,僅有在不斷地競爭中才能發現缺點,彌補不足。對於我們學生來說競爭能激發出我內部的活力,同時應時刻要有憂患意識,刻苦學習,認真研究。要有敢為人先、不服輸的鬥志,抓住每一次能夠鍛鍊自我的機會。爭取完善自我各方面的缺陷,全面提高自我的綜合本事。

  二、沉穩。對於侄子他認為「戒燥戒惰,保家之道也」,此刻社會生活節奏變快,人們對物質需求越來越厲害。追求物質財富固然好,可是在追求物質的同時,有很多人變得很浮躁都想以最快的時間,最少的努力獲取最大的利益。由於這種思想的出現導致有很多人為了滿足物質財富而不擇手段,做出一些違背道德甚至觸犯法律的事情。所以此刻的人要學習這種戒躁戒惰的優良品質,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去實現自我的夢想,去譜寫自我的人生。作為一名大學生,我認為我們此刻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不必太過於關注自我吃的怎樣樣,穿的怎樣樣,只要能吃飽,穿的乾淨一點就能夠了,不必去攀比,安心學習。

  三、節儉。勤勞節儉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曾國藩告誡弟弟說「總以儉字為主,情義宜厚,用度宜儉,此居家居鄉之要決也」。

  此刻鋪張浪費現象很嚴重,據說我國一年浪費的糧食能夠養活好幾億人。再想想此刻還有一些國家的人吃不飽穿不暖,而我們每一天還這麼浪費實屬不該啊。有錢不等於揮霍,畢竟這糧食是農民用血汗種出來的,我們應當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首先對我自身而言,在吃飯的時候自我能吃多少就買多少,爭取做到不浪費糧食。在學習中,自我所用的練習本兩面都寫,衣服不破就不扔繼續穿。

  四、溫習。曾國藩教育弟弟學習要多溫習,在我看來這正是我要學習的地方,自我慢慢算來上大學已經將近三年了,自我也學了很多課程,此刻讓自我回憶起以前所學的知識幾乎是不可能了。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學完一門課程就將課本扔下,肯定不會去看第二遍所以忘記是必然的。這就是我學習的弊病,所以我要改變一些讀書的看法,在學校讀書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讀書,而是要為了學習知識掌握知識而讀書。時常拿起自我以前學過的一些課本溫故一下,慢慢將知識消化、吸收為自我所用。

  曾國藩的教育理論,直至今日仍然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作為新世紀的複合型人才,我相信只要付出,我必須能夠實現我的人生價值。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二十):

  說起曾國藩,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清朝的政治作風,想到的是他政治方面的成就。然而,其實他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即將崩潰傾倒的清王朝又延續了60多年,其功業無人能夠效仿。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蔣也是如此,他也證明一生中獨服曾國藩。蔣還把《曾國藩家書》作為黃埔軍校的教材來治軍育德。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此刻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薰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這是近代志士仁人膾炙人口公認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澱了一整套「守窮」的官場絕學。「窮為保官之道,窮為善身之道」這是他的一個信條,這信條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寫一副對聯「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來激勵自我,一生做個「文官不貪財,武官不怕死」的守窮廉政的好官。在家書裡能夠看出,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導和照顧好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

  他的家書講求人生夢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今人看來高不可攀的。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裡親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裡,認真地讀讀《曾國藩家書》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真是值得每個人一讀,尤其對當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數官宦之家盛可是三代,多因紈絝子弟的「文官愛財、武官怕死」丟了世襲蔭澤。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幹部。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毛澤東說他是一個「辦事(幹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是很準確的。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他寫出的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鹹豐、同治三個朝代的文壇,可謂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讀罷《曾國藩家書》,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還是敬佩!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