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用冷凝器及空調的製作方法
2023-10-25 19:12:02 4
專利名稱:空調用冷凝器及空調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空調用冷凝器及空調 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空調用冷凝器及空調。
背景技術:
[0002]申請號為200910014967. 4的專利公開文本提出了一種空調室外機冷凝器,該冷 凝器包括雙排發卡管、總進管,該總進管由上至下分為四路進管,雙排發卡管被分成分別與 進管連通的四條流通支路,以及分別與出液管連通的兩條匯流支路,從上至下依次配置為 第一流通支路、第二流通支路、第三流通支路、第四流通支路、第一匯流支路和第二匯流支 路,這樣,由第一流通支路與第二流通支路流出的冷媒需先流經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跨管後 方能流入第一匯流支路進行熱交換,容易增大冷媒的流動速度之差,換熱效果之差,不利於 提聞換熱效果。實用新型內容[0003]有鑑於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提高換熱效果的空調用冷凝器及 空調。[0004]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提出了一種空調用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具有散熱 片及安裝在該散熱片上的冷媒管,所述冷媒管包括進氣管、出液管以及連接在兩者之間的 多個發卡管,其特徵在於,所述多個發卡管被分成分別與所述進氣管連通的四條流通支路, 以及分別與所述出液管連通的兩條匯流支路,從上至下依次配置為第一流通支路、第二流 通支路、第一匯流支路、第三流通支路、第四流通支路、第二匯流支路,其中,所述第一流通 支路和第二流通支路分別與所述第一匯流支路連通,所述第三流通支路和第四流通支路分 別與所述第二匯流支路連通。[0005]採用這樣的空調用冷凝器,進氣管中的冷媒分四路流入所述四條流通支路中,一 部分冷媒分別流經位於上方的兩條流通支路並流入第一匯流支路匯合,另一部分冷媒分別 流經位於下方的兩條流通支路並流入第二匯流支路匯合,然後這兩部分冷媒混合併經由出 液管流出,這樣,緩和了四路冷媒的流動速度之差,換熱效果之差,有利於提高換熱效果。[0006]優選的,在所述散熱片上沿上下方向並排設有32個發卡管,每條所述流通支路具 有7個發卡管,每條所述匯流支路具有2個發卡管,所述第一流通支路包括位於內排最上方 的2個發卡管和位於外排最上方的5個發卡管;所述第二流通支路包括位於內排的從上向 下數第3 7個發卡管和位於外排的從上向下數第6 7個發卡管;所述第一匯流支路包括分 別位於內排和外排的從上向下數第8個發卡管;剩餘的16個發卡管分別構成所述第三流通 支路、第四流通支路和第二匯流支路。[0007]優選的,所述發卡管是外徑為7mm的內螺紋管,能夠在減少管路所使用的材料、減 少冷媒的填充量的情況下達到與現有技術相同的冷凝效果,如此,能夠降低冷凝器的製造 成本。[0008]優選的,所述散熱片的厚度為18. 186_,如此,能夠降低冷凝器的製造成本。[0009]本實用新型還提出了一種空調,其特徵在於,在所述空調上設有前述中任一項所述的空調用冷凝器。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空調用冷凝器的冷媒流通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詳細的說明。圖1為本實施方式涉及的空調用冷凝器的冷媒流通示意圖。空調用冷凝器具有散熱片,一般而言,該散熱片呈方形,其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具有規定的尺寸,其朝向迎風面的一側為外側,其朝向背風面的一側為內側。在本實施方式中,散熱片3的厚度為18. 186_。在散熱片的左側設置有左管板,在其右側設置有右管板,在散熱片上通過左管板與右管板等結構安裝著冷媒管,該冷媒管由進氣管1、多個發卡 管2、出液管等組成。其中,發卡管2大致可以這樣形成,將一根管彎成大致U形,之後將U形的內側端(相反於開口端)向垂直於U形所處的平面的方向彎折,從而大致形成一個「發卡」狀。相鄰發卡管2 —般通過彎管21相連通。本實施方式中,發卡管2共計有32個,這32個發卡管2在散熱片上並排設置,其位於散熱片內側的一排為內排,其位於散熱片外側的一排為外排。這些發卡管2被分成四條流通支路和兩條匯流支路。每條流通支路包括7個發卡管,每條匯流支路包括2個發卡管。具體地,如圖1所示,第一流通支路包括位於內排最上方的2個發卡管2和位於外排最上方的5個發卡管;第二流通支路包括位於內排的從上向下數第3 7個發卡管2和位於外排的從上向下數第6 7個發卡管2 ;第一匯流支路包括分別位於內排和外排的從上向下數第8個發卡管2 ;第三流通支路包括位於內排的從上向下數第擴10個發卡管2和位於外排的從上向下數第擴13個發卡管2;第四流通支路包括位於內排的第If 15個發卡管2,以及位於外排的第1Γ15個發卡管2 ;第二匯流支路包括位於最下方的兩個發卡管2。可見,四條流通支路和兩條匯流支路從上至下依次配置為第一流通支路、第二流通支路、第一匯流支路、第三流通支路、第四流通支路、第二匯流支路,且第一流通支路和第二流通支路分別與第一匯流支路連通,第三流通支路和第四流通支路分別與第二匯流支路連通。下面以冷媒的流動方式來說明上述各管路部件的連接結構進氣管I具有沿上下方向設置的分流管11,在該分流管11上沿上下方向間隔設置有與分流管11連通的四個進管。冷媒進入進氣管1,經過四個進管從而分別向上、向下流動。向上流動的冷媒,一部分依次流過第一流通支路的位於內排的2個發卡管2、位於外排的5個發卡管2,再經由與第一匯流支路連通的三通管流入第一匯流支路中;另一部分依次流過第二流通支路的位於內排的5個發卡管2、位於外排的2個發卡管2,再經由與第一匯流支路連通的三通管也流入第一匯流支路中;這兩部分冷媒依次流經位於內排的第8個發卡管2、位於外排的第8個發卡管2,並且在這兩個發卡管2中進行熱交換,然後混合後的這部分冷媒經由跨管流入出液管中。向下流動的冷媒,一部分依次流過第三流通支路的位於內排的2個發卡管2、位於外排的5個發卡管2,再經由與第二匯流支路連通的三通管流入第二匯流支路中;另一部分依次流過第四流通支路的位於內排的5個發卡管2、位於外排的2個發卡管2,再經由與第 二匯流支路連通的三通管也流入第二匯流支路中;這兩部分冷媒依次流經位於內排最下方 的發卡管2、位於外排最下方的發卡管2,並且在這兩個發卡管2中進行熱交換,然後混合後 的這部分冷媒經由跨管流入出液管中。[0017]向上流動的冷媒與向下流動的冷媒經過與出液管連接的三通管匯入出液管中,並 經由該出液管流出。一般地,出液管具有一定的長度以供向上流動的冷媒與向下流動的冷 媒相混合以進行熱交換。[0018]由於,第一匯流支路位於第一流通支路和第二流通支路的下方,能夠減小冷媒的 流速之差,有利於減小兩路冷媒的換熱效果之差,保證了整體的換熱效果,使整體換熱效果 較佳。[0019]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散熱片上設置32個發卡管2,發卡管2均採用外徑為 7mm的內螺紋銅管,散熱片的厚度為18. 186mm,採用這樣的設置參數,能夠在減少管路所使 用的材料、減少冷媒的填充量的情況下達到與現有技術相同的冷凝效果,如此,能夠降低冷 凝器的製造成本。[0020]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 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 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空調用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具有散熱片及安裝在該散熱片上的冷媒管,所述冷媒管包括進氣管、出液管以及連接在兩者之間的多個發卡管,其特徵在於,所述多個發卡管被分成分別與所述進氣管連通的四條流通支路,以及分別與所述出液管連通的兩條匯流支路,從上至下依次配置為第一流通支路、第二流通支路、第一匯流支路、第三流通支路、第四流通支路、第二匯流支路,其中,所述第一流通支路和第二流通支路分別與所述第一匯流支路連通,所述第三流通支路和第四流通支路分別與所述第二匯流支路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用冷凝器,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散熱片上沿上下方向並排設有32個發卡管,每條所述流通支路具有7個發卡管,每條所述匯流支路具有2個發卡管,所述第一流通支路包括位於內排最上方的2個發卡管和位於外排最上方的5個發卡管,所述第二流通支路包括位於內排的從上向下數第3 7個發卡管和位於外排的從上向下數第6 7個發卡管,所述第一匯流支路包括分別位於內排和外排的從上向下數第8個發卡管,剩餘的16個發卡管分別構成所述第三流通支路、第四流通支路和第二匯流支路。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用冷凝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發卡管是外徑為7mm的內螺紋管。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用冷凝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散熱片的厚度為18.186mm。
5.一種空調,其特徵在於,在所述空調上設有權利要求廣4中任一項所述的空調用冷凝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空調用冷凝器及空調,冷凝器具有散熱片及安裝在該散熱片上的冷媒管,冷媒管包括進氣管、出液管以及連接在兩者之間的多個發卡管,多個發卡管包括被分成分別與進氣管連通的四條流通支路,以及分別與出液管連通的兩條匯流支路,從上至下依次配置為第一流通支路、第二流通支路、第一匯流支路、第三流通支路、第四流通支路、第二匯流支路,其中,第一流通支路和第二流通支路分別與第一匯流支路連通,第三流通支路和第四流通支路分別與第二匯流支路連通,能夠緩和四路冷媒的流動速度之差,換熱效果之差,有利於提高換熱效果。
文檔編號F25B39/04GK202835939SQ20122053520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18日
發明者申偉傑, 賀世權, 吳洪金 申請人:海爾集團公司, 青島海爾空調器有限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