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提示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0-09 10:01:14 7
專利名稱:資料提示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資料提示裝置,該資料提示裝置具有基座、立設於基座的支柱和設置於支柱前端部的攝像機,利用攝像頭拍攝放置於基座的設置面上的文件、模型等資料,來將拍攝到的圖像輸出至電視監視器或者用投影儀投影至屏幕。
背景技術:
作為資料提示裝置的一個形式,在日本特開2011-119954號公報中公開了如下的資料提示裝置100,即,如圖18以及圖19所示,具有扁平的箱形的基座101、第一支柱102、第二支柱103以及攝像頭104,在第二支柱103的前端部組裝有攝像頭104。在該資料提示裝置中,通過第一軸以能夠使第一支柱在與基座的左側面重疊的收納位置和從基座以規定的立起角度向前傾斜的使用位置之間向前後方向轉動的方式,將第一支柱組裝在基座的左側面的前端部。另外,通過第二軸以能夠使第二支柱在與第一支柱的側面重疊的收納位置和從第一支柱的前端部向與第一支柱相同的方向延伸的使用位置之間向前後方向轉動的方式,將第二支柱組裝在第一支柱的前端部。攝像頭104由攝像頭基體部107和透鏡部形成,通過第三軸將攝像頭基體部以能夠向前後方向轉動的方式,組裝在第二支柱的前端部上。另外,通過第四軸將透鏡部以能夠向左右方向轉動的方式,組裝在攝像頭基體部上。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119954號公報。在使用該資料提示裝置時,使第一支柱從基座的左側面的前端部以規定的立起角度向前傾斜。並且,使第二支柱從第一支柱的前端部向與第一支柱相同的方向延伸。攝像頭與基座設置面大致平行,將透鏡朝向載置於基座設置面的基座前方區域的資料。在不使用資料提示裝置時,使第一支柱與基座的左側面重合,使第二支柱與第一支柱的側面重合,將攝像頭排列在基座的前表面的前方。根據該資料提示裝置,在不使用時能夠將裝置整體摺疊成緊湊的書籍形狀,因此容易保管和搬運。但是,現有的資料提示裝置在不使用時,將攝像頭排列在基座的前表面的前方,因此裝置整體在前後方向上的長度増加,從而相應地使裝置整體的體積增加。另外,通過第一軸將第一支柱組裝在基座的左側面,因此,在使用時使第一支柱從基座立起的情況下,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以及攝像頭等負載集中作用於基座的左側面。另夕卜,第一軸的一端固定在基座上,而另一端成為自由端,因此在使用時從基座立起的第一支柱會不穩定。因此,在拍攝中攝像頭容易向基座的左右方向晃動,從而拍攝圖像也可能晃動。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鑑於上述的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於提供在不使用時能夠緊湊地摺疊並且在使用時能夠防止因立起的支柱不穩定而引起的拍攝圖像的晃動的資料提示裝置。
技術方案I所記載的發明是一種資料提示裝置,具有基座、能夠轉動地立設於基座的支柱、安裝於支柱的前端的攝像頭,將上述攝像頭的透鏡部配置在放置於基座設置面上的資料的大致正上方,來利用攝像頭拍攝資料,其特徵在於,上述支柱由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構成;在基座的上表面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沿著基座的如後方向延伸的收納用凹部;第一軸架設在收納用凹部的前端部的兩側面之間,以使第一軸的兩端部固定在基座上;通過第一支撐軸組裝第一支柱,以使第一支柱能夠在倒伏於收納用凹部中的收納位置和從收納用凹部立起且從基座的前表面向前傾斜的使用位置之間沿著前後方向轉動;通過第二軸將第二支柱的基端部組裝在第一支柱的前端部上,以使第二支柱能夠在倒伏於第一支柱的前表面的收納位置和從第一支柱延伸的使用位置之間沿著前後方向轉動;通過第三軸將使攝像頭組裝在第二支柱的前端部上,以使攝像頭能夠在向與第二支柱相同的方向延伸的收納位置和透鏡部從第二支柱的前端部向前方突出的使用位置之間沿著前後方向轉動;在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以及攝像頭分別處於收納位置時,第二支柱和攝像頭倒伏於第一支柱的前表面上,並且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以及攝像頭容納於容納用凹部中,且第二支柱以及攝像頭的上表面與基座上表面大致處於同一面內。技術方案2記載的發明的特徵在於,在技術方案I記載的資料提示裝置中,上述攝像頭本分成攝像頭基體部和透鏡部;攝像頭基體部通過上述第三軸組裝在第二支柱的前端部上,透鏡部通過第四軸以能夠沿著左右方向轉動的方式組裝在攝像頭基體部上;在第一軸上設有第一保持單元,該第一保持單元使第一支柱相對於基座在規定的範圍內保持在任意的轉動角度;在第二軸上設有第二保持單元,該第二保持單元使第二支柱相對於第一支柱在規定的範圍內保持在任意的轉動角度;在第三軸上設有第三保持單元,該第三保持單元使攝像機相對於第二支柱在規定的範圍內保持在任意的轉動角度;在第四軸上設有保持單元,該保持單元使攝像機透鏡部相對於攝像頭基體在規定的範圍內保持在任意的轉動角度。在使用技術方案I記載的資料提示裝置來拍攝處於基座前方的基座設置面上的資料時,使第一支柱從收納用凹部立起並從基座的前表面向前傾斜,使第二支柱從第一支柱的前端部延伸,使透鏡部從第二支柱的前端部向前方突出,並且使透鏡朝向資料。另一方面,在不使用資料提示裝置時,使第二支柱和攝像頭倒伏於第一支柱的前表面,並且將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以及攝像頭容納於收納用凹部中。這樣,根據技術方案I記載的發明,能夠將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以及攝像頭容納於形成在基座的上表面中央部的收納用凹部中,攝像頭不會從基座露出,因此能夠緊湊地摺疊裝置。另外,將第一支柱組裝在形成於基座的中央部的收納凹部的前端部,因此能夠防止在使第一支柱立起時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以及攝像頭等負載集中作用於基座的左半部分或者右半部分的情況。另外,將支撐第一支柱的第一軸架設在收納用凹部的兩側面之間,來將第一軸的兩端部固定在基座上,因此能夠使第一支柱穩定地立起。因此,在使用時,能夠防止因立起的第一支柱不穩定而引起的拍攝圖像的晃動。根據技術方案2記載的發明,不僅能夠拍攝處於基座前方的基座設置面上的資料,還能夠拍攝處於基座如方的資料、處於基座的如方左側或者如方右側的資料、處於基座後面的基座設置面上的資料、處於基座後方的資料、處於基座的後方左側或者後方右側的資料等基座的如後左右的區域。
圖1是示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資料提示裝置的第一使用方式的立體圖。圖2是示出資料提示裝置的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示出資料提示裝置的第一支柱的分解立體圖。圖4是示出資料提示裝置的第一軸支撐機構的分解立體圖。圖5是示出資料提示裝置的第二軸支撐機構的分解立體圖。圖6是示出第二軸支撐機構的軸構件的分解立體圖。圖7是示出資料提示裝置的第三軸支撐機構和第四軸支撐機構的分解立體圖。圖8是示出資料提示裝置的第三軸支撐機構的分解立體圖。圖9是示出第三軸支撐機構的軸構件的分解立體圖。圖10是示出第四軸支撐機構的分解立體圖。圖11是示出資料提示裝置的第二使用方式的立體圖。圖12是示出資料提示裝置的第三使用方式的立體圖。圖13是示出資料提示裝置的第四使用方式的立體圖。圖14是示出資料提示裝置的第五使用方式的立體圖。圖15是示出資料提示裝置的第六使用方式的立體圖。圖16是示出摺疊資料提示裝置的過程的狀態的立體圖。圖17是示出摺疊了資料提示裝置的狀態的立體圖。圖18是示出現有的資料提示的使用方式的立體圖。圖19是示出摺疊了現有的資料提示裝置的裝置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基於
本發明,圖1示出了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資料提示裝置10。該資料提示裝置10具有基座11、第一支柱12、第二支柱13以及攝像頭14。基座11的俯視形狀為矩形的箱形。在基座11的上表面板Ila的中央部形成有槽狀的收納用凹部11b,該收納用凹部Ilb沿著基座11的前後方向延伸。在上表面板Ila的左半部分的後半部分排列有電源按鈕15、操作板19、變焦按鈕21、22和自動對焦按鈕23等,其中,在操作板19上排列有打開或關閉內置於攝像頭14中的照明燈16的照明開關17、使拍攝到的圖像旋轉的轉動按鈕18等,變焦按鈕21、22用於對攝像頭14的拍攝透鏡20進行變焦操作,自動對焦按鈕23用於對拍攝透鏡20進行自動對焦控制。另外,在基座11的背面板上配設有用於連接電視監視器、投影儀與資料提示裝置10的各種端子。在基座11的內部內置有:控制電路單元,用於對攝像頭進行變焦控制和自動對焦控制,還用於灰度控制;配重部,用於防止在使用時基座11因攝像頭14的重量倒下。如圖2所示,第一支柱具有下機架12a和上蓋12b,第一支柱的基端部通過第一軸支撐機構30,以能夠以軸心30a為支點向前後方向轉動的方式,組裝在收納用凹部I Ib的前端部。第二支柱13具有下機架13a和上蓋13b,第二支柱13的基端部通過第二軸支撐機構40,以能夠以軸心40a為支點向前後方向轉動的方式,組裝在第一支柱12的前端部。攝像頭14由攝像頭基體部24和透鏡部25形成,在透鏡部25的下表面配置有拍攝透鏡20。攝像頭基體部24具有下機架24a和上蓋24b。另外,透鏡部25具有下機架25a和上蓋25b。並且,攝像頭基體部24通過第三軸支撐機構50,以能夠以軸心50a為支點向前後方向轉動的方式,組裝在第二支柱13的前端部。另外,透鏡部25通過第四軸支撐機構60,以能夠以軸心60a為支點向左右方向轉動的方式,組裝在攝像機基體部24上。第一支柱12和第二支柱13都具有中空結構,在內部穿過有連接基座11內的控制電路單元和攝像頭14的配線。第一支柱12、第二支柱13以及攝像頭14的寬度尺寸設定為能夠容納於收納用凹部Ilb內的尺寸。另外,第一支柱12、第二支柱13以及攝像頭14的厚度設定為,能夠使第一支柱12和第二支柱13在重疊的狀態下容納於收納用凹部Ilb中,並且能夠使第一支柱12和攝像頭14在重疊的狀態下容納於收納用凹部Ilb中。如圖2以及圖3所示,第一軸支撐機構30具有左側託架31、右側託架32、螺栓33、按壓板34、碟形彈簧35、墊圈36、37、軸構件38。另一方面,在第一支柱12的下機架12a的基端部形成有左筒軸部12c和右筒軸部12d。如圖4所示,軸構件38具有軸部38a,在軸部38a的一端一體地設置有凸緣部38b和筒部38c,在另一端一體地設置有支板38d。在筒部38c的內周面形成有螺紋槽。在支板上形成有通孔38e。在左側託架31上形成有通孔31a。另外,在左側託架31的一端一體地形成有直角彎曲部31b,在直角彎曲部31b上形成有通孔31c。軸構件38的筒部38c經由墊圈37穿過左側託架31的直角彎曲部31b的通孔31c,在筒部38c上安裝墊圈36、碟形彈簧35、按壓板34,將螺栓旋裝在筒部38c的螺紋槽中,從而左側託架31和軸構件38組裝成一體。通過在左側託架31的通孔31a中穿過小螺釘,將左側託架31固定於基座11的收納用凹部Ilb的前端部的左側面附近。軸構件38的軸部38a穿過下機架12a的左側筒軸部12c,通過在支板38d的通孔38e中穿過小螺釘,從而將軸構件38固定於下機架12a的基端部上。在右側託架32上形成有通孔32a。另外,在右側託架32的一端一體地設置有直角彎曲部32b,在直角彎曲部32b上固定有軸部39。右側託架32的軸部39穿過下機架12a的右側筒軸部12d,通過在通孔32a中穿過小螺釘,將右側託架32固定於基座11的收納用凹部Ilb的前端部的右側面附近。第一軸支撐機構30的結構如上所述,第一支柱12以能夠以由軸部38a和軸部39形成的第一軸的軸心30a作為支點在收納位置和使用位置之間轉動的方式組裝在基座上,其中,上述收納位置指,如圖17所示的背面倒伏在收納用凹部Ilb的位置,上述使用位置指,如圖1所示的從基座11的前端部以規定的立起角度向前傾斜的位置。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支柱12的轉動角度的範圍設定為150度。另外,藉助在被碟形彈簧35施力的墊圈36和左側託架31的直角彎曲部31b之間產生的摩擦制動力,第一支柱12能夠在150度的範圍內保持在任意的立起角度。如圖5以及圖6所示,第二軸支撐機構40具有左側託架41、右側託架42、套筒43、軸構件44、碟形彈簧45、鉚接用環46。在第二支柱13的下機架13a的基端部形成有左側軸孔13c和右側軸孔13d。另一方面,在第一支柱的下機架12a的前端部形成有左側軸孔12e和右側軸孔12f。在左側託架41上一體地設置有筒部41a,在筒部41a的內周面形成有槽41b。另夕卜,在左側託架41上形成有通孔41c。在右側託架42上一體地設置有筒軸42a。另外,在右側託架上形成有通孔42b。如圖2所示,使第一支柱的前端部的左右的軸孔12e、12f和第二支柱的基端部的左右的軸孔13c、13d以排成一列的方式重合。然後,使左側託架41的筒部41a穿過下機架13a的軸孔13c和下機架12a的軸孔12e,通過在左側託架的通孔41c中穿過小螺釘,左側託架41固定於第二支柱13的基端部上。另外,使右側託架42的筒軸42a插入下機架13a的軸孔13d和下機架12a的軸孔12f,通過在右側託架42的通孔42b中穿過小螺釘,右側託架42與第二支柱13的基端部相連接。如圖6所示,軸構件44由大徑軸部44a、突出設置在大徑軸部44a的一端的小徑軸部44b、突出設置在大徑軸部44a的另一端的支板44c形成,在支板44c上形成有通孔44d。在套筒43的一端具有凸緣43a,在凸緣43a上形成有通孔43b。在套筒43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凸條43c。軸構件44的小徑軸部44b穿過套筒43的通孔43b,在穿過的小徑軸部44b上安裝碟形彈簧45,通過鉚接用環46防止碟形彈簧45從小徑軸部44b脫落。安裝有軸構件44的套筒43插入於左側託架41的筒部41a中,筒部41a的內周面的槽41b和套筒43的凸條43c相卡合,從而連接成一體。另外,通過在軸構件44的支板44c的通孔44d中穿過小螺釘,軸構件44固定於第一支柱12。第二軸支撐機構40的結構如上所述,第二支柱13組裝為能夠以由軸構件44形成的第二軸的軸芯40a作為支點在使用位置和收納位置之間轉動180度,其中,上述使用位置指,如圖1所示的向與第一支柱12相同的方向延伸的位置,上述收納位置指,如圖17所示的倒伏於第一支柱12的前面的位置。並且,套筒43的凸緣43b受到碟形彈簧45的作用力而相對於軸構件44的大徑軸部44a的端面處於壓力接觸狀態,藉助在凸緣43b和大徑軸部44a的端面之間產生的摩擦制動力,第二支柱13能夠在180度的範圍內保持在任意的轉動角度。如圖7以及圖8所示,第三軸支撐機構50具有左側託架51、右側託架52、軸構件53、套筒54、碟形彈簧55、鉚接用環56。另一方面,在第二支柱13的前端部形成有左側軸孔13e和右側軸孔13f。在攝像頭基體部24的下機架24a上形成有左側軸孔24c和右側軸孔24d。另外,在右側軸孔24d的外側形成有嵌合凹部24e。在左側託架51上形成有通孔51a,並且一體地設置有筒部51b。右側託架52具有軸孔52a,在軸孔52a的內周面形成有槽52b。如圖9所示,在軸構件53上一體地設置有大徑軸部53a、小徑軸部53b以及支板53c,在支板53c上形成有通孔53d。在套筒54的一端具有凸緣54a,在凸緣54a上形成有通孔54b。在套筒54的外周部形成有凸條54c。軸構件53的小徑軸部53b穿過套筒54的通孔54b,在小徑軸部53b上安裝碟形彈簧55,利用鉚接用環56防止碟形彈簧55脫落。如圖2所示,攝像頭基體部24的下機架24a的左側軸孔24c和第二支柱13的前端部的左側軸孔13e重合,下機架24a的右側軸孔24d和第二支柱13的前端部的右側軸孔13f重合。然後,使左側託架51的筒部51b穿過攝像頭基體部24的下機架24a的左側軸孔24c和第二支柱13的左側軸孔13e,通過在通孔51a中穿過小螺釘,左側託架51固定於下機架24a。右側託架52 —體地嵌合於下機架24a的嵌合凹部24e中。軸構件53的支板53c穿過右側託架52的軸孔52a,並從下機架24a的右側軸孔24d突出。通過在支板53c的通孔53d中穿過小螺釘,支板53c固定於第二支柱13。另外,套筒54安裝於右側託架52的軸孔52a中,通過使凸條54c與右側託架52的槽52b嵌合,套筒54和右側託架52連接成一體。第三軸支撐機構50的結構如上所述,攝像頭基體部24以由大徑軸部53a構成的第三軸的軸心50a作為支點,以能夠從圖1所示的位置向後方在180度的範圍內轉動的方式,組裝在第二支柱13的前端部。另外,由於受到碟形彈簧55的作用力,套筒54的凸緣54a與大徑軸部53a的端面處於壓力接觸狀態,藉助在凸緣54a和大徑軸部53a的端面之間產生的摩擦制動力,能夠使攝像頭基體部24在180度的範圍內保持在任意的轉動角度。如圖7、圖8以及圖10所示,第四軸支撐機構60具有前側託架61、筒軸62、後側託架63、C型環64。在透鏡部25的下機架25a上形成有透鏡孔25c和螺紋孔25d。在前側託架61上形成有通孔61a和軸孔61b。通過在通孔61a中穿過小螺釘,前側託架61固定於攝像頭基體部24的下機架24a。筒軸62由大徑軸部62a、小徑軸部62b以及小徑軸部62c形成,在小徑軸部62c上形成有環形槽62d。筒軸62的小徑軸部62b嵌合固定在前側託架61的軸孔61b中。在後側託架63上形成有通孔63a、63b和軸孔63c。筒軸62的小徑軸部62c以能夠旋轉的方式穿過後側託架63的軸孔63c,將C型環64嵌入於環形槽62d中,來防止小徑軸部62c從後側託架63脫落,筒軸62的大徑軸部62a的端面和後側託架63處於壓力接觸狀態。將小螺釘穿過通孔63b螺入於下機架25a的螺紋孔25d中,後側託架63固定於下機架25a。第四軸支撐機構60的結構如上所述,透鏡部25以由筒軸62構成的第四軸的軸心60a作為支點組裝在攝像頭基體部24,並且能夠向順時針方向在180度的範圍內轉動,向逆時針方向在120度的範圍內轉動。另外,藉助筒軸62的大徑軸部62a的端面與後側託架63處於壓力接觸狀態而產生的摩擦制動力,能夠使透鏡部25在規定的轉動範圍內保持在任意的轉動角度。本實施例的資料提示裝置10的結構如上所述,在使用該裝置10拍攝資料40時,將基座11設置在設置面上,利用連接軟線連接省略圖示的電視監視器和基座11,或者連接投影儀和基座11。圖1示出了利用該裝置10拍攝放置於基座11的前方的基座設置面上的資料70時的作為基本使用方式的第一使用方式。在該第一使用方式中,第一支柱12從收納用凹部Ilb轉動120度而立起,設置於從基座11的前表面向前傾斜的使用位置。第二支柱13設置於向與第一支柱12相同的方向延伸的使用位置。攝像頭14自第二支柱13的前端部彎折大致直角而設置於透鏡部25向前方突出的使用位置。在第一使用方式中,能夠通過攝像頭14拍攝放置於基座11的前方的基座設置面上的資料70。圖11示出了資料提示裝置10的第二使用方式。在第二使用方式中,使第一使用方式中的攝像頭14的透鏡部25向左方轉動大致90度。在第二使用方式中,能夠通過攝像頭14拍攝處於基座11的左方的風景、人物等。圖12示出了資料提示裝置10的第三使用方式。在第三使用方式中,使第一使用方式中的第二支柱13向前方轉動大致60度,並且使第一使用方式中的攝像頭14向後方轉動大致60度,使攝像頭14從第二支柱13的前端部向與第二支柱相同的方向延伸。根據第三使用方式,能夠通過攝像頭14拍攝放置於在第一使用方式中拍攝的資料70的前方的資料。圖13示出了資料提示裝置10的第四使用方式。在第四使用方式中,使第一使用方式中的第二支柱13向前方轉動大致150度,使第一使用方式中的攝像頭14向後方轉動大致60度。根據第四使用方式,與第一使用方式中的拍攝相比,能夠使拍攝透鏡20更接近放置於基座11的前方的基座設置面上的資料來進行拍攝。圖14示出了資料提示裝置10的第五使用方式。在第五使用方式中,使第一使用方式中的第一支柱12倒伏於基座11的收納用凹部Ilb中,使第一使用方式中的第二支柱13向前方轉動大致120度。並且,使第一使用方式中的攝像頭14向後方轉動大致120度。根據第五使用方式,能夠通過攝像頭14拍攝處於基座11的前方的風景、人物等。另外,第一支柱12、第二支柱13以及攝像頭14不超出基座11,因此可以縮小設置資料提示裝置10所需的空間。圖15示出了資料提示裝置10的第六使用方式。在第六使用方式中,使第一使用方式中的第一支柱12倒伏於基座11的容納用凹部Ilb中,使第一使用方式中的第二支柱13向前方轉動大致60度。並且,使第一使用方式中的攝像頭14向後方轉動大致120度,使透鏡部25轉動180度。根據第六使用方式,能夠拍攝放置於基座11的後方的基座設置面上的資料。圖16示出了摺疊資料提示裝置10時的過程中的情況。另外,圖17示出了將資料提示裝置10摺疊了的狀態。在摺疊資料提示裝置10時,使第一支柱12倒伏於基座11的收納用凹部Ilb中,使第二支柱13和攝像頭14倒伏於已經倒伏了的第一支柱12的前表面。第一支柱12、第二支柱13以及攝像頭14的厚度設定為,在如圖16所示那樣摺疊資料提示裝置10時,第二支柱13以及攝像機14的上表面與基座11的上表面板Ila大致處於同一面內。另外,第一支柱12、第二支柱13以及攝像頭14的長度尺寸設定為,在如圖17所示那樣摺疊了資料提示裝置10時,不從基座11的前端面或後端面超出。根據本實施例的資料提示裝置10,不僅能夠拍攝處於基座11的前方或者後方的基座設置面上的資料,還能夠拍攝處於基座11的前方、後方、左方或者右方的風景、人物
坐寸O根據本實施例的資料提示裝置10,能夠將第一支柱12、第二支柱13以及攝像頭14容納於形成於基座11的上表面中央部的收納用凹部Ilb中,第一支柱12、第二支柱13以及攝像頭14不從基座11超出,因此能夠緊湊地摺疊裝置10。在本實施例的資料提示裝置10中,將第一支柱12組裝在形成於基座11的中央部的收納凹部Ilb的前端部,因此能夠防止在第一支柱12立起時,第一支柱12、第二支柱13以及攝像頭14等負載集中作用於基座11的左半部分或者右半部分的情況。另外,將支撐第一支柱12的第一軸30a架設在收納用凹部Ilb的兩側面之間,來將第一軸30a的兩端部固定在基座11上,因此能夠使第一支柱12穩定地立起。因此,在使用時,能夠防止因立起的第一支柱12不穩定而引起的拍攝圖像的晃動。
權利要求
1.一種資料提示裝置,具有基座、能夠轉動地立設於基座的支柱、安裝於支柱的前端的攝像頭,將上述攝像頭的透鏡部配置在放置於基座設置面上的資料的大致正上方,來利用攝像頭拍攝資料,其特徵在於, 上述支柱由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構成, 在基座的上表面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沿著基座的前後方向延伸的收納用凹部, 第一軸架設在收納用凹部的前端部的兩側面之間,以使第一軸的兩端部固定在基座上, 通過第一支撐軸組裝第一支柱,以使第一支柱能夠在倒伏於收納用凹部中的收納位置和從收納用凹部立起且從基座的前表面向前傾斜的使用位置之間沿著前後方向轉動,通過第二軸將第二支柱的基端部組裝在第一支柱的前端部上,以使第二支柱能夠在倒伏於第一支柱的前表面的收納位置和從第一支柱延伸的使用位置之間沿著前後方向轉動,通過第三軸將攝像頭組裝在第二支柱的前端部上,以使攝像頭能夠在沿著與第二支柱相同的方向延伸的收納位置和透鏡部從第二支柱的前端部向前方突出的使用位置之間沿著前後方向轉動, 在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以及攝像頭分別處於收納位置時,第二支柱和攝像頭倒伏於第一支柱的前表面上,並且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以及攝像頭容納於容納用凹部中,且第二支柱以及攝像頭的上表面與基座上表面大致處於同一面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資料提示裝置,其特徵在於, 上述攝像頭被分成攝像頭基體部和透鏡部, 攝像頭基體部通過上述第三軸組裝在第二支柱的前端部上,透鏡部通過第四軸以能夠沿著左右方向轉動的方式組裝在攝像頭基體部上, 在第一軸上設有第一保持單元,該第一保持單元使第一支柱相對於基座在規定的範圍內保持在任意的轉動角度, 在第二軸上設有第二保持單元,該第二保持單元使第二支柱相對於第一支柱在規定的範圍內保持在任意的轉動角度, 在第三軸上設有第三保持單元,該第三保持單元使攝像機相對於第二支柱在規定的範圍內保持在任意的轉動角度, 在第四軸上設有保持單元,該保持單元使攝像機的透鏡部相對於攝像頭基體在規定的範圍內保持在任意的轉動角度。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在不使用時能夠緊湊地摺疊且在使用時能夠防止因立起的支柱(12、13)不穩定而引起的拍攝圖像的晃動的資料提示裝置(10)。將第一支柱(12)組裝在形成於基座(11)的中央部的收納凹部(11b)的前端部,能夠防止在使第一支柱(12)立起時,第一支柱(12)、第二支柱(13)及攝像頭(14)等負載集中作用於基座(11)的左半部分或者右半部分的情況。另外,將支撐第一支柱(12)的第一軸(30a)架設在收納用凹部(11b)的兩側面間,將第一軸(30a)的兩端部固定在基座(11)上。能夠使第一支柱(12)穩定地立起。因此,在使用時防止因立起的第一支柱(12)不穩定而引起的拍攝圖像的晃動。
文檔編號H04N5/225GK103152508SQ201210525820
公開日2013年6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7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7日
發明者古澤寬之, 土肥佑輔, 豆田浩志 申請人:愛而慕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