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定位能力的三環式偏光及減光鏡組的製作方法
2023-10-10 15:19:24

本實用新型是關於一種偏光及減光鏡組,尤指一種具定位能力的三環式偏光及減光鏡組,能令其中所設的二偏光鏡片,依使用者的需要,共同相對於相機鏡頭轉動,以在固定減光量的狀態下,調整偏光量,或彼此獨立地相對於相機鏡頭轉動,以調整減光量,進而有效提升使用上的方便性及實用性。
背景技術:
隨著數字科技的迅速發展,各種數字產品不僅在功效與性能上不斷提升,更隨著售價下降而逐漸普及化,茲以目前的數字相機為例,由於其具備實時顯像的優點,且採用數字方式儲存影像,不僅使消費者能便利地瀏覽及篩選所攝得的影像,尚方便消費者進行後續圖像處理及分享。基於前述諸多優勢,數字相機已獲得廣大消費者青睞,而在消費性數字產品中迅速竄紅,近年來,幾乎已到達人手一機的普及程度;於此同時,隨著數字相機市場的快速發展,也為周邊攝影器材的市場帶來了無限商機。
一般言,消費者在以數字相機進行攝像時,為能獲得各種不同的影像效果,常常會備有各種不同效果的濾鏡片,例如:柔焦鏡、星芒鏡、偏光鏡、減光鏡或各色濾鏡等。請參閱圖1所示,所述濾鏡片60能被組裝至一相機鏡頭51的前緣,且能隨該相機鏡頭51被安裝至一數字相機50,以在使用者利用該數字相機50進行攝像時,能獲得具有特殊效果的影像。雖然,隨著各種圖像處理軟體的進步,前述諸多濾鏡片逐漸被強大的數字科技所取代,惟,其中偏光鏡與減光鏡至今仍十分難以被取代。顧名思義,減光鏡是一種可減低光通過率的濾鏡,一般言,根據光通過率的高低,減光鏡可被區分成數個不同規格。消費者可依拍攝時的實際需求,在鏡頭上加裝單一或多個不同規格的減光鏡,以適當地降低通過鏡頭的光線量,以便能在光源較強的環境下進行拍攝,或便於操作特殊的拍攝技巧(如:利用搖黑卡的方式在高反差的環境下獲得均勻曝光)。偏光鏡是根據光線的偏振原理製造的一種濾鏡片,其具有平行排列的柵狀晶體,轉動偏光鏡並調整其柵狀晶體的角度,便能調節特定偏振角度的光線的通過量。當消費者在鏡頭上加裝偏光鏡並適當地調整偏光鏡的角度時,便能有效消除物體表面(如:水面、櫥窗玻璃或植物葉片表面)的反光,並獲得理想的拍攝效果。
傳統上,由於特定規格的減光鏡是對應於特定程度的光通過率,因此,消費者必須分別選購併攜帶不同規格的減光鏡,以便能因應不同拍攝環境的光線強度,在鏡頭上分別加裝不同規格的減光鏡。前述作法,不僅對消費者造成購買成本上的負擔,且在攜帶上亦十分不便,此外,由於消費者必須反覆拆裝替換減光鏡,更大幅降低了消費者操作相機的便利性。雖然,傳統上的偏光鏡本身亦可達到一定程度的減光效果,惟,偏光鏡畢竟不是專為減光功能所設計的濾鏡片,因此無法直接取代減光鏡,再者,為了因應不同拍攝環境的光線強度,消費者在使用偏光鏡時,仍時常需要搭配不同規格的減光鏡進行拍攝。
為改善前述缺點,創作人曾開發出一種名為「多環可調式偏光減光鏡」,且以其技術方案獲得中國臺灣第M436852號新型專利權。前述多環可調式偏光減光鏡實乃一「三環式的偏光減光鏡組」,包括一固接框架、一第一樞接框架及一第二樞接框架,其中,該固接框架的一端能被固定至相機鏡頭的前緣;該第一樞接框架的內固設有一第一偏光鏡片,該第一樞接框架的一端能與該固接框架的另端相樞接;該第二樞接框架的內固設有一第二偏光鏡片,該第二樞接框架的一端能與該第一樞接框架的另端相樞接。由於,該第一樞接框架及該第二樞接框架能分別彼此獨立地相對於相機鏡頭轉動,進而使其內固設的該第一偏光鏡片及該第二偏光鏡片能彼此相對旋轉,如此,消費者即可通過分別轉動各該第一樞接框架及第二樞接框架,以調整各該第一偏光鏡片及第二偏光鏡片的偏振角度,且通過改變所述偏光鏡片間偏振角度的夾角大小,調節入射光的通過率,進而據以實現利用單一鏡組,快速且有效調整不同減光量大小的攝像效果。應用該技術方案的產品一問世,旋即受到廣大攝影愛好者的矚目,且迅速獲得市場上良好的迴響。雖然,相較於傳統的各式濾鏡片,前述「三環式的偏光減光鏡組」在便利性與實用性上皆有顯著提升,然而,創作人並不以此自滿,仍期盼能進一步設計出更具便利性與實用性的偏光及減光鏡組,以回饋廣大的攝影同好。
長久以來,創作人除了親自使用該「三環式的偏光減光鏡組」外,更積極地與相關同好分享各種攝影心得與經驗,在前述過程中發現,雖然前述「三環式的偏光減光鏡組」不僅令消費者能自由地調節入射光的通過率,且同時具備偏光鏡篩選特定偏振光的功效,惟,消費者在大多數的攝像環境下,並無需調整減光量,而僅欲調節特定偏振角度的光線的通過量,以期能有效消除被攝景物表面(如:水面、櫥窗玻璃或植物葉片表面)的反光,而獲得理想的拍攝效果,然而,在使用前述「三環式的偏光減光鏡組」調節偏光量時,卻因該第一樞接框架及該第二樞接框架能分別彼此獨立地相對於相機鏡頭轉動,且二者彼此相鄰,導致在轉動該第一樞接框架(或該第二樞接框架)時,極易誤觸該第二樞接框架(或該第一樞接框架),或無法令該第一樞接框架與該第二樞接框架保持穩定的同步轉動,使得所述偏光鏡片間偏振角度的夾角大小始終無法保持在一固定值,造成減光量無法維持在一預期的固定減光量,而損及攝像質量及其效果。
據此,如何設計出一種具定位能力的三環式偏光及減光鏡組,不僅能保有前述偏光減光鏡組所具備的便利性,尚令其中所設的二偏光鏡片,能依使用者的需要,共同相對於相機鏡頭轉動,以在固定減光量的狀態下,調整偏光量,或彼此獨立地相對於相機鏡頭轉動,以調整減光量,進而有效提升使用上的實用性,即成為本實用新型在此亟欲探討的一重要課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鑑於傳統濾鏡片或前述偏光減光鏡組在購買成本上、攜帶上及使用上等諸多方面皆有尚待改進的缺陷,創作人根據多年來投身相關產業所獲得的知識,及做為一個專業攝影人所累積的豐厚經驗,經過多次設計與改良,終於開發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具定位能力的三環式偏光及減光鏡組,期能通過本實用新型,一舉改善前述各種缺陷,以便能將更具便利性與實用性的偏光及減光鏡組,提供予廣大的攝影同好。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具定位能力的三環式偏光及減光鏡組,包括一固接框架、一第一樞接框架及一第二樞接框架,其中,該固接框架的一端沿軸向凸設有一螺接環,該螺接環能與一相機鏡頭的前緣相螺接成一體,以使該固接框架能被固定至該相機鏡頭的前緣,該固接框架上鄰近另端的內緣設有一第一樞接凹槽;該第一樞接框架的一端沿軸向凸設有一第一樞接環,該第一樞接環的徑向外緣設有一第一樞接凸緣,該第一樞接凸緣及第一樞接凹槽能相互嵌卡且彼此樞接成一體,該第一樞接框架內對應於中空狀的位置固設有一第一偏光鏡片,以使該第一偏光鏡片能隨著該第一樞接框架而相對於該相機鏡頭轉動,該第一樞接框架上鄰近另端的內緣設有一第二樞接凹槽,該第一樞接框架另端的端面至少設有一第一嵌卡部;該第二樞接框架的一端沿軸向凸設有一第二樞接環,該第二樞接環的徑向外緣設有一第二樞接凸緣,該第二樞接凸緣及該第二樞接凹槽能相互嵌卡且彼此樞接成一體,該第二樞接框架內對應於中空狀的位置固設有一第二偏光鏡片,以使該第二偏光鏡片能隨著該第二樞接框架而相對於該相機鏡頭轉動,該第二樞接框架上至少設有一第二嵌卡部,該第二嵌卡部能與對應的該第一嵌卡部相嵌卡或分離。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該第二樞接框架上對應於該第二嵌卡部的部位的徑向厚度是大於其它部位的徑向厚度,以形成一撥動部,方便使用者以手指撥動,據以轉動該第二樞接框架,令該第二樞接框架能相對於該第一樞接框架轉動,以快速且有效地調整該第一偏光鏡片及該第二偏光鏡片間偏振角度的夾角大小,精準地調整所需的減光量。
本實用新型的再一目的,是該固接框架的徑向外緣表面是呈粗糙面,以方便使用者以手指抓持,據以轉動該固接框架;該第二樞接框架的徑向外緣表面是呈光滑面,以避免使用者轉動該第一樞接框架時誤動到該第二樞接框架,該第二樞接框架另端的端面則是呈粗糙面,方便使用者以手指撥動,據以轉動該第二樞接框架,以精準地調整所需的減光量。
本實用新型的又一目的,該第一嵌卡部是一凸起部,該凸起部是凸設在該第一樞接框架另端的端面,該第二嵌卡部是一凹陷部,該凹陷部是凹設在該第二樞接框架一端的周緣。
本實用新型的又另一目的,該第一嵌卡部是一凸起部,該凸起部是凸設在該第一樞接框架另端的端面,該第二嵌卡部是一凹陷部,該凹陷部是凹設在該第二樞接框架一端的端面。
本實用新型的又另一目的,該第一嵌卡部是一凹陷部,該凹陷部是凹設在該第一樞接框架另端的端面,該第二嵌卡部是一凸起部,該凸起部是凸設在該第二樞接框架一端的端面。
如此,在大多數無需調整減光量的攝像環境下,使用本實用新型的三環式偏光及減光鏡組時,僅需令該第二嵌卡部與對應的該第一嵌卡部相嵌卡,該第二樞接框架及該第一樞接框架即能定位成一體,進而令其中所設的該第一偏光鏡片及該第二偏光鏡片間偏振角度的夾角大小,維持在入射光的最大通過率(即,最小的減光量)的狀態下,共同相對於該相機鏡頭轉動,以調整其偏光量,使其適用於大多數無需調整減光量的攝像環境,且不致因相機的搖擺動作而偏離該最小減光量;反之,在少數需特別調整減光量的攝像環境下,則僅需使該第二嵌卡部與對應的該第一嵌卡部相分離,令該第二樞接框架及該第一樞接框架彼此獨立地相對於該相機鏡頭轉動,即能快速且有效地調整該第一偏光鏡片及該第二偏光鏡片間偏振角度的夾角大小,以大幅度地調整減光量,使其符合少數特殊的強光攝像環境。
附圖說明
為使審查員能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結構及其功效,做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以下結合實施例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後,其中:
圖1為已知偏光及減光鏡組應用於一相機的爆炸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一較佳實施例的爆炸立體示意圖;
圖3為前述實施例的爆炸剖面示意圖;
圖4為前述實施例的組立前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另一較佳實施例的組立前視圖;及
圖6為本實用新型又一較佳實施例的組立前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具定位能力的三環式偏光及減光鏡組,請參閱圖2及圖3所示,該偏光及減光鏡組10是被應用至一相機鏡頭51(如圖1所示),且能隨該相機鏡頭51被安裝至一相機50(如圖1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一較佳實施例中,該偏光及減光鏡組10包括一固接框架11、一第一樞接框架12及一第二樞接框架13,其中,該固接框架11是一呈中空狀的圓形框架,其一端沿軸向凸設有一螺接環111,該螺接環111的徑向外緣設有螺牙,該螺接環111的螺牙能與該相機鏡頭51前緣凹設的螺牙相螺接成一體,以使該固接框架11能被固定至該相機鏡頭51的前緣,該固接框架11上鄰近另端的內緣設有一第一樞接凹槽112;第一樞接框架12是一呈中空狀的圓形框架,其一端沿軸向凸設有一第一樞接環121,該第一樞接環121的徑向外緣設有一第一樞接凸緣1211,該第一樞接凸緣1211及第一樞接凹槽112能藉該第一樞接框架12及該固接框架11本身結構的彈性及變形,相互嵌卡且彼此樞接成一體,該第一樞接框架12內對應於中空狀的位置固設有一第一偏光鏡片A,以使該第一偏光鏡片A能隨著該第一樞接框架12而相對於該相機鏡頭51轉動。
復請參閱圖2及圖3所示,該第一樞接框架12上鄰近另端的內緣設有一第二樞接凹槽122,該第一樞接框架12另端的端面至少設有一第一嵌卡部125;該第二樞接框架13是一呈中空狀的圓形框架,其一端沿軸向凸設有一第二樞接環131,該第二樞接環131的徑向外緣設有一第二樞接凸緣1311,該第二樞接凸緣1311及該第二樞接凹槽122能由該第二樞接框架13及第一樞接框架12本身結構的彈性及變形,相互嵌卡且彼此樞接成一體,該第二樞接框架13內對應於中空狀的位置固設有一第二偏光鏡片B,以使該第二偏光鏡片B能隨著該第二樞接框架13而相對於該相機鏡頭51轉動。
此外,該第二樞接框架13上至少設有一第二嵌卡部135,該第二嵌卡部135能與對應的該第一嵌卡部125相嵌卡,而令該第二樞接框架13及該第一樞接框架12成為一體,共同相對於該相機鏡頭51轉動,或該第二嵌卡部135能與對應的該第一嵌卡部125相分離,而令該第二樞接框架13及該第一樞接框架12彼此獨立地相對於該相機鏡頭51轉動。
如此,在大多數無需調整減光量的攝像環境下,使用本實用新型的三環式偏光及減光鏡組10時,僅需令該第二嵌卡部135與對應的該第一嵌卡部125相嵌卡,該第二樞接框架13及該第一樞接框架12即能被定位成一體,進而令其中所設的該第一偏光鏡片A及該第二偏光鏡片B間偏振角度的夾角大小,維持在入射光的最大通過率(即,最小的減光量)的狀態下,共同相對於該相機鏡頭51轉動,以調整其偏光量,使其適用於大多數無需調整減光量的攝像環境,且不致因相機50的搖擺或誤觸該第二樞接框架13,而偏離該最小減光量;反之,在少數需特別調整減光量的強光攝像環境下,則僅需使該第二嵌卡部135與對應的該第一嵌卡部125相分離,令該第二樞接框架13及該第一樞接框架12能彼此獨立地相對於該相機鏡頭51轉動,即能快速且有效地調整該第一偏光鏡片A及該第二偏光鏡片B間偏振角度的夾角大小,以大幅度地調整減光量,使其符合少數特殊的強光攝像環境。
在本實用新型的前述實施例中,請參閱圖3及圖4所示,為方便使用者以手指撥動該第二樞接框架13,而令該第二樞接框架13能相對於該第一樞接框架12轉動,以快速且有效地調整該第一偏光鏡片A及該第二偏光鏡片B間偏振角度的夾角大小,精準地調整所需的減光量,該第二樞接框架13上對應於該第二嵌卡部135的部位的徑向厚度T1是大於其它部位的徑向厚度T2,以形成一撥動部137,方便使用者以手指撥動該撥動部137,據以轉動該第二樞接框架13。另,在本實用新型的前述實施例中,復請參閱圖1、圖2及圖4所示,該固接框架11的徑向外緣表面是呈粗糙面116,以方便使用者以手指抓持,據以轉動該固接框架11,以使該固接框架11能穩定地固定至該相機鏡頭51的前緣。此外,為避免使用者轉動該第一樞接框架12時誤動到該第二樞接框架13,該第二樞接框架13的徑向外緣表面是呈光滑面,僅該撥動部137的徑向外緣表面是呈粗糙面(圖中未示),該第二樞接框架13另端的端面則是呈粗糙面136,以方便使用者以手指撥動該第二樞接框架13另端端面上的該粗糙面136,進而使該第二樞接框架13及其上的該第二偏光鏡片B能相對於該第一樞接框架12及其上的該第一偏光鏡片A轉動,精準地調整該第一偏光鏡片A及該第二偏光鏡片B間偏振角度的夾角大小,以在少數特殊的強光攝像環境下,精準地調整所需的減光量。
在本實用新型的前述實施例中,復請參閱圖2、圖3及圖4所示,該第一樞接框架12上相互對稱的二位置分別設有該第一嵌卡部125,該第二樞接框架13上相互對稱的二位置分別設有該第二嵌卡部135,以在所述第一嵌卡部125與所述第二嵌卡部135相互嵌卡時,該第一樞接框架12與該第二樞接框架13間的嵌卡作用力更為均勻且穩定。另,該第二樞接框架13的內徑可大於該第一樞接框架12的內徑,且該第二偏光鏡片B的外徑可大於該第一偏光鏡片A的外徑,以使該偏光及減光鏡組10能更適合被安裝至一廣角鏡頭(附圖未顯示),而不致在該廣角鏡頭所擷取的影像畫面上產生暗角等問題。
此外,在本實用新型的前述實施例中,請參閱第4及5圖所示,該第一嵌卡部可為第4及5圖所示的一凸起部125、225,該凸起部125、225是分別凸設在該第一樞接框架12、22另端的端面,該第二嵌卡部可為圖4及圖5所示的一凹陷部135、235,該凹陷部135、235是分別凹設在該第二樞接框架13、23一端的周緣。在本實用新型的前述實施例中,復請參閱圖2及圖3所示,該第一偏光鏡片A及該第二偏光鏡片B是分別通過一固定環框124、134,而被固定至該第一樞接框架12及第二樞接框架13內,惟,本實用新型並不以此為限,該第一偏光鏡片A及該第二偏光鏡片B亦可通過其他配置方式,而被分別固定至該第一樞接框架12及第二樞接框架13,合先敘明。
如此,如圖1-圖5所示,在大多數無需調整減光量的攝像環境下,僅需令該凹陷部135、235分別與對應的該凸起部125、225相嵌卡,該第二樞接框架13、23及該第一樞接框架12、22即能定位成一體,進而令其中所設的該第一偏光鏡片A及該第二偏光鏡片B間偏振角度的夾角大小,維持在入射光的最大通過率(即,最小的減光量)的狀態下,共同相對於該相機鏡頭51轉動,以調整其偏光量,使其能適用於大多數無需調整減光量的攝像環境;反之,在少數需特別調整減光量的攝像環境下,則僅需使該凹陷部135、235分別與對應的該凸起部125、225相分離,令該第二樞接框架13、23及該第一樞接框架12、22彼此獨立地相對於該相機鏡頭51轉動,即能快速且有效地調整該第一偏光鏡片A及該第二偏光鏡片B間偏振角度的夾角大小,以大幅度地調整減光量。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中,復請參閱圖2及圖6所示,該第一嵌卡部325是一凸起部,該凸起部是凸設在該第一樞接框架32另端的端面,該第二嵌卡部335是一凹陷部,該凹陷部是凹設在該第二樞接框架33一端的端面,以在該第一嵌卡部325與對應的該第二嵌卡部335相嵌卡,使該第一樞接框架32與該第二樞接框架33定位成一體時,能令其中所設該第一偏光鏡片A及該第二偏光鏡片B間偏振角度的夾角大小,維持在入射光的最大通過率(即,最小的減光量)的狀態,共同相對於該相機鏡頭51轉動,以調整其偏光量;反之,在該第一嵌卡部325與對應的該第二嵌卡部335相分離的狀態下,則令該第一樞接框架32及該第二樞接框架33能彼此獨立地相對於該相機鏡頭51轉動,有效地調整該第一偏光鏡片A及該第二偏光鏡片B間偏振角度的夾角大小,以調整減光量。
惟,本實用新型在實際施作時,並不局限於此,在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實施例中,復請參閱圖6所示,該第一嵌卡部325是一凹陷部,該凹陷部是凹設在該第一樞接框架32另端的端面,該第二嵌卡部335是一凸起部,該凸起部是凸設在該第二樞接框架33一端的端面,亦能令該第一偏光鏡片A及該第二偏光鏡片B實現同步調校偏光量及分別調校減光量的效果。
如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若干較佳實施例,惟,本實用新型所主張的權利範圍,並不局限於此,凡熟悉該項技術的人士,依據本實用新型所揭露的技術內容,可輕易思及的等效變化,均應屬不脫本實用新型所欲主張保護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