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控電動防盜報警鎖的製作方法
2023-10-10 09:20:49 1
專利名稱:遙控電動防盜報警鎖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遙控電動防盜報警鎖。
背景技術:
現有的電動車鎖在使用過程中存在以下不足鎖車時,電動鎖的鎖舌經常會受車輪輻條的阻擋在而無法插入兩副條之間,從則,無法將摩託車鎖定。出現上述情況時,車主需要在停車後,仔細調整車輪的位置,確保鎖舌伸出後可插入輻條之間,從而,使得操作更加繁瑣,失去了電動鎖使用方便、操作快捷的意義。而且,一旦鎖舌受車輪輻條阻擋,會對電動鎖的電機造成損害,直接影響電機的使用壽命。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遙控電動防盜報警鎖,它可實現無論車輪與電動鎖的位置關係如何,都可直接鎖車,而無須車主調整車輪的位置。直正體現出電動鎖方便快捷的優點。從而,可解決現在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為實現上述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遙控電動防盜報警鎖,包括外管,外管的後端設有端蓋;外管內固定安裝電動機,活動安裝內管;電動機的輸出軸上安裝絲槓;內管的前端伸出外管外,內管的後端設有擋板;內管內安裝活動頭和彈簧,活動頭的前端伸出內管外,活動頭的後端設有限位板;彈簧的前端與限位板接觸,彈簧的後端與擋板接觸;絲槓的前端位於內管內,並且,絲槓與擋板螺紋連接;內管與外管之間安裝導向機構;外管內安裝控制電路板,控制電路板通過導線與電動機連接。為了進一步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還可以採用以下技術方案所述導向機構由導向槽和導向塊構成;外管的內壁上沿外管軸線方向開設導向槽,內管的外周設有導向塊,導向塊與導向槽配合。所述外管的前部內側設有限位環;內管的外周設有限位凸沿;限位凸沿與限位環配合。所述控制電路板位於電動機與端蓋之間。所述絲槓的外周設有後擋板,後擋板位於內管外,擋板的後端設有後擋塊,後擋塊與後擋板對應。所述絲槓的外周設有前擋板,前擋板位於內管內;擋板的內壁設有前擋塊,前擋塊與前擋板對應。所述外管的外周活動安裝車鎖墊板,車鎖墊板上安裝外夾板;外管的外周安裝兩根U型杆,兩根U型杆位於車鎖墊板的兩側,兩根U型杆分別與內夾板連接,內夾板與外夾板配合能使外管固定於摩託車上。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它的鎖舌由內管和活動頭構成,活動頭可相對內管伸縮。若鎖舌伸出後活動頭觸到車輪輻條,活動頭會在輻條的阻擋作用下收入內管內;一旦有盜車者移動摩託車時,車輪必然轉動,活動頭可彈出,插入輻條之間,將車輪鎖定。另外,控制電路板位於外管內。電動機通過控制電路板為其供電,可有效防止盜車者無法控制電動鎖的電機反轉解鎖,防盜安全性更高。本實用新型還具有結構簡潔緊湊、製造成本低廉和使用簡便的優點。
圖I是本實用新型所述遙控電動防盜報警鎖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沿圖I的A-A線剖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沿圖2的B-B線剖視放大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I外管2內管3活動頭4端蓋5擋板6限位板7電動機8控制電路板9輸出軸10絲槓11後擋板12前擋板13後擋塊14前擋塊15導向槽16導向塊17限位凸沿18彈簧19內管限位凸臺20內管通孔21限位環22外管通孔23內夾板24U型杆25外夾板26車鎖墊板27減振器28螺母。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遙控電動防盜報警鎖,包括外管I。如圖2所示,外管I的後端 設有端蓋4。外管I內固定安裝電動機7,活動安裝內管2。內管2僅能沿外管I往復直線運動。電動機7的輸出軸9上安裝絲槓10。內管2的前端伸出外管I外,內管2的後端設有擋板5。內管2內安裝活動頭3和彈簧18。活動頭3的前端伸出內管2外,活動頭3的後端設有限位板6。彈簧18的前端與限位板6接觸,彈簧18的後端與擋板5接觸。彈簧18為活動頭3提供預緊力。絲槓10的前端位於內管2內,並且,絲槓10與擋板5螺紋連接。內管2與外管I之間安裝導向機構,導向機構防止內管2相對外管I轉動。外管I內安裝控制電路板8,控制電路板8通過導線與電動機7連接。內管2和活動頭3連接構成鎖舌。安裝時,將外管I與摩託車的減振器27連接固定,使活動頭3朝向車輪方向。將控制電路板8的導線由端蓋4內引出,與摩託車電瓶連接。鎖車時,用遙控器向控制電路板8發出指令。控制電路板8通過導線對電動機7供電,使絲槓10正轉,絲槓10與擋板5配合,驅動內管2沿外管I向外移動。若鎖舌位於輻條之間,活動頭3和內管2可插入輻條之間將車輪直接鎖定;若鎖舌恰巧頂到輻條上,活動頭3會在輻條的阻擋下收縮入內管2內,同時壓縮彈簧18,待有人移動摩託車時,車輪轉動,輻條與活動頭3分離後,活動頭3在彈簧18的作用下瞬間插入兩輻條間將車輪鎖定。整個鎖車過程,車主無須動手調整車輪,只需點擊遙控器開關。如圖2所示,所述導向機構可由導向槽15和導向塊16構成。外管I的內壁上沿外管I軸線方向開設導向槽15。內管2的外周設有導向塊16,導向塊16與導向槽15配合。所述的導向機構也可以是導杆和滑套構成,滑套與內管2連接,導杆與外管I連接,滑套與導杆滑動配合。為防止內管2由外管I內脫出,同時提高內管2的抗彎能力。如圖2所示,所述外管I的前部內側設有限位環21。內管2的外周設有限位凸沿17。限位凸沿17與限位環21配合,可限定內管2伸出的距離。為有效保護控制電路板8,防止盜車者對控制電路板8進行非法操作,如圖2所示,所述控制電路板8位於電動機7與端蓋4之間。為防止擋板5移至絲槓10後部時,擋板5與絲槓10之間抱死。如圖2所示,所述絲槓10的外周設有後擋板11。後擋板11位於內管2外。擋板5的後端設有後擋塊13,後擋塊13與後擋板11對應。當擋板5移至絲槓10後部時,後擋塊13和後擋板11配合限位。為防止擋板5移至絲槓10前端時,擋板5與絲槓10之間抱死。所述絲槓10的外周設有前擋板12,前擋板12位於內管2內。擋板5的內壁設有前擋塊14,前擋塊14與前擋板12對應。當擋板5移至絲槓10前部時,前擋塊14和前擋板12配合限位。如圖I所示,所述外管I的外周活動安裝車鎖墊板26,車鎖墊板26上安裝外夾板25。外管I的外周安裝兩根U型杆24,兩根U型杆24位於車鎖墊板26的兩側,兩根U型杆24分別與內夾板23連接,內夾板23與外夾板25配合能使外管I固定於摩託車上。為拆裝方便,U型杆24與內夾板23通過螺母28連接固定。具體安裝時,先將螺母28取下,使U型杆24與內夾板23分尚;再如圖I所不,將車鎖墊板26與外管I配 合,並將兩根U型杆24套於外管I的外周;最後,將外夾板25和內夾板23分別扣合於減振器27外周,並將螺母28與U型杆24連接固定。外管I通過內夾板23和外夾板25夾緊固定於減振器27上。本實用新型未詳盡描述的部分均為公知技術。
權利要求1.遙控電動防盜報警鎖,其特徵在於包括外管(1),外管(I)的後端設有端蓋(4);夕卜管(I)內固定安裝電動機(7),活動安裝內管(2);電動機(7)的輸出軸(9)上安裝絲槓(10);內管(2)的前端伸出外管(I)外,內管(2)的後端設有擋板(5);內管(2)內安裝活動頭(3)和彈簧(18),活動頭(3)的前端伸出內管(2)外,活動頭(3)的後端設有限位板(6);彈簧(18)的前端與限位板(6)接觸,彈簧(18)的後端與擋板(5)接觸;絲槓(10)的前端位於內管(2)內,並且,絲槓(10)與擋板(5)螺紋連接;內管(2)與外管(I)之間安裝導向機構;夕卜管(I)內安裝控制電路板(8 ),控制電路板(8 )通過導線與電動機(7 )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遙控電動防盜報警鎖,其特徵在於所述導向機構由導向槽(15)和導向塊(16)構成;外管(I)的內壁上沿外管(I)軸線方向開設導向槽(15),內管(2)的外周設有導向塊(16),導向塊(16)與導向槽(15)配合。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遙控電動防盜報警鎖,其特徵在於所述外管(I)的前部內側設有限位環(21);內管(2)的外周設有限位凸沿(17);限位凸沿(17)與限位環(21)配合。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遙控電動防盜報警鎖,其特徵在於所述控制電路板(8)位於電動機(7)與端蓋(4)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遙控電動防盜報警鎖,其特徵在於所述絲槓(10)的外周設有後擋板(11),後擋板(11)位於內管(2 )外,擋板(5 )的後端設有後擋塊(13 ),後擋塊(13 )與後擋板(11)對應。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遙控電動防盜報警鎖,其特徵在於所述絲槓(10)的外周設有前擋板(12),前擋板(12)位於內管(2)內;擋板(5)的內壁設有前擋塊(14),前擋塊(14)與前擋板(12)對應。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遙控電動防盜報警鎖,其特徵在於所述外管(I)的外周活動安裝車鎖墊板(26),車鎖墊板(26)上安裝外夾板(25);外管(I)的外周安裝兩根U型杆(24),兩根U型杆(24)位於車鎖墊板(26 )的兩側,兩根U型杆(24)分別與內夾板(23 )連接,內夾板(23)與外夾板(25)配合能使外管(I)固定於摩託車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遙控電動防盜報警鎖包括外管,外管的後端設有端蓋;外管內固定安裝電動機,活動安裝內管;電動機的輸出軸上安裝絲槓;內管的前端伸出外管外,內管的後端設有擋板;內管內安裝活動頭和彈簧,活動頭的前端伸出內管外,活動頭的後端設有限位板;彈簧的前端與限位板接觸,彈簧的後端與擋板接觸;絲槓的前端位於內管內,並且,絲槓與擋板螺紋連接;內管與外管之間安裝導向機構;外管內安裝控制電路板,控制電路板通過導線與電動機連接。它的鎖舌由內管和活動頭構成,活動頭可相對內管伸縮。若鎖舌伸出後活動頭觸到車輪輻條,活動頭會在輻條的阻擋作用下收入內管內;一旦有盜車者移動摩託車時,車輪必然轉動,活動頭可彈出,插入輻條之間,將車輪鎖定。
文檔編號B62H5/20GK202669963SQ201220326370
公開日2013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6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6日
發明者毛洪濤 申請人:毛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