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品牌排行榜(徽墨的由來)
2023-10-17 08:27:42 4
徽墨是以松煙、桐油煙、漆煙、膠為主要原料製作而成的一種主要供傳統書法、繪畫使用的特種顏料。經點菸、和料、壓磨、晾乾、挫邊、描金、裝盒等工序精製而成,成品具有素有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猶如名將之有良馬也。」
歷代徽墨品種繁多,主要有油煙、松煙、全煙、淨煙、減膠、加香等。高級油煙墨,是用桐油煙、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餘種名貴材料製成的。徽墨集繪畫、書法、雕刻、造型等藝術於一體,使墨本身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珍品。
墨跡紙:對造紙和書法藝術提供實物研究資料
《易 繫辭下》記載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書契 ,百官以治,萬民以查」。譯文:上古時代沒有文字,人們結繩記事,治理天下。後來有傑出的人物發明了文字,於是人們不再結繩記事,而是換為寫字。官員們用文字來治理政事,百姓們用文字來知曉事理。文字的出現就對書寫的工具提出了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 在南北朝時期,孕育出了中國傳統是書寫工具,即筆、墨、紙、硯。古人稱之為文房四寶。由此可見徽墨見證和記錄了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明。
墨誕生於公元前827-782年周宣王時期,到秦時,墨已具雛形。而徽墨則誕生於937——975年南唐時期,由河北易水縣墨工奚超攜子廷珪至歙縣潛口,取當地的大松煉煙,製成的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受到南唐後主李煜賞識,賜其國姓,擢廷珪為墨務官。從此,歙州李墨名揚天下,有「歙墨舉世為尊」之譽,故歙縣一直享有「墨鄉」、「墨都」之稱。
公元1121年宋宣和三年,歙州易名徽州,「徽墨」由此而來。宋代,徽州從事制墨人員激增,墨業擴展到全州各地,制墨高手紛紛湧現,如耿氏、張遇、潘谷、吳滋、戴彥衡等,徽州墨業進入第一個鼎盛期。
明代是徽墨的黃金時代。徽州制墨名坊多達一百餘家,達到了「新都獨以墨鳴,他方無能勝之。」的盛況。其中羅小華、程君房、方子魯、邵格之四人被譽為徽墨四大家,徽墨形成歙、休、婺三大流派,相互競爭,推動了徽墨技藝的迅猛提高。
清代徽墨已經發展成集書法、繪畫、雕刻、墨法、裝幀於一體,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珍品。形成了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四大制墨名家」。同治年間,胡開文墨莊崛起,「徽州胡開文」墨莊遍及全國,影響之大,橫絕墨史。胡開文的「地球墨」於民國四年(1915)榮獲「巴拿馬博覽會」金質獎和「南洋勸業會」優等獎。
新中國成立前夕有老胡開文、胡開文正記、胡開文順記、胡開文仁山氏四家,從業人員23人,年產量不到兩噸。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心下,徽墨生產恢復和發展很快。1956年老胡開文、胡開文正記、胡開文順記、胡開文仁山氏四家墨莊合併為地方國營歙縣徽墨廠,1964年恢復了桐油煙墨的生產。1973年國家投資16萬元擴建新廠房,並恢復了超漆煙墨生產。1981年投資5萬元建立了化驗室。1982年,歙縣徽墨廠更名為「歙縣老胡開文墨廠」。
徽墨,作為「文房四寶」之一,記錄和承載了中華民族千年的燦爛文明,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榮辱興衰。如今徽墨即是我國重要書寫工具,也是文化交流、傳播的使者。(歙縣老胡開文墨業 供圖)
來源: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