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輕卡側圍結構及一種輕卡駕駛室的製作方法
2023-10-17 12:27:39 1
一種輕卡側圍結構及一種輕卡駕駛室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輕卡側圍結構,主要由外板總成A、後門柱內板總成B和前門柱內板總成C構成;所述外板總成A由側圍外板(1)、導流罩固定螺母板(2)、前下視鏡安裝螺母板(3)、鉸鏈加強板(4)、車門鎖扣加強板總成(5)和側圍外板加強板(6)組成;所述後門柱內板總成B由側圍後門柱內板(9)、後門柱內板加強板(10)、門柱上內板(11)、門框把手加強板(12)、後上車扶手加強板(13)組成。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輕卡駕駛室,其包括所述輕卡側圍結構。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輕卡側圍結構安全有效、設計緊湊、實現難度較小且成本較低的輕卡側圍增強與降噪技術;本實用新型駕駛室外板抗凹性能提高了70%,降噪性能提高了30%。
【專利說明】一種輕卡側圍結構及一種輕卡駕駛室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零部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輕卡側圍結構及包括該輕卡側圍結構的輕卡駕駛室。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在輕卡的設計研發與製造領域內,側圍的空腔結構不僅降低側圍外板的抗凹性能,而且造成駕駛室外部噪音向駕駛室內部流通,因此對側圍空腔的處理已成為提高外板抗凹性能和整車降噪特性的關鍵技術。採用有效並可靠的結構設計和阻斷側圍較大連續空腔是該項技術的常見形式。
[0003]輕卡駕駛室側圍一般由外板、前門柱內板和後門柱內板組成。為增大側圍抗凹性能和減小側圍空腔對駕駛室噪音的傳遞與擴大,一是在側圍自身結構設計上做出相應的特徵或增加結構件,二是採用側圍空腔阻斷技術。前者運用流體動力學和計算機模擬進行計算,設計出能夠增強側圍剛度和降低空氣噪音流動的側圍結構,此種措施計算和製造精密度要求較高,難度較大,成本較高,難以實現預期效果,不被廣泛採納;而後者則相對較為簡易,廣為接受,是採用在一定溫度下能夠膨脹發泡的材料對側圍空腔進行填充,從而阻斷空腔,達到降噪的目的。
[0004]現運用較為廣泛的側圍空腔阻斷技術多運用在車身較小且結構簡單的空間,而對於大空間輕型或中重型卡車則由於膨脹發泡材料使用量過大而無法實現廣泛運用;且此種技術對側圍的抗凹性能幾乎無貢獻。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目的是解決上述存在不足之處,提供一種安全有效、設計緊湊、實現難度較小且成本較低的輕卡側圍增強與降噪技術。
[0006]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7]一種輕卡側圍結構,主要由外板總成A、後門柱內板總成B和前門柱內板總成C構成,所述外板總成A、後門柱內板總成B和前門柱內板總成C之間為固定連接;
[0008]其中,所述外板總成A由側圍外板(I)、導流罩固定螺母板(2)、前下視鏡安裝螺母板(3)、鉸鏈加強板(4)、車門鎖扣加強板總成(5)和側圍外板加強板(6)組成;所述側圍外板(I)的邊緣設有翻邊(11),其內側還設有側圍隔震膠(7)和(8),所述側圍隔震膠(7)均勻貼合在側圍外板(I)和側圍外板加強板(6)之間;所述側圍外板加強板(6)的兩端焊接在側圍外板(I)的翻邊(11)上;
[0009]所述後門柱內板總成B由側圍後門柱內板(9 )、後門柱內板加強板(IO )、門柱上內板(11)、門框把手加強板(12)、後上車扶手加強板(13)組成;所述側圍隔震膠(8)貼合在側圍外板(I)和側圍後門柱內板(9)之間。
[0010]優選的,所述側圍隔震膠(7)被分割成多個小塊。
[0011]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提供了 一種輕卡駕駛室,其包括所述輕卡側圍結構。[0012]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3]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輕卡側圍結構安全有效、設計緊湊、實現難度較小且成本較低的輕卡側圍增強與降噪技術。與現有技術比,本實用新型駕駛室外板抗凹性能提高了70%,降噪性能提高了 30% ;另外,本實用新型的拼焊件總成還能夠滿足駕駛室可靠性試驗要求。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本實用新型輕卡側圍總成爆炸示意圖;
[0015]圖2本實用新型輕卡側圍外板總成爆炸示意圖;
[0016]圖3本實用新型輕卡側圍後門柱內板總成爆炸示意圖;
[0017]圖4本實用新型側圍外板和後門柱內板間隔震膠結構示意圖。
[0018]圖中附圖標記如下:
[0019]A.外板總成
[0020]1.側圍外板11.翻邊2.導流罩固定螺母板3.前下視鏡安裝螺母板4.鉸鏈加強板5.車門鎖扣加強板總成6.側圍外板加強板7.側圍隔震膠8.側圍隔震膠
[0021]B.後門柱內板總成
[0022]9.偵_後門柱內板10.後門柱內板加強板11.門柱上內板12.門框把手加強板13.後上車扶手加強板
[0023]C.前門柱內板總成。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技術方案進行具體的說明。
[0025]如圖1所示,一種輕卡側圍結構,主要由外板總成A、後門柱內板總成B和前門柱內板總成C構成,所述外板總成A、後門柱內板總成B和前門柱內板總成C之間為固定連接;
[0026]其中,所述外板總成A由側圍外板(I)、導流罩固定螺母板(2)、前下視鏡安裝螺母板(3)、鉸鏈加強板(4)、車門鎖扣加強板總成(5)和側圍外板加強板(6)組成;所述側圍外板(I)的邊緣設有翻邊(11),其內側還設有側圍隔震膠(7)和(8),所述側圍隔震膠(7)被分割成六塊均勻貼合在側圍外板(I)和側圍外板加強板(6)之間;所述側圍外板加強板(6)的兩端焊接在側圍外板(I)的翻邊(11)上,如圖2所示;在側圍外板加強板(6)的加強作用下,側圍外板(I)所受到的外來作用力一部分會通過側圍隔震膠(7)傳遞到側圍外板加強板(6 ),在通過側圍外板加強板(6 )將作用力分散到側圍外板翻邊(11)上,從而增強側圍外板對外來作用力的抵抗能力。並且,側圍隔震膠(7)的伸縮率遠大於鋼板,在側圍隔震膠
(7)的緩衝作用下,側圍外板(I)對外力的緩衝作用也增強。上述隔震膠(7)與側圍外板加強板(6)對側圍外板(I)抗凹性能的增強作用可由其他元素運用相同原理而獲得,其他元素包括樹脂類高分子材料和記憶合金等。
[0027]所述後門柱內板總成B由側圍後門柱內板(9 )、後門柱內板加強板(IO )、門柱上內板(11)、門框把手加強板(12)、後上車扶手加強板(13)組成;所述側圍隔震膠(8)貼合在側圍外板(I)和側圍後門柱內板(9)之間,如圖3、4所示。側圍隔震膠(8)貼合在側圍外板
(I)和後門柱內板(9)之間,增強了內、外板之間的聯繫,此種設計的優越性在於:①增強側圍外板(I)的抗凹性能。在後門柱內板(9)的加強作用下,側圍外板(I)所受到的外來作用力一部分會通過側圍隔震膠(8)傳遞到後門柱內板(9),使後門柱內板(9)分擔一部分作用力,從而增強側圍外板(I)對外力的抵抗能力。並且在側圍隔震膠(8)的緩衝作用下,側圍外板(I)對外力的緩衝作用也增強。②降低側圍空腔對噪音的流通作用。通常在使用該側圍隔震膠技術時,後門柱內板(9 )需設計一個凹槽特徵以減小內、外板之間的間隙,從而滿足隔震膠厚度的要求,這樣不僅減小了側圍空腔,而且在隔震膠的阻斷下,空腔連續性被破壞,起到降噪的作用。
[0028]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實施例僅用於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的範圍,而且,在閱讀了本實用新型的內容之後,本領域相關技術人員可以對本實用新型做出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入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輕卡側圍結構,主要由外板總成A、後門柱內板總成B和前門柱內板總成C構成,所述外板總成A、後門柱內板總成B和前門柱內板總成C之間為固定連接; 其中,所述外板總成A由側圍外板(I)、導流罩固定螺母板(2)、前下視鏡安裝螺母板(3)、鉸鏈加強板(4)、車門鎖扣加強板總成(5)和側圍外板加強板(6)組成;所述側圍外板(I)的邊緣設有翻邊(11),其內側還設有側圍隔震膠(7)和(8 ),所述側圍隔震膠(7 )均勻貼合在側圍外板(I)和側圍外板加強板(6 )之間;所述側圍外板加強板(6 )的兩端焊接在側圍外板(I)的翻邊(11)上; 所述後門柱內板總成B由側圍後門柱內板(9)、後門柱內板加強板(10)、門柱上內板(II)、門框把手加強板(12)、後上車扶手加強板(13)組成;所述側圍隔震膠(8)貼合在側圍外板(I)和側圍後門柱內板(9)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輕卡側圍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側圍隔震膠(7)被分割成多個小塊。
3.一種輕卡駕駛室,其特徵在於,其包括權利要求1或2所述輕卡側圍結構。
【文檔編號】B62D25/02GK203402266SQ201320534587
【公開日】2014年1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30日
【發明者】黃康, 祝慧 申請人: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