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曆陽曆是什麼(陽曆和陰曆的區別是什麼)
2023-10-14 01:57:28 1
什麼叫陰曆什麼叫陽曆
陰曆是以月亮的周期軌跡製作的立法。陽曆是以太陽的周期軌跡,製作的立法。
陰曆和陽曆有什麼區別?
陽曆是太陽曆,地球公轉一周作為一年。陰曆是月亮歷,月亮圓缺一次為一個月。所以一年有354天,需要加閏月來平衡。
望採納,謝謝
陽曆和陰曆是什麼意思?
陰曆,也叫農曆;陽曆,也叫公曆。陰曆是中國古代紀年曆法,陽曆是西方紀年曆法。
陰曆和陽曆的區別:
一、歷史起源不同。
1、陰曆,是中國傳統曆法,也叫農曆,又有夏曆、漢歷、華歷和國曆等名稱。陰曆起源於夏朝,以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登基為元年,以建寅之月為正月,開始廣泛應用到人們的生活生產中。之後的商、周、秦及西漢初,月份都有所提前,直至漢武帝頒行《太初曆》,又恢復夏王朝曆法的原有月序,以後各王朝也基本沿用這一月序,一直沿用至今。
2、陽曆,自二十世紀起為全世界普遍使用的曆法,也叫公曆,又叫儒略曆、格里曆。最初,是古埃及人對尼羅河河水上漲和天狼星的長期觀察,制定出一種方便的曆法。之後,經公元前46年羅馬統治者儒略·凱撒和公元前8年凱撒的侄兒奧古斯,共兩次進行了修改,稱為儒略曆。十六世紀末期,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又一次進行了修改。經過這樣修改的儒略曆叫格里高利曆,亦稱格里曆。格里曆先在天主教國家使用,二十世紀初為全世界普遍採用,所以又叫公曆。
二、計算規則不同。
1、陰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取月相的變化為周期,以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又根據太陽回歸年周期來計算一年的時間。一般在朔日時定為每月的初一,兩個朔日之間的日期就是一個月(太陰圓缺一周),根據朔日時間的長短來決定每個月份的時間。同時,通過設置二十四節氣及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它的具體計算方法,是以太陰圓缺一周為一月,歷時29日12小時44分2.8秒,太陰圓缺十二周為一年,歷時354日8小時48分33.6秒。每一年的12個月中,6個單數月份(即1、3、5、7、9、11月)為「大建」,每月為30天; 6個雙數月份(2、4、6、8、10、12月)為「小建」,每月為29天;在逢閏之年,將12月「大月」為30天。該歷以30年為一周期,每一周期裡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共11年為閏年, 不設置閏月,而在12月末置一閏日,閏年為355日,另19年為平年,每年354日。所以,平均每年為354日8小時48分。按該歷全年實際天數計算,比回歸年約少10日21小時1分,積2.7回歸年相差一月,積32.6回歸年相差一年。通俗的理解,就是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再配合地球繞日一周之時數為一年。
2、陽曆,是太陽曆,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曆法。以春夏秋冬四季循環的「回歸年」為基本周期,與月亮的圓缺變化無關。其中,每一年的日數和月數,都是由人來規定的。
三、時間天數不同。
1、陰曆,大月是30日,小月是29日。平年是12個月,全年時間為354天或355天;閏年是13個月,全年時間為384天或385天。
2、陽曆,大月是31天,小月是30天,特殊的2月份天數平年為28天,閏年為29天。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個閏年。
四、適用意義不同。
1、陰曆,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反映寒冷暑熱的氣候變化,以便從事農業活動,所以又叫農曆。自古古代以來,是農民安排農事活動的重要依據,科學性、實用性都很強,因此流傳至今。農曆安排有二十四節氣,可以指導農事活動,被廣大農村使用。農曆既依據地球回歸年所用時間,又依據月相變化而定,以身邊的氣象與物候條件、農事活動為參照,實用性強,成為四季分明、便於記憶的曆法。
2、陽曆,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冷熱變更的情形。
陰曆、陽曆是怎麼回事?
我們說的陽曆,就是太陽曆——根據地球繞太陽運轉制定的曆法;陰曆就是太陰曆——根據月亮(太陰就是月亮)繞地球運轉制定的曆法。陰曆和陽曆的月份、日期是不對應的。
為什麼不對應呢?應該說問題出在陰曆上。因為月亮繞地球一周,是29天多一點,不夠一個陽曆的月。可以具體計算一下,一個朔望月(陰曆月)=29.530589平太陽日(陽曆日)=29日12小時44分2.8秒(平太陽時);一個太陰年(陰曆年)=12個朔望月=354.36平太陽日。一個回歸年(陽曆年)=365.24220平太陽日,一個回歸年和一個太陰年的差是365.24220-354.36=10.8822(平太陽日)。就是說,陰曆一年就和陽曆一年相差近11天,即陰曆快了近11天。那麼19年快多少呢?10.8822×19=206.7618(平太陽日)。就是說,19年內陰曆比陽曆快了近207天,如果不解怎麼解決呢?陰曆不是快了嗎,讓它走慢點——閏月,一下子就讓它慢29天或30天。到底閏多少個月才能正好呢?206.7618÷29.530589=7.0003578≈7。也就是說,陰曆19年閏7個月,陰曆和陽曆就基本上對應了。這就是陰曆「19年7閏」的來歷。這個規律使1949年出生的人今年的生日陽曆和陰曆在同一天,因為2006年-1949年=57年,57年÷19年=3,剛好經過了3個19年,所以陽曆和陰曆日期恢復到原來的對應關係。
怎麼解決呢?陰曆不是快了嗎,讓它走慢點——閏月,一下子就讓它慢29天或30天。到底閏多少個月才能正好呢?206.7618÷29.530589=7.0003578≈7。也就是說,陰曆19年閏7個月,陰曆和陽曆就基本上對應了。這就是陰曆「19年7閏」的來歷。這個規律使1949年出生的人今年的生日陽曆和陰曆在同一天,因為2006年-1949年=57年,57年÷19年=3,剛好經過了3個19年,所以陽曆和陰曆日期恢復到原來的對應關係。
什麼是陰曆和陽曆的區別
陰曆和陽曆的區別在於陰曆是看24時節氣結合的
陽曆和陰曆的區別
陰曆和陽曆的區別和關係:
陽曆也就是公曆,它是國際通用的。陽曆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秒。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一年分做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數積累起來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裡,這一年叫做閏年。所以閏年的二月有29天。陰曆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曆一年只有354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此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折衷的歷,就是所謂陰陽合曆。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曆(也有人叫它農曆或陰曆),就是這種陰陽合曆。它跟陰曆一樣,也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曆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夏曆約每過二、三年多一個閏月。「陰曆」又名「太陰曆」,系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再配合地球繞日一周之時數為一年,實際上等於陰陽合曆,我國在民國元年前採用此歷,為與現行之歷相對稱,故名之曰「舊曆」。一般人以為陰曆適合於農家,而名之日「農曆」。
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周年所需之時間,謂之「恆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餘,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因每月天數不能有奇零,故陰曆一個月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每月以合朔之日為首,即以朔日為初一日。每年以接近立春之朔日為歲首。
地球繞日一周,即月球繞地球十二次又三分之一,一年內之月數不能有奇零,故一年十二個月,僅三百五十四日,與歲實相比較,約餘十一日,積至三年,餘三十三日,故每三年須置一閏月,尚餘三日或四日,再積二年,共餘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可置一閏月,平均計算,每十九年須置七閏。以有節無氣之月為閏月,有閏月之年為閏年,閏年有十三個月,平年則十二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