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

2023-10-14 10:53:04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2000字

  假期,我閱讀了蘇聯著名作家,被人們稱為哥薩克歌手的肖洛霍夫的成名作--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

  小說描述的是一個普通哥薩克的故事,反映的卻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至國內戰爭時期這十年間頓河流域政治風雲變幻和頓河全體哥薩克人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命運。

  我為熱血青年勇猛剽悍而又桀驁不馴的葛利高裡的悲慘命運感到惋惜;為勤勞美麗,大膽潑辣,有著火一般熱情的哥薩克少婦阿克西妮婭的不幸感到遺憾;更為他們這「出軌」但至深至真卻始終無法得到圓滿的愛情感到心痛。

  全文以普通哥薩克人葛利高裡的生活經歷為明線,以他的情感經歷為暗線,記敘了他坎坷而又充滿激情和迷惘的一生,並由點及面,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頓河人民在面對社會歷史重大選擇的緊要關頭所經歷的痛苦的思想鬥爭和走過的艱難曲折的人生道路,探討了個人命運同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表現出作者獨有的悲劇意識和深廣的人道主義關懷。

  讀完全書後,我不得不對這位偉大作家感到信服,1965年他所榮獲的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對他而言,真是當之無愧。

  不禁將自己置身於葛利高裡的立場及地位,如果我就是文中的這個英勇而不屈於命運的青年,我會不會拋下妻子娜塔麗婭--這個富商的女兒,而選擇我真正至愛的地位低微的阿克西妮婭;我會不會有拋棄安穩生活,甘心作下人,僅為能和愛人廝守的勇氣;會不會有他那足夠的魄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立刻應徵入伍;會不會在表現出色,屢立戰功的光輝之時,對戰爭的血腥和殘酷深感困惑而使精神上異常痛苦;會不會因不滿自己所在的紅軍施下的暴行而一氣之下加入叛軍且當上師長;會不會在白軍被消滅後,再有勇氣帶著贖罪之心參加布瓊尼騎兵團,並能奮勇殺敵,戰功赫赫;會不會因懼怕在肅反運動中遭迫害而冒險參加弗明匪幫;會不會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帶上阿克西妮婭遠走高飛;會不會在阿克西妮婭被追兵槍擊,悲慘死去後,萬念俱灰的獨自一人在草原上流浪三天三夜。

  小說的最後一幕,凡是讀過的人都會有極深的印象,葛利高裡抱著自己同他那在屈辱中度過了一生的妻子娜塔麗婭所生的兒子站在自家的門前,面對著疲憊而廣闊的大地,不無悽涼地感到自己和這個世界唯一的聯繫便是小兒子米沙特……

  肖洛霍夫的這篇小說讓我更加痛恨無情的戰爭和人們頭腦中醜陋的階級思想。這罪惡的階級思想遏制了像葛利高裡這樣的青年的一腔熱血;破壞了似阿克西妮婭這樣的女子追求幸福的美夢;當然,同時也剝奪了如娜塔麗婭這樣的有身份有地位的女子選擇自身命運的權利。而戰爭,將本頗有前途的勇士推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掉進了可怕的惡性循環之中;摧殘了那理應燦爛豔麗名為愛情的花朵;而又奪去了太多無辜的生命。

  如果沒有這些註定悲劇的恐怖因素,世間本可以是多麼的祥和而溫暖,人類自認為正確的進步方式反而抑制了我們前進的腳步。

  一位偉大的詩人曾說過:「Mandoesnotrevealhimselfinhishistory,hestrugglesupthroughit.(人並非在歷史中呈現自己,而是掙扎著走過歷史)」

  的確如此,曾經的那些錯誤的彎路塑造了現在的這個社會,雖然並算不得完美,但確實在人類的努力下,已稱得上是一種含有「缺陷」的美了。

  我們確實是幸福的,和文中的主人公比起來,我們自由,活得瀟灑;我們安定,活得踏實。是的,只要願意,我們完全可以掌控自己的一生,活得坦坦蕩蕩,我們的路是怎樣的寬寬廣廣!

  高中過去一半了。有人說:高中三年,最勤奮的是高一,最混亂的是高二,最瘋狂的是高三。我想總不一定吧,我們不該順應著這所謂的規律,讓接下來的日子就這麼混亂下去,想想自身的幸福之處,我們該感謝上蒼的恩賜,並好好利用這人類用幾代人的血所獲得的賞賜。讓我們在高二高三以及以後的歲月都勤奮下去吧,我想,肖洛霍夫也會感到些欣慰的。起碼人類的思想和行為是在進步的。

  最後,請大家記住偉大作家肖洛霍夫的一句名言:我希望我的書能夠幫助人們變得更完美,心靈更純潔,能夠喚起對人的愛,喚起人們積極地為人道主義和人類的進步理想而鬥爭。如果我在某種程度上做到了這一點,那麼我就是幸福的了。

  試著理解這位偉人的用心良苦,把握好有限的光陰,和正悄悄從我們指尖滑過的機遇。記住,成功者,往往只是抓住了這被常人所忽視了的寶貴機遇。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3000字

  在秋天的下午閱讀《靜靜的頓河》,每次抬眼都能望到陽臺外清爽的藍天,剎那間的心思已經飛到了遙遠的頓河邊上,我自己化身為頭戴制帽腳蹬長靴的哥薩克,四下是如煙的大草原,耳畔響著哥薩克的古歌:「不是犁頭開墾出這沃野千裡,開出千裡沃野的是戰馬鐵蹄,千裡沃野種的是哥薩克的頭顱,裝扮靜靜頓河的是年輕寡婦……」這是讀者閱讀的造化,也是小說家的造化,相信此刻如果能夠與作者面對面,那麼在兩個人的對視裡必定都是會意的微笑。

  頓河之美在於肖洛霍夫用細緻入微的筆觸描繪出的哥薩克世界,這個世界不是高手匠人那樣構建出來的,而是對土地與人的情感宣洩。基於作者對頓河的熟悉,使得他對每一個細節和人物的刻畫駕輕就熟,幾個主要人物的描寫有渾然天成之感,格裡高力在白軍和紅軍中的搖擺不定;阿克西尼亞對純真愛情的執著追求;潘捷萊性格暴躁一言持家但對親人憐愛交加,娜塔麗婭的善良美麗卻性格剛烈。每一件相關事件的發展,你會發出這樣的感嘆:人在這個時候,就是這樣的!而不應該是別的樣子的。

  哥薩克既是士兵又是農民,士兵在歷史上通常扮演的是鎮壓者的角色,農民則永遠處於被壓迫者的地位,而在哥薩克人身上,這二者融合的是那麼自然。馬,酒,槍枝……這些元素反覆出現在小說中,成為哥薩克人的一部分,既是頓河畫卷中的點綴色,有時候又成為小說的主旋律。只有粗獷的民族才於這些詞彙連接在一起,當這些詞彙成為一個民族的歷史符號時,讀者就會感知到這個民族的成長之路是從血與火中走來的。這些人物和事物從開篇起,就像山巔初融的雪水,每個哥薩克都是一顆微小的水滴,組合為一體時就迸發出巨大的感染力,讀者在閱讀時會被這緩慢但不可阻擋的力量推動著,盡情體會哥薩克的粗魯野蠻、單純幽默,保守和卑微,會認識一群奴隸的後裔,一群不屈的戰士,一群小農意識支配下的農民和無政府主義者,這些人性的魅力貫穿全篇,使得小說成為和諧統一的整體。

  按照鏡頭構建法的分析,《靜靜的頓河》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算是近景,人物所處的戰火烽煙是中景,在這一切的背後的遠景,則是絢麗所彩氣象萬千的頓河風景畫,從春天到冬天,肖洛霍夫不厭其煩地描繪著那片博大的土地,每一朵頓河的浪花,每一片草原上的草葉,每一朵蒼穹上的繁星,還有春水泛濫中的魚群,麥浪翻滾中的大雁……只有在俄羅斯民族那樣寬廣的土地上才能誕生這樣的情感,只有這樣的土地才能誕生這樣的作家。一個蜷縮在城市胡同中作者永遠不可能有博大的心胸,他不可能體會到草原之美的,他也永遠弄不懂,為什麼有的作家會痴迷於描寫高天上的流雲和草地上的蝴蝶。

  有人說過,老舍先生的《茶館》有一點非常厲害,那就是劇中人物往往只有之言片語但讀者卻能從這片刻的出場中窺見此人的性格,肖洛霍夫同樣具備這樣的神來之筆,在頓河中有時候僅僅是一個簡短的感嘆,就能勾勒出一個人物的速寫。俄羅斯小說家一向是擅長對話描寫,肖洛霍夫的《頓河》也不例外,在這裡我想說到另一位俄羅斯作家妥斯脫耶夫斯基,與之相比較,妥斯脫耶夫斯基推理式的對話就顯得拖沓和枯燥。肖洛霍夫出身鄉村,對鄉村俚語方言的運用,大量的哥薩克歌謠穿插其間,或悲或喜,信手拈來,神韻自成。因為作者的心屬於那片土地,因為作者愛那片土地,所以,無需取巧,一切盡在掌握中。而讀者應該感謝的除了肖洛霍夫,還有譯者。王小波說,最好的文章是譯文。我深以為然。我先後買過兩個版本的《靜靜的頓河》,人民文學出版社版本的顯然不如灕江出版社這一版,灕江版的譯者力岡,據說是翻譯俄文的權威,單從這本書的翻譯上來看,權威是肯定的。他譯出了小說的神韻,也譯出了哥薩克人的靈魂。

  我一直認為,當小說脫離了土地,脫離作者所賴以生存的根基,脫離民族性,地域性,脫離了作者的本體性,那麼,小說就已經死亡。一篇中國人的小說讀起來像美國人寫的,一個日本人的情感看上去更像一個印度人的,這這樣的小說是失敗的。人本小說根本上講是對小說的背叛,一個人從降生時起,他就不可能沒有國籍,沒有地域性,對於一個中國作家來說,他(她)首先是中國人,其次才是人,泛人性論同樣是對人性的褻瀆。

  美有內在統一的本質,又以千姿百態的表象展現出來,雨打芭蕉是美,金戈鐵馬也是美。當然,這取決於讀者主觀的審美情趣,審視一種風格的文字,宛如看風景,比如大漠黃沙,一個旅行者看到的是發自內心的讚嘆:浩瀚、蒼涼、雄渾等等,而一個生活在沙漠中的土著,必然抱怨自己所處的窮山惡水,這不是矛盾,只是觀看者所用的角度不同。我姑且把自己當成一個頓河邊上的旅行者。

  誠然,《靜靜的頓河》一書使用的是現實主義手法,在它獲得諾貝爾獎的頒獎詞中,瑞典人也提到:「肖洛霍夫在藝術創作中並沒有什麼創新……現實主義這一手法,與後來的小說創作藝術出現的一些模式比顯得簡單而質樸……」我以為,小說的終極目的在於表現小說家想表現的思想,傳達小說家想傳達的觀點,講述小說家想講述的故事。當小說最終產生了力量,使讀者產生了共鳴,讓作者完成了自己的任務,那麼創作這個小說所用的藝術手法就是成功的,就是勝利的,無所謂現實主義或現代主義,小說是表達思想,宣洩情感,而不是買弄技巧,以金庸小說裡的人物為例,黃藥師武功的奇巧華麗可以成為大師,郭靖的敦厚凝重也可以自立一家。

  現實主義過時了嗎?沒有,每一種現代主義離開了現實主義都會成為無根之水,成為空中樓閣。小說不是隱藏,不是讓讀者在迷宮裡暈頭轉向,也不是讓讀者讚嘆建築迷宮者有多麼高超的手藝,更不是小說家躲在鬥室中的孤芳自賞。作為小說家任性的肆意妄為和心血來潮,產生了這樣那樣的實驗,這些實驗令人尊敬,但到今天,沒有一種小說手法的成就能夠超越現實主義,也沒有一種現代技巧能夠構建起《頓河》這樣一部宏大的哥薩克史詩。

  瑞典老人們對《頓河》獲得諾貝爾獎的決定時指出,「肖洛霍夫在描寫俄羅斯人民生活中一個歷史階段的頓河史詩中所表現的藝術力量和正直。」在六十年代的前蘇聯,今天,我們回過頭來審視處在那個時代那個國家中的作者,在那時,能夠不嬌柔不做作不掩飾,能夠以正直的決心和正直的良心來描寫真實的人性之美,站在與《日瓦戈醫生》《古格拉群島》的同等意義上,肖洛霍夫和《靜靜的頓河》理應獲得讀者更多的尊敬。

  當一個作家從內心歸屬於一片土地時,他的血液裡就流淌著那片土地的精神、傳奇、風採、歷史及其崇高的形象,而那片土地所傳達給他的某種特殊啟示,將凝聚成這個作家畢生賴以表達的字符,在他的這些字符裡所傳達出來的,是那種最擅長抒發心靈和情感之美的語言,他不是從世界文學的潮流中,不是從書架上的字紙堆裡,而是從炎熱的夏天、寒冷的冬天、長葡萄的平原或積雪的高山之間獲取靈感,獲取文字的力量和決心,只有對土地的眷戀和心有所屬,他的文字才能如此從容不迫和富有個性。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650字

  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國內戰爭結束這個動蕩的歷史年代中,描寫了頓河兩岸哥薩克人在戰爭時期的生活和命運,葛利高裡是他們的代表。在戰爭中,他在紅軍和白軍中間搖擺不定,從一個單純的孩子成長為暴躁偏激的軍官。在經歷了紅軍白軍的多次選擇後,在經歷了幾次抗爭和逃避後,這位平民英雄變得兇殘放蕩,最終消失在歷史的洪流裡。

  肖洛霍夫用他那炎炎的南方色彩,為我們描繪著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蘇聯國內戰爭期間頓河兩岸哥薩克人的生活畫卷。小說有兩條情節線索,一條以麥列霍夫的家庭為中心,反映哥薩克的風土人情、社會習俗;另一條則以布爾什維克小組活動所觸發的革命與反革命的較量以及社會各階層的政治鬥爭為軸心。兩條線索,縱橫交叉,層層展開,步步推進,將讀者帶進了風起雲湧的哥薩克鄉村生活,與書中的人物共嘗悲歡。肖洛霍夫經歷十四年創作了這部卷軼浩繁的史詩式長篇小說。小說發表後,肖洛霍夫聲譽鵲起,並於1965年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這部作品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同樣宏大的構思,磅礴的氣勢;同樣深厚的生活內涵;同樣豐滿多樣的人物;同樣生動感人的描寫,使這兩部作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