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兩輪車輛的輪胎及用於製造該輪胎的工藝的製作方法
2023-10-05 09:21:44 3
專利名稱:用於兩輪車輛的輪胎及用於製造該輪胎的工藝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兩輪車輛的輪胎及用於製造這種輪胎的工藝。具體地,本發明涉及一種設有增強結構的用於兩輪車輛的輪胎,該增強結構通過沿環形支承部的周向延伸部施加條狀元件而獲得。每個所述條狀元件都包括設置成相互平行的且至少部分地塗覆有至少一層彈性體材料的縱向增強線型元件。
背景技術:
用於車輪的輪胎通常包括主要由一個或更多個胎體帘布層組成的胎體結構,該一個或更多個胎體帘布層成形為大致環形的構型並且使其軸向相反的橫向邊緣與相應的環狀增強結構接合,該環狀增強結構結合有通常稱為「胎圈芯」的環狀金屬插入物。每個環狀增強結構都被嵌入到所謂的「胎圈」中以用於將後者錨定至對應的安裝輪輞。在胎體結構的徑向外部的位置施加有包括一個或更多個呈封閉環形式的帶束層的帶束結構,該帶束層主要由相對於彼此適當取向的且相對於屬於相鄰胎體帘布層的簾線適當取向的織物或金屬簾線組成。在帶束結構的徑向外部的位置還施加有通常由適當厚度的彈性體材料條組成的胎面帶。應該指出,對於本說明書的目的來說,術語「彈性體材料」意指一種包括至少一個彈性體聚合物和至少一個增強填充物的混合物。優選地,該混合物還包括添加劑,例如交聯劑和/或增塑劑。由於交聯劑的存在,該材料能夠通過加熱而交聯,從而形成最終的製造物
P
ΡΠ O在輪胎的相反側施加有一對胎側,每個胎側都覆蓋輪胎的包括在所謂的胎肩區域與對應的胎圈之間的一個側部,該所謂的胎肩區域位於胎面帶的對應的橫向邊緣附近。近來,特別受關注的是對能夠製造中間半製成品的生產方法的研究,該生產方法旨在消除或至少部分地限用輪胎成型。例如,在相同申請人名下的歐洲專利EP 09288680 中,公開了一種製造輪胎的方法,其中胎體帘布層以及每個帶束層都是通過在環形支承部上以周向靠近的關係依次鋪設多個條狀元件而獲得的,該環形支承部成形為與將要獲得的輪胎的內構型匹配。在相同申請人名下的文獻WO 01/38077中,公開了通過鋪設從連續的條狀元件中切割的條狀元件以製造用於車輛輪胎的帶束層的另一種方法和設備。詳細地,沿環形支承部的周向延伸部以相互靠近的關係施加切割開的條狀元件而不會在一個條狀元件與下一個鋪設的條狀元件之間留有間隔。前述應用允許獲得至少一個增強層,該至少一個增強層具有圍繞環形支承部的幾何旋轉軸線的連續的周向延伸部。在該應用過程中,圍繞大致徑向於環形支承部的幾何旋轉軸線的校正軸線確定條狀元件與環形支承部之間的相對角旋轉,以避免條狀元件的端部在胎肩附近的重疊。當與用於四輪車輛的輪胎進行對比時,用於兩輪車輛的輪胎需要提供非常獨特的性能,這涉及到許多結構差異。一個最重要的差異來自於以下事實當兩輪車輛在彎道上行駛時,對比於其在直線路程上行駛時的姿態,其必須側向地傾斜到極大的程度,從而與地面的垂線形成可達到45°、或者在困難的操縱條件下甚至為65°的角(稱為車輪外傾角)。因此,當兩輪車輛通過彎道時,輪胎的接觸區域從胎面的中心區域逐漸向彎道中心方向上的軸向最外區域移動。由於該原因,用於兩輪車輛的輪胎的特徵在於其明顯的橫向曲率。該橫向曲率通常定義為比率的特值,該比率是在輪胎的赤道面上測量的介於胎面的徑向外點與穿過胎面自身的側向相反極點的線之間的距離對於沿所述極點之間的輪胎弦線測量的距離的比率。與四輪車輛輪胎情況下的通常為大約0.05的曲率比值相比,在用於兩輪車輛的輪胎中,曲率比值一般至少高達0. 15並且在後胎情況下通常是大約0. 3或者甚至更高,直到在前胎情況下的大約0. 45為止。另外,在用於兩輪車輛的輪胎中,帶束結構能夠由一個或更多個纏繞成軸向靠近的線圈的連續的簾線構成,這些線圈大致平行於輪胎的周向延伸方向(所謂的「零度帶束」)。可選地,帶束結構可以包括兩個徑向疊加層,每個層都包括用設置成相互平行的簾線增強的彈性體材料,所述層設置成使得第一帶束層的簾線定向成傾斜於輪胎的赤道面,同時第二帶束層的簾線具有同樣的傾斜取向,但相對於第一層的簾線對稱地相交(所謂的「交叉帶束」)。每個層的簾線的取向角對於獲得輪胎中的某些特徵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胎肩和胎冠上的該角的較低值(趨於0° ),對應於直線路程中的高穩定性、但較差的側向推力。相反地,在胎肩和胎冠上的所述角的較高值,對應於較高的行駛舒適性、但減小的轉彎穩定性。申請人:已經意識到,在用於兩輪車輛的輪胎中,根據現有技術的教導來鋪設用於製造所謂的交叉帶束的條狀元件是難以進行的;實際上,為了避免條狀元件的端部在胎肩處的重疊,這些輪胎的高曲率涉及到幾乎不可能實現的角度校正。申請人:也已經注意到,根據申請WO 01/38077的教導,輪胎製造商必須在以給定的角度將簾線設置到胎冠上和以給定的角度將簾線設置到胎肩上這兩者之間進行選擇。換言之,輪胎製造商不能任意地選定簾線在胎肩和胎冠上的最佳角度,該最佳角度是輪胎製造商期望在輪胎中獲得的特徵的函數。在該情況下,實際上,在胎冠上的簾線的角度取決於在胎肩上的角度、輪胎的斷面輪廓的曲率以及首要的為避免所述條狀元件的端部在胎肩處的重疊而施加的角度校正。申請人:現在已經發現,為了製造帶束層,如果鋪設整數值N個的條狀元件,N小於整數值Ntl,Ntl是每個條狀元件在赤道面處的鋪設角、條狀元件的橫向寬度L及帶束層在輪胎的赤道面處的周向延伸S。的函數,那麼能夠獲得在胎肩和胎冠上的簾線的預選定的角。這樣,在胎肩和胎冠上的簾線角度將不再是輪胎的曲率及為避免帶束端部的重疊而施加的角度校正的函數,而是輪胎的期望性能的函數。申請人:也已經發現,如果在兩個相鄰的條狀元件之間的鋪設間隔有目的地受到控制,那麼也可獲得在條狀元件的端部處沒有重疊的帶束層並由此獲得具有較高的結構均勻性的帶束。
發明內容
在第一方面,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兩輪車輛的輪胎,其包括
-大致環形的胎體結構,其包括中心冠部和兩個軸向相反的側部,每個側部都關聯於相應的胎圈結構;-大致環狀的帶束結構,其在中心冠部處被施加到胎體結構的徑向外部的位置;-胎面帶,其被施加到相對於帶束結構的徑向外部的位置;-一對胎側,每個胎側都覆蓋包括在胎面帶的橫向邊緣與相應的胎圈結構之間的輪胎側部;-所述輪胎具有橫向曲率比率f/C彡0.2和胎側高度比率(H_f)/H彡0. 7 ;-所述帶束結構包括至少一個形成有多個條狀元件的帶束層,每個條狀元件都包括設置成沿條狀元件的縱向方向相互平行的增強線型元件;-每個增強元件都鋪設在鋪設軌道(T)中,該鋪設軌道(T)在每個點都限定有相對於輪胎的穿過該點的子午線平面(λ)的鋪設角(α);-形成所述帶束層的所述條狀元件呈現為小於整數值Ntl的整數值N,Ntl定義為以下整個部分integer (Sc/L * sin α c)其中Sc是帶束層在輪胎的赤道面處的周向延伸;α。是在輪胎的赤道面處的鋪設角;L是每個條狀元件的橫向寬度。還設置成胎肩處的鋪設角(α sp)大於輪胎的赤道面處的鋪設角(α。)。在一實施方式中,帶束層包括介於一個條狀元件的最後一個增強元件與周向方向上的下一個條狀元件的第一個增強元件之間的、在相鄰的條狀元件的相向邊緣的至少一部分上可變的距離或間隔(Ag)。在說明書和所附的權利要求書中,以下的情況未被考慮由於鋪設過程中的差錯而只在一個或一些相鄰的條狀元件中形成介於一個條狀元件的最後一個增強元件與下一個條狀元件的第一個增強元件之間的距離(Ag)。在該情況下,實際上,偏差通常是較小的, 小於或等於1mm,並且最多對形成帶束的少數條狀元件重複。根據一實施方式,距離(Ag)的變化與在輪胎的胎肩和赤道面處的角度差異相關,使得(asp)_(a。)彡 3°。還設置成相繼鋪設的兩個條狀元件之間的鋪設間隔包括在0. 35mm到4mm的範圍內,極值包括在內。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有利的方面,赤道面處的角α。彡14°。有利地,赤道面處的角α。彡。根據另一有利的方面,胎肩處的角asp彡21°。有利地,胎肩處的角α sp彡30°。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涉及用於製造用於兩輪車輛的輪胎的工藝,所述輪胎是設有橫向曲率比率f/C彡0. 2和胎側高度比率(H-f)/H0. 7的類型;所述工藝包括如下步驟-製造大致環形的胎體結構,所述胎體包括中心冠部和兩個軸向相反的側部;-在中心冠部處製造大致環形的帶束結構,所述帶束結構位於胎體結構的徑向外部的位置;所述製造帶束結構的步驟包括通過在所述胎體結構上鋪設多個條狀元件以製造至少一個帶束層,每個條狀元件都包括設置成沿條狀元件的縱向方向相互平行的增強線型元件;其中,製造所述至少一個帶束層的步驟包括-確定在輪胎上期望獲得的在胎肩處的增強元件的鋪設角αsp與赤道面處的增強元件的鋪設角α。;-確定用於製造帶束層而鋪設的條狀元件的整數值N,N小於整數值Ntl,N0是每個條狀元件相對於所述赤道面的鋪設角(α。)、每個條狀元件的橫向寬度L以及帶束層在輪胎的赤道面處的周向延伸S。的函數;-確定條狀元件的鋪設軌道(T),該鋪設軌道(T)在每個點處都限定有相對於胎體結構的穿過該點的子午線平面的鋪設角(α ),從而獲得所述角asp、α。;-根據前述鋪設軌道(T)鋪設每個條狀元件。根據一實施方式,N0定義為以下整個部分integer (Sc/L * sin α c)有利地,鋪設步驟以避免條狀元件的端部在胎肩處的重疊的方式進行。優選地,相鄰的條狀元件之間的鋪設距離(Ag)在沿周向方向相繼鋪設的兩個條狀元件的相應的鋪設軌道⑴的至少一段上變化,以獲得大於在輪胎的赤道面處的角(α。) 的在輪胎的胎肩上的角(asp)。更優選地,相鄰的條狀元件之間的鋪設距離(Ag)變化,以獲得在輪胎的胎肩上的角和在輪胎的赤道面處的角,其中(asp)-(a。)彡3°。根據一實施方式-一個條狀元件與下一個鋪設的條狀元件之間的條狀元件間隔(Δ g)在介於赤道面與胎肩之間的沿周向方向相繼鋪設的兩個條狀元件的相應的鋪設軌道(T)的至少一段上變化,以產生所述鋪設角(α)的變化,並且獲得胎肩上的預選定的角和赤道面處的預選定的角。根據一實施方式-鋪設軌道(T)以及每個鋪設點處的介於一個條狀元件與下一個鋪設的條狀元件之間的條狀元件間隔(Ag)是以下的函數-所施加的最大間隔(Δ gmax);-條狀元件的寬度L;-在胎肩上的所述預選定的角αsp和在赤道面處的所述預選定的角α。。根據一實施方式,所述工藝包括以下步驟-計算對應於胎肩上的角的條狀元件的數目(Nsp)與對應於赤道面處的角的條狀元件的數目(N。)之間的以整數計的最小值min(integCT|Nsp;N。|);-計算N1 = min (integer | Nsp ;NC |) _1-計算對於N1的在胎肩上的兩個條狀元件之間的間隔(Δgsp)和在赤道面處的兩個條狀元件之間的間隔(Δ ;-將(Δgsp)和(Δ gcr)與所施加的Δ gmax進行對比
·如果Δ gsp≤Δ gmax且Δ仏≤Δ gmax,那麼設定N1 = N ; 相反地,如果Δ gsp≤Δ gmax或Δ仏≤Δ gmax,那麼隨著η的變化以min (integer | Nsp ; N。|)_n計算Nn,並且重新計算對於每個Nn的在胎肩上的兩個條狀元件之間的相應間隔 Δ gsp和在胎冠上的兩個條狀元件之間的相應間隔Δ & ;設定N = Nn,其中Nn是滿足關係式 Agsp(Nn) ( Agmax禾口 Agc(Nn) ( Agmax的條狀元件的整數值。有利地,Nc= (ScZLc) * sen α。而 Nsp = (Ssp/Lsp) sen α sp,其中,S 是在 α 角處帶束層的周向延伸。有利地,Δgsp = Ssp/Nn-Lsp/sen α sp 而 Δ & = Sc/Nn_Lc/sen α c。
從對根據本發明的車輛輪胎及用於製造具有增強結構的輪胎的工藝的優選但非排他的實施方式的詳細描述中,本發明的其它特徵和優點將變得更明顯。在下文中將參照作為非限制性示例而給出的附圖進行該描述,附圖中-圖1是在徑向於根據本發明的用於兩輪車輛的輪胎的旋轉軸線的平面中截取的局部徑向斷面圖;-圖2是圖1中所示輪胎的概略俯視圖,其以示例的方式示出了根據本發明鋪設的形成帶束層的四個條狀元件;-圖3是在徑向於根據本發明的用於兩輪車輛的輪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旋轉軸線的平面中截取的局部徑向斷面圖;-圖4是圖3中所示輪胎的實施方式的概略俯視圖,其以示例的方式示出了根據本發明鋪設的形成帶束層的四個條狀元件;-圖5以圖表(條狀元件軌道的周向延伸角)示出了固有的鋪設軌道Ttl和Tmax的兩條曲線及根據本發明的可具有在胎肩和胎冠上的不同的預選定的角^!㈤和的一些鋪設軌道。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照附圖,根據本發明的用於兩輪車輛的輪胎以1表示。具體地,所述輪胎1包括設有至少一個胎體帘布層加的胎體結構2,該至少一個胎體帘布層加成形為大致環形的構型並且經其相反的周向邊緣與至少一個環狀增強結構接合,從而形成通常名為「胎圈」 4的結構。將帶束結構5周向地施加到胎體結構2的徑向外部位置,在該帶束結構5上周向地疊加有胎面帶8。在與輪胎的硫化一起進行的模製操作之後,在所述胎面帶8上形成縱向和橫向的凹槽,這些凹槽被設置成限定出期望的「胎面花紋」。已知方式中的輪胎也包括橫向地施加到胎體結構2的相對側上的一對胎側9。所述輪胎1具有特徵為高橫向曲率和低斷面胎側的橫截面,正如下文中所限定的那樣。具體地,輪胎1具有在赤道面上測量的、介於胎面帶的中心與著合直徑(fitting diamter)之間的斷面高度H,該著合直徑由穿過輪胎胎圈的參考線r表示。輪胎1還具有由胎面的橫向相反的極點E之間的距離限定的寬度C,以及由距離f與所述寬度C之間的比率特值限定的曲率,該距離f是在輪胎的赤道面上測量的、從穿過所述胎面的極點E的線到胎面中心的距離。在本說明書和隨後的權利要求書中,「高曲率輪胎」意味著曲率比率f/C > 0. 2且優選地f/c彡0. 28的輪胎。在任何情況下該曲率比率f/C都彡0. 8且優選地f/C ^ 0. 5。對於胎側而言,本發明優選地應用至具有斷面特別低的胎側(圖1、圖3)的輪胎。換言之,本說明書中的低斷面胎側意指胎側高度比率(H-f)/H小於0.7、更優選地小於 0.5(參見圖1、3)的輪胎。回到帶束結構5,應該指出,其包括至少一個由多個條狀元件15形成的帶束層fe, 每個條狀元件15都包括設置成沿條狀元件15的縱向方向相互平行的增強線型元件13。在本說明書中,術語「條狀元件」意指設有一個維度(長度)超過另外兩個維度 (寬度、厚度)的連續的條狀元件的一部分,該連續的條狀元件包括設置成相互平行的並且至少部分地塗覆有至少一層彈性體材料的縱向增強簾線13。具體地,優選地,條狀元件具有介於3mm與25mm之間的寬度、介於0. 5mm與2mm之間的厚度、包含介於2與40之間的簾線數量,並且優選地具有介於60簾線每分米與130簾線每分米之間的密度。如在圖2中較好示出的,每個條狀元件15都設置在鋪設軌道(T)中,該鋪設軌道 (T)在每個點處都限定有相對於輪胎的穿過該點的子午線平面λ的鋪設角α。鋪設角(α)也可以被認為是在每個增強線型元件的主延伸方向與輪胎的周向方向之間所圍成的角。還應該指出,每個鋪設角(α)基本都不同於零,並且能夠在從赤道面向胎肩移動時變化。具體地,在胎肩上的鋪設角(a sp)總是大於在赤道面處的鋪設角(α。)。條狀元件15被設置以形成帶束層如,其設置方式是在一個條狀元件與下一個鋪設的條狀元件之間獲得條狀元件間隔(Ag)。具體地,條狀元件間隔(Δ g)定義為在一個條狀元件的最後一個增強元件13與周向方向上的下一個條狀元件15的第一個增強元件13之間的距離。如在圖3和圖4中較好示出的,在從胎肩向輪胎的赤道面移動時,條狀元件間隔 (Ag)對於相鄰條狀元件的相向邊緣的至少一部分來說是變化的。具體地,圖2中所示的帶束層fe的條狀元件間隔(Δ g)在從赤道面Y-Y』向胎肩移動時增大,在該赤道面Y-Y』處的條狀元件間隔(Ag)基本等於零。反之,圖4中所示的帶束層如的條狀元件間隔(Ag)在從赤道面Y-Y』向胎肩移動時減小,在該胎肩處的條狀元件間隔(Ag)基本等於零。在一個條狀元件15與下一個鋪設的條狀元件之間的條狀元件間隔(Ag)沿著赤道面與胎肩之間的鋪設軌道(T)的至少一段變化,以產生鋪設角(α)的變化,並且獲得胎肩和胎冠上的預選定的鋪設角。在所有情況下,條狀元件間隔(Ag)的變化與在輪胎的胎肩上和輪胎的赤道面處的角度的差異相關,使得(asp)-(a。)彡3°。根據一個有利的方面,在赤道面處的角α。彡14°。有利地,在赤道面處的角α。< 。在另一有利的方面,在胎肩處的角α 彡21°。
有利地,在胎肩處的角α SP彡30°。條狀元件間隔(Δ g)在0. 35mm與4mm之間變化,極值包括在內。優選地,在相繼鋪設的兩個條狀元件15的邊緣之間的每個鋪設點處的條狀元件間隔(Δ g)優選地介於0. 5mm與2. 5mm之間,極值包括在內。根據本發明,形成帶束層fe的條狀元件呈現為小於整數值Ntl的整數值N,N0定義為以下整個部分integer (Sc/L * sin α c)其中Sc是帶束層在輪胎的赤道面處的周向延伸;L是每個條狀元件15的橫向寬度。在本說明書中,符號「integer! |」表示在兩個豎直條內的整數。在第二方面,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製造用於兩輪車輛的輪胎的工藝,該輪胎是橫向曲率比率f/c彡0. 2和胎側高度比率(H-f) /H ( 0. 7的類型。本發明能夠有利地實踐在一製造工藝中,根據該製造工藝,帶束結構自身適於形成在具有外表面的環形支承部上,該外表面的形狀大致匹配於將要獲得的輪胎1的內構型。在執行帶束結構5的製造之前,將胎體結構2施加到環形支承部上,可以根據都在相同申請人名下的專利EP 0943421、EP 0928680、EP0976535、EP 01124699中任一個專利所描述的那樣將該胎體結構方便地形成在相同的環形支承部上。因可以由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以任一方便的方式製造而未被詳細描述的環形支承部例如能夠包括可拆除的或可拆卸的金屬鼓以有助於隨後從所獲得的輪胎中移除所述鼓。但是,不排除以下可能性在例如通過充氣而適當加強的胎體結構上直接製備帶束結構,從而在該情況下所述胎體結構也執行環形支承部的功能。製造用於根據本發明的車輛輪胎的帶束結構5涉及到沿環形支承部的周向延伸部施加給定數目(N)的寬度(L)的條狀元件15,以形成至少一個增強層如,該至少一個增強層如設有圍繞環形支承部自身的幾何旋轉軸線χ-χ』的基本連續的周向延伸部。如前述,每個條狀元件15都包括設置成相互平行且至少部分地塗覆有至少一層彈性體材料的增強縱向線型元件。另外,應該指出,多個預定長度和寬度的條狀元件15例如以已知的方式通過對至少一個連續的條狀元件依序地執行切割操作而獲得,該連續的條狀元件來自於擠延裝置和 /或壓延裝置,或者來自於給送捲筒。該連續的條狀元件因此及如前述的隨後從其獲得的條狀元件15都具有沿該連續的條狀元件的縱向延伸部彼此平行延伸的多個金屬或織物材料的線型元件和/或簾線13。每個條狀元件15都在鋪設軌道(T)中設置在環形支承部的外表面上,該鋪設軌道 (T)在每個點都由相對於環形支承部的穿過該點的子午線參考平面的鋪設角(α)限定。以避免條狀元件15的端部在胎肩處的重大重疊的方式進行鋪設。鋪設軌道(T)形成為從輪胎的胎肩上的預選定的鋪設角α sp和輪胎的赤道面處的預選定的鋪設角α。開始。鋪設軌道(T)獲得的方式是使得在鋪設軌道(T)的每個點處都具有在條狀元件15與下一個鋪設的條狀元件之間的、具體的是在一個條狀元件15的最後一個增強元件13與周向方向上的下一個條狀元件15的第一個增強元件13之間的條狀元件間隔(Ag)。在條狀元件15的最後一個增強元件13與周向方向上的下一個條狀元件15的第一個增強元件13之間的條狀元件間隔(Ag)沿胎肩與赤道面之間的鋪設軌道(T)的至少一段以預定的和受控的方式變化。具體地,條狀元件間隔(Ag)在相鄰的條狀元件15的相向邊緣的至少一部分之間以受控的和預定的方式變化。換言之,作為示例,條狀元件間隔(Ag)能夠在離開赤道面的初始段變化然後保持恆定,或者如在圖2、圖4的示例中,能夠沿整個鋪設軌道(T)變化。為了成功地獲得在胎肩上的預選定的角(Cisp)和赤道面處的預選定的角(α。), 條狀元件間隔(Ag)以受控的和預定的方式變化。具體地,條狀元件間隔(Δ g)以獲得總是大於在輪胎的赤道面處的角α。的角α sp 的方式變化。條狀元件間隔與在胎肩和胎冠上的角度差異相關且具有(a sp)-(a。)彡3°的性質。另外,應該指出,鋪設軌道(T)和在一個條狀元件15與下一個鋪設的條狀元件之間的每個鋪設點處的條狀元件間隔(Ag)是以下的函數-所施加的最大間隔(Δgmax);-條狀元件的寬度L;-在胎肩上的所述預選定角αsp和赤道面處的所述預選定角α。。為了獲得鋪設軌道Τ,開始計算對應於胎肩上的角的條狀元件15的數目(Nsp)與對應於赤道面處的角的條狀元件的數目(N。)之間的以整數計的最小值min(integCT|Nsp;N。|)。其中,N。= (S。/L。)* sen α。,&是帶束層在輪胎的赤道面處的周向延伸而α。是在該平面處的角,並且Nsp = (Ssp/Lsp) sen α sp, Ssp是帶束層如在胎肩處的周向延伸。此刻,設定N1 = min(integer|Nsp ;N。|)_l並且計算對應於N1的在胎肩上的條狀元件間隔(Δ gsp)和赤道面處的條狀元件間隔(Δ g。);具體地,Δ gsp = Ssp/N「Lsp/Sen α sp M Δ gc =Sc/N「Lc/sen α c。現在將Δ gsp和Δ仏與所施加的Δ gmax進行對比;如果Δ gsp ( Δ gmax且 Agc^ Agmax,那麼設定N1 = N;因此,N是被鋪設的以形成根據本發明的帶束層的條狀元件 15的真實數目,該帶束層具有在赤道面Y-Y』和胎肩處的角α。和asp,這兩個角是作為在輪胎上期望獲得的性能特徵的函數而選定的。可替代地,如果Agsp彡Agmax禾口 /或Agcr ^ Agmax,那麼隨著η的變化以 1^札_」1;隊|)-11計算凡,並且重複上述操作。換言之,重新計算對應於新數目Nn的在胎肩上的條狀元件間隔(Agsp)和胎冠上的條狀元件間隔(Δ仏),直到發現條狀元件的數目滿足關係式 A^5(Nn) ( Agmax 禾口 Agc(Nn) ( Agmax 為止。滿足所述關係式、SP Agsp(Nn) ( Agmax禾Π Agc(Nn) ( Agmax的條狀元件的數目Nn 將被設定成等於N並且代表被鋪設以形成根據本發明的帶束層的條狀元件的真實數目,該帶束層具有在胎冠和胎肩上的角α。和Cisp,這兩個角是作為在輪胎上期望獲得的性能特徵的函數而選定的。
應該指出,以Δ^ = Ssp/Nn-Lsp/Sena sp計算在Nn變化時胎肩上的條狀元件間隔, 並且以Δ仏=Sc/Nn-Lc/sen α。計算在Nn變化時赤道面處的條狀元件間隔。具有在胎肩上的預選定的角α sp和在赤道面處的預選定的角α。及條狀元件的預選定的寬度L,並且已經獲得將要鋪設的條狀元件的真實數目N,現在能夠從胎肩與胎冠間的大量一系列的鋪設角中獲得一個鋪設軌道Τ。此刻,可以通過在一平面中(條狀元件軌道的周向延伸角)繪製對於先前發現的N 的兩個極限曲線或固有鋪設曲線Ttl和Tmax而圖表化地獲得幫助,其中Ttl是通過設定Δ g = 0而獲得的用於N個條狀元件的理論鋪設軌道,而Tmax是通過設定Ag= Agmax而獲得的用於N個條狀元件的理論鋪設軌道。在前述的圖表中,從赤道面處的預選定的角(α。)和胎肩上的預選定的角開始,對位於兩個極限曲線的內側並且逐點地沿輪胎斷面的周向延伸部的一個可能的軌道進行跟蹤,並檢測形成該鋪設軌道的角度。在下表中,複製了鋪設軌道Ttl和Tmax的角度,該鋪設軌道是利用N = 63、寬度L = 12mm並且Agmax = 25mm的條狀元件獲得的,並且在附圖的平面(條狀元件軌道的周向延伸角)中表示的是前述的固有鋪設Ttl和Tmax的兩條曲線及具有在胎肩和胎冠上的不同選定的角α sp和α c並且滿足關係式Δ gsp (N = 63) ^ Δ gmax和Δ仏(N = 63) ( Δ gmax的一些可能的軌道。表權利要求
1.一種用於兩輪車輛的輪胎(1),所述輪胎包括-大致環形的胎體結構O),所述胎體結構(2)包括中心冠部和兩個軸向相反的側部, 每個側部都與相應的胎圈結構相關;-大致環狀的帶束結構(5),所述帶束結構(5)在所述中心冠部(2)處被施加到所述胎體結構的徑向外部的位置;-胎面帶(8),所述胎面帶(8)被施加到相對於所述帶束結構(5)的徑向外部的位置; -一對胎側,每個所述胎側都覆蓋包括在所述胎面帶的橫向邊緣與所述相應的胎圈結構之間的輪胎側部;-所述輪胎具有橫向曲率比率f/C彡0. 2和胎側高度比率(H-f)/H ^0.7; -所述帶束結構( 包括至少一個形成有多個條狀元件(1 的帶束層,每個所述條狀元件(1 都包括設置成沿所述條狀元件(1 的縱向方向相互平行的增強線型元件;-每個增強元件(1 都設置在鋪設軌道(T)中,所述鋪設軌道(T)在每個點處都限定有相對於所述輪胎的穿過該點的子午線平面(λ)的鋪設角(α);-形成所述帶束層的所述條狀元件(1 呈現為小於整數值Ntl的整數值N,Ntl定義為以下整個部分integer | (Sc/L * sin α c) | 其中Sc是所述帶束層在所述輪胎的赤道面處的周向延伸; α。是在所述輪胎的所述赤道面處的鋪設角; L是每個條狀元件的橫向寬度。
2.如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輪胎(1),其中,在所述胎肩處的鋪設角(asp)大於在所述輪胎的赤道面處的鋪設角(a。)
3.如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輪胎(1),其中,所述帶束層包括在一個條狀元件的最後一個增強元件(1 與周向方向上的下一個條狀元件的第一個增強元件(1 之間的、在所述相鄰的條狀元件(15)的相向邊緣的至少一部分上變化的距離或間隔(Ag)。
4.如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輪胎(1),其中,所述距離(Ag)的變化與在所述輪胎的胎肩上和赤道面處的角度差異相關,使得(asp)_(a。)彡3°。
5.如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輪胎(1),其中,在一個條狀元件的最後一個增強元件與周向方向上的下一個條狀元件的第一個增強元件(1 之間的每個鋪設點處的所述條狀元件間隔(Δ g)都介於0. 35mm與4mm之間,極值包括在內。
6.如權利要求3中所述的輪胎(1),其中,在一個條狀元件的最後一個增強元件與周向方向上的下一個條狀元件(1 的第一個增強元件(1 之間的每個鋪設點處的所述條狀元件間隔(Δ g)都優選介於0. 5mm與2. 5mm之間,極值包括在內。
7.如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輪胎,其中,a。>14°。
8.如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輪胎,其中,a。<M°。
9.如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輪胎,其中,。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輪胎,其中,asp<30°。
11.一種用於製造用於兩輪車輛的輪胎的工藝,所述輪胎是設有橫向曲率比率f/ C ^ 0.2和胎側高度比率(H-f)/H ( 0. 7的類型;所述工藝包括以下步驟-製造大致環形的胎體結構O),所述胎體包括中心冠部和兩個軸向相反的側部; -在所述中心冠部處製造大致環狀的帶束結構(5),所述帶束結構位於所述胎體結構 (2)的徑向外部的位置;所述製造所述帶束結構(5)的步驟包括通過在所述胎體結構(2)上鋪設多個條狀元件 (15)而製造至少一個帶束層,每個所述條狀元件(1 都包括設置成沿所述條狀元件(15) 的縱向方向相互平行的增強線型元件;其中,製造所述至少一個帶束層的步驟包括-確定在所述輪胎上期望獲得的所述增強元件(1 在所述胎肩處的鋪設角asp和所述赤道面處的鋪設角α。;-確定用於製造所述帶束層(5a)而鋪設的條狀元件(1 的整數值N,N小於整數值Ntl, Ntl是每個條狀元件(1 相對於所述赤道面的鋪設角(α。)、每個條狀元件的橫向寬度L以及所述帶束層在所述輪胎的所述赤道面處的周向延伸S。的函數;-確定所述條狀元件的鋪設軌道(T),所述鋪設軌道(T)在每個點處都限定有相對於所述胎體結構穿過該點的子午線平面(3)的鋪設角(α ),以獲得所述角asp、α。; -根據前述鋪設軌道(T)鋪設每個條狀元件(15)。
12.如權利要求11中所述的用於製造輪胎的工藝,其中,Ntl定義為以下整個部分 integer | (Sc/L * sin α c) |。
13.如權利要求11中所述的用於製造輪胎的工藝,其中,所述鋪設步驟以避免所述條狀元件(1 的端部在所述胎肩處重疊的方式進行。
14.如權利要求11中所述的用於製造輪胎的工藝,其中,-所述鋪設軌道(T)被確定為與在一個條狀元件(1 的最後一個增強元件與沿周向方向下一個鋪設的條狀元件(1 的第一個增強元件(1 之間的條狀元件鋪設間隔(Ag) 相關;-所述間隔(Ag)在沿周向方向相繼鋪設的兩個條狀元件(15)的相應的鋪設軌道⑴ 的至少一段長度上以受控和預定的方式變化。
15.如權利要求14中所述的用於製造輪胎的工藝,其中,所述條狀元件鋪設間隔(Ag) 在沿周向方向相繼鋪設的兩個條狀元件的相應的鋪設軌道(T)的至少一段上變化,從而獲得大於在所述輪胎的赤道面處的角(α。)的在所述輪胎的胎肩上的角(asp)。
16.如權利要求14中所述的用於製造輪胎的工藝,其中,所述條狀元件鋪設間隔 (Ag)在沿周向方向相繼鋪設的兩個條狀元件的相應的鋪設軌道(T)的至少一段上變化,從而獲得在所述輪胎的胎肩上的角(asp)和在所述輪胎的赤道面處的角(a。),其中 (Cisp)-(Cic)彡 3°。
17.如前述權利要求11至16中任一項所述的用於製造輪胎的工藝,其中,-一個條狀元件與下一個鋪設的條狀元件之間的所述條狀元件間隔(Ag)在介於所述赤道面與所述胎肩之間的沿周向方向相繼鋪設的兩個條狀元件的相應的鋪設軌道(T)的至少一段上可變,以產生所述鋪設角(α)的變化,並且獲得所述胎肩上的所述預選定的角 (a sp)和所述赤道面處的所述預選定的角(a。)。
18.如權利要求11至17中任一項所述的用於製造輪胎的工藝,其中,所述鋪設軌道 (T)和一個條狀元件與下一個鋪設的條狀元件之間的每個鋪設點處的所述間隔(Ag)是下面的函數-所施加的最大間隔(Agmax); -所述條狀元件的寬度L ;-在所述胎肩上的所述預選定的角α sp和在所述赤道面處的所述預選定的角α。。
19.如前述權利要求11至18中任一項所述的用於製造輪胎的工藝,其包括以下步驟 -計算對應於所述胎肩上的角的條狀元件的數目(Nsp)與對應於所述赤道面處的角的條狀元件的數目(Nc)之間的以整數計的最小值min(integCT|Nsp;Nc|); -計算 N1 = min (integer I Nsp ;NC |)-1 ;-計算對於&的在所述胎肩上的條狀元件間隔(Agsp)和所述赤道面處的條狀元件間隔(Δ gc);-將(Agsp)和(Ag。)與所施加的Agmax進行對比 如果Δ gsp彡Δ gmax且Δ仏彡Δ gmax,那麼設定N1 = N ; 相反地,如果 Agsp^ Δ gmax 或 Δ gc > Δ gmax,那麼以 min (integer | Nsp ;NC |) -η 計算在 η 變化時的Νη,並且重新計算對於每個Nn的在所述胎肩上和所述胎冠上的相應的間隔Δ gsp 和Δ仏;設定N = Νη,其中Nn是滿足關係式Δ gsp (Nn) ( Δ gmax和Δ gc (Nn) ( Δ gmax的條狀元件的整數值。
20.如權利要求19中所述的用於製造輪胎的工藝,其中,N。=(S。/L。)* sena。而Nsp =(Ssp/Lsp) * Senasp,S是在α角處所述帶束層的周向延伸。
21.如權利要求20中所述的用於製造輪胎的工藝,其中,=Agc = Sc/Nn_Lc/sena c。
全文摘要
用於兩輪車輛的帶束結構(2)是藉助於條狀段或元件(15)製成的,每個條狀元件(15)都包括嵌入到彈性體層的平行簾線,並沿環形支承部(3)的周向延伸部相繼地鋪設以形成具有圍繞所述環形支承部(3)的幾何旋轉軸線(X-X)的連續的周向延伸部,其中每個條狀元件(15)都鋪設在鋪設軌道(T)中,該鋪設軌道(T)在每個點都限定有鋪設角(α);在鋪設軌道(T)的每個點,在相鄰的條狀元件(5)之間形成鋪設間隔(Δg);所述鋪設軌道(T)形成為從輪胎的胎肩上預選定的鋪設角(αsp)與胎冠上預選定的鋪設角(αc)開始;在相鄰的條狀元件(5)之間的鋪設間隔(Δg)沿胎冠與胎肩之間的所述鋪設軌道(T)的至少一段長度變化,以產生鋪設角(α)的變化,並且獲得胎肩上的所述預選定的角(αsp)和胎冠上的所述預選定的角(αc)。
文檔編號B60C9/28GK102300723SQ200880132718
公開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22日 優先權日2008年12月22日
發明者F·馬利亞尼, M·坎圖, P·米薩尼 申請人:倍耐力輪胎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