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讀後感1000字
2023-10-20 15:41:47 1
我很抱歉,做了一個不算忠實的讀者。我以極度不單純的動機,抱著能讓我哭的怎樣要死要活的態度,來「審判」這本書。因為他們都說這是一本關於人生,關於苦難,關於悲劇的書。
關於人生。我對此並沒有任何異議。「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少年時沒有羈絆,便隨心所欲,恣意妄為。此時「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中年時家道中落,經歷生死,在欲望和現實的溝壑中掙扎,有了值得牽掛和在意的人。此時「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老年時「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所牽掛之人都做了生命中的過客,最後只能歸於寂寥。
關於苦難。我只想說每一部小說都是用文字建立起來的第二世界,這個世界可以屬於書中的人物,也可以屬於把思想浸在書裡的讀者,我在餘華先生的這個世界裡站成了一顆沒有悲歡姿態的樹,但主人公福貴從未真正平靜的苦難生活,讓我不安分起來,最終我並沒有在這個世界站成永恆。
被欺騙而不自知,輸光家產,氣死父親的福貴,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歷經生死而歸來的福貴。因患軟骨病而死的妻子家珍,因生產時大出血而死的女兒鳳霞,因獻血過多而死的小兒子有慶,被水泥板夾死的女婿二喜,吃豆撐死的小孫子苦根。走著走著就,家就散了。一場場來勢洶湧的暴風雨,衝走了他所有的家人。垂暮之年,身側有的只不過是一頭老黃牛。誰也不知道,這災禍捲走得到底是誰啊!看似可笑的情節,卻有最真實的感情以及最苦難的生活。我說的苦難是指生活,而不是人生。因為人生太大,不能妄斷。
關於悲劇。在把兵荒馬亂的萬千思緒安撫在一頁白紙之後,驟然而起的「感同福貴之身受的悲痛」又驟然而落。木心說過:如果頓悟不置於漸悟中,頓悟之後恐有頓迷來。是啊,悲痛不在己身,感同身受只不過是所謂的悲憫,片刻而已。
白紙上僅僅是一張人物關係導圖而已,紅筆劃掉死者人名之後,卻顯得尤為悲壯。如若真不算上那頭老牛,福貴就真真正正的是一個人了。按道理它不該不算啊,!這樣,我又安下心來,雄赳赳,氣昂昂的為接下來的文字鋪平道路。對於接下來所寫出的一切,理由十足邏輯到位,便都可順利出現了。
我也不管我是否真會讀書,是否真的品到本書真味。但於千千萬萬字中,我只看到一句話福貴對「我」說的,「我全身都是越來越硬,只有一個地方越來越軟」。所謂悲劇,想來也乏然無味,僅此而已。
我有對於悲劇有異議,是因為我覺得他「慘而不悲,就不為悲劇」。
後來我就懂了,讀書的意義是讀書本身。悟你所讀到的東西就夠了,活著的意義便也是或者本身,不為外物,不被外人悟。
他們認為福貴在與於命運負隅抵抗,最終被命運屈打成招。呼到:好一個悲劇。其實《活著》講述的只是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餘華說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士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世間的悲劇本沒有那麼多,換一種溫柔得說法,就是:所有得悲劇都不完全。人心敏銳精明,將悲劇解說的精通,生要揪出所有苦難,可卻絲毫未察覺那總處在向陽面的美好。活著的悲劇大抵也不過如此了。要知道,面具既可偽裝,亦可美裝。所以,有的面具是不可以撕掉的,撕了就有點較真的意味了。和人間不值得硬碰硬,就太不值得了。
餘華先生以第一人稱的手法,大筆墨鋪敘。讓我們知道,原來福貴苦苦的一生有甜甜的家珍啊!她說,「我不累」。她說,「我也不想要什麼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給你做一雙新鞋。」她說,「福貴,我不想死,我想每天都能看到你們。」若他在生命的盡頭,回想曾擁有一雙乖巧孝順的好兒女,定是含著笑的。這麼說來,悲劇其實是用來自我評價的,用它來評價他人,這樣就顯得太單薄了。
故事的開始,福貴好好活著,活得光亮且油膩。故事的結尾,福貴好好活著,活得清楚且明白。這時候你便可以說他活得「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