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句對聯句腳平仄規則(句中對三仄尾折腰句)
2023-10-20 15:09:13 1
前言五言詩,在漢魏南北朝已經非常流行了,但是七言詩,則在唐朝開始流行。七言中,四句的絕句更早一些,八句的七律流行就晚多了。
盛唐詩人的七絕佳作眾多,李白、杜甫、王昌齡、王之渙等人的七絕佳作層出不窮。而七言律詩數量就很少了,無人可以和杜甫相比。
簡單來說,杜甫七律不但多,而且好。今天欣賞的《題張氏隱居》可能是杜甫的第一首七律。除了關注杜甫的無一字無來歷以外,還可以關注一下句中對、三仄尾、折腰體(折腰句)。
杜甫的《題張氏隱居二首》第一首,是那個時代比較少見的七言律詩:
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澗道餘寒歷冰雪,石門斜日到林丘。
不貪夜識金銀氣,遠害朝看麋鹿遊。乘興杳然迷出處,對君疑是泛虛舟。
這首詩大約作於開元二十四(736)年,是杜甫年輕時的作品,依然帶有無一字無來歷的特點。
春山無伴獨相求,春山出自庾信《至老子廟應詔詩》詩:「野戍孤煙起,春山百鳥啼。」無伴出自劉琨《答盧諶詩》:「亭亭孤幹,獨生無伴。」
相求,出自《易》:「同氣相求。」,魏晉南北朝詩人也常用,例如郭遐周《贈嵇康詩三首·其一 》:同氣自相求,虎嘯谷風涼。東晉楊方虎《合歡詩五首 其一 》:嘯谷風起,龍躍景雲浮。同聲好相應,同氣自相求。
伐木丁丁,出自《詩經》:「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山更幽,出自王籍 (南北朝)的《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首聯表示,自己在春山中,沒有夥伴,也是前來拜訪張氏,一路上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因為平仄原因,選擇伐木而沒有選自鳥鳴),山谷清幽。
頷聯中,有句中對,澗道--餘寒--冰雪,石門--斜日--林丘,同時上下聯也相對。
冰雪,指凍雪,冰是去聲。因此歷冰雪是三仄尾。唐朝律詩中的三仄尾極其常見,甚至在試貼詩中也可以見到。
澗道,出自南梁王臺卿《奉和往虎窟山寺詩》:飛梁通澗道,架宇接山基。這是他陪著梁簡文帝蕭綱去虎窟山寺時的奉和詩。
餘寒出自南北朝何寘南《答何秀才詩》:「終朝長守饉,疊夜抱餘寒。」
冰雪,出自東漢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七哀詩》:冰雪截肌膚,風飄無止期。
石門,或是泛指,或出自東晉高僧慧遠《遊石門詩》超興非有本,理感興自生。忽聞石門遊,奇唱發幽情。
斜日、林丘,也是魏晉南北朝詩人常見的詞語,例如謝朓《夏始和劉潺陵詩》:對窗斜日過,洞幌鮮飆入。謝安《蘭亭詩》:契茲言執,寄傲林丘。林丘表示隱居之地。
頷聯寫景,意象詞語,都是出於魏晉南北朝的古詩中。
這首詩,分兩部分,前二聯主要寫景,後二聯開始變化。
頸聯開始抒情,這兩句是杜甫對於張氏的評價。
不貪夜識金銀氣,讚許主人視金錢如糞土。金銀氣,出自司馬遷《史記·天官書》:
大水處,敗軍場,破國之虛,下有積錢,金寶之上,皆有氣,不可不察。
杜甫的七律《閣夜》頷聯云: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南宋詞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說也是典出《史記·天官書》:
凡詩人作語,要令事在語中而人不知。餘讀太史公《天官書》:「天一、槍、棓、矛、盾動搖,角大,兵起。」杜少陵詩云:「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蓋暗用遷語,而語中乃有用兵之意。詩至於此,可以為工也。
夜識,出自 《藝文類聚》卷八十三:
《地鏡圖》:凡觀金玉寶劍銅鐵,皆以辛之日,待雨止,明日平旦,亦黃昏夜半觀之,所見光白者玉也,赤者金,黃者銅,黑者鐵。
不貪,出自《左傳》:
宋人或(有人)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遠害朝看麋鹿遊,遠害,遠離災禍,出自《晏子春秋》:
晏子居晏桓子之喪,粗衰,斬,苴絰帶,杖,菅屨,食粥,居倚廬,寢苫,枕草。其家老曰:「非大夫喪父之禮也。」晏子曰:「唯卿為大夫。」曾子以聞孔子,孔子曰:「晏子可謂能遠害矣。不以己之是駁人之非,遜辭以避咎,義也夫。」
孔子說,晏子不用自己的正確去批駁別人的過錯,這是個聰明人,謙遜而不得罪人,可遠離災禍。
曹植《矯志詩》詩云:「鵷雛遠害,不羞卑棲,靈虯避難,不恥汙泥。」低調一些,可以遠離災禍。
麋鹿遊,出自《史記李斯傳》,李斯受到趙高的迫害,在獄中仰天而嘆曰:
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趙高為佐,吾必見寇至鹹陽,麋鹿遊於朝也。」 於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獄,治罪,責斯與子由謀反狀,皆收捕宗族賓客。
天下造反的人越來越多,皇帝如果還信任和重用趙高,不久反賊就兵至鹹陽。國都陷落長滿野草,每天都會看見到處遊蕩的野鹿。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提到,蔣一葵(《堯山堂外紀》著者,明朝詩人)認為頸聯是折腰體:
五、六,上二字成句,下五字即解上二字,是折腰體。
這裡的折腰體並非指失黏的折腰體律詩,而是句法,即我們說的折腰句。
夜識金銀氣,解釋不貪,朝看麋鹿遊,解釋遠害。這種句法也需要特別注意。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
蓋詩成於既宿之後,系題壁詩,非訪隱詩也。訪隱則須由我及人,題壁定是因人感己。若認作初到,則「夜識」、「朝看」如何下?
意思是,這首詩是寫於訪友住下之後,有所感而作。
乘興,出自《世說新語》夜雪訪戴的故事: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杳然,即窅然,悵然之意。出自《莊子逍遙遊》:
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
迷出處,迷惑於出還是不出(處)。魏阮籍 《詠懷》詩之八:「出處殊塗,俯仰異容。嵇喜《答嵇康詩四首·其三》: 出處因時資,潛躍無常端。
杳然迷出處,意思悵然之間,對於出仕還是隱居有些迷惑。
對君、疑是,兩個詞不算是什麼典故,但是南北朝詩中常見的詞語。
虛舟,本意是無人駕御的船隻。出自《莊子·山木》:「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意思是,被空船撞到,心地狹隘急躁的人不會發怒。被有人駕駛的船撞到,恐怕就會吵架了。
杜甫作這首詩的時候,大約25歲,但這首詩用典很多,下字處處有來歷,可知其年輕時已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杜甫用典、下字,或來自經史,或來自前朝詩句(出自六朝詩很多)。
不貪-夜識金銀氣,這種2-5結構的折腰體句法,值得注意和學習。
關於句中對,大家平時注意的話,會發現在杜甫詩中很常見,
三仄尾,在唐律中是變格的律句,不是出律。
章法上,這首詩前四句寫景,後四句寫情,從頸聯轉折。
@老街味道
從來多古意,臨眺獨躊躇,杜甫作詩的確無一字無來歷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