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體滑坡堰塞湖規劃(深觀察撞庫挖開信息堰塞湖)
2023-10-15 23:13:21 2
山體滑坡堰塞湖規劃?「華住數據疑似洩露」事件引發廣泛關注8月28日,有科技機構在網上爆料,並傳出一張黑客出售疑為華住酒店集團客戶數據的截圖,其中涉及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開房記錄等眾多敏感信息,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於山體滑坡堰塞湖規劃?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山體滑坡堰塞湖規劃
「華住數據疑似洩露」事件引發廣泛關注。8月28日,有科技機構在網上爆料,並傳出一張黑客出售疑為華住酒店集團客戶數據的截圖,其中涉及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開房記錄等眾多敏感信息。
有媒體記者對已流傳出的信息做了隨機測試,在16人中,有1人電話為空號,3人表示數據與本人不符,5人表示信息基本一致,7人電話未打通。這份天量級別的個人信息包是從哪裡洩露的?目前,上海長寧警方已介入調查,希望能夠全面查清此案。
其實,發生類似的事件並非偶見,相反,近年各大網站、應用乃至醫療等機構的信息洩露不斷,用戶的信息一再「被裸奔」:
——2014年12月,12306上的超13萬條用戶數據,在網上被傳播售賣,包括帳號密碼、身份證、郵箱等。
——2015年,線上票務營銷平臺大麥網被發現存在安全漏洞,600餘萬用戶帳戶密碼遭到洩露。
——2015年,網易163/126郵箱數億帳號信息洩漏。
——今年6月,著名二次元網站AcFun承認,受黑客攻擊致用戶數據外洩。
這並不是中國所獨有的問題,而是大數據時代全球的尷尬:
——2016年,3200多萬個Twitter用戶登錄信息被放到「暗網」上叫賣。
——2017年3月至7月期間,美國凱悅集團旗下11個國家的41家凱悅酒店支付系統被黑客入侵,大量客戶信息洩露。
——今年7月,新加坡政府公開承認,黑客入侵了新加坡保健服務集團(SingHealth)的系統,盜取了150萬名患者的個人信息,其中甚至包括總理李顯龍的個人信息。
「撞庫」挖開了「信息堰塞湖」
洩露信息數量從萬級到千萬級,再到億級,受害者從平民百姓到一國總理,誰都不能免疫於無妄之災。為什麼洩露頻率越來越高,數量越來越大,犯罪越來越猖狂呢?
大數據時代,信息即資產,商業巨頭們用戶群體廣泛,匯集大量用戶信息,進行客戶特徵畫像、精準營銷。網際網路寡頭高度集中,他們手中掌握著億級的用戶信息,形成了一個個「信息堰塞湖」,也成為不法分子的首選。
另一方面,當下以「撞庫」為主要手段的盜號方式,使信息洩露像原子鏈式反應,瞬間呈指數型增長。
在早些年,盜取他人帳號主要靠植入木馬,密碼字典則靠軟體生成,能夠盜取的個人信息數量相當有限,針對木馬的防範也相對比較簡單。但是,近幾年頻繁出現網站資料庫洩漏事件,使「撞庫攻擊」成為主流。
何謂「撞庫」?黑客入侵A網站後拿到的用戶名、密碼等數據,再去B網站嘗試登錄,這是因為很多人在不同網站、信箱會使用相同用戶名、密碼。而且黑客還會把盜取的數據進行「拖庫」,把數據存到自己的所謂「社工庫」裡,在暗網上出售、交流,這樣黑客們掌握的公民個人信息越來越多,「撞庫」也就越來越方便。
事實上,每天都有數以萬計被盜QQ號流入黑灰產業鏈,這些QQ號關聯著海量應用帳號;2011年,專業IT網站CSDN600萬用戶數據洩漏,成為網站資料庫洩漏的第一聲「芝麻開門」;2015年,網易郵箱數億帳號洩漏……這些都給黑客提供了充分的「子彈」去「撞庫」。
因為「撞庫」用的是真實的用戶名和密碼,廠家應對難度被迫提升:真假唐僧都會念緊箍咒,怎麼來識別?廠家往往通過手機驗證、驗證碼(字母扭曲、漢字識別、移動滑塊),識別是網絡攻擊,還是用戶「自然人」在使用,其實是一個簡單的圖靈試驗。
結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網絡黑灰產業鏈又繁衍出一個亞行當——「碼工」專門人工通過驗證碼來「撞庫」。今年6月,全國首例「撞庫打碼案」在杭州宣判,此案中犯罪分子盜取大量用戶名和密碼之後,又僱傭了上百名「碼工」對圖片驗證碼進行打碼,從而盜入他人的淘寶帳號。
「撞庫」的黑灰產業龐大到什麼程度呢?有報告稱,2016年機器人流量佔全網流量的51.8%,而惡意機器人流量佔據了全網流量的28.9%!甚至全球有近百萬人充當「碼工」,以人肉「撞庫」為生。而且從全球攻擊流量去向來看,截至2017年3月,中國佔了67.62%,美國佔據了27.12%,可以說,中國是「撞庫攻擊」的重災區。
一次海量的「撞庫」成功,可能引爆另一次天量的撞庫;大規模的個人信息洩露,預示著下一次的規模更大。信息洩露,像生物繁殖的邏輯斯蒂曲線一樣,一路飆升。反覆迭代衍生的「撞庫」,像是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對責任的溯源卻越來越模糊。
信息安全常識應成為「生存技巧」
空泛地喊一兩聲網絡安全意義不大,針對天量的網絡灰產,需有足夠強力手段和精準的保護。
首先,應該認識到「撞庫」問題的嚴重性,公民要關注自己的信息安全。就像進入汽車時代要關注交通安全一樣,大數據時代裡,信息安全常識應成為必要的「生存技巧」,網民首先要學會「自救」。
佔到全網流量的28.9%的惡意機器人,很多幹的就是「撞庫」勾當。但是,破解「撞庫」說簡單也很簡單,只需用戶在不同網站、APP、電子郵箱,特別是電子銀行之間使用不同的密碼。那種一套密碼走天下的小白思維,會成為撞庫的「神助攻」。
在近年各家網站、應用屢屢發生千萬級信息洩露的情況下,你的個人信息已被出賣,其實是一個大概率事件,所以說網民要學會止損,在網絡應用上打「密碼隔水艙」。
其次,保護個人信息安全,不僅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更是法律義務。網絡安全,不僅關乎財產權,還直接關乎公民的生命安全,「徐玉玉案」就直接緣於當地的高招信息被洩露。《網絡安全法》規定,「網絡運營者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個人信息洩露、毀損、丟失的情況時,應當立即採取補救措施」;《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規定:經營者要「確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費者個人信息洩露、丟失」。今後強制性的信息保護規範,必須成為企業的硬性標配,全面構建信息安全社會。
第三,對於網絡盜取公民信息、「撞庫」的社會危害性,法律應有充分認識。當個人信息數據達到億級時,它就不是商業安全問題,而是社會安全問題。但是,目前《刑法》規定的「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等罪名都量刑較輕,甚至有時比醉駕還要輕。
結果,不少技術宅只為了逞強好奇,就強行攻破資料庫,結果打開了潘多拉魔盒,自己還不知道。比如,前述的全國首例「撞庫打碼案」中,三名被告人最終都只被判處了緩刑。
大數據時代,賽博空間已然降臨,它不是存在於科幻小說當中,而是深深地嵌入了我們的生活。原子鏈式反應式的「撞庫攻擊」,短時間內會愈演愈烈,治本之道是在全球範圍內徹底剷除網絡黑灰產業,強化對盜取網絡信息犯罪的嚴懲,強化企業的網絡安全責任;但對公民個人來說,還得趕快「自救」改密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