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趙云為什麼會常勝

2023-10-15 19:00:50

一直以來,民間總把趙雲稱為常勝將軍,雖說不被治學者所認同,但老百姓的這種質樸情感卻不無道理,畢竟小說的影響力要遠大於正史。

根據《三國演義》的敘述來看,趙雲單獨帶兵的機會極少,僅有的幾次敗仗,也無法算到他的頭上,如夷陵之敗,他未參加,街亭之敗,諸葛亮是統帥,馬謖才是原罪者。而但凡趙雲參加的戰鬥,哪怕戰局處於劣勢,他亦能臨危不亂,獨自斷後,收拾殘局,斬將殺敵,表現不俗,難怪常勝將軍之名深入人心。

要分析趙雲的常勝之道,愚以為得從「截江奪阿鬥」這個橋段著眼,以管窺豹,結合前人述評,或能找出一二乾貨。

見機快,處置迅速

小說第61回,由於劉備入川的消息被東吳君臣偵知,顧雍進言乘機收復荊襄,遭遇吳國太的強烈反對而作罷。張昭於是退而求其次,設計了一個騙局,派周善為使,以國太病重為由,騙孫夫人攜阿鬥回吳,作為換回荊州的人質。趙雲「截江奪阿鬥」的橋段正是在此背景下發生的。

按說孫夫人回娘家,不算啥大事,但是阿鬥的去留問題,就值得計較了。舊體制是家天下,劉備為主公,他不在,那麼阿鬥就是小主公,諸葛亮以下都得聽他的,因為阿鬥幼小,所以一切事務均由諸葛亮做主。比如孫夫人的第一反應也是「須使人知會軍師,方可以行」。偏偏諸葛亮此時在外巡察,不在軍中。

事情萬分緊急,趙雲來不及找張飛商量,只能獨自決策了。若是換了一般將領,肯定是先請示匯報,找不到領導的話,起碼也得找幾位同事商量商量再說,但如此一來,恐怕黃花菜都涼了。劉備曾讚揚趙雲「一身都是膽兒」。但常勝之道,憑膽氣是沒用的,張飛膽兒小嗎?守下邳還不是一樣敗於呂布。可見臨危決斷才是致勝的根本。作為負責一方的領導,決斷力是必須的素質。

面對突發事件,能否迅速的做出分析、判斷及處理,能否有勇氣去承擔決斷後的結果,是成敗的關鍵。這方面,趙雲絕對是個榜樣。無論是長坂坡的七進七出,還是街亭之敗後的「斂眾固守,不至大敗」、「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無不體現出他超強的決斷力和敢於擔當的勇氣。

巧周旋,有理有節

四五騎對五百人,實力如此懸殊,勝敗難料,但趙雲還是追去了,因為他有另一個素質,那就是善於周旋,講道理,重分寸。

小說這樣寫道:趙雲入艙中,見夫人抱阿鬥於懷中,喝趙雲曰:「何故無禮!」雲插劍聲喏曰:「主母欲何往?何故不令軍師知會?」夫人曰:「我母親病在危篤,無暇報知。」雲曰:「主母探病,何故帶小主人去?」夫人曰:「阿鬥是吾子,留在荊州,無人看覷。」雲曰:「主母差矣。主人一生,只有這點骨血,小將在當陽長坂坡百萬軍中救出,今日夫人卻欲抱將去,是何道理?」夫人怒曰:「量汝只是帳下一武夫,安敢管我家事!」雲曰:「夫人要去便去,只留下小主人。」夫人喝曰:「汝半路輒入船中,必有反意!」雲曰:「若不留下小主人,縱然萬死,亦不敢放夫人去。」

這是一位「掌內事」的官員與領導家屬的言辭交鋒,讀來煞是有趣。面對孫夫人蠻不講理的呵斥,趙雲不卑不亢,並不正面回答,而是通過巧妙的一步步的反問,將孫夫人帶入無理的尷尬境地,如不讓諸葛亮知道,是違制,帶劉備唯一骨血走,是奪情,等等,理由相當充分。當孫夫人誣其謀反時,他也充耳不聞,不反駁,不爭辯,只求達到目的,堪謂有理有節。

周旋,是決勝的過程,善於周旋,則是權謀的制高點了。

所謂「氣勢勿倚盡,留些厚道;鋒芒勿露盡,留些深斂」。顯然,趙雲所考慮的是,倘若孫夫人將來回到劉備身邊,畢竟還要相處的,那麼,此時的周旋就顯得尤為必要,既不完全得罪,又不能讓自己失職,取中正是留餘地。

兵家吳起曾說:「不和與戰,不可以決勝。」這個「和」字,是指上下和順、知己知彼、諸事準備充分之意,亦可引申出巧妙周旋的意思。

領導幹部遇事不思考,不積極疏解民怨,沒有耐心與民眾化解矛盾,那麼,想志在必克,恐怕是徒勞的。衝冠一怒,雄心期決勝,而忽略周旋的過程,不失敗才怪,又怎能做常勝將軍?!

不放棄,堅持到底

當然,決斷力、處置能力僅僅是決定勝敗的前提條件,而事物總是千變萬化的,「昨夜西風凋碧樹」,能否「望盡天涯路」,就看你是否敢於「獨上高樓」了。趙雲奪了阿鬥之後,面對的是怎樣一種境地?

「欲要傍岸,又無幫手;欲要行兇,又恐礙於道理,進退不得。夫人喝侍婢奪阿鬥,趙雲一手抱定阿鬥,一手仗劍,人不敢近。周善在後梢挾住舵,只顧放船下水。風順水急,望中流而去。趙雲孤掌難鳴,只護得阿鬥,安能移舟傍岸。」實際上出現這種局面,他事前並非沒有料到,而是沒有時間準備而已。

在水上不比岸上,殺人行兇不行,船又不能靠岸,可不是萬事皆休?但趙雲沒有放棄。我們說,堅持是一種態度,一種毅力,更是一種胸襟。中途放棄,才是真正的萬事皆休。

想想之前的七進七出救阿鬥,想想夷陵之戰前他對劉備的苦苦勸諫,想想與曹操爭奪漢中期間的沔陽鬥智,趙雲的這種永不放棄的可貴精神,是可以寫就一本書的。沒有了這種精神,哪來的常勝將軍趙子龍?也正是因為趙雲的堅持,事態終於出現了轉機,救星來了。

正在危急,忽見下流頭港內一字兒使出十餘只船來,船上磨旗擂鼓。趙雲自思:「今番中了東吳之計!」只見當頭船上一員大將,手執長矛,高聲大叫:「嫂嫂留下侄兒去!」原來張飛巡哨,聽得這個消息,急來油江夾口,正撞著吳船,急忙截住。當下張飛提劍跳上吳船。周善見張飛上船,提刀來迎,被張飛手起一劍砍倒,提頭擲於孫夫人前。夫人大驚曰:「叔叔何故無禮?」張飛曰:「嫂嫂不以俺哥哥為重,私自歸家,這便無禮!」夫人曰:「吾母病重,甚是危急,若等你哥哥回報,須誤了我事。若你不放我回去,我情願投江而死!」

張飛可沒有趙雲那樣懂得權衡,該殺人殺人,該無禮無禮,莽張飛可不是白叫的。從張飛的及時出現,也頗能說明趙雲的臨濟決斷、巧妙周旋與不懈的堅持,都是有依據的,那就是張飛絕不會不知曉,知曉後絕不會不管不顧,有這個強援做後盾,「截江奪阿鬥」的成功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就決斷力而言,張飛確乎不如趙雲。小說隨後寫道:張飛與趙雲商議:「若逼死夫人,非為臣下之道。只護著阿鬥過船去罷。」乃謂夫人曰:「俺哥哥大漢皇叔,也不辱沒嫂嫂。今日相別,若思哥哥恩義,早早回來。」說罷,抱了阿鬥,自與趙雲回船,放孫夫人五隻船去了。

你看,他作為「三叔」,遇到這種家務事,還需跟趙雲商量,足見在張飛日常的意識裡,趙雲的見地是高於他的。

對於趙雲的常勝之道,姜維的評說可謂中肯,他說趙雲「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怎麼理解呢?「執事有班」是指嚴守法度,不逾越職司範圍,看似死板教條,其實不然。領導人的所作所為,若失去了法律與制度的底線,那麼,任何決斷、處置或堅持,都是無效的,非法的,會產生巨大的破壞力。而「柔賢慈惠」就是執行力的範疇了,示人以仁義道德、氣度胸懷也好,示人以忍辱負重、顧念大局也罷,只要人民群眾滿意,就當得起一個「順」字。

唐代賀朝《從軍行》有一句「騎射先鳴推任俠,龍韜決勝佇時英」,他將「龍韜」作為決勝的先決條件,乃真知灼見也。試問,劉備若不是以仁義這個「龍韜」混世,焉能成一代帝業?同樣的道理,趙雲若不是具有上述三種素質,焉能成常勝將軍之美名?朱黼在《三國六朝五代紀年總辨》裡論趙云:「可謂深切著明,知天下大體矣。」誠哉斯言。

同类文章

傅恆後代是誰?傅恆我們被稱為傅六爺?乾隆明相傅恆的個人成就

  傅恆為沙濟地方富察氏,乾隆一朝重臣,深受乾隆帝寵信,步入仕途之後,出將入相,活躍在乾隆朝堂。他不到三十歲就成為首輔,在乾隆一朝權傾一時,分量極重。  傅恆為名門出生,先祖旺吉努在努爾哈赤起兵時,便率族人歸附,為清太祖心腹。曾祖哈什屯在太宗與世祖兩朝位列議政大臣,祖父米思涵為康熙帝戶部尚書、議政大

乾隆名將兆惠是個什麼樣的人?兆惠將軍的優缺點

  人物檔案  姓名:烏雅·兆惠  諡號:文襄  國家:中國  民族:滿族  旗籍:正黃旗  所處朝代:清朝乾隆時期  出生時間:公元1708年  去世時間:公元1764年  職業:都統  爵位:一等武毅謀勇公  主要成就:平準部、回部  兆惠是清朝乾隆年間著名戰將,曾經參與過平定大小金川之亂、平定

兆惠是誰?兆惠是怎麼死的?

  兆惠,烏雅氏,全名烏雅·兆惠,字和甫,滿洲正黃旗人,生於公元1708年,去世於公元1764年,是清朝乾隆時期的著名將領。兆惠在乾隆時代曾經多次鎮壓叛亂,阻攔外族進攻,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安全,是乾隆朝非常重要的一位將領。  雍正九年,已經二十四歲的兆惠以筆帖式的身分入值軍機處,授軍機章京,算是

清朝將領和琳簡介 和琳是怎麼死的?

  雖然文章開頭就已經給和琳添加了標籤,說他是清朝時期著名將領,但實際上今天知道和琳到底是誰的卻並不多。歷史上姓和的官員不少,但是說到清朝姓和的官員,大家第一個想到的絕對是「和珅」!添上乾隆朝著名權臣、貪官標籤的和珅,加上今日各類影視劇對其的刻畫傳播,和珅絕對算的上是家喻戶曉的一位歷史人物。  在往

和琳與和珅、紀曉嵐的關係如何?和琳為什麼能戴三眼花翎?

  和琳,清朝乾隆時期著名將領,滿洲正紅旗人,生於公元1753年,去世於公元1796年,鈕祜祿氏,字希齋。和琳,又是鈕祜祿氏,想來大家心裡都有數了。沒錯!和琳除了是清朝乾隆時代的著名將領之外,同時也是清朝著名權臣和珅的親弟弟。因為有和珅的幫助,和琳自從入仕開始,官路可以說是一路暢通,歷任兵部侍郎、工

王輔臣是誰?王輔臣是怎麼死的?

  王輔臣是明末清初之時的一位軍閥,曾經兩次反清也兩次降清,是一位首鼠兩端之人。  王輔臣為山西大同人氏,原本是明朝一官宦人家僕傭的孩子,生年不詳。他本姓李。,後來給王進朝當誼子,此後便改姓王。  明朝末年,內憂外患,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王輔臣後來跟隨姐夫劉某參加農民軍。王輔臣非常好賭,常常一擲千金

清朝將領王輔臣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為什麼自殺?如何評價王輔臣?

  王輔臣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地方軍閥,曾經先後在明朝和清朝為官為將。他多次加入反清勢力,也曾多次投降清朝,後來在投靠吳三桂反清,隨後再次降清之後,畏罪自盡而亡。  王輔臣是一位能幹的將領,這一點小編並不否認。雖然他在今天名聲並不大,但是卻非常能打。早在明末之時,他跟隨大同守將姜瓖麾下就曾經屢建奇功。當

王輔臣與吳三桂有沒有關係?王輔臣的故事

  王輔臣山西大同人,原本是明朝宦官奴僕的兒子,後來硝煙四起,天下大亂,王輔臣跟隨姐夫一起參加起義農民軍。後來他又投靠在山西大同守將姜瓖麾下,跟隨姜瓖一起投靠大清。多爾袞去世,順治帝親政之後,王輔臣受到重用,此後青雲直上,步步高升。  王輔臣原本前途無量,可惜一步錯步步錯,後來他參加吳三桂反清勢力,

河西四漢將趙良棟簡介 趙良棟是怎麼死的?趙良棟歷史評價

  人物檔案  姓名:趙良棟  字:擎之  號:西華  諡號:襄忠  國家:中國  民族:漢族  所處時代:清朝  出生地:甘肅寧夏  出生時間:公元1621年  去世時間:公元1697年  官職:勇略將軍、雲貴總督  爵位:一等伯爵  主要成就:平定三藩之亂  主要作品:《趙忠襄奏疏存稿》  趙良

甘龍是誰?他為何反對商鞅變法?

  甘龍是秦孝公時代的臣子,他的後代甘茂、甘羅都成為了秦國的國相,得到了秦國君主的重用。他是秦國有名的世家貴族,也是反對派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反對商鞅變法,可是並沒有什麼用,但是他為何要反對呢?  商鞅變法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很有名,經過變法圖強,秦國從一個邊陲小國,一躍而躋身春秋戰國四大強國之一。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