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橋式自動側挖式抓斗挖泥船的製作方法
2023-10-24 14:54:27 1

本實用新型涉及工程船舶技術領域,具體來說,涉及一種橋式自動側挖式抓斗挖泥船。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的具有自航、自挖、自載、自卸一體的挖泥船主要有耙吸式挖泥船和抓斗式挖泥船,耙吸式挖泥船特別適合於狹長航道的浚深工作,但在掃淺過程中因需要頻繁掉頭,故在狹長航道掃淺時不宜使用,在挖泥作業中,由於船舶是在航行和漂浮狀態下作業,所以挖掘以後的土層平整度差,超挖土方相比其他類型的挖泥船要多一些,且不能挖硬質土、石塊等雜物;抓斗式挖泥船多為非自航式,具有自航、自挖、自載、自卸一體的卻極為少見,而且傳統抓斗式挖泥船是是利用旋轉式吊機的吊杆及鋼絲繩來懸掛抓斗,在抓斗本身自重的作用下,放入河床抓取泥土。然後開動鬥索絞車,吊鬥索即通過吊杆頂端的滑輪,將抓斗關閉,升起,再轉動吊機到將泥裝入泥駁,吊機再轉回挖掘地點進行挖泥,如此循環作業,對於大容量挖泥船而言,抓斗機起升機構需要足夠大的驅動能力,而且需要佔據更大的安裝空間,難以實現大跨距和大轉矩的要求,且工作效率和連續性差。
針對相關技術中的問題,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橋式自動側挖式抓斗挖泥船,能夠解決現有挖泥船工作連續性差,不能獨自完成挖泥、運泥、拋泥的全過程;自動控制集成化程度不高,需要浪費大量的人力;且挖掘面平整度差、超方大、容量小,在作業時佔用大量水域,需要頻繁調頭,對其他通航船舶影響大等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橋式自動側挖式抓斗挖泥船,包括船體,所述船體水線以下的首、尾兩端分別設有葉輪推進器,所述船體尾部水線以下設有螺旋槳和舵;所述船體泥艙底設有泥艙啟閉機構,所述船體尾部甲板上部設有駕駛臺及上層建築,所述駕駛臺及上層建築底部設有第一組絞車,所述船體泥艙前方甲板上設有第二組絞車,所述第二組絞車的後方與駕駛臺及上層建築的前方分別設有定位插樁,所述定位插樁前方設有定位插樁絞車,前後方所述定位插樁之間沿船艙兩側的甲板上分別設有門式起重機軌道,所述門式起重機軌道上安裝門式起重機,所述門式起重機架體上部固定行車梁,所述行車梁包括固定段和與固定段連接的懸臂段,所述門式起重機架體的頂端延伸至固定段的上方,所述懸臂段與門式起重機架體之間設置液壓油缸,所述行車梁頂部安裝有起重行車,所述起重行車下方吊掛有抓斗。
進一步的,所述門式起重機軌道與船體甲板通過焊接方式固定。
進一步的,所述起重行車與抓斗之間採用鋼絲繩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固定段和懸臂段之間通過鉸接的方式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液壓油缸與懸臂段及門式起重機架體之間採用鉸接的方式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固定段的長度不大於所述船體的寬度。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過集自航、自挖、自載、自卸於一體,挖泥過程採用數控技術電腦控制,自動化程度高,解決了工作效率低,作業連續性差,浪費大量人力的問題;採用拋錨定位和定位插樁定位兩種定位方式,解決了作業條件限制性大,在作業過程中需要頻繁調頭,作業時佔用大量水域,對其他通航船舶影響大的問題;抓斗隨門式起重機沿泥艙長度方向在船舶兩側排鬥挖泥,解決了挖掘面平整度差,超方大的問題。通過以上措施,使該挖泥船在適用性能和節能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橋式自動側挖式抓斗挖泥船側視圖;
圖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橋式自動側挖式抓斗挖泥船俯視圖;
圖3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橋式自動側挖式抓斗挖泥船門式起重機剖面圖;
圖中:
1、定位插樁;2、起重行車;3、門式起重機;4、門式起重機軌道;5、液壓油缸;6、鉸;7、抓斗;8、行車梁;81、固定段;82、懸臂段;9、船體;10、駕駛臺及上層建築;11、螺旋槳;12、泥艙啟閉機構;13、葉輪推進器;14、定位插樁絞車;15、舵;16、第一組絞車;17、第二組絞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如圖1-3所示,一種橋式自動側挖式抓斗挖泥船,包括船體9,所述船體9水線以下的首、尾兩端分別設有葉輪推進器13,所述船體9尾部水線以下設有螺旋槳11和舵15;所述船體9泥艙底設有泥艙啟閉機構12,所述船體9尾部甲板上部設有駕駛臺及上層建築10,所述駕駛臺及上層建築10底部設有第一組絞車16,所述船體9泥艙前方甲板上設有第二組絞車17,所述第二組絞車17的後方與駕駛臺及上層建築10的前方分別設有定位插樁1,所述定位插樁1前方設有定位插樁絞車14,前後方所述定位插樁1之間沿船艙兩側的甲板上分別設有門式起重機軌道4,所述門式起重機軌道4上安裝門式起重機3,所述門式起重機3架體上部固定行車梁8,所述行車梁8包括固定段81和與固定段81連接的懸臂段82,所述門式起重機3架體的頂端延伸至固定段81的上方,所述懸臂段82與門式起重機3架體之間設置液壓油缸5,所述行車梁8頂部安裝有起重行車2,所述起重行車2下方吊掛有抓斗7。
所述門式起重機軌道4與船體甲板通過焊接方式固定。
所述起重行車2與抓斗7之間採用鋼絲繩連接。
所述固定段81和懸臂段82之間通過鉸接的方式連接。
所述液壓油缸5與懸臂段82及門式起重機3架體之間採用鉸接的方式連接。
所述固定段81的長度不大於所述船體9的寬度。
為了方便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以下通過具體使用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
在具體使用時,通過在船體9水線以下的首、尾兩端分別設有葉輪推進器13,使得整個船舶機動靈活,可原地掉頭,工作效率高,抗風浪力強,環境適應能力強,船體9尾部水線以下設有螺旋槳11和舵15,舵 15主要用來控制船舶航行方向,螺旋漿16靠其槳葉的高速旋轉為船舶提供推進力,船體9的泥艙底設有泥艙啟閉機構12,該挖泥船拋泥形式為全自動化開底式拋泥,操作人員通過操作儀表,操縱泥艙啟閉機構12,打開船體底部倉門,開始拋泥,拋泥結束後,再通過操作儀表,關閉泥艙啟閉機構,船體9尾部甲板上部設有駕駛臺及上層建築10,駕駛臺及上層建築10底部與船體9泥艙前方甲板上分別設有第一組絞車16和第二組絞車17,可通過操作其儀表完成錨纜的收與放,因前後分別設置絞車,固定時可不用調頭,第二組絞車17的後方與駕駛臺及上層建築10的前方設有定位插樁1和與其相配合的定位插樁絞車14,定位插樁1通過操作在船體甲板上設置的定位插樁絞車14完成定位樁的升降,用於作業時固定挖泥船,該挖泥船採用拋錨定位和定位插樁定位兩種定位方式,使得該挖泥船在近海、通航高度適宜的內河航道、港外與港內航道、錨地、迴旋水域、港池以及水上建築物的基槽等區域都能作業,不需頻繁掉頭,對其他通航船舶的影響較小,在船舶通航密集的內河航道及狹長水域,採用定位插樁定位,作業時不佔用大量水域,較其他形式的挖泥船更具優越性,尤其是當水深較深,定位插樁長度不滿足要求時,可採用拋錨定位,前後方定位插樁1之間沿船艙兩側甲板上設有門式起重機軌道4,門式起重機軌道4上安裝門式起重機3,門式起重機3可沿泥艙兩側的門式起重機軌道4行走,通過在起重機軌道4兩端設限位裝置,避免了起重機脫軌的風險,門式起重機3架體上部固定行車梁8,行車梁8包括固定段81和與固定段81鉸接的懸臂段82,通過行車梁8向泥艙兩側分別懸挑10-15m左右的懸臂段82,非作業狀態或航行狀態下,懸臂段可通過門架上的液壓油缸5頂推至豎直狀態,與船體寬度相接近,不影響過往船舶,懸臂段82與門式起重機3架體之間設置液壓油缸5,行車梁8頂端安裝有起重行車2,起重行車2下方吊掛有抓斗7,抓斗7隨門式起重機3沿泥艙長度方向在船舶兩側排鬥挖泥,挖泥過程採用數控技術電腦控制,自動化程度高,排鬥均勻,挖掘面平整度好,超方少,節省成本,可根據不同的土質選配不同類型的抓斗,且挖深調節簡便,對土質和挖深限制少。該橋式自動側挖式抓斗挖泥船是集自航、自挖、自載、自卸於一體的,抓斗規格及艙容一般都較大,工作效率高,作業具有連續性,不需配備泥駁便可完成挖泥、運泥、拋泥的全過程,且該挖泥船配備DGPS及GPS-RTK高精度定位系統、動力定位及自動循跡系統(DP/DT)、吃水裝載儀、自動定深挖泥、自動化動態跟蹤儀器等先進儀器和設備,挖泥船自動控制集成化程度高,在控制室裡,只需配備1名操作員,輕點滑鼠,即可完成包括船舶定位在內一系列有關的操作程序,不必再花費較多的人力。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橋式自動側挖式抓斗挖泥船,通過集自航、自挖、自載、自卸於一體、數控技術電腦控制、採用拋錨定位和定位插樁定位兩種定位方式以及抓斗在船舶兩側排鬥挖泥等實用新型,解決了目前挖泥船工作效率低,作業連續性差以及作業條件限制性大等問題。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