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的通風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10-24 16:39:02 1
專利名稱:車輛的通風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車輛的通風系統。本發明適用於—但是不僅僅局限於—客運有軌車輛。
已知在帶有安裝在頂部區域內的空調設備的空調有軌車輛的空氣分配裝置。這裡處理的空氣藉助於尤其是位於車輛頂上的空調設備的空氣輸入通道引到位於車輛頂部和內頂板之間的主通風通道內。這些空氣輸入通道從空調設備的空氣出口通向位於主通風通道內的開口。由於車輛外部和內部尺寸的限制,在空氣出口所在的空調設備底面和主通風通道頂面之間的空間非常小。這使得空氣輸入通道的橫截面受到限制,由此產生高的空氣流動速度,這又促使產生很大的噪聲。此外,在空調設備和主通氣通道安裝時可能產生誤差,這必須僅僅由空氣輸入通道加以補償,以避免處理的空氣逸出。
DE4118745C2介紹了一種用於車輛特別是有軌車輛的小型空調器。其中處理的空氣在流過一加熱裝置後通過設置在側面的徑向風扇抽吸,壓入通向出口的側空氣通道,空氣通過出口到達車輛空腔內的分配裝置。因為空氣處理裝置大致終止於小型空調器或車輛的中心,通向出口的空氣通道設置在車輛側面附近。這裡通道的一部分做得窄而高,以便為壓縮機和冷凝器留出足夠的位置,而另一部分通道扁而寬,以便對於過濾器以及蒸發器允許儘可能大的結構高度。
DE19654633C1介紹了一種用於有軌車輛特別是短途交通車輛內乘客車廂的取暖和通風系統。這裡空調機組通過一抽吸通道與吸氣管以及空氣分配甬道和一由一冷空氣通道和一熱空氣通道組成的雙空氣通道連接。在DE29607932U1中含有類似的結構,它介紹了車輛特別是有軌車輛的帶有具有一拱頂形凹槽的空氣通道的車頂區域的內覆蓋件。
DE29911688U1公開了一種用於客車的通風系統。這裡按流體技術在主通道後面設一穩流腔。
G9319829U1介紹了在用於短途交通車輛特別是有軌車輛的採暖和通風系統內的機組布局。這裡在車頂區域內設有許多分別帶有自身的通道系統的單臺機組。在所有這些結構中會出現上面已經提到的氣流速度高和與之相關的強的噪聲以及各個通風系統部件小的誤差補償可能性的問題。此外單個結構需要或多或少的附加結構費用或附加的裝置。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所述缺點,並且特別是推薦一種用於車輛的通風系統,它促使在小的噪聲的情況下達到最佳的空氣流動速度。同時所出現的通風通道和空調設備的位置誤差應該可以相互很好地補償。
這個目的通過按權利要求1特徵的有軌車輛通風系統來實現。本發明適宜的方案和改進結構在從屬權利要求中給出。
本發明的原理是,藉助於車輛頂部結構的支承元件形成一密封空腔,此空腔用上頂蓋的底面和主通風通道的頂面圍成。現在該空腔就可以在任意部位配備任意大小的開口,以便將處理的空氣從空氣處理器中分配到主通風通道。此外這個空腔使得主通風通道的布局與空調器出風口的位置無關。通風通道的位置可以確定在空腔底面的整個寬度上。此外由此可以毫不費力地補償空調器和主通風通道的由許可的公差造成的位置偏差。
本發明的優點在於,通過開口的尺寸可以達到最佳的空氣流動速度。從而可觀地減小噪聲。此外開口可以加工在空腔蓋板的任意位置上,因此主通風通道的位置與空調器的出風口無關。因為空氣不直接流向主通風通道,而是首先在空腔內平靜,它可以層流式地在主通風通道內傳輸。本發明另一個重大的優點是,通風通道和空調設備出現的位置誤差具有可以相互很好地補償的可能性。
下面藉助於在附圖中所示的實施例對本發明作較詳細的說明。附圖示意和不按比例地表示
圖1部分通風系統的俯視圖,圖2圖1的一種變型,圖3圖1的第二種變型,
圖4圖1的第三種變型,圖5通風系統的底面,圖6通風系統的側視圖。
例1在圖1、圖5和圖6中以不同的視圖表示按本發明的通風系統的一部分。空調器1固定安裝在頂部結構的支承元件、車輛的頂篷框架2上。這些構成橫梁的頂篷框架2的上方、下方和側面安裝蓋板4,並且這種結構在稜邊處是密封的。現在在空調器1下方有一密封的做成空腔的中間空腔III,來自空調器1的處理空氣可通過出風口I、II流入該中間空腔。空調器1的出風口I設置在空調器1底面的中心,而出風口II設置在其側面。主通風通道3直接裝在中間空腔III上。主通風通道3和中間空腔III蓋板4上的開口使得空氣可以分配到各個主通風通道3內,這些開口這樣地密封,使得空氣只能流入主通風通道3。這些開口IV的橫截面可以這樣選擇,使得達到空氣的最佳流動速度。
例2如果形成的氣室由於結構的限制,例如各個頂篷框架2的高度或距離對於最佳的空氣速度不夠,下蓋板4可以按圖2這樣地修改,使得所形成的、做成氣室的中間空腔III額外地擴大。這通過一特殊成形的蓋板5達到。其他細節相應於第一個實施例中的細節。
例3如果由於結構的限制,空調器1底面和主通風通道3頂面之間的距離小到無法實現如前面兩個實施例中所述的方案,那麼在其變型方案中建議如下。做成氣室的中間空腔III按圖3這樣設計,使它從空調器1的底面一直伸展到內蓋板的頂面。在與主通風通道3隔開的中間空腔III的側蓋板上通風通道3和中間空腔III之間的交接部位6這樣地密封,使得處理的空氣從中間空腔III只能流入通風通道3。
例4在實施例1至3的變型方案中處理的空氣也可以分配到僅僅一條或幾條主通風通道3中,如圖4中所示。
此外在所有實施例中存在這樣的可能性,即,主通風通道3與空調器1的出風口I、II的位置無關地設置。其次在安裝通風通道3時可以補償通風通道和空調器的非常大的位置誤差。
權利要求
1.用於車輛特別是用於客運的有軌車輛的通風系統,包括一空氣處理器特別是空調器(1)和至少一個主通風通道(3),其特徵為按流體技術在空氣處理器和所述至少一個主通風通道(3)之間設置至少一個中間空腔(III),空氣處理器通過出風口(I、II)與所述至少一個中間空腔連接,所述至少一個中間空腔(III)通過開口(IV)與所述至少一個主通風通道(3)連接,所述至少一個中間空腔(III)具有體積儘可能大的尺寸。
2.按權利要求1的通風系統,其特徵為所述至少一個中間空腔(III)的尺寸這樣確定,即,使空氣儘可能層流式地在所述至少一個主通風通道(3)內傳輸。
3.按權利要求1或2的通風系統,其特徵為所述至少一個中間空腔(III)位於上頂蓋底面和內蓋板頂面之內,特別是用上頂蓋底面和內蓋板頂面圍成。
4.按權利要求1至3之任一項的通風系統,其特徵為所述至少一個中間空腔(III)位於上頂蓋底面和所述至少一個主通風通道(3)的頂面之內,特別是用上頂蓋的底面和所述至少一個主通風通道(3)的頂面圍成。
5.按權利要求1至4之任一項的通風系統,其特徵為所述至少一個中間空腔(III)位於空氣處理器底面和內蓋板頂面之內,特別是用空氣處理器底面和內蓋板頂面圍成。
6.按權利要求1至5之任一項的通風系統,其特徵為所述至少一個中間空腔(III)位於空氣處理器底面和所述至少一個主通風通道(3)頂面之內,特別是用空氣處理器底面和所述至少一個主通風通道(3)的頂面圍成。
7.按權利要求1至6之任一項的通風系統,其特徵為藉助於頂部結構的支承元件,特別是頂篷框架(2)和車輛的蓋板(4、5)形成所述的至少一個密封的中間空腔(III)。
8.按權利要求1至7之任一項的通風系統,其特徵為空氣處理器的出風口(I)設置在空氣處理器底面中心和/或出風口(II)設置在其側面。
9.按權利要求1至8之任一項的通風系統,其特徵為空氣處理器的出風口設置在空氣處理器的側面。
10.按權利要求1至9之任一項的通風系統,其特徵為所述至少一個中間空腔(III)的朝向空氣處理器的面積相當於空氣處理器的朝向所述至少一個中間空腔(III)的面積的至少50%,尤其是大致相當。
11.按權利要求1至10之任一項的通風系統,其特徵為開口(IV)橫截面的尺寸這樣選擇,使得達到空氣的最佳流動速度。
12.按權利要求1至11之任一項的通風系統,其特徵為出風口(I、II)的橫截面尺寸這樣選擇,使得達到最佳的空氣流動速度。
13.按權利要求1至12之任一項的通風系統,其特徵為所述至少一個中間空腔(III)至少部分地包圍所述至少一個主通風通道(3)。
14.按權利要求1至13之任一項的通風系統,其特徵為至少兩個主通風通道(3)具有至少各一個單獨的中間空腔(III)。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但不局限於—客運有軌車輛的通風系統。本發明的目的是,推薦一種用於車輛的通風系統,它可在小的噪聲的條件下造成空氣的最佳流動速度。同時應該可以相互很好地補償通風通道和空調設備的位置誤差。藉助於車輛頂部結構的支承元件形成一密封的中間空腔,它用上頂蓋底面和主通風通道(3)的頂面圍成。則該中間空腔可以在任意部位配備任意大小的開口,以便將來自空調器的空氣分配到主通風通道(3)。該中間空腔使得主通風通道(3)的布局不依賴於空調器(1)出風口的位置。通風通道的位置可以確定在中間空腔底面的整個寬度上。由此可以不費力地補償空調器(1)和主通風通道(3)的由允許公差引起的位置偏差。
文檔編號B61D27/00GK1568269SQ02819946
公開日2005年1月19日 申請日期2002年10月7日 優先權日2001年10月8日
發明者康斯坦丁·夏齊哈拉蘭布斯, 弗洛裡安·明格斯, 奧利弗·米勒 申請人:勃姆巴迪爾運輸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