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容易入世難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嶢嶢者易缺)
2023-10-12 18:54:49 5
「嶢嶢者易缺,皎皎者易汙」 語見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黃瓊傳》(並見東漢,李固《與黃瓊書》):「聞已度伊、洛(河南西北伊水、洛水),近在萬歲亭(河南登村縣西北),豈即事有漸,將順王命乎?蓋君子謂『伯夷隘,柳下惠不恭』(見《孟子·公孫丑上>),故傳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間。』(見揚雄《法言·淵騫篇>)蓋聖賢居身之所珍也。誠遂欲枕山棲谷,擬跡巢(巢文)、由(許由),斯則可矣;若當輔政濟民,今其時也。自生民以來,善政少而亂俗多,必待堯舜之君,此為志士終無時矣!
常聞語曰:『嶢嶢者易缺,皎皎者易汙』 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近魯陽樊君(指樊英,見《後漢書·方術列傳>)被徵初至,朝廷設壇席,猶待神明。雖無大異,而言行所守,亦無所缺。而毀謗布流,應時折減者,豈非觀聽望深,深聲名太盛乎?自項徵聘之士,胡元安、薛孟嘗、朱仲昭、顧季鴻等,其功業皆無所採。是故俗論皆言『處世純盜虛聲』。願先生弘此遠謨,令人嘆服,一雪此言耳。」
南朝宋時期著名史學家、文學家 範曄
東漢順帝劉保繼位時只有十一歲,是由宦官擁立,政權落在宦官集團和外戚手中。順帝永建年間(公元126年至132年),朝野相繼推薦「賢者」,希求以此打破宦官、外戚勢力。黃瓊(字世英),由公卿推薦招聘進京(洛陽),可他到了萬歲亭便託病不進,靜觀形勢變化。李固(字子堅)當時在洛陽讀書,平時欽佩黃瓊,便寫信給他,勸他採取面對現實的態度。
信的大意說:聽說你已渡伊、洛二水,到了萬歲亭,是否是應朝廷徵聘之事?君子說的「伯夷狹隘,柳下惠不嚴肅」,所以經書上才說:「既不要象伯夷那樣,也不要象柳下惠那樣,應當取其中,而不走極端。」這大概是聖賢立身處世所遵循珍重的規範了。如果你想在深山隱居,效法巢文、許由,當然那是可以的;如果要輔佐皇帝以救濟百姓,現在正是時機。自有人類以來,就是清明政治少而混亂世俗政洽頗多,一定要等到象堯舜那樣時期才肯從事政治活動,那就總也不能做為一個有為的志士了。
常語說的「高出一切的東西容易缺損,潔白無瑕的東西容易被汙染。」能跟著唱「陽春白雪」這樣高深秀雅樂曲的人必定很少,享有盛名的人實際情況未必都與盛名相稱。近來魯陽人樊英被徵召來京時,朝廷舉行隆重儀式,接待如同神聖之師。樊英任職後,雖無出眾表現但也沒有缺欠,可是誹謗他的輿論卻到處流傳,他原來的名氣因而也就漸漸減色。這難道不是由於過去名氣太盛,人們對他所抱希望過高所產生的結果嗎?象胡元安等一些應聘的隱士,功德事業均無可取之處,所以才出現「隱士們純屬是為了欺騙社會,盜取名氣」的輿論。希望你能施展才能與遠大抱負,使人們敬佩,從而把「欺世盜名」的說法洗淨。
「嶢嶢」(音堯):高高尖峭突出的狀貌。「皎皎」:晶瑩潔白,一塵不染的狀況。「陽春之曲」:指公元前三世紀楚國較為高級難唱的曲子。《文選·宋玉〈答楚王問〉》:「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之者不過數十人」。「難副」,難以相稱。
李固用這些典故,說明如果名望高出一切,易為人所忌,一旦有過失也易遭責遣,暗指黃瓊不要過於自恃,應本著面對現實的態度,應召赴任,施展才智,改變現狀。後來李固在陽嘉二年(公元137年)拜為議郎,官至大司農,終因反對宦官和外戚鬥爭中遇害。黃瓊也拜為議郎,後官至太尉。他們都因反對官和外戚,一時負有盛望。
「嶢嶢者易缺,皎皎者易汙」,比喻剛直清廉的人容易受到詆毀,也是體現「名」與「實」、「成功」與「失敗」這些概念的相互依存關係,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辯證法思想。現用這兩句話也用來規戒人們注意謙虛謹慎,不要忘乎所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