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京劇譚派創始人:譚鑫培個人資料

2023-10-12 15:54:24 1

  京劇一直是中國戲曲的傳統,也是廣泛受到大眾歡迎的一種戲劇。那麼最早是由譚鑫培來創建京劇這個劇種。那麼本期的京劇文化,小編就帶你一起來聊聊京劇的創始人:譚鑫培,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他。

  譚鑫培(1847年4月23日-1917年5月10日),藝名小叫天,人稱譚叫天,湖北省武昌縣(今武漢市江夏區)人,京劇演員,工生行,曾演武生。他是一位承先啟後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影響極大,他故去後,梁啓超寫的輓聯「四海一人譚鑫培,聲名卅載轟如雷」說明了其影響。代表劇目有《定軍山》、《陽平關》、《南陽關》等。

  譚鑫培(1847年4月23日~1917年5月10日)演員,工老生,曾演武生。本名金福,字望重。因堂號英秀,人又以英秀稱之。藝名小叫天。籍貫湖北黃陂(今武漢市黃陂區)。出生於武漢市江夏區(原武昌縣)大東門外譚左灣九夫村。其父譚志道,工老旦兼老生。譚鑫培為其獨子,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

  10歲隨父到北京,11歲入小金奎科班習武丑,後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歲搭三慶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灘》及「八大拿」等武生戲為主。曾傍程長庚演《青石山》馬童,得「大老闆」賞識,委以武行頭。在《同光十三絕》畫中,譚鑫培是唯一的武生演員。以老生享名劇壇則是光緒十年以後的事了。

  藝術形象


  譚鑫培一生創造了為數眾多的藝術形象。由於他善於體察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精神氣質,因而演來無不形神畢肖。熟悉譚派藝術的著名票友陳彥衡說:「譚鑫培演孔明有儒者氣,演黃忠有老將風,《胭脂褶》之白槐居然公門老吏,《五人義》之周文元恰是市井頑民。流品迥殊而各具神似。」

  他在塑造人物時,不僅注意形象的真,而且講求藝術的美,在唱念做打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獨特創造。當時的「老生三傑」中,孫菊仙的唱善用「膛音」,以慷慨激昂勝;汪桂芬善用「腦後音」,以雄健剛勁勝;譚鑫培不取孫、汪的實大聲寵、滿宮滿調的實力唱法,而用「雲遮月」的嗓音,以聲調悠揚婉轉,長於抒情取勝,但有時不免略帶感傷。

  同一劇目如《文昭關》、《捉放曹》、《魚腸劍》等,三人演來,各有特色。譚的唱腔不但集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王九齡、盧勝奎、馮瑞祥等唱法之大成,而且廣泛吸取了青衣、老旦、花臉各行的唱法以及崑曲、梆子和大鼓的音調,巧妙地融於老生唱腔中而不露痕跡,又能統一於自己的獨特風格之中,自成一家。

  演唱風格


  他還善於突破二二三、三三四的句法,運用襯字、虛字潤腔,靈活地轉變板眼,因而他的演唱玲瓏活潑,變化多端,於平淡中見靈巧,並能細膩而鮮明地表現不同人物的感情。如《賣馬》中秦瓊的抑鬱感傷,《洪羊洞》中楊廷昭的悽愴沉痛,《戰太平》中花雲的激昂慷慨,《李陵碑》中楊繼業的悲憤蒼涼等,無不曲盡其妙。他的念白,字斟句酌,清晰流暢,《空城計》的「三報」、《八大錘》的「說書」等,都是他的精心傑作。

  身手敏捷
  譚鑫培早年曾演武生,武功根底堅實純熟,身手矯健穩練,所以無論演靠把戲、箭衣戲或褶子戲,都能做到身段靈活灑脫,乾淨洗鍊,在很多戲裡還表現了獨特的技巧,如《四郎探母》的「吊毛」、《戰太平》的「虎跳」(一說「撥浪鼓」)、《八大錘》的「斷臂」、《李陵碑》的卸甲丟盔等,都有獨到的功力;全本《瓊林宴》的身段繁重,他演來卻遊刃有餘,顯示了他的腰腿功夫;《當鐧賣馬》中的耍鐧、《翠屏山》的舞刀等也都有獨到之處。

你可能也喜歡:
茅善玉簡介資料,滬劇茅善玉精彩唱段
魔都的地方戲劇,滬劇金絲鳥歌詞
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城市文化】北京歷史文化知識大全

同类文章

湖南衛視2020片單出爐 流量和實力齊頭並進

  湖南衛視向來都是衛視臺的領軍人物,推出了不少受到廣大觀眾喜愛的好劇,而最近,湖南衛視2020招商大會舉行,2020年的影視劇片單也出爐了。從這份片單來看,既有新進的流量小生的劇,也有頗具爆款的實力劇,可謂是流量和實力兩頭抓,顯示出湖南衛視的野心!下面我們一起去戲劇文化那裡看看這份片單吧!  金鷹

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是很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又有紹興文戲之稱,以唱為主,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與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我國流傳最廣的劇目。本期的越劇文化帶你瞧一瞧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又名紹興戲,是中國漢族五大戲曲種類之一,是目前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

廬劇文化之《五女拜壽》劇情簡介

  廬劇《五女拜壽》講述的是楊繼康被株連削職為民後,爭先恐後拜壽的五個女兒只有被嫌棄的養女願意收留題目,後楊繼康沉冤得雪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廬劇文化中具體看看《五女拜壽》的劇情吧。  明代嘉靖年間,戶部侍郎楊繼康,因對嚴嵩專橫擅權深為不滿,欲告老還鄉。在他六十壽誕之期,眾女兒女婿均奉厚禮進

廬劇文化之《老先生討學錢》唱詞

  廬劇,安徽省傳統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是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接下來,廬劇文化要介紹的是《老先生討學錢》的唱詞,一起去看看吧。  老先生:巍巍乎啊欠起身蕩蕩乎走出門庭  一路走來一路行來來往往都是人  家家都把那年來過小

戲曲文化說,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京韻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經藝人改革後發展而來。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製新腔,專唱短篇曲目。本期的為大家介紹下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木板大鼓發展成京韻大鼓後,伴奏樂器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了三

眉戶戲文化傳承:刺目勸學的劇情介紹

  在中國歷史上,關於考取狀元的典故不少,其故事情節或讓人深受鼓舞,或讓人義憤填膺,或唏噓不已。今天,要介紹的眉戶戲劇目之一《刺目勸學》,也與考取狀元相關,那麼,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吧。  《刺目勸學》也叫《曲江歌女》又名《曲江打子》。故事發生在唐代曲江池畔,見文於唐白行簡李娃傳。  唐、常州

京韻大鼓名家有誰,及其代表作

  京韻大鼓清末民初形成並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由當時的鼓書藝人劉寶全等把原用河北語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語音演唱,廣泛吸收京劇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間曲調創製新腔,並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傳至今的京韻大鼓。且看本期的。  京韻大鼓有以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為代表

蘇州彈詞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有些事,有機會做的時候,就去做,別等沒機會了,再去做,就來不及了;有些人,有機會珍惜的時候,就去珍惜,別等失去了,再去把握,就沒意義了。」  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蘇州評彈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小三弦:  三弦:又稱「弦子」,中國漢族傳統彈撥樂器,其他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影響,也

一步一個腳印,淮海戲發展歷程

  淮海戲,江蘇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關於淮海戲的發展歷程吧,看它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1、正式定名  淮海戲曾在民間稱為「小戲」,與柳琴戲、泗州戲同源於「拉魂腔」,因流行於淮海地區,曾稱"淮海小戲",19

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山西的北路梆子,在山西的戲曲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當然在不可替代的價值裡,就有創造價值的人,本期梆子戲文化,讓我們一起來看卡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戲劇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二、三、四屆理事,山西分會二屆理事、三屆副主席、四屆名譽主席,山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二、三、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