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相機、相機機身、相機系統及該數字相機的控制方法
2023-10-17 05:38:49 4
專利名稱:數字相機、相機機身、相機系統及該數字相機的控制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數字相機,特別涉及包含可動反光鏡並且能夠用電子取景器來觀察被 攝體像的數字相機、相機機身、相機系統及相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數字單眼相機包括電子取景器和光學取景器,所以能夠用可動反光鏡來切換攝像 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體像,並用光學取景器來觀察。因此,在記錄圖像上的被攝體像和光學 取景器上顯示的被攝體像之間不發生偏差,能夠良好地進行攝像操作。 然而,數字單眼相機需要按照動作狀態來切換可動反光鏡。因此,要求用戶手動操 作,需要確保其所需的時間。特別是在具備使顯示部顯示攝像元件生成的實時圖像的"實時 取景模式(live view mode)"的相機中,隨著自動對焦動作、調整光圈的動作、及攝像動作,
需要頻繁地切換可動反光鏡。 具備實時取景模式的數字單眼相機例如公開於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1-272593號公報
發明內容
然而,專利文獻1中公開的數字單眼相機未充分改善伴有切換可動反光鏡的操作 性。因此,即使好不容易能夠執行實時取景模式,對用戶來說也難以使用,結果是只能一邊 用光學取景器來觀察圖像一邊攝像。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數字相機、相機機身、相機系統及該數字相機的 控制方法,包含可動反光鏡並且能夠用電子取景器來實時取景顯示被攝體像,提高了其操 作性。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一種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 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 元件,拍攝上述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上述攝像元件 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測距部,在上述可動反 光鏡進入了上述光路內的狀態下,對被攝體像進行受光來測定與從被攝體到本裝置的距離 有關的信息;自動對焦部,根據通過上述測距部測得的測定結果調節上述攝像光學系統來 對準被攝體像的焦點;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式進行控制,使得在使上述可動 反光鏡從上述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退出的狀態下,將上述攝像元件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 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上述顯示部上;上 述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為了使上述自動對焦部進行自動對焦動作而使上述可動反光鏡 進入光路內時、和為了準備用上述攝像元件來拍攝記錄用圖像而使上述可動反光鏡進入光路內時,用上述顯示部來顯示圖像的方法或不顯示圖像的方法不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相機機身,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 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並能拆裝可互換鏡頭, 上述相機機身包括攝像元件,拍攝上述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 顯示部,顯示上述攝像元件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 據;測距部,在上述可動反光鏡進入了上述光路內的狀態下,對被攝體像進行受光來測定與 從被攝體到本裝置的距離有關的信息;自動對焦部,根據通過上述測距部測得的測定結果 調節上述攝像光學系統來對準被攝體像的焦點;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式進 行控制,使得在使上述可動反光鏡從上述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退出的狀態下,將上述攝像 元件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 像顯示在上述顯示部上;上述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為了使上述自動對焦部進行自動對 焦動作而使上述可動反光鏡進入光路內時、和為了準備用上述攝像元件來拍攝記錄用圖像 而使上述可動反光鏡進入光路內時,用上述顯示部來顯示圖像的方法或不顯示圖像的方法 不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數字相機的控制方法,該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
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
鏡,上述數字相機的控制方法的特徵在於拍攝上述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體像來生成
圖像數據;在使上述可動反光鏡從上述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退出的狀態下,啟動如下實時
取景模式將上述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
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上述實時取景模式下動作時,進行控制,使得在為了進行自動對焦
動作而使上述可動反光鏡進入光路內時,以及為了準備拍攝記錄用圖像而使上述可動反光
鏡進入光路內時,顯示圖像的方法或不顯示圖像的方法不同;其中,上述自動對焦動作為
使上述可動反光鏡進入上述光路內,對被攝體像進行受光來測定與從被攝體到本裝置的距
離有關的信息,並根據上述測定的結果調節上述攝像光學系統來對準被攝體像的焦點。
由此,顯示部的顯示不同,所以容易識別是自動對焦動作中還是攝像動作中。因
此,能夠解決用戶容易混同兩個動作這一問題。用戶容易混同兩個動作,是因為兩個動作中
從可動反光鏡發生的聲音的樣式相似(這是因為,在自動對焦動作時和攝像動作時,可動
反光鏡都上下)。 本發明的效果如下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高包含可動反光鏡並可用電子取景器來實時取景顯示被攝體 像的數字相機的操作性。
圖1是用於說明實施方式1 5的相機的概要的示意圖。 圖2是實施方式1 5的相機機身的結構的方框圖。
5的相機機身的後視圖。 5的可互換鏡頭的結構的方框圖。 5的相機的反光鏡箱的內部為狀態B時的示意圖, 5的相機的反光鏡箱的內部為狀態C時的示意圖,
圖3是實施方式1 圖4是實施方式1 圖5是實施方式1 圖6是實施方式1
圖7是用於說明OVF模式時按下了 AV按鈕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8是用於說明實時取景模式時按下了光圈收縮按鈕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9是用於說明實時取景模式時按下了實時取景預覽按鈕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10是部分放大顯示在液晶監視器上時的例子的示意圖。 圖11是用於說明在手動對焦模式中用光學取景器來攝像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12是保存記錄用圖像的圖像文件的結構的示意圖。 圖13是用於說明在手動對焦模式中用液晶監視器150來攝像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14是用於說明在單次對焦模式中用光學取景器來攝像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15是用於說明在單次對焦模式中用液晶監視器150來攝像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16是用於說明在連續對焦模式中用光學取景器來攝像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17是用於說明在連續對焦模式中用液晶監視器來攝像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18是用於說明從OVF模式切換到實時取景模式時的自動對焦動作的流程圖。 圖19是顯示對焦到的點的顯示畫面的示意圖。 圖20是AF傳感器中包含的線傳感器(, 七 > 寸)的配置的示意圖。 圖21是用於說明用超聲波振動發生器來除去附著在保護件上的灰塵等異物時的
動作的流程圖。 圖22是用於說明只使用AE傳感器的情況下的閃光燈攝像動作的流程圖。 圖23是用於說明使用AE傳感器和CMOS傳感器的情況下的閃光燈攝像動作的流程圖。 圖24是用於說明由於衝擊而對實時取景模式進行復位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25是用於說明OVF模式時按下了 LV預覽按鈕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26是用於說明通過遙控操作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27是用於說明通過三角架的固定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28是用於說明通過液晶監視器的旋轉操作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的 流程圖。 圖29是用於說明通過外部端子的連接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的流程 圖。 圖30是用於說明通過長寬比的設置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31是用於說明通過光圈環的操作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32是用於說明通過菜單按鈕操作而解除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33是用於說明通過電源切斷操作而解除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34是用於說明通過電池蓋的打開操作而解除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的流程 圖。 圖35是用於說明通過電源電壓的降低而解除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36是用於說明通過電源電壓的降低而解除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37是用於說明通過外部端子的連接而解除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38是用於說明隨著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而轉移到單次對焦模式的動作的流程 圖。 圖39是用於說明隨著轉移到連續對焦模式而轉移到OVF模式的動作的流程圖。
6
圖40是將多枚實時圖像顯示在液晶監視器上時的顯示畫面的示意圖。 圖41是用於說明實時取景的多顯示動作的流程圖。 標號說明 10 相機(camera,所謂"相機"包括照相機、攝像機等各種相機) 100相機機身 110 微機 111 緩衝器 121a、121b 可動反光鏡 125 焦點板 126 稜鏡 130 CMOS傳感器 132 AF傳感器 134超聲波振動發生器 137 目鏡 140a菜單按鈕 140j LV預覽按鈕 141 釋放按鈕 142 電源開關 143 電池盒 150 液晶監視器 152外部端子 155 遙控接收部 200可互換鏡頭 210 CPU 220 物鏡 230 變焦透鏡 242 光圈環 251 校正透鏡 252 陀螺傳感器 260 對焦透鏡 261 對焦電機 262 對焦環 300 存儲卡
具體實施例方式[目錄] 1實施方式1 1-1數字相機的結構 1-1-1整體結構的概要
1-1-2相機機身的結構 1-1-3可互換鏡頭的結構 1-1-4反光鏡箱的狀態 1-1-5本實施方式的結構和本發明的結構之間的對應關係 1-2數字相機的動作 1-2-1顯示實時圖像的動作 1-2-1-1使用光學取景器時的動作 1-2-1-2使用液晶監視器時的動作 1-2-2調整光圈和顯示實時圖像的動作 1-2-2-1使用光學取景器時的動作 1-2-2-2使用液晶監視器時的動作 1-2-3拍攝記錄用圖像的動作 1-2-3-1用手動對焦來攝像的動作 1-2-3-1-1使用光學取景器時的動作 1-2-3-1-2使用液晶監視器時的動作 1-2-3-2用單次對焦來攝像的動作 1-2-3-2-1使用光學取景器時的動作 1-2-3-2-2使用液晶監視器時的動作 1-2-3-3用連續對焦來攝像的動作 1-2-3-3-1使用光學取景器時的動作 1-2-3-3-2使用液晶監視器時的動作 1-2-4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對焦動作 1-2-5顯示測距點的動作 1-2-6灰塵自動除去動作 1-2-7實時取景模式中的閃光燈攝像動作 1-2-7-1隻用AE傳感器來測光的動作 1-2-7-2合用AE傳感器和CMOS傳感器來測光的動作 1-2-7-3隻用CMOS傳感器來測光的動作 2實施方式2 2-1通過光圈調整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 2-2通過遙控操作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 2-3通過三角架的固定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 2-4通過液晶監視器的旋轉操作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 2-5通過外部端子的連接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 2-6通過4 : 3以外的長寬比設置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 2-7通過光圈環的操作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 3實施方式3 3-1通過菜單按鈕操作而解除實時取景模式的動作 3-2通過電源切斷操作而解除實時取景模式的動作
8
3-3通過電池蓋的打開操作而解除實時取景模式的動作
3-4檢測出電池電量低而解除實時取景模式的動作
3-5通過鏡頭的拆下而解除實時取景模式的動作
3-6通過外部端子的連接而解除實時取景模式的動作
4實施方式4 4-1從連續對焦模式轉移到單次對焦模式的動作 4-2從實時取景模式轉移到0VF模式的動作 5實施方式5多畫面的實時取景顯示 6實施方式6其他實施方式(實施方式l) [l-l數字相機的結構] [1-1-1整體結構的概要] 圖1是用於說明相機10的概要的示意圖。相機10由相機機身100、和可拆卸地安 裝在相機機身100上的可互換鏡頭200構成。 相機機身100拍攝可互換鏡頭200中包含的光學系統聚光的被攝體像,並作為圖 像數據來記錄。相機機身100包括反光鏡箱120。反光鏡箱120為了使被攝體像選擇性地 入射至Ll CMOS傳感器130 (complementarymetal—oxide semiconductor,互補金屬氧化物半 導體)或目鏡136中的某一個上,而切換來自可互換鏡頭200中包含的光學系統的光學信 號的光路。反光鏡箱120是包含可動反光鏡121a、121b、反光鏡驅動部122、快門123、快門 驅動部124、焦點板125、以及稜鏡126的結構。 可動反光鏡121a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 系統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可動反光鏡121b與可動反光鏡121a都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 學系統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這樣,可動反光鏡121b反射從可互換鏡頭200中包含的光學 系統輸入的光學信號的一部分,使其入射到AF傳感器132 (AF :auto focus,自動對焦)。AF 傳感器132例如是用於進行相位差檢測式的自動對焦的受光傳感器。在AF傳感器132是 相位差檢測式的情況下,AF傳感器132檢測被攝體像的散焦量。 在可動反光鏡121a進入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內時,從可互換鏡頭200中包含的光 學系統輸入的光學信號的一部分經焦點板125及稜鏡126被入射到目鏡136上。此外,可動 反光鏡121a反射的光學信號由焦點板125擴散。然後,該擴散了的光學信號的一部分入射 到AE傳感器133(AE :autoexposure,自動曝光)上。另一方面,在可動反光鏡121a及121b 從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內退出時,從可互換鏡頭200中包含的光學系統輸入的光學信號入 射到CM0S傳感器130上。 反光鏡驅動部122包括電機、彈簧等機構元件。此外,反光鏡驅動部122根據微機 110的控制,來驅動可動反光鏡121a、121b。 快門123能夠切換得遮斷或通過經可互換鏡頭200入射的光學信號。快門驅動部 124包括電機、彈簧等機構元件。此外,快門驅動部124根據微機110的控制,來驅動快門 123。其中,反光鏡驅動部122中包含的電機、和快門驅動部124中包含的電機可以是分開 的電機,也可以用l個電機來兼用。 在相機機身100的背面,配置著液晶監視器150。液晶監視器150能夠顯示CMOS傳感器130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
可互換鏡頭200中包含的光學系統包含物鏡220、變焦透鏡230、光圈240、像抖動 校正單元250、及對焦電機260。 CPU 210控制該光學系統。CPU210能夠與相機機身100端 的微機110發送接收控制信號或與光學系統有關的信息。 其中,在本說明書中,將使液晶監視器150實時地顯示被攝體像的功能及顯示稱
為"實時取景"或"LV"。此外,將這樣進行實時取景動作時的微機110的控制模式稱為"實
時取景模式"或"LV模式"。此外,將能夠通過目鏡136來觀看經可互換鏡頭200入射的光
學圖像的功能稱為"取景器取景"或"OVF"。此外,將這樣使OVF功能動作時的微機120的
控制模式稱為"OVF模式"。 [1-1-2相機機身的結構] 圖2示出相機機身110的結構。如圖2所示,是相機機身IIO具有各種部位,並由
微機110控制它們的結構。其中,在本實施方式中,假設1個微機110控制整個相機機身
100來進行說明,但是構成為用多個控制部來控制相機機身100也同樣能動作。 鏡頭安裝部135是可拆卸地安裝可互換鏡頭200的部件。鏡頭安裝部135與可互
換鏡頭200可以用連接端子等電連接,並且也可以用卡止部件等機械部件來機械地連接。
鏡頭安裝部135能夠將來自可互換鏡頭200的信號輸出到微機IIO,並且能夠將來自微機
110的信號輸出到可互換鏡頭200。鏡頭安裝部135為中空結構。因此,從可互換鏡頭200
中包含的光學系統入射的光學信號通過鏡頭安裝部135到達反光鏡箱120。 反光鏡箱120將通過了鏡頭安裝部135的光學信號按照內部的狀態導向CMOS傳
感器130、目鏡136、 AF傳感器132及AE傳感器133。用反光鏡箱來切換光學信號,將在
"1-1-4反光鏡箱的狀態"一項中進行說明。 CMOS傳感器130將通過反光鏡箱120而入射的光學信號變換為電信號,生成圖像 數據。生成的圖像數據由A/D變換器131從模擬信號變換為數位訊號,輸出到微機110。其 中,也可以在將生成的圖像數據從CMOS傳感器130輸出到A/D變換器131的路徑的途中、 或從A/D變換器131輸出到微機110的路徑的途中,實施預定的圖像處理。
目鏡136使通過反光鏡箱120而入射的光學信號通過。此時,在反光鏡箱120內, 如圖1所示,用可動反光鏡121a來反射從可互換鏡頭200入射的光學信號,在焦點板125 上形成被攝體像。然後,稜鏡126反射該被攝體像,出射到目鏡136上。由此,用戶能夠觀 看來自反光鏡箱120的被攝體像。這裡,目鏡136可以由單個透鏡構成,也可以由多個透鏡 組成的透鏡組構成。此外,目鏡136可以固定地保持在相機機身IOO上,也可以為了調節可 見度等而可移動地保持。其中,光學取景器由焦點板125、稜鏡126、目鏡136構成,由最適 合顯示具有4 : 3的長寬比的構圖的圖像的形狀構成。但是,也可以由最適合顯示具有其 他長寬比的構圖的圖像的形狀構成光學取景器。例如,可以是最適合顯示具有16 : 9的長 寬比的構圖的圖像的形狀,也可以是最適合顯示具有3 : 2的長寬比的構圖的圖像的形狀。
保護件138保護CMOS傳感器130的表面。通過將保護件138配置在CMOS傳感器 130的前面,能夠防止灰塵等異物附著到CMOS傳感器130的表面上。保護件138可以由玻 璃或塑料等透明材料構成。 超聲波振動發生器134按照來自微機110的信號來起動,發生超聲波振動。超聲 波振動發生器134發生的超聲波振動被傳至保護件138。由此,保護件138振動,能夠振落保護件138上附著的灰塵等異物。超聲波振動發生器134例如可以通過將壓電元件粘貼到保護件138上來實現。在此情況下,通過向保護件138上粘貼的壓電元件通交流電流等,能夠使壓電元件振動。 閃光燈137根據微機110的指示來發光。閃光燈137可以內置在相機機身IOO中,也可以是可拆卸地安裝到相機機身上的類型。如果是可裝卸的閃光燈,則需要在相機機身IOO上設熱靴(hot shoe)等閃光燈安裝部。 釋放按鈕141接受來自用戶的起動自動對焦動作或測光動作的指示,並且接受來自用戶的開始用CMOS傳感器130來拍攝記錄用圖像的指示。釋放按鈕141能夠接受半按操作和全按操作。在自動對焦模式中,用戶半按操作了釋放按鈕141後,微機110根據來自AF傳感器132的信號,指示可互換鏡頭200進行自動對焦動作。此外,在自動曝光模式中,用戶半按操作了釋放按鈕141後,微機110根據來自AE傳感器133的信號,指示可互換鏡頭200進行測光動作。另一方面,用戶全按操作了釋放按鈕141後,微機110控制反光鏡箱120及CMOS傳感器130等,來拍攝記錄用圖像。然後,微機110在必要時,對拍攝到的記錄用圖像實施YC變換處理、解析度變換處理、或壓縮處理等,來生成記錄用的圖像數據。微機110將生成的記錄用的圖像數據經卡槽153記錄到存儲卡300中。為了使釋放按鈕141具有與半按操作相應的功能及與全按操作相應的功能,例如可以通過在釋放按鈕141中內置2個開關來實現。在此情況下,使得一個開關通過半按操作切換到0N(導通),另一個開關通過全按操作切換到0N。 操作部140能夠接受來自用戶的各種指示。操作部140接受到的指示被傳遞給微機110。圖3是相機機身100的後視圖。如圖3所示,在相機機身100的背面,包括菜單按鈕140a、十字鍵140b、設置(SET)按鈕140c、轉盤140d、取景器切換開關140e、對焦模式切換開關140f、閃光燈起動按鈕140h、 LV預覽按鈕140j、光圈收縮按鈕140k、 AV按鈕140m、及電源開關142。在相機機身100的上表面,配置著手抖動校正模式切換按鈕140g及釋放按鈕141。 菜單按鈕140是用於使液晶監視器150顯示相機10的設置信息、使得用戶可以變更設置的按鈕。十字鍵140b是用於選擇液晶監視器150上顯示的各種設置、項目、或圖像等的鍵,例如能夠移動光標等。設置按鈕140c是用於在選擇了液晶監視器150上顯示的各種設置、項目、或圖像等後確定的按鈕。轉盤140d與十字鍵140b同樣,是用於選擇液晶監視器150上顯示的各種設置、項目、或圖像等的操作部件,例如通過旋轉,能夠移動光標等。取景器切換開關140e是用於選擇是將光學圖像導向目鏡136、還是將拍攝得到的電圖像顯示在液晶監視器150上的開關。對焦模式切換開關140f是用於選擇將對焦模式設置為手動對焦模式和自動對焦模式中的哪一個的開關。手抖動校正模式開關140g是能夠選擇是否執行手抖動校正的開關。此外,手抖動校正模式開關140g能夠選擇手抖動校正的控制模式。光圈收縮按鈕140k是用於在實時取景模式中調節光圈的按鈕。LV預覽按鈕140j是用於在實時取景模式中調節光圈並且放大顯示液晶監視器150上顯示的圖像的一部分的按鈕。AV按鈕140m是用於在OVF模式中調節光圈的按鈕。 如圖2所示,液晶監視器150接受來自微機110的信號,並顯示圖像或各種設置的信息。液晶監視器150能夠顯示CMOS傳感器130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液晶監視器150能夠在必要時由微機110實施了解壓處理等預
11定處理後,顯示存儲卡300中保持的圖像數據。液晶監視器150如圖3所示,被配置在相機機身100的背面。液晶監視器150被配置得可相對於相機機身100旋轉。接觸點151檢測液晶監視器150的旋轉。液晶監視器150是最適合顯示具有4 : 3的長寬比的構圖的圖像的形狀。但是,液晶監視器150也可以根據微機110的控制,顯示具有其他長寬比(例如3 : 2或16 : 9)的構圖的圖像。 外部端子152是用於向外部設備輸出圖像數據或各種設置信息的端子。外部端子152例如是用於符合USB端子(USB :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總線)或IEEE1394標準(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Elect皿ic Engineers,電氣禾口電子工程師協會)的接口的端子等。此外,外部端子152在被連接了來自外部設備的連接端子後,將該意思傳遞給微機IIO。 電源控制器146控制將來自電池盒143中容納的電池400的供給電力供給到微機110等相機10內的部件。電源開關142切換到ON後,電源控制器146開始將來自電池400的供給電力供給到相機10內的部件。此外,電源控制器146具備休眠功能,在電源開關142為ON的狀態下持續預定時間不操作的狀態後,停止電源供給(但是,相機10內的一部分部件除外)。此外,電源控制器146根據來自監視電池蓋144的開閉的接觸點145的信號,向微機110傳遞電池蓋144已打開。電池蓋144是開閉電池盒143的開口部的部件。電源控制器146在圖2中採用了通過微機110向相機10內的各部件供給電力的結構,但是在必要時,採用從電源控制器146直接供給電力的結構也同樣能動作。 三角架固定部147是用於將三角架(未圖示)固定到相機機身100上的部件,由螺釘等構成。 接觸點148監視三角架是否被固定在三角架固定部147上,將其結果傳遞給微機110。接觸點148可以由開關等構成。 卡槽153是用於安裝存儲卡300的連接器。卡槽153也可以採用不僅包含安裝存儲卡300的機械結構、而且包含控制存儲卡300的控制部及/或軟體的結構。
緩衝器111是微機110進行信號處理時使用的存儲器。緩衝器111中暫時存儲的信號主要是圖像數據,但是也可以存儲控制信號等。緩衝器111隻要是DRAM (dynamicrandom access memory,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SRAM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靜
態隨機存取存儲器)、閃速存儲器、或鐵電存儲器等能夠存儲的部件即可。此外,也可以是專用於存儲圖像的存儲器。 AF輔助光發光部154是在昏暗的攝影場所進行自動對焦動作時發出輔助光的部件。AF輔助光發光部154根據微機110的控制來發光。AF輔助光發光部154包含紅色LED (light-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等。 遙控接收部155是接收來自遙控器(未圖示)的信號、並將接收到的信號傳遞給微機110的接收部。遙控接收部155典型地包含對來自遙控器的紅外光進行受光的受光元件。 [1-1-3可互換鏡頭的結構] 圖4是可互換鏡頭200的結構的方框圖。 如圖4所示,可互換鏡頭200包括攝像光學系統。此外,可互換鏡頭200由CPU 210來控制攝像光學系統等。
CPU 210通過控制變焦電機231、光圈電機241、手抖動校正單元250、及對焦電機261等制動器的動作,來控制攝像光學系統。CPU 210將表示攝像光學系統或附件安裝部272等的狀態的信息經通信端子270發送到相機機身100。此外,CPU 210從相機機身100接收控制信號等,根據接收到的控制信號等來控制攝像光學系統等。 物鏡220是配置在最靠被攝體一側的透鏡。物鏡220可以做得可沿光軸方向移動,也可以是固定的。 變焦透鏡230被配置在比物鏡220更靠像面一側。變焦透鏡230能夠沿光軸方向移動。通過移動變焦透鏡230,能夠改變被攝體像的倍率。變焦透鏡230由變焦電機231來驅動。變焦電機231可以是步進電機,也可以是伺服電機,只要是至少驅動變焦透鏡230的電機即可。CPU 210監視變焦電機231的狀態或別的部件的狀態,來監視變焦透鏡230的位置。 光圈240被配置在比變焦透鏡231更靠像面一側。光圈240具有以光軸為中心的開口部。該開口部的尺寸可以根據光圈電機241及光圈環242來變更。光圈電機241與用於改變光圈的開口尺寸的機構聯動,通過驅動該機構,能夠變更光圈的開口尺寸。光圈環242也同樣,與用於改變光圈的開口尺寸的機構聯動,通過驅動該機構,能夠變更光圈的開口尺寸。用戶向微機110或CPU 210提供電控制信號,根據該控制信號來驅動光圈電機241。對此,光圈環242接受用戶的機械操作,將該操作傳遞給光圈240。此外,是否操作了光圈環242,可以用CPU 210來檢測。 手抖動校正單元250被配置在比光圈240更靠像面一側。手抖動校正單元250包含用於校正手抖動的校正透鏡251、及驅動它的制動器。手抖動校正單元250中包含的制動器可以在與光軸正交的面內移動校正透鏡251。陀螺傳感器252計測可互換鏡頭200的角速度。在圖4中,為了方便,用1個方框記載了陀螺傳感器252,但是可互換鏡頭200包含2個陀螺傳感器252。該2個陀螺傳感器中的一個陀螺傳感器計測以相機10的垂直軸為中心的角速度。而另一個陀螺傳感器計測以與光軸垂直的相機10的水平軸為中心的角速度。CPU 210根據來自陀螺傳感器252的角速度信息,來計測可互換鏡頭200的手抖動方向及手抖動量。然後,CPU 210控制制動器,使得沿抵銷該手抖動量的方向來移動校正透鏡251。由此,可互換鏡頭200的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體像成為被校正了手抖動的被攝體像。
對焦透鏡260被配置在最靠像面一側。對焦電機261沿光軸方向來驅動對焦透鏡260。由此,能夠調整被攝體像的焦點。 附件安裝部272是將遮光罩等附件安裝在可互換鏡頭200的前端的部件。附件安裝部272由螺釘或接合銷釘等機械機構構成。此外,附件安裝部272包含用於檢測是否安裝了附件的檢測器。附件安裝部272被安裝了附件後,向CPU 210傳遞該意思。
[1-1-4反光鏡箱的狀態] 參照圖1、圖5及圖6來說明各動作狀態下的反光鏡箱120內部的狀態。 圖1是用光學取景器來觀察被攝體像的模式中的反光鏡箱120內部的狀態的示意
圖。在本說明書中,為了方便,將該狀態稱為"狀態A"。在該狀態A下,可動反光鏡121a、
121b進入了從可互換鏡頭200入射的光學信號的光路內。因此,來自可互換鏡頭200的光
學信號由可動反光鏡121a反射一部分,其餘的光學信號透過。反射了的光學信號通過焦點
板125、稜鏡126、及目鏡136,而到達用戶的眼睛。此外,可動反光鏡121a反射了的光學信號由焦點板125反射,其一部分入射到AE傳感器133上。另一方面,透過了可動反光鏡121a的光學信號的一部分由可動反光鏡121b反射,到達AF傳感器132。此外,在該狀態A下,第1快門123a被關閉著。因此,來自可互換鏡頭200的光學信號不到達CMOS傳感器130。因此,在狀態A下,能夠用光學取景器來觀察被攝體像,用AF傳感器132來進行自動對焦動作,及用AE傳感器133來進行測光動作。但是,不能用液晶監視器150來觀察被攝體像,不能記錄用CMOS傳感器130生成的圖像數據,及不能用CMOS傳感器130生成的圖像數據的對比度來進行自動對焦動作。 圖5是將被攝體像輸入到CMOS傳感器130的模式中的反光鏡箱120內部的狀態的示意圖。在本說明書中,為了方便,將該狀態稱為"狀態B"。在該狀態B下,可動反光鏡121a、121b退出從可互換鏡頭200入射的光學信號的光路。因此,來自可互換鏡頭200的光學信號不會通過焦點板125、稜鏡126、及目鏡136,而到達用戶的眼睛,也不會到達AF傳感器132及AE傳感器133。此外,在該狀態B下,第l快門123a及第2快門123b打開著。因此,來自可互換鏡頭200的光學信號到達CMOS傳感器130。因此,在狀態B下,與狀態A相反,能夠用液晶監視器150來觀察被攝體像,記錄CM0S傳感器130生成的圖像數據,及用CM0S傳感器130生成的圖像數據的對比度來進行自動對焦動作。但是,不能用光學取景器來觀察被攝體像,不能用AF傳感器132來進行自動對焦動作,及不能用AE傳感器133來進行測光動作。其中,可動反光鏡121a、121b及第1快門123a由彈簧等施力部件向從狀態A轉移到狀態B的方向施力。因此,能夠從狀態A瞬時轉移到狀態B,所以非常適合開始曝光。
圖6是結束了被攝體像向CM0S傳感器130的剛曝光之後的反光鏡箱120內部的狀態的示意圖。在本說明書中,為了方便,將該狀態稱為"狀態C"。在該狀態C下,可動反光鏡121a、121b由從可互換鏡頭200入射的光學信號的光路內退出。因此,來自可互換鏡頭200的光學信號不會通過焦點板125、稜鏡126、及目鏡136,而到達用戶的眼睛,也不會到達AF傳感器132及AE傳感器133。此外,在該狀態C下,第1快門123a打開著,而第2快門123b關閉著。因此,來自可互換鏡頭200的光學信號不到達CMOS傳感器130。因此,在狀態C下,不能進行下述中的任一個動作用液晶監視器150來觀察被攝體像,記錄CMOS傳感器130生成的圖像數據,用CM0S傳感器130生成的圖像數據的對比度來進行自動對焦動作,用光學取景器來觀察被攝體像,用AF傳感器132來進行自動對焦動作,及用AE傳感器133來進行測光動作。第2快門123b被向關閉的方向施力,所以能夠瞬時從狀態B轉移到狀態C。因此,狀態C是非常適合結束CMOS傳感器130的曝光的狀態。
如上所述,能夠從狀態A直接轉移到狀態B。與此相反,由於反光鏡箱120的機構的制約,如果不經狀態C,就不能從狀態B轉移到狀態A。但是,這是由反光鏡箱120的機構產生的機械問題,所以也可以採用不經狀態C、而從狀態B直接轉移到狀態A的機構。
[1-1-5本實施方式的結構和本發明的結構之間的對應關係] 包含焦點板125、稜鏡126及目鏡136的結構是本發明的光學取景器的一例。包含物鏡220、變焦透鏡230、校正透鏡251及對焦透鏡260的光學系統是本發明的攝像光學系統的一例。可動反光鏡121a、121b是本發明的可動反光鏡的一例。CM0S傳感器130是本發明的攝像元件的一例。液晶監視器150是本發明的顯示部的一例。微機110是本發明的控制部的一例。在此情況下,作為控制部,除了微機110之外,也可以包含CPU 210。 LV預覽按鈕140j是本發明的光圈調整指示接受部的一例。微機110是本發明的圖像處理部件的一例。釋放按鈕141的全按操作接受功能是本發明的釋放部的一例。同樣,接受來自遙控 器的開始拍攝記錄用圖像的指示的遙控接收部155是本發明的釋放部的一例。AF傳感器 132是本發明的測距部的一例。包含微機110、CPU 210、對焦電機261及對焦透鏡260的結 構是本發明的自動對焦部的一例。包含對焦透鏡260及對焦環262的結構是本發明的手動 對焦部件的一例。存儲卡300是本發明的記錄部的一例。釋放按鈕141的半按操作接受功 能是本發明的AF開始指示接受部的一例。同樣,接受來自遙控器的自動對焦開始指示的遙 控接收部155是本發明的AF開始指示接受部的一例。緩衝器111是本發明的存儲部的一 例。超聲波振動發生器134是本發明的異物除去部的一例。光圈環242是本發明的光圈操 作部的一例。菜單按鈕140a是本發明的設置操作部的一例。電池盒143是本發明的電池 容納部的一例。電源開關142是本發明的電源操作部的一例。外部端子152是本發明的輸 出端子的一例。陀螺傳感器252是本發明的衝擊檢測部的一例。
[l-2相機10的動作] 參照圖7 圖24,來說明實施方式1的相機10的動作。
[1-2-1顯示實時圖像的動作] 下面說明用於實時地觀察可互換鏡頭200形成的被攝體像的顯示動作。作為該顯 示動作,設置了 2個動作。第1個是使用光學取景器的動作,第2個是使用液晶監視器150 的動作。以下分別詳細說明這些動作。 實時取景只要是使液晶監視器150實時地顯示被攝體像的即可,將使液晶監視器
150顯示的圖像數據同時存儲到存儲卡300等存儲部中或不存儲都可以。 此外,在顯示實時取景時,需要使來自可互換鏡頭200的光學信號到達CM0S傳感
器130,所以反光鏡箱120的內部需要轉移到圖5所示的狀態B。但是,即使微機110被設
置在實時取景模式,也需要按照攝像動作、自動對焦操作、或自動曝光控制動作等各狀態,
將反光鏡箱120的內部除了狀態B之外還變為狀態A或狀態C,也產生液晶監視器150不能
顯示實時取景的期間。 此外,實時取景如上所述是使液晶監視器150實時地顯示被攝體像,但是所謂"實 時",不具有嚴密的意義,只要用戶憑常識感到實時,則也可以與實際的被攝體的動作有少 許時延。液晶監視器150通常以0. 1秒左右的時延來進行實時取景顯示(該時間依賴於相 機10的硬體等,而或長點兒,或短點兒),但是延遲1秒至5秒左右的情況也可以作為實時 顯示被攝體像,而包含在實時取景顯示的概念中。
[1-2-1-1使用光學取景器時的動作] 用戶可以通過滑動圖3所示的取景器切換開關140e,來切換實時取景模式和光學 取景器模式(以下,為了方便,稱為0VF模式)。 用戶使取景器切換開關140e滑動到0VF模式一側後,微機110被設置為0VF模式。 於是,微機110控制反光鏡驅動部122及快門驅動部124,而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轉移到 圖1所示的狀態A。由此,通過目鏡136,用戶能夠實時地觀察被攝體像。此外,在該狀態A 下,如上所述,能夠用AF傳感器132來進行自動對焦動作,及用AE傳感器133來進行測光 動作。 [1-2-1-2使用液晶監視器時的動作] 在0VF模式中,用戶使取景器切換開關140e滑動到實時取景模式一側後,微機110
15被設置為實時取景模式。於是,微機110控制反光鏡驅動部122及快門驅動部124,而使反 光鏡箱120的內部轉移到圖5所示的狀態B。由此,用液晶監視器150,用戶能夠實時地觀
察被攝體像。 [1-2-2調整光圈和顯示實時圖像的動作]
[1-2-2-1使用光學取景器時的動作] 在該狀態A下,通常光圈240為開放狀態。從該狀態A開始拍攝動作後,按照入射 到可互換鏡頭200上的光的量,來收縮光圈240。因此,在狀態A下的通常狀態和攝像動作 時,光圈240的開口狀態不同。光圈240的開口狀態不同,則景深不同。因此,如果維持在 狀態A的通常狀態,則不能觀察拍攝記錄用圖像時的景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包括AV按 鈕140m。用戶通過按下AV按鈕140m,能夠用光學取景器來觀察拍攝記錄用圖像時的景深。 以下參照圖7來說明其動作。 圖7是用於說明OVF模式時按下了 AV按鈕140m時的動作的流程圖。在圖7中, 微機110最初被設置在0VF模式。此時,反光鏡箱120的內部為圖1所示的狀態A。此外, 微機110監視是否按下了 AV按鈕140m(S701)。在此狀態下,用戶按下了 AV按鈕140m後, 微機110檢測出它,而開始計測曝光量(S702)。具體地說,微機110使AE傳感器133計測 入射到可互換鏡頭200上、由可動反光鏡121b反射、入射到AE傳感器133上的光學信號的 光量。微機110根據該計測結果、和當前的光圈240的開放狀態,來計算拍攝記錄用圖像 時的光圈240的最佳開放量(光圈值)和快門速度。微機110將算出的光圈值發送到CPU 210。 CPU 210根據接收到的光圈值,來控制電機241。電機241根據CPU 210的控制,來調 節光圈240(S703)。 其中,在使用AF傳感器132的自動對焦模式中進行上述動作的情況下,可以在步 驟S702及S703中,與測光動作一起也進行自動對焦動作。 這樣,通過設置AV按鈕140m,能夠瞬時觀察拍攝記錄用圖像時的被攝體像的景 深,所以操作性好。 [1-2-2-2使用液晶監視器時的動作] 在反光鏡120的內部變為狀態B的情況下,通常光圈240為開放狀態。從該狀態 B開始拍攝動作後,按照入射到可互換鏡頭200上的光的量來進行控制,使得光圈240的開 度減小。因此,在狀態B下的通常狀態和攝像動作時,光圈240的開口狀態不同。光圈240 的開口狀態不同,則景深不同。因此,如果維持在狀態B的通常狀態,則不能觀察拍攝記錄 用圖像時的景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包括光圈收縮按鈕140k及LV預覽按鈕140j。用戶 通過按下光圈收縮按鈕140k及LV預覽按鈕140j,能夠用實時取景顯示來觀察拍攝記錄用 圖像時的景深。以下參照圖8及圖9來說明各個動作。 圖8是用於說明實時取景模式時按下了光圈收縮按鈕140k時的動作的流程圖。在 圖8中,微機IIO最初被設置在實時取景模式。此時,反光鏡箱120的內部為圖5所示的狀 態B。此外,微機110監視是否按下了光圈收縮按鈕140k(S801)。在此狀態下,用戶按下了 光圈收縮按鈕140k後,微機IIO檢測出它,而使反光鏡箱120的狀態從狀態B經狀態C轉 移到狀態A(S802)。向狀態A的轉移完成後,能夠用AE傳感器133來進行計測,所以微機 110開始計測曝光量(S803)。具體地說,微機110使AE傳感器133計測入射到可互換鏡頭 200上、由可動反光鏡121a反射、由焦點板125擴散、入射到AE傳感器133上的光學信號的光量。微機110根據該計測結果、和當前的光圈240的開放狀態,來計算拍攝記錄用圖像 時的光圈240的最佳開放量(光圈值)和快門速度。微機110將算出的光圈值發送到CPU 210。 CPU 210根據接收到的光圈值,來控制電機241。電機241根據CPU 210的控制,來調 節光圈240 (S804)。此後,微機110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A返回到狀態B,而重新 開始實時取景動作(S805)。 其中,在圖8所示的步驟S802至S804之間,不能進行實時取景顯示。在該期間, 可以設為在液晶監視器150上不顯示任何圖像的狀態(將該狀態稱為熄滅(blackout)狀 態),可以顯示相機IO的設置信息,可以顯示表示自動曝光控制動作或自動對焦動作的當 前的狀態的信息,可以顯示之前剛進行的實時取景中顯示的圖像數據,也可以顯示預定的 圖像數據。為了顯示之前剛進行的實時取景中顯示的圖像數據,微機110需要常將實時取 景動作中取得的圖像數據暫時保存到緩衝器111中,更新緩衝器111內的圖像數據。
此外,在使用AF傳感器132的自動對焦模式中進行上述動作的情況下,可以在步 驟S803及S804中,與自動曝光控制動作一起也進行自動對焦動作。 這樣,通過設置光圈收縮按鈕140k,在拍攝記錄用圖像的情況下能夠瞬時確認被 攝體像的景深如何,所以操作性好。 圖9是用於說明實時取景模式時按下了實時取景預覽按鈕140j時的動作的流程 圖。在圖9中,步驟S901 步驟S905所示的動作與上述步驟S801 步驟S805所示的動 作相同,所以省略其說明。在步驟S905中從狀態A向狀態B的轉移完成後,微機110如圖 10所示,放大顯示CMOS傳感器130生成的圖像數據的一部分區域R2。將畫面內的哪個部 分作為要放大的區域R2,可以通過操作十字鍵140b等來變更。 這樣,通過包括實時取景預覽按鈕140j,能夠瞬時放大需要確認景深的部位,所以
能夠容易地確認景深。 [1-2-3拍攝記錄用圖像的動作] 接著,說明拍攝記錄用圖像時的動作。為了拍攝記錄用圖像,需要事先按用戶的意
圖來對焦。在對焦的方法中,有手動對焦方式、單次對焦方式、連續對焦方式等。 其中,通過操作圖3所示的對焦模式切換開關140f,能夠相互切換手動對焦模式
和自動對焦模式。此外,通過按下菜單按鈕140a,來調用菜單畫面,能夠在自動對焦模式中,
選擇變為單次對焦模式和連續對焦模式中的哪一個。 [1-2-3-1手動對焦攝像的動作] 手動對焦方式是按照用戶對對焦環262的操作來變更對焦狀態的方式,能夠按用 戶的喜好來設置焦點。其反面是,在手動對焦方式中,如果用戶不熟悉操作,則有對焦很費 工夫的問題。以下,參照圖ll及圖13,分為一邊觀看光學取景器一邊攝像的情況、和一邊觀 看液晶監視器150 —邊攝像的情況來進行說明。
[1-2-3-1-1用光學取景器來攝像的動作] 圖11是用於說明在手動對焦模式中用光學取景器來攝像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在圖11中,在OVF模式中攝像的情況下,反光鏡箱120的內部為圖1所示的狀態 A。用戶在攝像前一邊通過目鏡136來確認被攝體像,一邊對焦或構圖。用戶通過操作對焦 環262,能夠對焦(S1101)。 微機110與步驟S1101並行,來監視是否全按操作了釋放按鈕141 (S1102)。
17
微機110在檢測出全按操作了釋放按鈕141的情況下,控制反光鏡驅動部122及快門驅動部124,而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A轉移到狀態B(S1103)。
接著,微機110使CMOS傳感器130對來自可互換鏡頭200的光學信號進行曝光,拍攝記錄用的記錄用圖像(S1104)。 接著,經過了與快門速度對應的時間後,微機110控制快門驅動部124來關閉第2快門123b,結束曝光(狀態C)。其後,微機110進行控制,使得反光鏡箱120的內部返回到狀態A(S1105)。 微機110接受CMOS傳感器130生成的圖像數據,並暫時保存到緩衝器111中。此時保存的圖像數據例如是由RGB分量構成的圖像數據。微機110對緩衝器111中保存的圖像數據實施YC變換處理、調整大小處理、及壓縮處理等預定的圖像處理,來生成記錄用的圖像數據(S1106)。 微機110最終例如生成符合Exif(Exchangeable image file format,可交換圖像文件格式)標準的圖像文件。微機110將生成的圖像文件經卡槽153存儲到存儲卡300中(S1107)。 這裡,說明微機110最終創建的圖像文件。 圖12是該圖像文件的結構的示意圖。如圖12所示,圖像文件包含頭部D1和圖像數據部D2。在圖像數據部D2中,保存記錄用的圖像數據。頭部Dl包含各種信息保存部Dll和縮略圖D12。各種信息保存部Dll包括保存曝光條件、白平衡條件、及攝像日期時間等攝像條件之類的各種信息的多個保存部。在這些保存部之一中,包含取景器模式信息保存部Dlll。取景器模式保存部D111將"LV"或"0VF"中的某一個作為信息來保存。在設置了實時取景模式的情況下進行攝像動作後,微機110向其結果生成的圖像文件的取景器模式信息保存部Dlll中保存"LV"信息。與此相反,在設置了 OVF模式的情況下進行了攝像動作後,微機110向其結果生成的圖像文件的取景器模式信息保存部Dlll中保存"OVF"信息。
由此,通過分析生成的圖像文件的頭部D1,能夠容易地把握該圖像文件中包含的圖像數據是在實時取景模式中生成的,還是在OVF模式中生成的。利用它,用戶能夠把握自己的攝像圖像的效果和取景器模式之間的關係。由此,有助於提高攝影技術等。
其中,採用了選擇"LV"或"OVF"並保存的結構,但是也可以只用"LV"及"OVF"中
的某一個,並根據是否保存它,來判別是否是在實時取景模式中拍攝的。例如,也可以在實時取景模式中拍攝的情況下保存"LV"信息,而在OVF模式中拍攝的情況下什麼信息也不保存。 此外,在步驟S1104中,可以使液晶監視器150進行各種顯示。例如,也可以使得在步驟S1104的初期,將CMOS傳感器130生成的圖像數據先於記錄用的圖像數據而讀出到微機110中,顯示該讀出的圖像數據。此外,也可以使液晶監視器150熄滅顯示。此外,也可以顯示在臨近全按操作前緩衝器lll中存儲著的實時取景圖像。此外,也可以顯示表示相機10的設置信息或動作狀態的信息等。 此外,在步驟S1103或步驟S1105中,也可以使液晶監視器150進行各種各樣的顯
示。例如,也可以使液晶監視器熄滅顯示。此外,也可以顯示在臨近全按操作前緩衝器lll
中存儲著的實時取景圖像。此外,也可以顯示表示相機10的設置信息或動作狀態的信息等。
此外,在步驟S1101及步驟S1102中,反光鏡箱120的內部為狀態A。因此,AF傳感器132是可測距的狀態。因此,微機110能夠進行控制,使得液晶監視器150顯示AF傳感器132測定出的測定結果(散焦值等)、或基於測定結果的信息。通過這樣進行控制,用戶在手動對焦操作時,不僅能夠根據圖像,而且能夠根據液晶監視器150上顯示的信息,來確認焦點是否對準。因此,即使是手動操作,也能夠可靠地調整焦點。作為顯示AF傳感器132測定出的測定結果、或基於該測定結果的信息的方法,有用數值來顯示、用柱狀圖來顯示、用折線圖來顯示、用表示散焦值的程度的記號來顯示等。
[1-2-3-1-2用液晶監視器來攝像的動作] 圖13是用於說明在手動對焦模式中用液晶監視器150來攝像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在圖13中,在實時取景模式中攝像的情況下,反光鏡箱120的內部為圖5所示的狀態B。用戶在攝像前一邊用液晶監視器150來確認被攝體像,一邊對焦或構圖。用戶為了對焦,而操作對焦環262 (S1301)。 微機110與步驟S1301並行,來監視是否全按操作了釋放按鈕141 (S1302)。
微機110在檢測出全按操作了釋放按鈕141的情況下,控制反光鏡驅動部122及快門驅動部124,而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B經狀態C轉移到狀態A(S1303)。
這樣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暫時變為狀態A,是為了暫時用快門123來遮斷入射到CMOS傳感器130上的光學信號,並使CMOS傳感器130準備開始曝光。作為準備開始曝光,有除去各像素上的無用的電荷等。 其後的步驟S1304 步驟S1306所示的動作與圖11中的步驟S1103 步驟S1105所示的動作相同,所以省略其說明。 曝光結束,反光鏡箱120的內部變為狀態A後(S1306),微機110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再次返回到狀態B,並使其重新開始實時取景顯示(S1307)。 微機110與步驟S1307並行,來進行圖像處理及記錄記錄用圖像(S1308、S1309)。其中,步驟S1308及步驟S1309所示的動作與圖11中的步驟S1106及步驟S1107所示的動作相同,所以省略其詳細說明。 在步驟S1303 步驟S1309所示的動作中,可以使液晶監視器150進行各種各樣的顯示。這與圖11的步驟S1103 步驟S1107所示的動作中的情況相同,所以省略其說明。
再者,在步驟S1308或步驟S1309中,也可以除了實時取景顯示之外,還使液晶監視器150進行各種各樣的顯示。 如上所述,在步驟S1308或步驟S1309中,反光鏡箱120內部為狀態B,所以能夠進行實時取景顯示。但是,在步驟S1308或步驟S1309中,微機110的控制性能中的許多被分配給圖像處理或記錄處理。因此,在步驟S1308或步驟S1309中,在圖像處理或記錄處理以外,最好儘量不要向微機110施加負擔。因此,在步驟S1308或步驟S1309,不進行實時取景顯示。由此,微機IIO無需為實時取景顯示分配處理性能,所以能夠迅速地進行圖像處理或記錄處理。 作為不進行實時取景顯示的形態,例如也可以使液晶監視器150熄滅顯示。此外,也可以顯示在臨近全按操作前緩衝器111中存儲的實時取景圖像。此外,也可以顯示表示相機10的設置信息或動作狀態的信息等。 此外,在步驟S1301及步驟S1302中,反光鏡箱120的內部為狀態B。因此,微機110能夠計算CMOS傳感器130生成的圖像數據的對比度的程度。作為計算對比度的程度的
方法,有在圖像數據的整個面或預定的範圍內累計圖像數據的亮度信號的空間頻率中的高
頻分量的方法等。因此,微機110能夠進行控制,使得液晶監視器150在實時取景顯示上重
疊地顯示算出的圖像數據的對比度的程度、或基於它的信息。通過這樣進行控制,用戶在手
動操作時,不僅能夠根據圖像,而且能夠根據液晶監視器150上顯示的信息,來確認焦點是
否對準。因此,即使是手動操作,也能夠可靠地調整焦點。作為算出的圖像數據的對比度的
程度、或基於它的信息的顯示方法,有用數值來顯示、用柱狀圖來顯示、用折線圖來顯示、用
表示散焦值的程度的記號來顯示等。 [1-2-3-2單次對焦攝像時的動作] 單次對焦方式是按照釋放按鈕141的半按操作來進行自動對焦動作、維持其結果得到的對焦狀態的方式。將該對焦狀態的維持稱為"焦點鎖定"。焦點鎖定持續到記錄用圖像的拍攝完成、或釋放按鈕141的半按操作被解除。用戶通過選擇單次對焦方式,通過在暫時對焦到想對焦到的點後,調整構圖,能夠拍攝喜歡的圖像。以下,參照圖14及圖15,來說明用光學取景器來攝像的情況下的操作、和用液晶監視器150來攝像的情況下的動作。
[1-2-3-2-1用光學取景器來攝像的動作] 圖14是用於說明在單次對焦模式中用光學取景器來攝像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在圖14中,在OVF模式中攝像的情況下,反光鏡箱120的內部為圖1所示的狀態A。用戶在攝像前一邊通過目鏡136來確認被攝體像,一邊對焦或構圖。微機110監視用戶是否為了對焦而半按操作釋放按鈕14US1401)。 用戶半按操作了釋放按鈕141後,開始根據AF傳感器132的測定結果來進行自動
對焦動作,在其結果得到的對焦狀態下鎖定(S1402)。 暫時鎖定後,用戶也可以用對焦環262來手動對焦(S1403)。 在執行步驟S1403期間,微機110監視是否全按操作了釋放按鈕141 (S1404)。 在步驟S1401 步驟S1404之間,解除了釋放按鈕141的半按操作後,微機110解
除焦點鎖定,再次返回到可自動對焦的狀態。因此,再次半按操作釋放按鈕141後,在新的
對焦狀態下鎖定。 以下的步驟S1405 S1409的動作與圖11的步驟S1103 S1107的動作相同,所以省略其說明。此外,在步驟S1405 S1409中,可以使液晶監視器150進行各種各樣的顯示,這與圖11步驟S1103 S1107中的情況相同,所以省略其說明。 如上所述,通過使得在步驟S1402中暫時鎖定後,也能夠用對焦環262來手動對焦
(S1403),能夠進行微妙的對焦。因此,能夠設置符合用戶的喜好的對焦狀態。 其中,在設置了自動曝光模式的情況下,自動曝光控制動作在步驟S1404和步驟
S1405之間進行。S卩,自動曝光控制動作在從全按操作了釋放按鈕141到反光鏡箱120的內
部變為狀態B之間進行。 這裡,說明自動曝光控制動作的詳細情況用AE傳感器133來測光,將其結果測定出的測光數據發送到微機110。微機110根據取得的測光數據來計算光圈值和快門速度。微機110將算出的光圈值發送到CPU 210。此外,微機110進行準備,以便控制快門驅動部124及CMOS傳感器130,使得達到算出的快門速度。CPU 210根據接收到的光圈值,來控制電機241。電機241按照CPU 210的控制,來調整光圈240的開口尺寸。以上的動作在從全按操作了釋放按鈕141到反光鏡箱120的內部變為狀態B之間進行。 但是,進行自動曝光控制動作的定時不限於上述定時。例如,也可以在步驟1302中,與自動對焦控制一起,根據AE傳感器133的測定結果來進行自動曝光控制。
此外,自動曝光控制動作也可以在自動對焦控制結束後進行。在用AF傳感器132來測距時,需要將光圈240開放到例如F6. 5以上。這是為了充分地使被攝體像成像到AF傳感器132內的線傳感器上。因此,通過在自動對焦控制結束後調整光圈240的開口尺寸,能夠可靠地完成用AF傳感器132進行的測定。 此外,也可以在用AF傳感器132進行測定後,並行地進行自動對焦控制和光圈240的開口尺寸的調整。由此,不用等待自動對焦動作結束就驅動光圈240,所以能夠縮短設置光圈240所需的時間。 [1-2-3-2-2用液晶監視器來攝像的動作] 圖15是用於說明在單次對焦模式中用液晶監視器150來攝像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在圖15中,在實時取景模式中攝像的情況下,反光鏡箱120的內部最初為圖5所示的狀態B。用戶在攝像前一邊通過液晶監視器150來確認被攝體像,一邊對焦或構圖。微機110監視用戶是否為了對焦而半按操作釋放按鈕141 (S1501)。 用戶半按操作了釋放按鈕141後,微機110啟動微機110內部的定時器(S1502)。
微機110與步驟S1502並行,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B經狀態C轉移到狀態A(S1503),開始根據AF傳感器132的測定結果來進行自動對焦動作,在其結果得到的對焦狀態下鎖定(S1504)。在步驟S1503中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轉移到狀態A,是為了用AF傳感器132來測距。 暫時焦點鎖定後,也可以用對焦環262來手動對焦(S1505)。 在操作對焦環262期間,微機110監視是否全按操作了釋放按鈕141 (S1506)。 微機110監視半按操作了釋放按鈕141後、經過預定的時間前是否進行了全按操
作(S1507)。如果半按操作了釋放按鈕141後、經過預定的時間前進行了全按操作,則微機
110轉移到步驟S1512,並立即開始拍攝動作。而如果在未全按操作釋放按鈕141的狀態下、
進行了半按操作後經過了預定的時間,則微機110轉移到步驟S1508。 微機110在步驟S1508中,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A轉移到狀態B。由此,
相機10能夠在焦點鎖定的狀態下將被攝體像顯示在液晶監視器150上。因此,用戶能夠將
對焦保持在喜歡的狀態下、觀看液晶監視器150上顯示的圖像來決定喜歡的構圖。 接著,微機110監視是否全按操作了釋放按鈕141 (S1510)。 在執行步驟S1510期間,與步驟S1504同樣,可以用對焦環262來手動改變對焦狀態(S1509)。 在步驟S1501 步驟S1510之間,與圖14的步驟S1401 步驟S1404同樣,解除了釋放按鈕141的半按操作後,微機IIO解除焦點鎖定,再次返回到可自動對焦的狀態。因此,再次半按操作釋放按鈕141後,在新的對焦狀態下鎖定。 以下的步驟S1511 S1517所示的動作與圖13的S1303 S1309所示的動作相同,所以省略其說明。 如上所述,只需半按操作釋放按鈕141,就能進行動作,使得可動反光鏡121下降並測距後,返回到實時取景模式。由此,能夠用半按操作釋放按鈕141這一簡單的操作,來
21容易地進行從使用AF傳感器132的自動對焦動作到實時取景顯示。因此,用戶能夠用簡單 的操作,在對焦到被攝體的狀態下根據實時取景顯示來構圖。 此外,在用戶決定了對焦狀態後想一邊觀看液晶監視器150 —邊改變構圖的情況 下,半按操作了釋放按鈕141後等待經過預定時間即可。另一方面,在進行了半按操作後立 即進行全按操作的情況下,不進行實時取景顯示,而開始拍攝(在S1506中跳過S1508 S1511),所以能夠縮短從半按操作到拍攝開始的時間。這是因為,不會使可動反光鏡不必要 地上下。因此,用戶能夠不失快門定時地拍攝喜歡的圖像。 其中,在步驟S1511 S1517中,可以使液晶監視器150進行各種各樣的顯示,這 與步驟S1103 S1107中的情況相同。 此外,在自動對焦動作時(S1504)、和攝像動作時(S1513),不能顯示實時取景。或 者,即使能夠在短時間內顯示,也難以持續顯示。這是因為,在自動對焦動作時(S1504),可 動反光鏡121下降了。此外因為,在攝像動作時(S1513), CMOS傳感器130在曝光中難以 輸出圖像數據。因此,在這些時候,可以將實時取景以外的圖像顯示在液晶監視器150上, 但是在此情況下,在自動對焦動作時(S1504)、和攝像動作時(S1513),使液晶監視器130顯 示的方法或不使其顯示的方法不同。液晶監視器130的顯示不同,所以容易識別是自動對 焦動作中還是攝像動作中。由此,能夠解決下述問題在自動對焦動作時和攝像動作時,可 動反光鏡121都下降,所以從反光鏡箱120發生的聲音的樣式相似,所以用戶容易混同兩種 動作。顯示或不顯示的例子有各種各樣。例如,在自動對焦動作時,也可以在其之前剛將 緩衝器111中存儲的圖像數據顯示在液晶監視器150上,而在攝像動作時熄滅液晶監視器 150(使其什麼也不顯示)。或者也可以與此相反。此外,在自動對焦動作中使液晶監視器 150顯示表示它的信息(例如"自動對焦中"這一消息),在攝像動作中使液晶監視器150顯 示表示它的信息(例如"攝像中"這一消息)。 此外,進行自動曝光控制動作的定時可以設置得各種各樣。這一點與"1-2-3-2-1 用光學取景器來攝像"中說明過的相同。 此外,在上述中,用從半按操作起是否經過預定時間,來決定是否返回到實時取景
模式,但是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根據全按操作在自動對焦動作完成前還是後,來決定是
否返回到實時取景模式。即,也可以在按照半按操作來開始自動對焦動作、在自動對焦動作
完成前進行了全按操作的情況下,直接轉移到拍攝記錄用圖像的動作;而在自動對焦動作
完成前未進行全按操作的情況下,暫時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其後在進行了全按操作時轉
移到拍攝記錄用圖像的動作。 [1-2-3-3連續對焦攝像的動作] 連續對焦方式是按照釋放按鈕141的半按操作來進行自動對焦動作、而在半按操 作中、持續地重複自動對焦動作、來更新對焦狀態的方式。對焦狀態的更新持續到記錄用圖 像的拍攝完成、或釋放按鈕141的半按操作被解除。用戶通過選擇連續對焦方式,能夠重複 地對焦到特定的被攝體。因此,是在拍攝運動的被攝體時特別方便的對焦方式。
[1-2-3-3-1用光學取景器來攝像時的動作] 圖16是用於說明在連續對焦模式中用光學取景器來攝像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在圖16中,在OVF模式中攝像的情況下,反光鏡箱120的內部為圖1所示的狀態 A。用戶在攝像前一邊通過目鏡136來確認被攝體像,一邊對焦或構圖。微機110監視用戶是否為了對焦而半按操作釋放按鈕141(S1601)。 用戶半按操作了釋放按鈕141後,開始根據AF傳感器132的測定結果來進行自動 對焦動作(S1602)。 然後,在用戶半按操作釋放按鈕141期間,CPU 210根據與到被攝體的距離有關的 AF傳感器132的測定結果來更新對焦狀態。在此期間,微機110監視是否全按操作了釋放 按鈕141(S1603)。 以下的步驟S1604 S1608的動作與圖11的步驟S1103 S1107的動作相同,所 以省略其說明。此外,在步驟S1604 S1608中,可以使液晶監視器150進行各種各樣的顯 示,這與圖11的步驟S1103 S1107中的情況相同,所以省略其說明。
其中,用戶在全按操作釋放按鈕141前解除了半按操作後,CPU 210停止根據AF傳 感器132的測定結果來進行自動對焦動作。 此外,進行自動曝光控制動作的定時可以設置得各種各樣。這一點與"1-2-3-2-1
用光學取景器來攝像"中說明過的相同。 [1-2-3-3-2用液晶監視器來攝像的動作] 圖17是用於說明在連續對焦模式中用液晶監視器150來攝像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在本動作中,自動對焦動作合用利用CMOS傳感器130生成的圖像數據的方式的自動對焦動 作和利用AF傳感器132的測定結果的方式的自動對焦。 這裡,作為利用CMOS傳感器130生成的圖像數據的方式的自動對焦動作,例如有 所謂的"登山式"的自動對焦動作。所謂登山式的自動對焦動作,是一邊使對焦透鏡260微 小動作一邊監視CMOS傳感器130生成的圖像數據的對比度值、使對焦透鏡位於該對比度值 大的方向的方式的自動對焦動作。 在圖17中,在實時取景模式中攝像的情況下,反光鏡箱120的內部為圖5所示的 狀態B。用戶在攝像前一邊通過液晶監視器150來確認被攝體像,一邊對焦或構圖。微機 110監視用戶是否為了對焦而半按操作釋放按鈕14US1701)。 用戶半按操作了釋放按鈕141後,微機110開始根據CMOS傳感器130生成的圖像 數據的對比度來進行自動對焦動作(S1702)。 在用戶半按操作釋放按鈕141期間,CPU 210根據上述對比度來更新對焦狀態。在 此期間,微機110監視是否全按操作了釋放按鈕141 (S1703)。 微機110在步驟S1703中檢測出全按操作了釋放按鈕141後,使反光鏡箱120的 內部從狀態B經狀態C轉移到狀態A(S1704)。 接著,微機110進行控制,使得根據AF傳感器132的測定結果來進行自動對焦動 作(S1705)。 以下,進行攝像動作至記錄動作(S1706 S1711),這些動作與圖15的步驟 S1512 S1517所示的動作相同,所以省略其詳細說明。 如上所述,通過合用根據CMOS傳感器130生成的圖像數據進行的自動對焦動作和 根據AF傳感器132的測定結果進行的自動對焦動作,在可動反光鏡121從光路內退出時和 進入光路內時,都能夠進行自動對焦動作。 此外,在釋放按鈕141的半按操作中,通過根據CMOS傳感器130生成的圖像數據 來進行自動對焦動作,能夠一邊進行連續對焦動作一邊將實時取景持續地顯示在液晶監視器150上。 此外,在全按操作後,根據AF傳感器132的測定結果來進行自動對焦動作,所以能 夠在即將攝像之前精確地對焦。特別是在拍攝運動快的被攝體的情況下,從最後的自動對 焦動作(S1705)到攝像動作(S1707)的時間短,所以容易對焦。即,在根據CMOS傳感器130 生成的圖像數據來進行連續對焦動作的狀態下,轉移到用CM0S傳感器130來拍攝記錄用圖 像的動作時,在轉移到該攝像動作前,使可動反光鏡121進入光路內,根據AF傳感器132的 測定結果來進行自動對焦動作。 其中,在用戶全按操作釋放按鈕141前,解除了半按操作後,CPU 210停止根據上 述對比度來進行自動對焦動作。 此外,也可以在步驟S1705中,與自動對焦控制一起,用AE傳感器133來進行測光 動作。 此外,在步驟S1706 S1711中可以使液晶監視器150進行各種各樣的顯示,這與
步驟S1103 S1107中的情況相同。 [1-2-4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對焦動作] 實施方式1的相機IO在從OVF模式切換到實時取景模式時,進行自動對焦動作。 圖18是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時的自動對焦動作的流程圖。 在圖18中,微機IIO在OVF模式中動作時,監視是否切換了取景器切換開關 140e(S1801)。 取景器切換開關140e被切換到實時取景模式後,微機110進行控制,使得根據AF 傳感器132的測定結果來進行自動對焦動作(S1802)。 該自動對焦動作結束後,微機110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A轉移到狀態 B(S1803)。然後,微機IIO開始實時取景模式中的動作。 如上所述,在從OVF模式切換到實時取景模式時,進行自動對焦動作,所以能夠從 實時取景剛開始之後起在對焦到被攝體的狀態下,開始用液晶監視器150來觀察被攝體 像。因此,能夠縮短從切換到實時取景時到設置構圖所需的時間,所以對用戶來說操作性 好。 其中,在圖18所示的流程中,採用在自動對焦動作(S1802)之後、使可動反光鏡 121上升的動作(S1803),但是不限於此,也可以使可動反光鏡121上升後進行自動對焦動 作。但是,在此情況下,作為自動對焦動作,最好根據CMOS傳感器130生成的圖像數據來進 行自動對焦動作。這是因為,該自動對焦動作可以在使可動反光鏡121上升了的狀態下執 行。 此外,在步驟S1802中,也可以與自動對焦動作一起,用AE傳感器133來進行測光 動作。 此外,在圖18所示的流程中,在自動對焦動作結束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但是 不限於此,也可以在用AF傳感器132進行測定後,立即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在此情況下, 使得用AF傳感器132測距的步驟以後的自動對焦動作中的至少一部分在實時取景模式中 動作。由此,能夠在自動對焦動作完成前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所以能夠縮短從切換取景器 切換開關140e到進入實時取景模式的時間。因此,對用戶來說操作性好。
[1-2-5顯示測距點]
實施方式1的相機IO在為了自動對焦動作而使可動反光鏡121進入光路內時,或 為了準備用CM0S傳感器130來拍攝記錄用圖像而使可動反光鏡121進入光路內時,如圖19 所示,將對焦到的點顯示在液晶監視器150上。 相機10在自動對焦動作中或拍攝記錄用圖像的動作中,不能在液晶監視器150上 顯示實時取景。或者,即使能夠在短時間內顯示,也難以持續顯示。這一點如上所述。在這 種時候,可以將實時取景以外的圖像顯示在液晶監視器150上,但是在此情況下,難以確認 當前對焦在畫面內的何處。因此,在像自動對焦動作中或拍攝記錄用圖像的動作中等那樣 不能實時取景顯示的情況下,也可以在液晶畫面上顯示焦點對準在何處。
AF傳感器132是包含線傳感器、成像透鏡、聚光透鏡等的結構。圖20是AF傳感 器132中包含的線傳感器132a 132g的配置的示意圖。如圖20所示,配置了 8個線傳感 器。用線傳感器132a和線傳感器132b、線傳感器132c和線傳感器132d、線傳感器132e和 線傳感器132f 、及線傳感器132g和線傳感器132h這4組,來測定散焦量。
計算散焦量的方法如下所述。分割從可互換鏡頭200入射的被攝體像,分別入射 到各對線傳感器。然後,各對線傳感器132a 132g分別測定檢測出的被攝體像的散焦量。
其後,微機110選擇線傳感器132a 132h的各對測定出的散焦量中最大者。這 意味著選擇離相機10最近的被攝體。然後,微機110將選擇出的散焦量發送到CPU 210,並 且在與選擇出的線傳感器的對子對應的液晶監視器150的畫面上,顯示表示選擇為自動對 焦到的點的意思的信息。其後,CPU 210根據接收到的與距離有關的信息,來進行自動對焦 控制。 例如,在微機110判斷為由線傳感器132a及132b構成的對子測定出的散焦量最 大的情況下,在與該對子對應的液晶監視器150的畫面上的位置上,顯示圖19所示的標記 M。 該標記M的顯示在使可動反光鏡121進入光路內時進行即可。此外,標記M也可 以在液晶監視器150熄滅時顯示。此外,也可以在使可動反光鏡121進入光路內前,讀出緩 衝器111中存儲著的圖像數據並顯示,在該圖像上蓋寫來顯示標記M。 如上所述,在使可動反光鏡121進入光路內時進行自動對焦動作的情況下,將表 示其對焦到的點的標記M顯示在液晶監視器150的畫面上,所以即使在液晶監視器150 上未進行實時取景顯示,也能夠把握焦點對準在哪個被攝體上。特別是在圖15的步驟 S1505 步驟S1507中,不能實時取景顯示,直至經過預定時間,但是通過在這樣不能實時 取景顯示的期間顯示標記M,能夠將相機的動作狀態顯示給用戶。 此外,通過在使可動反光鏡121進入光路內前,讀出緩衝器111中存儲著的圖像數 據並顯示,在該圖像上蓋寫來顯示表示自動對焦點的標記M,能夠更容易地把握焦點對準在 哪個被攝體上。 [1-2-6灰塵自動除去動作] 本實施方式1的相機10能夠用超聲波振動發生器134來除去保護件138上附著 的灰塵等異物。圖21是用於說明灰塵自動除去動作的流程圖。 在圖21中,微機110監視在開始異物自動除去動作之前是否操作了異物除去按鈕 140n(S2101)。 用戶在使相機IO的可互換鏡頭200朝向白色等單色的被攝體的狀態下按下異物
25除去按鈕140m。於是,微機110把握是否設置了實時取景模式(S2102)。在已經設置在實時取景模式的情況下,微機110轉移到步驟S2104。而在設置在OVF模式的情況下,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A轉移到狀態B後(S2103),轉移到步驟S2104。
在步驟S2104中,微機110將CMOS 140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保存到緩衝器111中。然後,微機110讀出緩衝器111中保存的圖像數據,並判斷該圖像數據是有異常、還是大致均勻的圖像數據(S2105)。該判斷例如也可以在圖像數據的空間高頻分量的累計值超過預定值的情況下判斷為異常。
微機110在步驟S2105中判斷為圖像數據有異常的情況下,判斷為異物附著在保護件138上,起動超聲波振動發生器134(S2106)。超聲波振動發生器134發生的振動傳遞到保護件138,在多數情況下,脫離保護件138。如果其結果是異物偏離光路、圖像數據變為正常,則停止超聲波振動發生器134並轉移到步驟S2108。而如果圖像數據仍舊異常,則繼續超聲波振動發生器134的動作。 在步驟S2108中,微機110判斷在操作異物除去按鈕140n前是否設置了實時取景模式(S2108)。在設置了實時取景模式的情況下,微機IIO在原有的狀態下結束異物除去動作,繼續實時取景動作。而在設置了 OVF模式的情況下,微機110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B經狀態C轉移到狀態A,轉移到OVF模式中的動作(S2109),在該狀態下繼續動作。
如上所述,用按下異物除去按鈕140n這一簡單的操作,設置為實時取景模式,利用此時的圖像數據,來檢測在保護件138上是否附著著異物。由此,能夠用簡單的操作來除去保護件138上附著的異物。 此外,只在拍攝到的圖像有異常時才起動超聲波振動發生器134,所以不會對反光鏡箱120施加多餘的負擔。反光鏡箱120是精密的光學設備,所以從維持光學特性這一觀點出發,還是儘量不施加振動等為好。同樣,圖像數據恢復正常後,檢測出它,並停止超聲波振動發生器134,所以不會對反光鏡箱120施加多餘的負擔,能夠良好地維持反光鏡箱120的光學特性。 其中,在上述實施例中,使超聲波振動發生器134持續動作,直至圖像數據恢復正常,但是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在預定時間內如上述實施例那樣起動超聲波振動發生器134,直至圖像數據變為正常;而在經過了預定時間的情況下,即使圖像數據仍舊異常,也停止超聲波振動發生器134。由此,能夠防止由於使超聲波振動發生器134持續動作而對反光鏡箱120施加過度的負擔。 此外,在上述實施例中,在使超聲波振動發生器134動作後,監視圖像數據是否變為正常,但是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在使超聲波振動發生器134動作後,不監視圖像數據是否變為正常,而通過經過預定的時間,來停止超聲波振動發生器134的動作。
[1-2-7實時取景模式中的閃光燈攝像] 在圖1中,相機10能夠執行2種測光方式。該測光方式是用AE傳感器133來測光的方式、和用CMOS傳感器130來測光的方式。用AE傳感器133來測光的方式如上所述。而在用CMOS傳感器130來測光的情況下,可以省略AE傳感器133,所以能夠降低成本。此外,在使用CMOS傳感器130的情況下,在反光鏡箱120的內部為狀態B時也能夠進行測光動作。因此,能夠在實時取景動作中進行測光,調節光圈240。這種用CMOS傳感器130來自動調節光圈240也可以在實時取景動作中持續執行。
26
用戶通過按下菜單按鈕140a,從菜單畫面中選擇選項,能夠選擇在閃光燈攝像下,是只用AE傳感器133來進行測光,還是合用AE傳感器133和CMOS傳感器130來進行測光,還是只用CMOS傳感器130來進行測光。
[1-2-7-1隻用AE傳感器來測光的動作] 圖22是用於說明只使用AE傳感器133的情況下的閃光燈攝像動作的流程圖。
在圖22中,假設微機110最初被設置在實時取景模式。此外,假設焦點已經通過手動操作或自動對焦動作鎖定了。此外,假設閃光燈起動按鈕140h由用戶按下,閃光燈137是預先充電了的狀態。此外,假設測光方式由用戶設置在只使用AE傳感器133的測光方式。
在此狀態下,微機IIO監視是否全按操作了釋放按鈕141(S2201)。然後,全按操作了釋放按鈕141後,微機110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B經狀態C轉移到狀態A(S2202)。 於是,從可互換鏡頭200入射的光的一部分由可動反光鏡121a反射,由焦點板125擴散,其一部分入射到AE傳感器133上。AE傳感器133測定它。即,AE傳感器133測定穩定光(S2203)。然後,微機110取得AE傳感器133在穩定光下測光的結果。
接著,微機133控制閃光燈137,使其預發光。AE傳感器133在預發光期間中測光(S2204)。微機110取得預發光期間中的AE傳感器133的測光結果。 微機110根據取得的穩定光下的測光結果及預發光下的測光結果,來決定光圈值及快門速度。在決定它們時,比較穩定光下的測光結果及預發光下的測光結果,來把握被攝體的照明環境。例如,根據被攝體處於昏暗的環境下、還是逆光的狀態下等,來決定光圈值、快門速度。微機110將決定出的光圈值發送到CPU 210。 CPU 210根據接收到的光圈值來調整光圈240。 此外,微機110與步驟S2205中的光圈值及快門速度的決定並行,來決定閃光燈137正式發光時的發光量(S2206)。然後,微機110將決定出的正式發光量發送到閃光燈137。 接著,閃光燈137用接收到的正式發光量來進行正式發光(S2207)。在正式發光期間中,微機110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A轉移到狀態B(S2208),來開始拍攝動作(S2209)。攝像動作在步驟S2205中決定出的快門速度期間中進行。 轉移的步驟S2210 步驟S2213的動作與上述步驟S1306 步驟S1309所示的動作或步驟S1414 步驟S1417所示的動作等相同,所以省略其說明。 如上所述,通過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實時取景模式暫時變為狀態A,能夠用AE傳感器133來測光。 [1-2-7-2合用AE傳感器和CMOS傳感器來測光的動作] 圖23是用於說明使用AE傳感器133和CMOS傳感器130的情況下的閃光燈攝像動作的流程圖。最初的設置與上述相同。即,假設微機110被設置在實時取景模式。假設焦點已經通過手動操作或自動對焦動作鎖定了。此外,假設閃光燈起動按鈕140h由用戶按下,閃光燈137是預先充電了的狀態。假設測光方式由用戶設置在使用AE傳感器133和CMOS傳感器130的測光方式。 在圖23中,微機110監視是否全按操作了釋放按鈕141(S2301)。然後,全按操作了釋放按鈕141後,微機110仍舊在實時取景模式中使CMOS傳感器130測光。因此,CMOS傳感器130執行對穩定光測光(S2302)。然後,微機110取得通過CMOS傳感器130在穩定光下測光的結果。 接著,微機130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B經狀態C轉移到狀態A(S2303)。
於是,從可互換鏡頭200入射的光的一部分由可動反光鏡121a反射,由焦點板125擴散,其一部分入射到AE傳感器133上。在此狀態下,微機133控制閃光燈137,使其預發光。AE傳感器133在預發光期間中測光(S2304)。微機110取得預發光期間中的AE傳感器133的測光結果。 以下的步驟S2305 步驟S2313所示的動作與圖22的步驟S2205 S2213所示的動作相同,所以省略其說明。 如上所述,穩定光的測光由CMOS傳感器130進行,所以能在全按操作後立即進行穩定光的測光。此外,預發光的測光由AE傳感器133進行,所以能夠精確地進行預發光的測光。能精確地進行預發光的測光,是因為AE傳感器133與CMOS傳感器130相比,待測光量的容許範圍寬。即,AE傳感器是為測光專門製作的,所以能夠精確地測定很弱的光到很強的光。與此相反,CMOS傳感器130不是用於測定光量,而是用於生成圖像數據的元件。即,用CMOS傳感器130來測光,不過是伴隨生成圖像數據的功能的附帶功能。CMOS傳感器130以生成圖像數據的功能為主,而以測光功能為輔,所以適合拍攝穩定光,而不適合拍攝強光。例如,CM0S傳感器130入射強光後,圖像數據往往飽和而變白。而在預發光時,閃光燈137發強光,來自被攝體的反射光有時很強。從以上可知,在預發光時,與用CMOS傳感器130來測光相比,用AF傳感器133來測光往往能得到精確的測光數據。
其中,在上述實施例中,在全按操作(S2301)之後,進行穩定光的測光(S2302),但是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使得微機110用CMOS傳感器130來持續地測光,直至進行了全按操作;進行了全按操作後,用全按操作之前剛取得的穩定光的測光數據來決定光圈值、快門速度、正式發光的發光量。由此,能夠縮短從全按操作到攝像動作所需的時間,所以用戶不易失去快門機會。此外,操作性也改善了。
[1-2-7-3隻用CMOS傳感器來測光的動作] 參照圖23來說明只使用CMOS傳感器130的情況下的閃光燈攝像動作。 在圖23中,在使用AE傳感器133和CMOS傳感器130的情況下,在使反光鏡箱120
的內部從狀態B經狀態C轉移到狀態A後(S2303),進行預發光的測光(S2304)。 與此相反,在只使用CMOS傳感器130的情況下,在進行了預發光的測光後
(S2304),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B經狀態C轉移到狀態A(S2303)。由此,穩定光的
測光、預發光的測光都可以只用CMOS傳感器130來執行。其他動作與使用AE傳感器133
和CMOS傳感器130的情況相同,所以省略其說明。 如上所述,等待預發光的測光,而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B經狀態C轉移到狀態A,所以能夠只用CMOS傳感器130對穩定光和預發光都進行測光。由此,能夠省略AE傳感器133,所以能夠降低成本。 其中,在上述實施例中,在全按操作(S2301)之後,進行穩定光的測光(S2302),但是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使得微機110用CMOS傳感器130來持續地測光,直至進行了全按操作;進行了全按操作後,用全按操作之前剛取得的穩定光的測光數據來決定光圈值、快門速度、正式發光的發光量。由此,能夠縮短從全按操作到攝像動作所需的時間,所以用戶不易失去快門機會。此外,操作性也改善了。
[1-2-8實時取景模式的復位動作] 在實時取景模式中,從外部對相機10施加了衝擊的情況下,有時第2快門123b的 保持狀態被解除,而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B轉移到狀態C。這樣,來自可互換鏡頭200 的光學信號由第2快門123b遮斷,不到達CMOS傳感器130。於是,此前實時取景顯示被攝 體像的液晶監視器150由於衝擊而變得什麼也不顯示了。看到此的用戶有時誤以為相機10 出了故障。 為了防止這種問題,可以採用設用於監視第2快門123b的保持狀態是否被解除的 傳感器的結構。但是,如果設這種傳感器,則成本增加。因此,通過進行控制,使得對相機io 施加了衝擊後,檢測該衝擊,並對實時取景模式進行復位,能夠防止上述問題。能夠防止上 述問題的理由,是因為有時第2快門123b的保持狀態被解除。 圖24是用於說明由於衝擊而對實時取景模式進行復位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在圖24中,假設微機10最初在實時取景模式中動作。在該狀態下微機10監視是 否對相機10施加了衝擊(S2401)。詳細說明監視施加衝擊的動作。 在圖4中,陀螺傳感器252持續測定角速度。CPU 210對陀螺傳感器252測定出的 角速度進行積分來求角度。CPU 210用求出的角度來進行手抖動校正單元250中的手抖動 校正控制,並且監視求出的角度在單位預定時間內的變化量。然後,CPU 210在該變化量大 至預定值以上的情況下,通知給微機IIO。接受到該通知,微機110判斷為對相機10施加了 衝擊。 在圖24中,微機IIO檢測出衝擊後,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B經狀態C轉 移到狀態A(S2402)。其後,微機IIO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A轉移到狀態B,而返回 到實時取景。 如上所述,檢測出對相機IO施加的衝擊,並對實時取景模式進行復位,所以能夠 自動恢復由於衝擊而中斷了實時取景顯示的狀態。因此,能夠防止用戶誤以為相機10出了 故障。此外,在實時取景顯示中斷時,無需手動進行使其恢復到實時取景顯示的操作,所以 操作性好。 此外,作為用於檢測衝擊的傳感器,兼用了手抖動校正用的陀螺傳感器252,所以 無需特別設衝擊檢測用的傳感器,能夠降低成本,及將設備小型化。 其中,在本實施例中,為了檢測衝擊,而使CPU 210監視角度在單位預定時間內的
變化量,但是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使得CPU 210直接監視來自陀螺傳感器252的角速度
信息。這樣監視的理由是因為,在角速度大的情況下,可以判斷為施加了衝擊。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作為用於檢測衝擊的傳感器,兼用了手抖動校正用的陀螺傳
感器252,但是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設衝擊用的傳感器。(實施方式2) 實施方式1的相機IO通過手動操作取景器切換開關140e,而從0VF模式切換到實 時取景模式。但是,如果不始終進行手動操作就不能切換到實時取景模式,則很不方便。特 別是在切換到實時取景模式的必要性高的情況下,如果能自動切換到實時取景模式,則能 夠提高用戶的操作性。因此,在實施方式2中,實現了按照各種事件來自動切換到實時取景 模式的相機。
其中,實施方式2的相機10的結構與實施方式1的相機10的結構相同,所以省略 其說明。 [2-1通過光圈調整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的動作] 在前述實施方式1中,為了在實時取景模式中觀察拍攝記錄用圖像時的景深,設 有光圈收縮按鈕140k及LV預覽按鈕140j。由此,能夠用液晶監視器130來瞬時觀察拍 攝記錄用圖像時的被攝體像的景深,所以操作性好。但是,在實施方式l中,光圈收縮按鈕 140k及LV預覽按鈕140j變為有效是在微機IIO被設置在實時取景模式時。因此,為了在 OVF模式中觀察拍攝記錄用圖像時的景深,需要暫時手動切換到實時取景模式後,按下光圈 收縮按鈕140k及LV預覽按鈕140j。實施方式2所示的相機10解決該問題。
圖25是用於說明OVF模式時按下了 LV預覽按鈕140j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在圖25中,微機IIO最初被設置在OVF模式。此時,反光鏡箱120的內部為圖1 所示的狀態A。此外,微機110監視是否按下了 LV預覽按鈕140j (S2501)。
在此狀態下,用戶按下了 LV預覽按鈕140 j後,微機110檢測出它,並用AE傳感器 133來開始計量曝光量(S2502)。 微機IIO將該計量的結果發送到CPU 210。 CPU 210根據接收到的計量結果、和 當前的光圈240的開放狀態來計算拍攝記錄用圖像時的光圈240的最佳開放量。然後, CPU 210根據該計算的結果,來控制電機241。電機241根據CPU 210的控制,來調節光圈 240(S2503)。 接著,微機110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A轉移到狀態B(S2504)。 接著,微機110如圖10所示,放大顯示CMOS傳感器130生成的圖像數據的一部分
區域R2 (S2505)。將畫面內的哪個部分作為放大區域R2,可以通過操作十字鍵140b等來變更。 接著,微機110繼續進行實時取景動作(S2506)。 微機110在實時取景動作的動作中,監視是否再次按下了 LV預覽按鈕 140j(S2507)。 再次按下了 LV預覽按鈕140 j後,微機110使CPU 210開放光圈240 (S2508)。
接著,微機110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B經狀態C轉移到狀態A(S2509)。 由此,能夠使相機10返回到最初按下LV預覽按鈕140 j前的狀態。 如上所述,即使相機10在OVF動作中,也能夠用操作LV預覽按鈕140j這一簡單
的操作,將相機io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而在攝像前用實時取景顯示來容易地確認記錄用
圖像的景深。 其中,在本實施方式2中,說明了在OVF模式時按下LV預覽按鈕140j的情況,但
是在OVF模式時按下光圈收縮按鈕140k的情況也同樣。但是,在按下LV預覽按鈕140j的
情況下,如上所述放大顯示圖像數據的一部分區域R2,而在按下光圈收縮按鈕140k的情況
下,不進行這种放大顯示,在這一點上不同。 [2-2通過遙控操作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的動作] 如圖2所示,遙控接收部155能夠接收來自遙控器(未圖示)的控制信號。在接 收來自遙控器(未圖示)的控制信號的情況下,用戶往往在遠離相機10的地方進行操作。 此時,用光學取景器來觀察被攝體像很不方便,所以用戶在用遙控器(未圖示)來操作的情況下,往往用取景器切換開關140e來切換到實時取景模式。但是,在用遙控器(未圖示) 來操作時,手動切換到實時取景模式很不方便。因此,實施方式2的相機10在遙控接收部 155接收到來自遙控器的控制信號後,微機110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
圖26是用於說明通過遙控操作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在圖26中,微機IIO最初被設置在OVF模式。此時,反光鏡箱120的內部為圖1 所示的狀態A。此外,微機110監視遙控接收部155是否接收到來自遙控器(未圖示)的控 制信號(S2601)。 在此狀態下,遙控接收部155接收到來自遙控器(未圖示)的控制信號後,微機 110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A轉移到狀態B(S2602)。
此後,微機110繼續進行實時取景動作(S2603)。 微機IIO在實時取景動作的動作中,監視是否操作了相機機身100的操作部140 或釋放按鈕141等(S2604)。 用戶操作了它們中的某一個後,微機110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B經狀態 C轉移到狀態A(S2605)。由此,能夠使相機10返回到最初接收到遙控器的控制信號前的狀 態。 如上所述,即使相機10在OVF動作中,也能夠通過遙控操作,而將相機10轉移到 實時取景模式。由此,節省了手動切換到實時取景模式的功夫,操作性提高。
其中,也可以使得遙控接收部155設在相機機身100的正面和背面。在此情況下, 也可以使得在OVF模式中用正面的遙控接收部155接受到控制信號的情況下,不轉移到實 時取景模式;而在用背面的遙控接收部155接受到控制信號的情況下,轉移到實時取景模 式。在用相機機身100的正面配置的遙控接收部155來接受控制信號的情況下,用戶位於 相機10的前方,往往未觀察液晶監視器150。而在用相機機身100的背面配置的遙控接收 部155來接受控制信號的情況下,用戶位於相機10的後方,往往正在觀察液晶監視器150。 因此,使其如上所述動作後,在未觀看液晶監視器150的情況下液晶監視器150等不會消耗 多餘的電力,能夠降低功耗。 [2-3通過三角架的固定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的動作] 如圖2所示,相機機身100可以經三角架固定部147固定在三角架(未圖示)上。 在固定在三角架(未圖示)上來攝影的情況下,與用光學取景器來攝像相比,用畫面尺寸大 的電子取景器(液晶監視器150)來攝像更容易把握圖像。但是,在固定在三角架上時,手 動切換到實時取景模式很不方便。因此,實施方式2的相機10在三角架被固定在三角架固 定部147上後,微機110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 圖27是用於說明通過三角架的固定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在圖27中,微機IIO最初被設置在OVF模式。此時,反光鏡箱120的內部為圖1 所示的狀態A。此外,微機IIO監視接觸點148是否發送來表示三角架被固定在三角架固 定部147上的信息(S2701)。在此狀態下,如果接觸點148檢測出固定到三角架上,則微機 IIO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A轉移到狀態B(S2702)。此後,微機IIO繼續進行實時 取景動作(S2703)。 微機IIO在實時取景動作的動作中,監視接觸點148是否發送來表示拆除了三角 架的信息(S2704)。接觸點148檢測出拆除了三角架後,微機110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
31狀態B經狀態C轉移到狀態A(S2705)。由此,能夠使相機10返回到固定到三角架上前的狀 態。 如上所述,即使相機10在OVF動作中,也能夠通過三角架的固定,而將相機10轉 移到實時取景模式。由此,節省了手動切換到實時取景模式的功夫,操作性提高。
其中,在上述中,在將相機10固定在三角架上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但是也可 以與轉移到實時取景並行來進行自動對焦動作。該自動對焦動作可以是使用AF傳感器132 的相位差檢測方式,也可以是使用CMOS傳感器130的對比度方式。由此,能夠在用三角架 來攝像時,迅速地對焦到被攝體。 此外,自動對焦動作可以在剛固定到三角架上之後,也可以在從固定到三角架上 起經過預定時間後。通過在經過預定時間後進行自動對焦動作,能夠在相機io可靠地靜止 後,對焦到被攝體。因此,能夠防止在對焦中相機10運動、需要再次進行對焦。
此外,也可以在將相機10固定在三角架上、在0VF模式中動作的狀態下,設置為實 時取景模式後,暫時進行自動對焦動作,其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由此,能夠在用三角架 來攝像時,迅速地對焦到被攝體。 此外,在上述中,在固定在三角架上時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但是也可以與此不 同,按照陀螺傳感器252的檢測結果,來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在陀螺傳感器252的輸出 小,能夠判斷為相機IO靜止著的情況下,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在能夠判斷為相機10靜止 著的情況下,往往不是手持相機IO,而是放在不動的場所。在這樣不是手持的情況下,與在 OVF模式中觀察被攝體相比,在實時取景模式中觀察被攝體更舒服。因此,在能夠判斷為相 機IO靜止著的情況下,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由此,節省了手動切換到實時取景模式的功 夫,操作性提高。其中,陀螺傳感器252是本發明的抖動檢測部的一例。
在此情況下,也可以與轉移到實時取景並行來進行自動對焦動作。由此,能夠在使 相機10靜止時迅速地對焦到被攝體。 此外,自動對焦動作可以在剛判斷為相機10已靜止之後,也可以在從該判斷起經
過預定時間後。通過在經過預定時間後進行自動對焦動作,能夠在相機io可靠地靜止後,
對焦到被攝體。因此,能夠防止在對焦中相機10運動、需要再次進行對焦。 此外,也可以在使相機10靜止、在0VF模式中動作的狀態下,設置為實時取景模式
後,暫時進行自動對焦動作,其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由此,能夠在使相機10靜止來攝像
時,迅速地對焦到被攝體。 [2-4通過液晶監視器的旋轉操作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的動作]
液晶監視器150如上所述,能夠旋轉操作。用戶在旋轉操作液晶監視器150的情 況下,往往觀察液晶監視器150上顯示的被攝體像。但是,在旋轉操作液晶監視器150時, 手動切換到實時取景模式很不方便。因此,實施方式2的相機IO在旋轉操作了液晶監視器 150後,微機110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 圖28是用於說明通過液晶監視器150的旋轉操作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 作的流程圖。 在圖28中,微機110最初被設置在OVF模式。此外,液晶監視器150將液晶畫面 向相機機身100的背面收納著,或者將液晶畫面的反面向相機機身100的背面收納著。此 時,反光鏡箱120的內部為圖1所示的狀態A。此外,微機110監視接觸點151是否檢測出旋轉操作了液晶監視器150(S2801)。在此狀態下,接觸點151檢測出旋轉操作了液晶監視 器150後,微機110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A轉移到狀態B(S2802)。此後,微機110 繼續進行實時取景動作(S2803)。 微機110在實時取景動作的動作中,監視液晶監視器150是否被收納到原來的狀 態(S2804)。液晶監視器150被收納到原來的狀態後,微機110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 態B經狀態C轉移到狀態A (S2805)。由此,能夠使相機10返回到旋轉操作液晶監視器150 前的狀態。 如上所述,即使相機10在OVF動作中,也能夠通過液晶監視器的旋轉操作150,而 將相機IO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由此,節省了手動切換到實時取景模式的功夫,操作性提高。 [2-5通過外部端子的連接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的動作] 相機10如上所述,能夠通過將來自外部設備(未圖示)的端子連接到外部端子 152上,來輸出實時取景顯示的圖像。在將實時取景顯示輸出到外部設備的情況下,需要將 被攝體像成像到CMOS傳感器130上。S卩,需要將被攝體像用CMOS傳感器130變換為圖像 數據。但是,在將實時取景顯示輸出到外部設備時,手動切換到實時取景模式很不方便。因 此,實施方式2的相機10在將來自外部設備(未圖示)的端子連接到外部端子152上後, 微機110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 圖29是用於說明通過外部端子的連接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的流程 圖。 在圖29中,微機IIO最初被設置在OVF模式。此時,反光鏡箱120的內部為圖l所 示的狀態A。此外,微機IIO監視外部端子152和外部設備上連接的端子是否相連(S2901)。 在此狀態下,如果外部端子152和外部設備上連接的端子相連,則微機110使反光鏡箱120 的內部從狀態A轉移到狀態B(S2902)。此後,微機IIO將實時取景顯示經外部端子152輸 出到外部設備(S2903)。 微機110在將實時取景顯示輸出到外部設備的過程中,監視是否從外部端子152 上拔下外部設備的端子(S2904)。從外部端子152上拔下外部設備的端子後,微機110使反 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B經狀態C轉移到狀態A(S2905)。由此,能夠使相機10的狀態返 回到將外部設備的端子連接到外部端子152上前的狀態。 如上所述,即使相機10在OVF動作中,也能夠按照是否將外部設備連接在外部端 子152上,而將相機10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由此,節省了手動切換到實時取景模式的功 夫,操作性提高。 其中,也可以使得在步驟S2903中,將實時取景顯示輸出到外部設備,並且也顯示 在液晶監視器150上。此外,也可以將實時取景顯示輸出到外部設備,而不顯示在液晶監視 器150上。 [2-6通過4 : 3以外的長寬比設置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的動作]
光學取景器的長寬比被設置成固定的。因此,具有該設置長寬比以外的構圖的圖 像不能顯示整體,或者即使能夠顯示,圖像也很小,難以看到。因此,具有光學取景器的長 寬比以外的構圖的圖像用電子取景器來觀察更容易觀看。但是,在顯示具有光學取景器的 長寬比以外的構圖的圖像時,手動切換到實時取景模式很不方便。因此,實施方式2的相機10在顯示長寬比被設置在上述光學取景器的長寬比以外的情況下,自動轉移到實時取景模 式。 圖30是用於說明通過長寬比的設置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在圖30中,微機110最初被設置在0VF模式。此時,反光鏡箱120的內部為圖1 所示的狀態A。光學取景器上顯示的圖像的構圖被設置在4 : 3。此外,微機110監視長寬 比是否被設置在4 : 3以外(S3001)。在此狀態下,用戶操作菜單按鈕140a等,而將顯示圖 像的構圖設置為4 : 3以外的構圖(例如16 : 9的構圖)後,微機110使反光鏡箱120的 內部從狀態A轉移到狀態B(S3002)。此後,微機110使液晶監視器150按設置的構圖,來顯 示實時取景顯示(S3003)。 微機110在實時取景模式中動作中,監視長寬比是否再次被設置為4 : 3(S3004)。 用戶操作菜單按鈕140a等而將顯示圖像的構圖再次設置為4 : 3後,微機110使反光鏡箱 120的內部從狀態B經狀態C轉移到狀態A(S3005)。由此,能夠使相機IO返回到變更構圖 的長寬比前的狀態。 如上所述,即使相機10在0VF動作中,也能夠由於變更了構圖的長寬比,而將相機 IO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由此,節省了手動切換到實時取景模式的功夫,操作性提高。
[2-7通過光圈環的操作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的動作] 在實施方式1中,為了微調光圈,包括光圈環242。然而,在用光圈環242來調整光 圈時,如果可以放大顯示畫面的一部分來觀察,則容易觀察景深,所以最好。但是,用光學取 景器來觀察,不能放大顯示畫面的一部分。因此,操作光圈環242後,隨之轉移到實時取景 模式,並且放大顯示畫面的一部分。 圖31是用於說明通過光圈環的操作242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的流程 圖。 在圖31中,微機IIO最初被設置在OVF模式。此時,反光鏡箱120的內部為圖l所 示的狀態A。此外,微機110監視是否操作了光圈環242(S3101)。在此狀態下,用戶操作了 光圈環242後,CPU 210檢測出操作了光圈環242,並向微機IIO發送該意思。微機110接 受到它,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A轉移到狀態B(S3102)。然後,微機110如圖10所 示,使得放大顯示CMOS傳感器130生成的圖像數據的一部分區域R2 (S3103)。其中,將畫面 內的哪個部分作為放大區域R2,可以通過操作十字鍵140b等來變更。此後,微機110在實 時取景模式中繼續動作。 如上所述,即使相機10在OVF動作中,也能夠通過光圈環的操作242,而將相機10 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由此,節省了手動切換到實時取景模式的功夫,操作性提高。此外, 能夠瞬時放大需要確認景深的部位,所以能夠容易地確認景深。
(實施方式3) 前述實施方式1的相機10通過手動操作取景器切換開關140e,來退出實時取景模 式而切換到OVF模式。但是,如果採用不始終進行手動操作就不能退出實時取景模式的結 構,則很不方便。特別是在退出實時取景模式的必要性高的情況下,如果能夠自動退出實時 取景模式,則能夠提高用戶的操作性。因此,實施方式3的相機被構成得按照各種事件來自 動退出實時取景模式。 其中,實施方式3的相機10的結構與實施方式1的相機10的結構相同,所以省略其說明。
[3-1通過菜單按鈕操作而解除實時取景模式的動作] 在前述實施方式1中,採用了在實時取景模式中操作了菜單按鈕140a後、在實時 取景顯示上重疊菜單畫面的結構,但是用這種顯示的方法,實時取景顯示或菜單畫面不易 看。因此,實施方式3的相機IO在按下了菜單按鈕140a後,將實時圖像顯示在光學取景器 上,將菜單畫面顯示在液晶監視器150上。 圖32是用於說明通過菜單按鈕140a的操作而解除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的流程 圖。 在圖32中,微機110最初被設置在實時取景模式。此時,反光鏡箱120的內部為 圖5所示的狀態B。此外,微機110監視是否操作了菜單按鈕140a(S3201)。在此狀態下, 用戶操作了菜單按鈕140a後,微機IIO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B經狀態C轉移到狀 態A (S3202)。由此,可動反光鏡121a將從可互換鏡頭200輸入的光學信號導向光學取景器 (S3203)。由此,用戶能夠通過目鏡136來觀察被攝體像。 微機110與步驟S3203的處理並行,使液晶監視器150顯示用於各種設置的菜單 畫面(S3204)。在此狀態下,用戶可以利用液晶監視器150上顯示的菜單畫面,來進行各種 設置;另一方面,可以用光學取景器來觀察實時的圖像。 微機110在0VF模式中動作中,監視是否再次按下了菜單按鈕140a(S3205)。用戶 再次按下了菜單按鈕140a後,微機110結束液晶監視器150對菜單畫面的顯示,並且使反 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A轉移到狀態B(S3206)。由此,能夠使相機10返回到顯示菜單畫 面前的狀態。 如上所述,即使相機IO在實時取景模式,也能夠通過菜單按鈕操作140a而自動退 出實時取景模式。由此,節省了手動切換到OVF模式的功夫,操作性提高。
[3-2通過電源切斷操作而解除實時取景模式的動作] 相機IO在實時取景模式中切斷電源後,在可動反光鏡121上升了的狀態下被放置 著。在此狀態下,不能通過相機10來觀察被攝體像。這是因為,可動反光鏡121上升了,所 以不能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且液晶監視器150未通電,所以不能顯示被攝體像。 另一方面,如果即使在相機10的電源為OFF的狀態下,也能夠用光學取景器來觀察被攝體 像,則很方便。因此,在本結構中,採用了在切斷相機10的電源前、從實時取景模式轉移到 OVF模式的結構。這樣,即使在相機10的電源為OFF的狀態下,可動反光鏡121也下降了, 所以能夠用光學取景器來觀察被攝體像。 但是,手動切換到OVF模式很費功夫。因此,本結構的相機10被構成得使得在設 置了實時取景模式的狀態下,沿切斷本裝置的電源的方向操作了電源開關142後,退出實 時取景模式並使可動反光鏡121進入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內。 圖33是用於說明通過電源切斷操作而解除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在圖33中,微機IIO最初被設置在實時取景模式。此時,反光鏡箱120的內部為圖 5所示的狀態B。此外,微機110監視是否沿0FF的方向操作了電源開關142(S3301)。在此 狀態下,用戶沿OFF的方向操作了電源開關142後,微機IIO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 B經狀態C轉移到狀態A (S3302)。然後,反光鏡箱120變為狀態A後,電源控制器146停止 向相機10的各部位供給電源(S3303)。
如上所述,相機10在切斷電源前轉移到OVF模式並使可動反光鏡121下降,所以 其後即使變為電源OFF狀態,也能夠用光學取景器來觀察被攝體像。此外,無需手動切換到 OVF模式,所以操作性改善。 其中,在切斷相機10的電源後、再次接通電源的情況下,也可以使得微機110記著
切斷電源前的狀態,並回歸到該狀態。具體地說,在實時取景模式中切斷相機io的電源後,
轉移到OVF模式後實際上電源切斷。其後,再次接通相機10的電源後,在微機110被設置 在實時取景模式後,繼續動作。由此,自動回歸到切斷電源前的狀態,所以對用戶來說很方 便。 此外,在上述實施例中,描述了用戶用電源開關142來切斷電源的情況,但是同樣
的動作也可以適用於休眠功能。即,相機io在不被操作的狀態持續預定時間以上的情況
下,電源控制器146將表示切斷電源的意思的預告通知給微機110。微機110接受到預告通 知後,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B經狀態C變為狀態A。其後,電源控制器146停止向 除預定的部位以外的各部位供給電源。其後,相機10接受到某些操作後,電源控制器146 檢測出該操作,並重新開始向停止了電源供給的各部位供給電源。然後,微機110使反光鏡 箱120的內部從狀態A變為狀態B,並重新開始實時取景模式中的動作。由此,在變為休眠 狀態前轉移到0VF模式並使可動反光鏡121下降,所以其後即使變為休眠狀態,也能夠用光 學取景器來觀察被攝體像。此外,無需手動切換到OVF模式,所以操作性改善。此外,在休 眠前後被設置在同一模式,所以在休眠期間結束後,用戶不用花費功夫來操作。
[3-3通過電池蓋的打開操作而解除實時取景模式的動作] 相機10在實時取景模式中取出電池400後,在可動反光鏡121上升了的狀態下切 斷電源。在實時取景模式中切斷相機10的電源後,在可動反光鏡121上升了的狀態下被 放置著。在此狀態下,不能通過相機10來觀察被攝體像。這是因為,可動反光鏡121上升 了 ,所以不能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且液晶監視器150未通電,所以不能顯示被攝 體像。另一方面,如果即使在相機10的電源為OFF的狀態下,也能夠用光學取景器來觀察 被攝體像,則很方便。因此,在本結構中,採用了在取出電池400前、從實時取景模式轉移到 OVF模式的結構。這樣,即使在相機10的電源為OFF的狀態下,可動反光鏡121也下降了, 所以能夠用光學取景器來觀察被攝體像。 但是,手動切換到OVF模式很費功夫。因此,在設置了實時取景模式的狀態下,打 開操作了電池蓋144後,退出實時取景模式並使可動反光鏡121進入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 內。 圖34是用於說明通過電池蓋400的打開操作而解除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的流 程圖。 在圖34中,微機110最初被設置在實時取景模式。此時,反光鏡箱120的內部為 圖5所示的狀態B。此外,微機110監視接觸點145是否檢測出打開了電池蓋144(S3401)。 在此狀態下,用戶打開了電池蓋144後,微機110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B經狀態C 轉移到狀態A(S3402)。 其中,電池被電池蓋144之外的部件卡止在電池盒143內。因此,即使打開電池蓋 144,也不會立即切斷電源。 如上所述,在從相機10中取出電池400前轉移到OVF模式並使可動反光鏡121下降,所以其後即使變為相機10的電源為OFF的狀態,也能夠用光學取景器來觀察被攝體像。
此外,無需手動切換到OVF模式,所以操作性改善。 [3-4檢測出電池電量低而解除實時取景模式的動作] 相機IO為了防止攝像中電源用完,在電池的電壓變為預定以下後,自己切斷電源 並停止動作。在實時取景模式中相機10的電源用完後,在可動反光鏡121上升了的狀態下 被放置著。在此狀態下,不能通過相機10來觀察被攝體像。這是因為,可動反光鏡121上 升了,所以不能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且液晶監視器150未通電,所以不能顯示被 攝體像。另一方面,如果即使在相機10的電源為OFF的狀態下,也能夠用光學取景器來觀 察被攝體像,則很方便。因此,在本結構中,採用了在電池400的電壓降低後、從實時取景模 式轉移到OVF模式的結構。這樣,即使隨著電源電壓的降低、相機10的電源變為OFF的狀 態下,可動反光鏡121也下降了,所以能夠用光學取景器來觀察被攝體像。
但是,手動切換到OVF模式很費功夫。因此,在設置了實時取景模式的狀態下,電 池400的電壓降低後,退出實時取景模式並使可動反光鏡121進入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內。
圖35是用於說明通過電源電壓的降低而解除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在圖35中,微機110最初被設置在實時取景模式。此時,反光鏡箱120的內部為 圖5所示的狀態B。此外,微機110監視電源控制器146是否檢測出電池400的電壓低於預 定值(S3501)。在此狀態下,電源控制器146檢測出電池400的電壓低於預定值後,將該意 思通知給微機110。接受到此後,微機110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B經狀態C轉移到 狀態A(S3502)。電源控制器146在反光鏡箱120的內部變為狀態A後,切斷相機10內的電 壓(S3503)。 如上所述,在由於電池400的電壓降低而使電壓用完前使可動反光鏡121下降,所 以其後即使變為電源OFF狀態,也能夠用光學取景器來觀察被攝體像。此外,無需手動切換 到OVF模式,所以操作性改善。 [3-5通過鏡頭的拆下而解除實時取景模式的動作] 相機10在實時取景模式中從相機機身100上拆下了可互換鏡頭200後,保護件 138露出,容易附著灰塵等。為了防止這個,需要在拆下可互換鏡頭200前,從實時取景模式 轉移到OVF模式,但是手動切換到OVF模式很費功夫。因此,在本結構中,在設置了實時取 景模式的狀態下,拆下了相機機身100上安裝的可互換鏡頭200後,退出實時取景模式並使 可動反光鏡121進入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內。 圖36是用於說明通過電源電壓的降低而解除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的流程圖。
在圖36中,微機110最初被設置在實時取景模式。此時,反光鏡箱120的內部 為圖5所示的狀態B。此外,微機110監視是否從鏡頭安裝部135上拆下了可互換鏡頭 200(S3601)。在此狀態下,從鏡頭安裝部135上拆下了可互換鏡頭200後,微機110使反光 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B經狀態C轉移到狀態A(S3602)。 如上所述,從相機機身100上拆下了可互換鏡頭200後,能夠使可動反光鏡121下 降,所以能夠防止灰塵等異物附著到保護件138上。此外,無需手動切換到OVF模式,所以
操作性改善。 [3-6通過外部端子的連接而解除實時取景模式的動作] 前述實施方式2的相機10採用了在將來自外部設備的端子連接到外部端子152上後、自動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並將CMOS傳感器130生成的圖像數據輸出到外部設備的 結構。與此相反,實施方式3的相機10採用了在實時取景模式中將來自外部設備的端子連 接到外部端子152上後、自動退出實時取景模式、並將存儲卡300中保存的圖像數據輸出到 外部設備的結構。 在將外部設備上連接的端子連接在相機10上的情況下,用戶往往想要將相機10 內或相機10中插入的存儲卡300中保存的圖像數據顯示在外部設備上。在這種情況下, 如果採用一邊將圖像數據送往外部設備、一邊在液晶監視器150上進行實時取景顯示的結 構,則微機110的負擔增大。因此,在將圖像數據送往外部設備的情況下,最好退出實時取 景模式,但是在連接到外部設備上時,手動退出實時取景模式很費功夫。因此,進行控制,使 得將外部設備上連接的端子連接到外部端子152上後,使可動反光鏡121進入攝像光學系 統的光路內,並且將存儲卡300中存儲的圖像數據經外部端子152輸出到外部設備。
圖37是用於說明由於連接到外部端子152上而解除實時取景模式時的動作的流 程圖。 在圖37中,微機110最初被設置在實時取景模式。此時,反光鏡箱120的內部 為圖5所示的狀態B。此外,微機IIO監視是否將外部設備的端子連接到外部端子152上 (S3701)。在此狀態下,將外部設備的端子連接到外部端子152上後,微機110使反光鏡箱 120的內部從狀態B經狀態C轉移到狀態A(S3702)。由此,可動反光鏡121a將來自可互換 鏡頭200的光學信號導向光學取景器。並且,微機110將存儲卡300內保存的圖像數據或 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經外部端子152輸出到外部設備(S3704)。 外部設備顯示基於從相機10送來的圖像數據的圖像。 在此狀態下,微機110監視是否拆下了外部端子152上連接的端子(S3705)。拆 下了外部端子152上連接的端子後,微機IIO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A轉移到狀態 B(S3706)。此後,微機IIO用實時取景模式來繼續動作。 如上所述,在將相機10連接到外部設備上時,自動退出實時取景模式,所以操作 性好。此外,與此同時,相機10轉移到0VF模式,所以能夠用光學取景器來觀察實時圖像。
(實施方式4) 前述實施方式1的相機IO在實時取景模式中以連續對焦模式來攝像的情況下,在 實時取景顯示中(狀態B),用CM0S傳感器130生成的圖像數據來進行自動對焦動作。並 且,在即將攝像之前(狀態A),用AF傳感器132的測定結果來進行自動對焦動作。與此相 反,實施方式4的相機10在變為設置了實時取景模式及連續對焦模式這兩者的狀態後,從 連續對焦模式自動轉移到單次對焦模式,或者從實時取景模式自動轉移到OVF模式。
[4-1從連續對焦模式轉移到單次對焦模式的動作] 圖38是用於說明隨著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而轉移到單次對焦模式的動作的流程 圖。 在圖38中,微機IIO最初被設置在OVF模式。此時,反光鏡箱120的內部為圖1 所示的狀態A。微機110在連續對焦模式中動作。因此,微機110將AF傳感器132的測定 結果持續地發送到CPU 210。然後,CPU 210根據從微機110接收到的AF傳感器132的測 定結果來進行自動對焦動作。在此狀態下,微機110監視是否將取景器切換開關140e切換 到實時取景模式(S3801)。
將取景器切換開關140e切換到實時取景模式後,微機110使AF傳感器132測距,
將其測定結果發送到CPU 210。 CPU 210根據從微機110接收到的AF傳感器132的測定結
果來進行自動對焦動作(S3802)。通過這樣在即將進入OVF模式之前進行自動對焦動作,能
夠儘量使焦點在被攝體上的圖像顯示在液晶監視器150上。 接著,微機110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A轉移到狀態B(S3803)。 微機110繼續實時取景模式中的動作(S3804)。在此期間,微機110不指示自動對
焦動作,直至半按操作了釋放按鈕141。 在此狀態下,微機IIO監視是否將取景器切換開關140e切換到0VF模式(S3805)。
將取景器切換開關140e切換到OVF模式後,微機110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 態B經狀態C轉移到狀態A(S3806)。然後,微機110返回到連續對焦模式中的動作。
如上所述,相機10在變為設置了實時取景模式及連續對焦模式這兩者的狀態後, 從連續對焦模式自動轉移到單次對焦模式。因此,不用CMOS傳感器130生成的圖像數據, 而只用AF傳感器132進行自動對焦動作就能夠實現自動對焦動作。此外,由於能夠從連續 對焦模式自動轉移到單次對焦模式,所以操作性好。
[4-2從實時取景模式轉移到OVF模式的動作] 圖39是用於說明隨著轉移到連續對焦模式而轉移到OVF模式的動作的流程圖。
在圖39中,微機IIO最初被設置在實時取景模式。此時,反光鏡箱120的內部為圖 5所示的狀態B。微機110在單次對焦模式中動作。因此,微機110不指示自動對焦動作, 直至半按操作了釋放按鈕141。在此狀態下,微機110監視是否將對焦模式切換開關140f 切換到連續對焦模式(S3901)。 將對焦模式切換開關140f切換到連續對焦模式後,微機110使反光鏡箱120的內 部從狀態B經狀態C轉移到狀態A(S3902)。然後,微機110繼續0VF模式中的動作。在此 期間,微機110在連續對焦模式中動作(S3903)。 在此狀態下,微機IIO監視是否將對焦模式切換開關140f切換到單次對焦模式 (S3904)。將對焦模式切換開關140f切換到單次對焦模式後,微機110指示根據AF傳感器 132的測定結果來繼續自動對焦動作(S3905)。微機110使反光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A 轉移到狀態B(S3906)。然後,微機110返回到實時取景模式中的動作。
如上所述,實施方式4的相機10在變為設置了實時取景模式及連續對焦模式這兩 者的狀態後,從實時取景模式自動轉移到OVF模式。因此,不用CMOS傳感器130生成的圖 像數據,而只用AF傳感器132進行自動對焦動作就能夠實現自動對焦動作。此外,由於能 夠從實時取景模式自動轉移到OVF模式,所以操作性好。 [O504](實施方式5) 前述實施方式1的相機10是將實時的圖像顯示在光學取景器或液晶監視器150 的整個面上的結構。與此相反,實施方式5的相機10是通過按下多顯示按鈕140p、來如圖 40所示將多枚實時圖像顯示在液晶監視器150上的結構。此時,要顯示的多個圖像的亮度 通過電子地調整,每個圖像都不同。此外,將表示其亮度的不同的信息顯示在各縮小圖像的 上部。 圖41是用於說明實時取景的多顯示動作的流程圖。 在圖41中,微機IIO監視是否按下了多顯示按鈕140p(S4101)。
39
按下了多顯示按鈕140p後,微機IIO檢測當前設置的模式是否是實時取景模式
(S4102)。如果當前設置的模式是實時取景模式,則微機110轉移到步驟S4104。 另一方面,在當前設置的模式是0VF模式等不是實時取景模式的情況下,使反光
鏡箱120的內部從狀態A轉移到狀態B後(S4103),轉移到步驟S4104。在步驟S4104中,CM0S傳感器130拍攝被攝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A/D變換器131
將生成的圖像數據從模擬數據變換為數字數據。微機110對從A/D變換器131取得的圖像
數據進行YC變換處理,進而進行調整尺寸處理來生成縮小圖像(S4105)。微機110複製生成的縮小圖像,並將3枚縮小圖像存儲到緩衝器111中(S4106)。
微機110對緩衝器111中存儲的3枚縮小圖像變更亮度。亮度的變更將第1枚變更為EV-1,
將第2枚變更為EV0,將第3枚變更為EV+1。 接著,微機110將這些縮小圖像適當地配置而存儲到緩衝器111內的存儲空間中
(54108) 。 最後,微機110將緩衝器111內存儲的圖像數據顯示在液晶監視器150上
(54109) 。 通過重複以上的步驟S4104 步驟S4109的動作,能夠實現多畫面的實時取景顯 示。 其中,各縮小圖像的EV值可以通過按下菜單按鈕140a、顯示菜單畫面來選擇。
如上所述,將多個縮小圖像作為實時取景畫面來顯示,所以能夠容易地比較各縮 小圖像。特別是通過電子地實現攝像條件的不同,能夠容易地把握拍攝記錄用圖像時的圖像。 其中,在實施方式5中,通過電子處理,模擬地製作並顯示了 EV值不同的圖像,但
是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通過電子地變更圖像數據的色差分量,來模擬地製作並顯示白平
衡不同的圖像。(實施方式6) 作為用於實施本發明的方式,例示了實施方式1 5。但是,用於實施本發明的方 式不限於這些。因此,將本發明的其他實施方式作為實施方式6,歸納為以下來進行說明。
在實施方式1 5中,作為本發明的光學取景器,例示了包含焦點板125、稜鏡126 及目鏡136的結構。但是,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用反射鏡來取代稜鏡126。此外,也可以 不用稜鏡126,而將被攝體像輸出到相機機身100的上表面上。此外,也可以用攝像元件來 取代焦點板125,用電子取景器來取代目鏡136。在此情況下,成為包括2個電子取景器的 相機機身。在這樣用電子取景器來取代光學取景器的情況下,本說明書中公開的發明中也 包含不能實施的,但是依然包含能夠實施的發明。特別是以具有可動反光鏡為重點的發明 能夠實施。 在實施方式1 5中,作為攝像光學系統,例示了 4組透鏡的攝像光學系統,但是 不限於此。例如,變焦透鏡230不是必須的部件,也可以用單焦點透鏡來構成可互換鏡頭 200。此外,校正透鏡251及陀螺傳感器252不是必須的部件,也可以用不包括手抖動校正 功能的可互換鏡頭來構成可互換鏡頭200。 此外,攝像光學系統中包含的各部件的配置可以適當變更。例如,攝像光學系統也 可以交換配置光圈240和手抖動校正單元250。此外,攝像光學系統也可以交換配置手抖動
40校正單元250和對焦透鏡260。此外,攝像光學系統也可以是包含兼用手抖動校正單元250 和對焦透鏡260的透鏡組的結構。 此外,物鏡220、變焦透鏡230、校正透鏡251、及對焦透鏡260可以分別用單一的透 鏡來構成,也可以用組合了多個透鏡的透鏡組來構成。 此外,構成攝像光學系統的一部分部件也可以採用包括在相機機身100上的結 構。再者,也可以不是可互換鏡頭方式,而是將透鏡固定在相機機身IOO上的相機IO。
在實施方式1 5中,變焦透鏡230、光圈240、及對焦透鏡260可以分別由變焦 電機231、電機241、及對焦電機261來驅動,並且可以與變焦環232、光圈環242、及對焦環 262在機構上聯動,機械地操作,但是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採用不包括變焦電機231、電 機241、及對焦電機261,而只能用變焦環232、光圈環242、及對焦環262來機械地操作的結 構。但是,在不包括對焦電機261的情況下,難以進行自動對焦動作。此外,在不包括電機 241的情況下,難以通過按下LV預覽按鈕140j、光圈收縮按鈕140k、或AV按鈕140m來自 動調節光圈240。此外,例如也可以不包括變焦環232、光圈環242、及對焦環262,而只用變 焦電機231、電機241、及對焦電機261來驅動。此外,例如也可以採用包括變焦環232、光 圈環242、及對焦環262,但是將它們的運動變換為電信號,將該電信號傳遞給CPU 210的結 構。在此情況下,也可以使得CPU 210按照電信號,來驅動變焦電機231、電機241、及對焦 電機261。 在實施方式1 5中,攝像元件例示了 CMOS傳感器130。但是,不限於此,只要是 拍攝被攝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的部件即可。例如,也可以用CCD圖像傳感器來實現。
在實施方式1 5中,顯示部例示了液晶監視器150。但是,不限於此,只要是顯示 圖像的部件即可。此外,也可以是除了顯示圖像之外、還顯示各種信息的部件。例如,也可 以用有機EL顯示器來實現顯示部。 在實施方式1 5中,控制部例示了微機110。但是,不限於此,只要是控制相機 IO的部件即可。此外,控制部也可以採用包含多個半導體器件的結構。此外,控制部也可以 採用包含不是半導體器件的電阻器或電容器等電子元件的結構。此外,控制部也可以在必 要時採用包含存儲器的結構。此外,控制部可以採用包含軟體的結構,也可以採用只包含硬 件的結構。此外,控制部可以是可變更內置的程序的,也可以是不能變更而固定的。此外, 控制部也可以是能夠控制電池的。 在實施方式1 5中,微機110控制相機機身100, CPU 210控制可互換鏡頭200, 但是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使得相機機身IOO端所設的控制部控制相機機身100和可互 換鏡頭200兩者。在此情況下,在可互換鏡頭200上也可以不設控制部。
在實施方式1 5中,光圈調整指示接受部例示了 LV預覽按鈕140j。但是,不限 於此,只要是指示相機10調整光圈時所用的部件即可。例如,光圈調整指示接受部也可以 用滑動式或觸摸式的開關來實現。此外,光圈調整指示接受部也可以用用於從菜單畫面來 指示調整光圈的操作鍵等來實現。此外,光圈調整指示接受部也可以用從遙控器接受控制 信號的遙控接收部155來實現。 在實施方式1 5中,圖像處理部件例示了微機110。但是,不限於此,只要是能夠 進行YC變換處理等圖像處理的部件即可。例如,也可以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數位訊號處理器)等硬體來實現。此外,圖像處理部件可以由l個半導體器件來構成,也可以採用包含多個半導體器件的結構。此外,圖像處理部件也可以採用包含不是半導體器件 的電阻器或電容器等電子元件的結構。此外,圖像處理部件可以是可變更內置的程序的,也 可以是不能變更而固定的。此外,圖像處理部件和控制部可以由l個半導體器件來構成,也 可以由不同的半導體器件來構成。此外,圖像處理部件也可以在必要時採用包含存儲器的 結構。 在實施方式1 5中,釋放部例示了釋放按鈕141。但是,不限於此,只要是用於指 示開始拍攝記錄用圖像的部件即可。例如,釋放部也可以用滑動式或觸摸式的開關來實現。 此外,釋放部也可以用用於從菜單畫面來指示調整光圈的操作鍵等來實現。此外,釋放部也 可以用從遙控器接受控制信號的遙控接收部155來實現。此外,釋放部也可以由觸摸畫面 來構成。此外,釋放部也可以用接收聲音的話筒來實現。在此情況下,用戶用語音來指示開 始拍攝記錄用圖像。此外,用釋放部進行的釋放動作也包含用自定時模式進行的釋放動作。
在實施方式1 5中,測距部例示了 AF傳感器132。但是,不限於此,只要是取得 與從相機10到被攝體的距離有關的信息的部件即可。例如,測距部也可以用主動式的自動 對焦中所用的傳感器來實現。這裡,在本發明中,所謂與從相機到被攝體的距離有關的信 息,是包含被攝體像的散焦量的概念。 在實施方式1 5中,記錄部例示了存儲卡300。但是,不限於此,只要是記錄記錄 用圖像的部件即可。例如,記錄部也可以不是可拆卸地安裝在相機10上的,而是用相機10 中內置的存儲器來實現。此外,記錄部也可以用閃速存儲器、鐵氧體存儲器、帶電源的DRAM 或SRAM等來實現。此外,記錄部也可以用硬碟或光碟來實現。此外,記錄部也可以用磁帶 或磁碟記錄部來實現。 實施方式1 5中,AF開始指示接受部例示了釋放按鈕141。但是,不限於此,只 要是用於指示開始自動對焦動作的部件即可。例如,AF開始指示接受部也可以用滑動式或 觸摸式的開關來實現。此外,光圈調整指示接受部也可以用用於從菜單畫面來指示開始自 動對焦動作的操作鍵等來實現。此外,AF開始指示接受部也可以用從遙控器接受控制信號 的遙控接收部155來實現。此外,也可以用觸摸畫面來實現AF開始指示接受部。此外,AF 開始指示接受部也可以用接收聲音的話筒來實現。在此情況下,用戶用語音來指示開始AF 動作。 在實施方式1 5中,包括AF傳感器132,但是AF傳感器132不是必須的。在不 包括AF傳感器132的情況下,例如用CMOS傳感器130生成的圖像數據的對比度值來進行 自動對焦動作。 在實施方式1 5中,包括AE傳感器133,但是AE傳感器133不是必須的。在不 包括AE傳感器133的情況下,例如用CMOS傳感器130生成的圖像數據來進行測光動作。
在實施方式1 5中,測光方式只使用AE傳感器133,還是只使用CMOS傳感器 130,還是合用AE傳感器133和CMOS傳感器130,可以從菜單畫面上選擇。但是,不限於此。 例如,可以只始終使用上述測光方式中的某一種,也可以對某2種進行選擇。此外,也可以 選擇為其他測光方式。 在實施方式1 5中,異物除去部例示了超聲波振動發生器134。但是,不限於此, 只要是用於除去保護件138或反光鏡箱130的內部混入的異物的部件即可。例如,異物除 去部也可以用噴射空氣的部件來實現。此外,異物除去部也可以用用刷子等除去異物的部件來實現。此外,異物除去部也可以用利用靜電使異物移動的部件來實現。
在實施方式1 5中,光圈操作部例示了光圈環242。但是,不限於此,也可以是用 於電力驅動光圈240的操作部件。此外,光圈操作部也可以包括在相機機身100端。
在實施方式1 5中,設置操作部例示了菜單按鈕140a。但是,不限於此,只要是 用於將菜單畫面顯示在液晶監視器150上的部件即可。例如,設置操作部也可以用滑動式 或觸摸式的開關來實現。此外,設置操作部也可以用從遙控器接受控制信號的遙控接收部 155來實現。此外,也可以用觸摸畫面來實現設置操作部。此外,設置操作部也可以用接收 聲音的話筒來實現。在此情況下,用戶用語音來指示顯示菜單畫面的意思。
在實施方式1 5中,電源操作部例示了電源開關142。但是,不限於此,只要是 用於通斷相機10的電源的部件即可。例如,電源操作部也可以用按鈕或觸摸式的開關來實 現。此外,電源操作部也可以用從遙控器接受控制信號的遙控接收部155來實現。此外,也 可以用觸摸畫面來實現電源操作部。此外,電源操作部也可以用接收聲音的話筒來實現。在 此情況下,用戶用語音來指示通斷電源的意思。 在實施方式1中,在實時取景模式中,用單次對焦模式來攝像的情況下,在進行了 半按操作後、經過預定的時間前進行了全按操作時,不用暫時返回到實時取景顯示動作,而 轉移到攝像動作。但是,不限於此,也可以不管是否經過了預定時間,都在半按操作後,暫時 返回到實時取景顯示動作。 在實施方式1 5中,記錄用圖像例示了符合Exif標準的圖像文件。但是,不限 於此。例如,可以是TIFF(tagged image file format,標記圖像文件格式)形式的圖像文 件,可以仍舊是RGB信號的圖像文件,可以是符合MPEG(Motion Picture Expert Group,運 動圖像專家組)標準的圖像文件,也可以是符合Motion-JPEG(JPEG :Joint Photographic E鄧ertGroup,聯合攝影專家組)標準的圖像文件。
[附記1]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
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
的圖像數據;光圈,調節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體像的光量;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
取景模式進行控制,使得將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
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顯示部上;控制部控制光圈的開放尺寸,使得在實時取景
模式時,入射到攝像元件上的被攝體像的亮度為與拍攝記錄用圖像時同等的亮度。 由此,在實時取景時進行與拍攝記錄用圖像時同樣的光圈設置,所以能夠在攝像
前用實時取景顯示來容易地確認記錄用圖像的景深。因此,用戶能夠用簡單的操作來容易
地得到喜愛的圖像。[附記2]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 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 的圖像數據;光圈,調節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體像的光量;光圈調整指示接受部,接受 用戶的調節光圈的開放尺寸、使得入射到攝像元件上的被攝體像的亮度為與拍攝記錄用圖像時同等的亮度的指示;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式進行控制,使得將生成的圖 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顯示 部上;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實時取景模式時,開放光圈,使得入射到攝像元件上的被攝 體像的亮度為與拍攝記錄用圖像時不同,而在操作了光圈調整指示接受部後,調節光圈的 開放尺寸,使得入射到攝像元件上的被攝體像的亮度為與拍攝記錄用圖像時同等的亮度; 並且放大顯示顯示部上顯示的圖像數據的一部分。 由此,能夠用操作光圈調整指示接受部這一簡單的操作,在攝像前用實時取景顯 示來容易地確認記錄用圖像的景深,並且能夠通過放大顯示圖像的一部分來更詳細地確認 景深。[附記3]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 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 的圖像數據;圖像處理部件,根據攝像元件生成的圖像數據,來生成包含頭部的圖像文件; 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式進行控制,使得將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 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顯示部上;圖像處理部件在根 據實時取景模式中生成的圖像數據來生成圖像文件的情況下,在要生成的圖像文件中包含 的頭部中,保存表示在實時取景模式中生成了圖像數據的意思的信息。 由此,通過分析生成的圖像文件的頭部,能夠容易地把握該圖像文件中包含的圖 像數據是在實時取景模式中生成的,還是在0VF模式中生成的。利用它,用戶能夠把握自己
的拍攝圖像的效果和取景器模式之間的關係。由此,有助於提高攝影技術等。
[附記4]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
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
的圖像數據;測距部,在可動反光鏡進入了光路內的狀態下,對被攝體像進行受光來測定與
從被攝體到本裝置的距離有關的信息;手動對焦部件,按照用戶的操作調節攝像光學系統
來對被攝體像進行變焦;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式進行控制,使得將生成的圖
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顯示
部上;在可動反光鏡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的狀態下,操作了手動對焦部件的情況下,
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顯示部顯示測距部的測定結果、或基於該結果的信息。
由此,用戶在手動對焦操作時,不僅能夠根據圖像,而且能夠根據顯示器上顯示的
信息,來確認焦點是否對準。因此,即使是手動對焦操作,也能夠可靠地調整焦點。
[附記5]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 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 的圖像數據;圖像處理部件,對攝像元件生成的圖像數據,進行預定的圖像處理;記錄部, 記錄圖像處理部件處理過的圖像數據;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式進行控制,使得將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 像顯示在顯示部上;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圖像處理部件進行圖像處理期間或/及記錄 部記錄記錄用圖像數據期間,停止實時取景模式。 由此,在圖像處理或記錄處理的期間中,控制部或圖像處理部件無需為實時取景
顯示分配處理性能,所以能夠迅速地進行圖像處理或記錄處理。[附記6]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
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
的圖像數據;手動對焦部件,按照用戶的操作調節攝像光學系統來對被攝體像進行變焦;
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式進行控制,使得將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
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顯示部上;在可動反光鏡退出
光學攝像系統的光路的狀態下,操作了手動對焦部件的情況下,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顯示
部顯示攝像元件生成的圖像數據的對比度值、或基於該對比度值的信息。
由此,用戶在手動對焦操作時,不僅能夠根據圖像,而且能夠根據顯示器上顯示的
信息,來確認焦點是否對準。因此,即使是手動對焦操作,也能夠可靠地調整焦點。
[附記7]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 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 的圖像數據;光圈,調節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體像的光量;測距部,在可動反光鏡進入 了光路內的狀態下,對被攝體像進行受光來測定與從被攝體到本裝置的距離有關的信息; 自動對焦部件,根據通過測距部測得的測定結果調節攝像光學系統來對準被攝體像的焦 點;以及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測距部進行了測定之後,自動對焦部完成被攝體像的對 焦前,開始調整光圈的數值孔徑。 由此,不用等待自動對焦動作結束就驅動光圈,所以能夠縮短設置光圈所需的時 間。[附記8]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 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 的圖像數據;測距部,在可動反光鏡進入了光路內的狀態下,對被攝體像進行受光來測定 與從被攝體到本裝置的距離有關的信息;自動對焦部件,根據通過測距部測得的測定結果 調節攝像光學系統來對準被攝體像的焦點;AF開始指示接受部,接受來自用戶的有關自動 對焦部的啟動的指示;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式進行控制,使得將生成的圖像 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顯示部 上;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實時取景模式中AF開始指示接受部接受到開始自動對焦動作 的指示後,使可動反光鏡進入光路內,並在用測距部進行了測定後,使可動反光鏡從光路內 退出並返回到實時取景模式。
由此,能夠用操作AF開始指示接受部這一簡單的操作,來容易地從使用測距部的 自動對焦動作進行到實時取景顯示。因此,用戶能夠用簡單的操作,在對焦到被攝體的狀態 下根據實時取景顯示來構圖。
[附記9]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 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 的圖像數據;釋放部,接受來自用戶的有關用攝像元件拍攝記錄用圖像的拍攝開始的指示; 測距部,在可動反光鏡進入了光路內的狀態下,對被攝體像進行受光來測定與從被攝體到 本裝置的距離有關的信息;自動對焦部,根據通過測距部測得的測定結果調節攝像光學系 統來對準被攝體像的焦點;AF開始指示接受部,接受來自用戶的有關自動對焦部的啟動的 指示;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式進行控制,使得將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 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顯示部上;控制部在按 照AF開始指示接受部的操作使自動對焦部開始了自動對焦動作後,按照釋放部接受拍攝 開始的指示的定時,來決定是進行控制以使得直接轉移到記錄用圖像的拍攝動作,還是進 行控制以使得暫時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然後在釋放部接受到拍攝開始的指示時轉移到記 錄用圖像的拍攝動作。
[附記IO] 在附記9所述的數字相機中,上述控制部在按照上述AF開始指示接受部的操作
使上述自動對焦部開始了自動對焦動作後,在預定時間內上述釋放部接受到拍攝開始的指
示的情況下,進行控制以使得直接轉移到記錄用圖像的拍攝動作,而另一方面,在預定時間
內上述釋放部未接受到拍攝開始的指示的情況下,進行控制以使得暫時轉移到實時取景模
式,然後在上述釋放部接受到拍攝開始的指示時轉移到記錄用圖像的拍攝動作。 由此,在操作了 AF開始指示接受部後立即操作了釋放部的情況下,不進行實時取
景顯示就開始拍攝,所以能夠縮短從操作AF開始指示接受部到開始拍攝的時間。這是因為
不用使可動反光鏡不必要地上下。因此,用戶能夠不失快門定時地拍攝喜愛的圖像。另一
方面,在決定了對焦狀態後想一邊觀看顯示部一邊改變構圖的情況下,在操作了 AF開始指
示接受部後等待經過預定時間即可。[附記ll] 在附記9所述的數字相機中,控制部在按照AF開始指示接受部的操作使自動對
焦部開始了自動對焦動作後,在自動對焦動作完成前釋放部接受到拍攝開始的指示的情況
下,進行控制以使得直接轉移到記錄用圖像的拍攝動作,而在自動對焦動作完成前釋放部
未接受到拍攝開始的指示的情況下,進行控制以使得暫時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然後在釋
放部接受到拍攝開始的指示時轉移到記錄用圖像的拍攝動作。[附記12]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 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 的圖像數據;測距部,在可動反光鏡進入了光路內的狀態下,對被攝體像進行受光來測定與
46從被攝體到本裝置的距離有關的信息;自動對焦部,根據通過測距部測得的測定結果調節
攝像光學系統來對準被攝體像的焦點;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式進行控制,使
得將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
像顯示在顯示部上;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為了使自動對焦部進行自動對焦動作而使可
動反光鏡進入光路內時、和為了準備用攝像元件來拍攝記錄用的記錄用圖像而使可動反光
鏡進入光路內時,用顯示部來顯示圖像的方法或不顯示圖像的方法不同。
由此,顯示部的顯示不同,所以容易識別是自動對焦動作中還是攝像動作中。因
此,能夠解決用戶容易混同兩個動作這一問題。用戶容易混同兩個動作,是因為兩個動作中
從可動反光鏡發生的聲音的樣式相似(這是因為,在自動對焦動作時和攝像動作時,可動
反光鏡都上下)。[附記13] 在附記12所述的數字相機中,還包括存儲部,存儲攝像元件生成的圖像數據或 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為了使自動對焦 部進行自動對焦動作而使可動反光鏡進入光路內時,使顯示部顯示存儲部中存儲的圖像數 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而在為了準備用攝像元件來拍攝記錄 用的記錄用圖像而使可動反光鏡進入光路內時,不使顯示部顯示存儲部中存儲的圖像數據 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 由此,能更明確地識別是在自動對焦動作中、還是在攝像動作中。
[附記14]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 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 的圖像數據;測距部,在可動反光鏡進入了光路內的狀態下,對被攝體像進行受光來測定與 從被攝體到本裝置的距離有關的信息;自動對焦部,利用測距部的測定結果或者攝像元件 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的對比度調節攝像光學 系統來對準被攝體像的焦點;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式進行控制,使得將生成 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 顯示部上;控制部在可動反光鏡從光路內退出時,將自動對焦部控制成利用對比度來進行 自動對焦動作;而在可動反光鏡進入光路內時,將自動對焦部控制成利用測距部的測定結 果來進行自動對焦動作。 由此,在可動反光鏡從光路內退出時和進入光路內時,都能夠進行自動對焦動作。
[附記15] 在附記14所述的數字相機中,控制部在控制自動對焦部、使其利用對比度來持續 地進行自動對焦動作的情況下,在轉移到用攝像元件來拍攝記錄用圖像的動作時,在轉移 到該拍攝的動作前,使可動反光鏡進入光路內,利用測距部的測定結果來進行自動對焦動 作。 由此,在釋放部接受拍攝開始的指示前,通過根據攝像元件生成的圖像數據進行 自動對焦,能夠一邊進行連續對焦動作一邊將實時取景持續地顯示在顯示部上。另一方面, 釋放部接受到拍攝開始的指示後,根據測距部的測定結果來進行自動對焦動作,所以能夠在即將攝像之前更精確地對焦。特別是在拍攝運動迅速的被攝體的情況下,能夠縮短從最 後一次自動對焦動作到攝像動作的時間,容易對焦。
[附記16]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 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 的圖像數據;測距部,在可動反光鏡進入了光路內的狀態下,對被攝體像進行受光來測定與 從被攝體到本裝置的距離有關的信息;自動對焦部,根據通過測距部測得的測定結果調節 攝像光學系統來對準被攝體像的焦點;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式進行控制,使得將 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像顯 示在顯示部上;以及設置部,用於將控制部設置為實時取景模式;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 按照設置部設置的實時取景模式,暫時控制自動對焦部、使其進行自動對焦動作後,轉移到 實時取景模式。 由此,在切換到實時取景模式時,進行自動對焦動作,所以能夠從實時取景剛開始 之後起在焦點對準在被攝體的狀態下,開始用顯示部來觀察被攝體像。因此,能夠縮短從切 換到實時取景時到設置構圖所需的時間,所以對用戶來說操作性好。
[附記17] 在附記16所述的數字相機中,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按照設置部設置的實時取 景模式,用測距部進行了測定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自動對焦部進行的自動對焦動作的 至少一部分與實時取景模式並行來進行。 由此,能夠在自動對焦動作完成前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所以能夠縮短從設置設 置部到進入實時取景模式的時間。因此,對用戶來說操作性好。
[附記18]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 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 的圖像數據;自動對焦部,利用攝像元件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 所得的圖像數據的對比度調節攝像光學系統來對準被攝體像的焦點;控制部,具有如下實 時取景模式進行控制,使得將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 像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顯示部上;以及設置部,用於將控制部設置為實時取景 模式;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按照設置部設置的實時取景模式,暫時控制自動對焦部、使 其進行自動對焦動作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
[附記19]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 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 的圖像數據;測距部,在可動反光鏡進入了光路內的狀態下,對被攝體像進行受光來測定與 從被攝體到本裝置的距離有關的信息;自動對焦部,根據通過測距部測得的測定結果調節 攝像光學系統來對準被攝體像的焦點;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式進行控制,使得將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 像顯示在顯示部上;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使可動反光鏡進入光路內時,使顯示部顯示自 動對焦部對焦到的點。 由此,在使可動反光鏡進入光路內時進行了自動對焦動作的情況下,將該對焦到 的點顯示在顯示部的畫面上,所以即使未在顯示部上進行實時取景顯示,也能夠把握焦點 對準在哪個被攝體上。
[附記20] 在附記19所述的數字相機中,還包括存儲部,存儲攝像元件生成的圖像數據或 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使可動反光鏡進 入光路內時,使顯示部顯示存儲部中存儲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 的圖像數據,並且使顯示部顯示自動對焦部對焦到的點。
由此,能夠更容易地把握焦點對準在哪個被攝體上。
[附記21]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
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
的圖像數據;異物除去部,除去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內存在的異物;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
實時取景模式進行控制,使得將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
圖像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顯示部上;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根據實時取景模式
時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來判斷在攝像光學系
統的光路內是否存在異物,在判斷為存在異物的情況下起動異物除去部。 由此,能夠用簡單的操作來容易地除去光路內的異物。 [附記22]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 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 的圖像數據;測光部,在可動反光鏡進入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內時,測定來自被攝體的光 量;照明部,對被攝體照射光;光圈,調節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體像的光量;以及控制 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式進行控制,使得將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 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顯示部上;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根據 攝像元件生成的圖像數據取得了來自被攝體的光量後,使可動反光鏡進入攝像光學系統的 光路內,使照明部發光,取得測光部的測定結果。 如上所述,使得穩定光的測光由攝像元件來進行,而預發光的測光由測光部來進 行,所以能在進入全按後立即進行穩定光的測光,並且能夠精確地進行預發光的測光。
[附記23] 在附記22所述的數字相機中,控制部根據根據攝像元件生成的圖像數據取得的 來自被攝體的光量及測光部的測定結果,來設置光圈的數值孔徑及/或攝像元件的曝光時 間。[附記24]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
統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
攝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
得的圖像數據;衝擊檢測部,檢測對本裝置施加的衝擊;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
式進行控制,使得將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
時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顯示部上;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設置了實時取景模式的情況
下,按照衝擊檢測部的檢測結果,暫時退出實時取景模式,再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 如上所述,使得檢測出衝擊,而將實時取景模式復位,所以能夠自動恢復由於衝擊
而中斷了實時取景顯示的狀態。因此,能夠防止數字相機的故障和用戶的誤判。此外,在實
時取景顯示中斷時,無需手動使其恢復到實時取景顯示的操作,所以操作性好。 [附記25]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 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 的圖像數據;光圈,調節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體像的光量;光圈調整指示接受部,接受 用戶的調節光圈的開放尺寸、使得入射到攝像元件上的被攝體像的亮度為與拍攝記錄用圖 像時同等的亮度的指示;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式進行控制,使得將生成的圖 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顯示 部上;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可動反光鏡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的狀態下,操作了光 圈調整指示接受部後,調節光圈的開放尺寸,使得入射到攝像元件上的被攝體像的亮度為 與拍攝記錄用圖像時同等的亮度;並且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 由此,能夠用操作光圈調整指示接受部這一簡單的操作,即使是0VF動作中,也轉 移到實時取景模式,並在攝像前用實時取景顯示來容易地確認記錄用圖像的景深。
[附記26]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 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 的圖像數據;接收部,接收來自遙控器的控制信號;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式 進行控制,使得將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 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顯示部上;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接收部接收到來自遙控器的控 制信號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 由此,在從遙控器接收到指示自動對焦動作的信號或拍攝開始信號、自定時器設 置信號等的情況下,自動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在用遙控器來攝影的情況下,往往在離開手 的狀態下攝像,例如將數字相機固定在三角架上來攝像或放在桌子上來攝像等。在這種情 況下,與用光學取景器來攝像相比,用畫面大的電子取景器來攝像更容易把握圖像。因此, 通過如上所述在接收到來自遙控器的信號的情況下自動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節省了手動 切換到實時取景模式的功夫,操作性提高。
[附記27]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 的圖像數據;三角架固定部,用於固定到三角架上;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式 進行控制,使得將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 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顯示部上;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用三角架固定部固定到三角架 上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
由此,在將數字相機固定到三角架上的情況下,自動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在固定 在三角架上來攝影的情況下,與用光學取景器來攝像相比,用畫面大的電子取景器來攝像 更容易把握圖像。因此,通過如上所述在將數字相機固定到三角架上的情況下自動轉移到 實時取景模式,節省了手動切換到實時取景模式的功夫,操作性提高。
[附記28] 在附記27所述的數字相機中,還包括測距部,在可動反光鏡進入了光路內的狀 態下,對被攝體像進行受光來測定與從被攝體到本裝置的距離有關的信息;和自動對焦部, 根據通過測距部測得的測定結果調節攝像光學系統來對準被攝體像的焦點;控制部進行控 制,使得在用三角架固定部固定到三角架上後,在剛固定之後或固定後經過預定時間後,暫 時控制自動對焦部、使其進行自動對焦動作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
[附記29] 在附記28所述的數字相機中,還包括設置部,用於將控制部設置為實時取景模 式; 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用三角架固定部固定在三角架上的狀態下,按照設置部 設置的實時取景模式,暫時控制自動對焦部、使其進行自動對焦動作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 式。[附記30] 在附記27所述的數字相機中,還包括自動對焦部,利用上述攝像元件生成的圖 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的對比度調節上述攝像光學系統 來對準被攝體像的焦點;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自動對焦部,使得在用上述三角架固定部固 定到上述三角架上後,在剛固定之後或固定後經過預定時間後,進行自動對焦動作。
[附記31] 在附記30所述的數字相機中,還包括設置部,用於將上述控制部設置為實時取 景模式; 上述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用上述三角架固定部固定在上述三角架上的狀態 下,按照上述設置部設置的實時取景模式,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控制上述自動對焦部,使 其進行自動對焦動作。
[附記32]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 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 的圖像數據;抖動檢測部,檢測本裝置的抖動;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式進行 控制,使得將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地作
51為運動圖像顯示在顯示部上;控制部按照抖動檢測部的檢測結果來進行控制,使得轉移到
實時取景模式。 [附記33] 在附記32所述的數字相機中,還包括測距部,在上述可動反光鏡進入了上述光 路內的狀態下,對被攝體像進行受光來測定與從被攝體到本裝置的距離有關的信息;禾口
自動對焦部,根據通過上述測距部測得的測定結果調節上述攝像光學系統來對準 被攝體像的焦點;上述控制部按照上述抖動檢測部的檢測結果來進行控制,暫時控制上述 自動對焦部、使其進行自動對焦動作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
[附記34] 在附記33所述的數字相機中,還包括設置部,用於將上述控制部設置為實時取 景模式; 上述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按照上述抖動檢測部的檢測結果及上述設置部設置 的實時取景模式,暫時控制上述自動對焦部、使其進行自動對焦動作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 式。 [附記35] 在附記32所述的數字相機中,還包括自動對焦部,利用上述攝像元件生成的圖 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的對比度調節上述攝像光學系統 來對準被攝體像的焦點; 上述控制部按照上述抖動檢測部的檢測結果,來控制上述自動對焦部,使其進行
自動對焦動作。 [附記36] 在附記35所述的數字相機中,還包括設置部,用於將上述控制部設置為實時取 景模式; 上述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按照上述抖動檢測部的檢測結果及上述設置部設置的 實時取景模式,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控制上述自動對焦部,使其進行自動對焦動作。
[附記37]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 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 的圖像數據,被保持得可相對於本裝置來旋轉;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式進行 控制,使得將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地作 為運動圖像顯示在顯示部上;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旋轉操作了顯示部後,轉移到實時取景 模式。 由此,在旋轉操作了顯示部的情況下,自動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在旋轉操作顯示 部的情況下,用戶往往有用顯示部(電子取景器)來攝像的意圖。因此,通過在旋轉操作了 顯示部的情況下自動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節省了手動切換到實時取景模式的功夫,操作 性提高。 [附記38]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輸出端子,用於將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 所得的圖像數據輸出到外部設備;以及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將來自外部設備的端子連接 到輸出端子上後,使可動反光鏡從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內退出,並使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 學系統形成的被攝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將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 理所得的圖像數據經輸出端子輸出到外部設備。 由此,將來自外部設備的端子連接到數字相機上後,能夠自動將攝像元件生成的 圖像數據輸出到外部設備。在將來自外部設備的端子連接到數字相機上的情況下,用戶往 往想要將實時拍攝的圖像顯示在外部設備上。因此,通過在將來自外部設備的端子連接到 數字相機上的情況下自動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節省了手動切換到實時取景模式的功夫, 操作性提高。
[附記39]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 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能夠從包含光學取景器的長寬比的多個長寬比中選擇來顯 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以及控制部,具有如 下實時取景模式進行控制,使得將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 的圖像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顯示部上;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顯示長寬比被 設置為光學取景器的長寬比以外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 光學取景器的長寬比被設置成固定的,所以具有該設置長寬比以外的構圖的圖像 不能顯示整體,或者即使能夠顯示,圖像也很小,難以看到。因此,具有光學取景器的長寬比 以外的構圖的圖像用電子取景器來觀察更容易觀看。因此,通過使得在顯示長寬比被設置 為光學取景器的長寬比以外的情況下自動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節省了手動切換到實時取 景模式的功夫,操作性提高。
[附記40]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 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 的圖像數據;光圈,調節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體像的光量;光圈操作部,按照用戶的操 作,來變更光圈的開口尺寸;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式進行控制,使得將生成 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 顯示部上;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操作了光圈操作部後,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並且將生成 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的一部分放大顯示在顯示部 上。 由此,能夠按照光圈操作部的操作,即使是OVF動作中,也轉移到實時取景模式。 由此,節省了手動切換到實時取景模式的功夫,操作性提高。此外,能夠瞬時放大需要確認 景深的部位,所以能夠容易地確認景深。
[附記41]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設置操作部,接受用戶的顯示本裝置的設置信息的指示;顯示部,顯 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並且按照設置操作部 的操作來顯示本裝置的設置信息;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式進行控制,使得將 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像顯 示在顯示部上;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設置了實時取景模式的狀態下,由於操作了設置操 作部,而退出實時取景模式,並且使顯示部顯示本裝置的設置信息。 在實時取景畫面上重疊顯示了設置信息顯示畫面後,實時取景畫面不好看。在這 種情況下,分別顯示兩者,使得能夠用顯示部來觀察設置信息顯示畫面,而用光學取景器來 觀察實時取景畫面,將很方便。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求操作設置部和手動切換到光 學取景器模式這兩個操作則很不方便。因此,通過由於操作了設置操作部,而退出實時取景 模式,並且使顯示部顯示本裝置的設置信息,操作性提高。
[附記42]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 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 的圖像數據;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式進行控制,使得將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 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顯示部上;以及電源 操作部,用於通斷本裝置的電源;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設置了實時取景模式的狀態下, 沿切斷本裝置的電源的方向操作了電源操作部後,退出實時取景模式並使可動反光鏡進入 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內。 由此,在切斷電源前轉移到OVF模式並使可動反光鏡下降,所以其後即使變為電 源OFF狀態,也能夠用光學取景器來觀察被攝體像。此外,無需手動切換到0VF模式,所以 操作性改善。
[附記43]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 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電池蓋,開閉容納電池的電池容納部;顯示部,顯示生成的圖像數據 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式 進行控制,使得將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 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顯示部上;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設置了實時取景模式的狀態下, 電池蓋變為開狀態後,退出實時取景模式並使可動反光鏡進入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內。
由此,在取出電池前轉移到OVF模式並使可動反光鏡下降,所以其後即使變為電 源OFF狀態,也能夠用光學取景器來觀察被攝體像。此外,無需手動切換到0VF模式,所以 操作性改善。
[附記44]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 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式進行控制,使得將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 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顯示部上;以及電池 容納部,容納電池;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設置了實時取景模式的狀態下,電池容納部中 容納的電池的電壓降低後,退出實時取景模式並使可動反光鏡進入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 內。 由此,能夠在由於電池的電壓降低而使電壓用完前使可動反光鏡下降,所以其後 即使變為電源OFF狀態,也能夠用光學取景器來觀察被攝體像。此外,無需手動切換到OVF
模式,所以操作性改善。
[附記45]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 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能夠裝卸被包含在攝像光學系統中的可互換鏡頭,其 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生 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實 時取景模式進行控制,使得將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 像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顯示部上;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設置了實時取景模 式的狀態下,拆下了安裝的可互換鏡頭後,退出實時取景模式並使可動反光鏡進入攝像光 學系統的光路內。 在實時取景模式中拆下了可互換鏡頭後,攝像元件露出,容易附著灰塵等。因此, 需要在拆下可互換鏡頭前,從實時取景模式轉移到OVF模式,但是手動切換到OVF模式很費 功夫。因此,如上所述,在設置了實時取景模式的狀態下,拆下了安裝的可互換鏡頭後,退出 實時取景模式並使可動反光鏡進入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內。由此,能夠在拆下了可互換鏡 頭後自動使可動反光鏡下降,所以操作性改善。此外,即使在用戶拆下可互換鏡頭時不進行 使可動反光鏡下降的操作,也能夠可靠地使其下降,所以灰塵等不易附著到可動反光鏡上。
[附記46]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 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 的圖像數據;存儲部,存儲對攝像元件生成的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 輸出端子,用於將存儲部中存儲的圖像數據輸出到外部設備;以及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 在顯示部將攝像元件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 時地作為運動圖像來顯示的狀態下,將來自外部設備的端子連接到輸出端子上後,使可動 反光鏡進入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內,並且將存儲部中存儲的圖像數據經輸出端子輸出到外 部設備。 在將來自外部設備的端子連接到數字相機上的情況下,用戶往往想要將數字相機 內或數字相機中插入的存儲卡中保存的圖像數據顯示在外部設備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 一邊將圖像數據送往外部設備、一邊在顯示部上進行實時取景顯示,則控制部的負擔增大。 因此,在將圖像數據送往外部設備的情況下,最好退出實時取景模式,但是在連接到外部設 備上時,手動退出實時取景模式很費功夫。因此,如上所述進行控制,使得將來自外部設備 的端子連接到輸出端子上後,使可動反光鏡進入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內,並且將存儲部中存儲的圖像數據經輸出端子輸出到外部設備。由此,能夠在連接到外部設備時自動退出實 時取景模式,所以操作性好。此外,同時進入OVF模式,所以也能夠用光學取景器來觀察實 時圖像。[附記47]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 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 的圖像數據;測距部,在可動反光鏡進入了光路內的狀態下,對被攝體像進行受光來測定與 從被攝體到本裝置的距離有關的信息;自動對焦部,根據通過測距部測得的測定結果調節 攝像光學系統來對準被攝體像的焦點;AF開始指示接受部,接受來自用戶的有關自動對焦 部的啟動的指示;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式進行控制,使得將生成的圖像數據 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顯示部上; 及連續對焦模式,用AF開始指示接受部接受到指示後,用自動對焦部來持續地更新被攝體 像的對焦狀態;控制部在可動反光鏡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時,能夠在連續對焦模式 中控制自動對焦部;而在實時取景模式時,不在連續對焦模式中控制自動對焦部。
由此,只通過用測距部進行自動對焦動作,就能夠實現包含連續自動對焦動作的 自動對焦動作。
[附記48] 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 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 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存儲部,保存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 的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 據;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式進行控制,使得將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 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顯示部上;控制部進行控 制,使得根據存儲部中存儲的圖像數據,來生成多個縮小圖像,分別實時不同的圖像處理, 將該多個縮小圖像並列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顯示部上。 由於將多個縮小圖像作為實時取景畫面來顯示,所以能夠容易地比較各縮小圖 像。特別是通過電子地實現攝像條件的不同,能夠容易地把握拍攝記錄用圖像時的圖像。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明可適用於包含可動反光鏡並且能夠用電子取景器來觀察被攝體像的數字 相機。例如,可以適用於數字單眼相機等。此外,不僅能夠適用於拍攝靜止圖像用的相機, 也可以適用於能夠拍攝動畫的相機。
權利要求
一種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其中,包括攝像元件,拍攝上述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上述攝像元件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測距部,在上述可動反光鏡進入了上述光路內的狀態下,對被攝體像進行受光來測定與從被攝體到本裝置的距離有關的信息;自動對焦部,根據通過上述測距部測得的測定結果調節上述攝像光學系統來對準被攝體像的焦點;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式進行控制,使得在使上述可動反光鏡從上述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退出的狀態下,將上述攝像元件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上述顯示部上;上述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為了使上述自動對焦部進行自動對焦動作而使上述可動反光鏡進入光路內時、和為了準備用上述攝像元件來拍攝記錄用圖像而使上述可動反光鏡進入光路內時,用上述顯示部來顯示圖像的方法或不顯示圖像的方法不同。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數字相機,其中,還包括存儲部,存儲上述攝像元件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 所得的圖像數據;上述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為了使上述自動對焦部進行自動對焦動作而使上述可動 反光鏡進入光路內時,使上述顯示部顯示上述存儲部中存儲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 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而另一方面,在為了準備用上述攝像元件來拍攝記錄用圖像而使上述可動反光鏡進入 光路內時,不使上述顯示部顯示上述存儲部中存儲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 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數字相機,其中, 上述測距部測定被攝體像的散焦量作為與上述距離有關的信息。
4. 一種相機機身,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 系統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並能拆裝可互換鏡頭,上述相機機身包括攝像元件,拍攝上述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顯示部,顯示上述攝像元件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 像數據;測距部,在上述可動反光鏡進入了上述光路內的狀態下,對被攝體像進行受光來測定 與從被攝體到本裝置的距離有關的信息;自動對焦部,根據通過上述測距部測得的測定結果調節上述攝像光學系統來對準被攝 體像的焦點;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式進行控制,使得在使上述可動反光鏡從上述攝像光學 系統的光路退出的狀態下,將上述攝像元件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 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上述顯示部上;上述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為了使上述自動對焦部進行自動對焦動作而使上述可動反光鏡進入光路內時、和為了準備用上述攝像元件來拍攝記錄用圖像而使上述可動反光鏡進入光路內時,用上述顯示部來顯示圖像的方法或不顯示圖像的方法不同。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相機機身,其中,還包括存儲部,存儲上述攝像元件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上述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為了使上述自動對焦部進行自動對焦動作而使上述可動反光鏡進入光路內時,使上述顯示部顯示上述存儲部中存儲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而另一方面,在為了準備用上述攝像元件來拍攝記錄用圖像而使上述可動反光鏡進入光路內時,不使上述顯示部顯示上述存儲部中存儲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
6. 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相機機身,其中,上述測距部測定被攝體像的散焦量作為與上述距離有關的信息。
7. —種相機系統,其特徵在於,包括權利要求4至6之一所記載的相機機身和可互換鏡頭。
8. —種數字相機的控制方法,該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上述數字相機的控制方法的特徵在於拍攝上述攝像光學系統形成的被攝體像來生成圖像數據;在使上述可動反光鏡從上述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退出的狀態下,啟動如下實時取景模式將上述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上述實時取景模式下動作時,進行控制,使得在為了使上述可動反光鏡進入上述光路內、對被攝體像進行受光來測定與從被攝體到本裝置的距離有關的信息、並進行根據上述測定的結果調節上述攝像光學系統來對準被攝體像的焦點的自動對焦動作而使上述可動反光鏡進入光路內時,以及為了準備拍攝記錄用圖像而使上述可動反光鏡進入光路內時,顯示圖像的方法或不顯示圖像的方法不同。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數字相機的控制方法,其中,存儲上述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進行控制,使得在為了進行上述自動對焦動作而使上述可動反光鏡進入光路內時,顯示上述存儲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而另一方面,在為了準備拍攝上述記錄用圖像而使上述可動反光鏡進入光路內時,不顯示上述存儲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
10. 如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數字相機的控制方法,其中,與上述距離有關的信息是被攝體像的散焦量。
全文摘要
涉及數字相機、相機機身、相機系統及該數字相機的控制方法。數字相機,具有為了將被攝體像導向光學取景器、而被配設得相對於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內可自由進出的可動反光鏡,包括攝像元件;顯示部;測距部;自動對焦部;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實時取景模式進行控制,使得在使可動反光鏡從攝像光學系統的光路退出的狀態下,將攝像元件生成的圖像數據或對該圖像數據實施了預定處理所得的圖像數據,實時地作為運動圖像顯示在顯示部上;控制部進行控制,使得在為了使自動對焦部進行自動對焦動作而使可動反光鏡進入光路內時、和為了準備用攝像元件來拍攝記錄用圖像而使可動反光鏡進入光路內時,用顯示部來顯示圖像的方法或不顯示圖像的方法不同。
文檔編號G03B19/12GK101715056SQ200910225239
公開日2010年5月26日 申請日期2006年11月30日 優先權日2005年12月6日
發明者上田浩, 前田健兒, 弓木直人, 本庄謙一, 杢中薰, 真壁俊夫, 石丸和彥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