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明朝藩王的鬱悶生活(從最親的人到最陌生的人)

2023-10-09 00:17:34

前言: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三月初一日,聖慈仁壽太皇太后周氏崩逝。當朝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當天發喪,隨即公布了大行太皇太后遺詔,裡面著重強調了一點:

崇王等王及諸宗室親王各守藩屏,免赴喪,但遣人進香。在外文武衙門並免進香。其遵行毋違,予言不再。—《明孝宗實錄卷二百九》

周氏是明英宗朱祁鎮的貴妃,一生為皇帝育有長女重慶公主,長子明憲宗朱見深和第六子崇王朱見澤。換句話說,崇王就是明孝宗朱祐樘的親叔父。既然如此,太皇太后為何要在遺詔之中對他進行點名,不許他赴京奔喪呢?

聖慈仁壽太皇太后周氏劇照

由於建文削藩和朱棣靖難的緣故,大明親王們漸漸地成為了皇帝們最熟悉的陌生人。從最初可以赴京奔喪,到最後遺詔強調只許待在封國,期間都發生了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明初親王奔喪的故事。

太祖洪武朝

在大明建國之初,皇帝和親王們的關係很簡單也很親近,畢竟都是親兒子。自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起,諸王陸續前往封國就藩。那麼當朝廷出現國喪之時,他們會不會回京呢?

孝慈高皇后馬氏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初十日,皇后馬氏崩逝。作為大明王朝的第一位皇后,如何操辦她的喪禮,對後世皇帝有著極強的指導意義。太祖朱元璋一面讓禮部考皇后喪服之制,一面召在外諸王回京奔喪。

八月二十六日,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楨,從各自封國趕到南京。從這裡看,當時不論嫡子還是庶子,都可以為大行皇后奔喪。另外根據《實錄》的記載,諸王一直等到孝慈皇后祔廟禮完成之後,才於十月十八日各自返回封國。

馬皇后劇照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八月初十日,是孝慈皇后大祥(父母喪後兩周內的祭禮)之日,秦王、晉王、燕王、周王、楚王和齊王朱榑於七月二十九日便已先期抵達京師。這裡之所以多了齊王,是因為他在洪武十五年十月的時候之國青州。這次諸王一直待到九月十三日孝慈皇后禫祭除服之後,才各自返回封國。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初十日,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繼位之後公布太祖遺詔,裡面對於諸王的要求是這樣的:

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明史卷三·本紀第三》

對於這份遺詔,燕王朱棣在靖難篡位之後,便直斥其為偽詔。從當年馬皇后的喪禮來看,朱元璋在臨終之前禁止諸王奔喪的舉動,確實非常奇怪。相信不但朱棣有疑問,其餘諸王也會有自己的想法。比如朱元璋第十二子湘王朱柏在日後被逼自盡之時,就有過「太祖賓天,疾不及視,塟不及會」這樣的悲愴呼聲。

朱元璋劇照

在筆者看來,按照朱元璋一直以來對親情的重視程度,他絕不可能阻止兒子們來為自己奔喪。所以朱棣說朱允炆是「矯詔嗣位」,某些程度上也不能說是錯的。朱老四從來也沒有否認過建文帝皇儲的身份,他只是在質疑這份遺詔。

當然從朱允炆的角度出發,各地藩王全都手握重兵,一旦讓他們在京師集合,萬一鬧出靈前逼宮的大戲來怎麼辦?

太宗永樂朝

等到朱棣篡位登基之後,為了標榜自己的正統性,這位永樂皇帝處處以太祖為榜樣,也重新恢復了親王朝覲的制度。那麼同樣的問題,當朝廷出現國喪的時候,各地親王會怎麼做?

仁孝文皇后徐氏

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初四日,徐皇后崩逝。由於大行皇后與太祖系諸王已非母子關係,朱棣讓禮部重新制定了各王及諸公主的服制。此外皇帝的三個兒子之中,太子朱高熾和漢王朱高煦都在南京,唯有趙王朱高燧在北京。於是朱棣又讓中官趕赴北京報喪,讓趙王及在京的兩位公主趕赴回南京奔喪。

定各王及公主等服制。世子、郡王皆齊衰不杖期。世子、郡王妃並郡主皆大功。周、楚諸王及寧國諸公主並郡主之子皆小功。遣中官以大行皇后訃告趙王高燧。及永安公主、永平公主並召赴京。—《明太宗實錄卷六十九》

不過由於北方軍情緊急,趙王朱高燧直到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正月才趕到南京奔喪。至於太祖系諸王,除了周王和楚王派出世子來京祭奠大行皇后以外,其餘諸王派的都是府中的承奉(宦官)。

朱棣與徐皇后劇照

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正月,北京天壽山陵寢落成。當月漢王朱高煦護送仁孝皇后梓宮自南京啟程,前往北京安葬。永樂皇帝通過在北京建造陵寢,向文武群臣展示了自己遷都的決心。

仁宗洪熙元朝太宗文皇帝朱棣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六月二十二日,第五次北伐的朱棣親率大軍班師回朝。然而車駕於七月十六日抵達蒼崖戍之時,皇帝開始「不豫」。到了十七日更是「大漸」,遺詔傳位皇太子朱高熾。十八日,朱棣駕崩。由於大軍在外,大學生楊榮等人決定秘不發喪,同時派人趕赴北京報喪。

八月初三日,大行皇帝龍轝入長安嶺(位於今張家口市懷來縣)之後,皇太子朱高熾公布了喪葬禮儀。裡面並沒有禁止在外諸王赴京奔喪。不過當朱棣的親弟弟周王朱橚提出赴京行祭禮之時,新天子朱高熾卻婉拒了親叔父的這個請求。

壬申,周王橚奏請躬大行皇帝几筵行祭禮。上遣書答曰: 「叔同氣哀感之情,至誠且切。但高年遠道跋涉之勞,非獨侄有所未安。計大行皇帝聖靈亦未必安也,宜止不來。」—《明仁宗實錄卷二》

朱高熾、朱瞻基劇照

朱高熾的話並非沒有道理,此時的朱橚已經64歲,長途跋涉對他確實已經不再適合。但是對於先帝的親兒子,自己的親弟弟,除了在京的趙王朱高燧,朱高熾還是允許了漢王朱高煦赴京奔喪。只是和當年奔馬皇后之喪時不同,漢王只在北京城待了三天,就匆匆返回封國山東樂安州。

朱高熾的這個皇帝並沒有當多久,他的在位時間只有八個月,以至於成為了明朝第一位壽命沒有皇后長的皇帝。

宣宗宣德朝仁宗昭皇帝朱高熾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十二日,朱高熾駕崩。由於此時皇太子朱瞻基遠在南京,皇后張氏也只能一面秘不發喪,一面派人緊急去南京報喪,並召太子回北京。

直到朱瞻基一路躲過二叔漢王的追殺,順利抵達良鄉之時,宮中才一面發喪,一面公布大行皇帝遺詔。在這份遺詔之中,出現了一句被後世皇帝奉為圭臬的話: 「在外親王藩屏為重,不可輙離本國」

朱高熾劇照

當時大行皇帝的兒子們都在北京,其實也不需要奔喪。而漢王只是讓世子朱瞻坦在七月份來赴仁宗皇帝喪。趙王在當年八月的時候奏請躬祭獻陵,也被新天子朱瞻基一口回絕。至於其餘宗室諸王之中,唐王朱瓊烴第一個提出想「躬詣大行皇帝几筵致祭」,宣宗以「天氣炎熱且遺詔有命」的理由予以拒絕。此後其餘諸王類似的請求,也都用同樣的說辭進行回復。

而當楚王朱孟烷奏請朝賀宣德元年正旦的請求被拒絕之後,正式代表永樂朝執行已久的親王朝覲政策被「正式」終止。

英宗正統及天順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朱瞻基駕崩。遺詔年僅九歲的皇太子朱祁鎮繼位,同時再次強調在外諸王不得擅離封國: 「諸王宗室悉遵祖訓,謹守藩國」

當時在外的仁宗系諸王:鄭王朱瞻埈、襄王朱瞻墡、荊王朱瞻堈、淮王朱瞻墺和梁王朱瞻垍均未提出赴京奔喪。而太宗系諸王之中,漢王因為叛亂被廢為庶人。趙王朱高燧則已經去世,嗣封趙王朱瞻塙倒提出「送宣宗章皇帝梓宮安厝」的要求,不過被新天子給拒絕了。

朱瞻基劇照

至於太祖系諸王,由於血緣關係已經疏遠,自然更加無人提出要赴京奔喪。倒是楚王朱孟烷再次奏請朝賀正統元年正旦,同樣還是遭到拒絕,說明大明朝廷決心不再恢復親王朝覲的祖制。

誠孝昭皇后張氏

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十月十九日,太皇太后張氏崩逝。這位太皇太后是仁宗皇帝的皇后,宣宗皇帝的生母,當朝皇帝的祖母。在她病危之時,曾經向孫兒提出想見一見在外諸王。其實大家也都知道,她是想見親兒子襄王朱瞻墡。

因此朱祁鎮於十月十三日的時候,以敕符召襄、鄭、荊、淮四王赴京。然而現在敕書離京未久,太皇太后便已去世,四位親王還要不要召呢?張氏特意在遺詔之中做出了說明:

宗室諸王藩屏為重,毋輙離本國。但遣人進香,不必送葬。諸子先有君命召者,君命為重,仍聽赴京。—《明英宗實錄卷九十七》

當時除了鄭王有病在身外,其餘襄王、荊王和淮王按嫡庶和長幼順序依次來京。雖然沒能趕上母后的葬禮,總算也能前往獻陵進行祭祀。

張太皇太后劇照

孝恭章皇后孫氏

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九月初四日,聖烈慈壽皇太后孫氏崩逝。這位皇太后是宣宗皇帝的繼後,當朝皇帝的生母。這位孫氏便是前幾年熱播劇《大明風華》中的大女主,說起來她的一生也確實堪稱傳奇。

在遺詔之中,這位大行皇太后還是按照先朝慣例,寫了這樣一段話: 「宗室諸王藩屏為重,不必赴京送葬」。不過孫太后就只有朱祁鎮這一個兒子,其他仁宗系親王也沒有為皇嫂奔喪的道理。

憲宗成化朝英宗睿皇帝朱祁鎮

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十七日,朱祁鎮駕崩。遺詔皇太子朱見深繼位,對於各地親藩的要求和之前一樣,不許赴京: 「宗室親王藩屏是任,不可輒離本國」

不過說起來英宗自己的兒子們此時都還沒有就藩,自然也無需奔喪。而宣宗僅有二子,次子朱祁鈺如今去世,也沒有子嗣。仁宗系諸王之中鄭王、襄王都是叔父,沒有為侄子奔喪的道理。

朱祁鎮劇照

太祖系諸王之中,只有晉王朱鍾鉉試探性地提出「詣闕朝賀」新帝登基,但是不出意外地被拒絕了。

孝莊睿皇后錢氏

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六月二十六日,慈懿皇太后錢氏崩逝。錢氏是英宗皇帝的皇后,當朝皇帝的嫡母(並非生母)。作為一個一生從未生育過的皇后,錢氏的遺詔會怎麼寫呢?其實也差不多: 「宗室諸王藩維攸系,不必赴京送葬」

當時英宗諸子之中,只有德王朱見潾已經就藩山東濟南府。身為大行皇太后的養子,德王在英宗晚年曾經被認為將取代朱見深成為皇太子。因此對於弟弟想赴京奔喪的請求,憲宗予以了堅決的回絕。

庚午,德王見潾奏: 「慈懿皇太后崩。誠念撫育深恩,不勝哀慟,乞赴京臨送。」上復書諭之曰: 「得王奏欲來京赴臨致祭送葬,具見孝心。但道裡遼遠,宜上遵遺誥免來,惟弟亮之。」—《明憲宗實錄卷五十六》

錢太后劇照

孝宗弘治朝憲宗純皇帝朱見深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八月二十二日,朱見深駕崩。遺詔皇太子朱祐樘繼位,至於各地親藩,當然也不許奔喪: 「宗室親王藩屏攸系,毋輒離封域」

從血緣親疏來說,太祖、太宗系諸王已然十分疏遠,仁宗系諸王中襄王是大行皇帝叔祖,自然也不可能來奔喪。當時英宗系諸王均已就藩,不過其中只有德王朱見潾提出赴京奔喪,連憲宗一母同胞的親弟弟崇王朱見澤都沒有開口。當年土木堡之變後,憲宗和德王在孫太后宮中相依為命,兄弟倆之間的感情可謂非同尋常。對於叔父的請求,新天子朱祐樘按照慣例「十動然拒」,表示不用來。

乙酉,德王見潾奏欲奔大行皇帝喪,貽書止之。—《明孝宗實錄卷五》

朱見深劇照

孝肅太皇太后周氏

回到本文開篇,聖慈仁壽太皇太后周氏崩逝之後,特意在遺詔中阻止親兒子崇王前來奔喪。我們通過上文的梳理可以發現,如果皇后去世,親兒子是可以奔喪的。無論是趙王之於太宗徐皇后,還是襄王等王之於仁宗張皇后。因此理論上來說,崇王為太皇太后奔喪天經地義。

但是此前周氏六十大壽,以及病重之時,崇王多次請求來朝,甚至太皇太后自己出面要求,都沒有實現親王進京這一目標。換句話說,在此時的大明皇帝心中,親王們已經從最親的人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大明親王們,已經沒有奔喪的權力了。

結語:以筆者看來,分封在外的親王為父皇和母后奔喪,是一件合乎天理人情的事情。但是由於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漢王之亂的影響,大明朝廷終止了親王朝覲的祖制。此後誠孝昭皇后憑藉個人的巨大威望,為恢復親王奔喪做出了努力。可惜憲宗因為當年改易太子的傳言,孝宗深受文官集團裹挾,接連拒絕了德王和崇王的奔喪請求,徹底堵死了這一條路。

至於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等大明皇帝駕崩之時,唯有神宗福王朱常洵分封在外。但這位福王在萬曆年間和皇太子為了奪嫡,鬧出了許多風波,他哪裡還敢提出赴京奔喪。至於皇后,只有孝宗張皇后生下了武宗,但她去世於世宗嘉靖朝,自然也沒有兒子需要來為她奔喪。

,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