劓刑:中國古代最早的刑罰 割去鼻子後怎麼呼吸?
2023-03-30 22:35:41 8
劓刑,中國古代歷史最久遠的刑罰之一,早在上古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夏商時期就普遍使用劓刑,之後歷朝歷代也基本沿用了劓刑,直至後來官方規定的刑法後才未使用劓刑,劓刑簡單來說就是割去鼻子,那麼在割去鼻子之後還能呼吸嗎?
劓刑是什麼刑罰?
劓刑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屬於五刑內肉刑的一種,被處劓刑的受刑人被割去鼻子,漢文帝時,將應受劓刑的罪改為笞刑。贏虔又因教導太子無方,而被秦商鞅處以此刑。在隋以後,刑典中即不再有劓這種刑罰。劓刑的目的並不僅僅在於對犯罪行為的懲罰,更重要的是一種羞辱之刑,伴犯罪者一生。
劓刑的起源:
劓刑產生的年代極為久遠,上古時,就已實施劓刑,《易經》中曾說:「其人天且劓」。劓刑在夏、商時已普遍使用。據說,夏時受過劓刑的有上千人。商代盤庚遷都到殷之後,下詔說:「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奸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意思是,對那些不仁不義、桀驁難訓、一有機會就幹壞事的人,輕者割去鼻子,重者處以死刑,使他們斷子絕孫,務必使新都城內不再有這一類人。
劓刑的發展:
劓刑在夏商時已普遍使用。據說,夏時受過劓刑的有上千人。商代盤庚遷都到殷之後,對那些不仁不義、桀驁難馴、一有機會就幹壞事的人,輕者割去鼻子,重者處以死刑,使他們斷子絕孫,想使新都城內不再有這一類人。周時正式把劓刑定為五刑之一,並且明文頒布「劓罪五百」,意思是割去鼻子的刑罰有五百種之多,對那些違抗國君的命令、破壞規章制度、姦淫偷盜、破壞治安、打架鬥毆、傷人身體者,都要受割鼻之刑。
南朝梁時,曾一度用劓刑代替較輕的死刑,後來在天監十四年正月,梁武帝蕭衍下詔將劓刑再次廢除。之後,在一些非漢族統治的朝代或非漢族居住的地區,仍正式使用劓刑。如唐代,吐蕃規定的各種肉刑,其中就有劓刑。金代規定,對那些犯了重罪而尚不至於被判處死刑者,要處以劓刑或割耳等刑,使他們留下標記,與一般平民百姓有所區別。蒙古民族入主中原的元代也恢復過劓刑。元順帝初年,朝廷下詔對強盜要判處死刑,對一般偷竊牛馬的人要判處劓刑。對一般偷竊驢騾者,初犯要處以黥刑,再犯處以劓刑。對那些偷盜豬羊者,初犯處以墨項,再犯黥面,三犯割鼻,割鼻後再犯者要處死。直到後來到了封建朝代,如唐、宋、明、清等,官方規定的刑法才未見再用劓刑。
劓刑的歷史記載:
1.戰國末時,楚懷王有個非常寵愛的妃子,名叫鄭袖,性情淫蕩而妒忌。後來,魏王又送給楚懷王一名美人,懷王立即被她迷住了。鄭袖受到冷落,惱恨在心,決定設計陷害。有一天,鄭袖對新來的那位美人說:「君王是特別喜愛你的,但不太喜歡你的鼻子。你見君王的時候應當用手把鼻子擋住,這樣君王就會長久地寵幸你了。」美人誤以為鄭袖是好意關心自己,就照她的囑咐去做。懷王感到奇怪,就問鄭袖:「新美人見了我常常擋住鼻子,是怎麼回事?」鄭袖說:「她嫌大王口臭,所以擋住。」懷王大怒,下令割掉美人的鼻子。鄭袖居心險惡,使美人無辜受禍,後人提及此事,免不了感慨一番。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詩中說道:「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但見丹誠赤如血,誰知偽言巧似簧?勸君掩鼻君莫掩,使君夫婦為參商。」 指的就是這件事。
2.戰國時,燕兵進犯齊國,田單帥軍堅守即墨,當時齊國力弱,形勢危急,田單放出風聲說:「我最害怕燕軍把抓到的齊軍俘虜都割掉鼻子。」燕軍統帥探知這個消息,不知是計,果然這樣做了。城中的齊兵遠遠望見燕軍中的齊軍降卒和俘虜都成了沒有鼻子的人,既憤怒又害怕,於是鬥志倍增,齊心堅守。田單見軍士們被激怒,群情振奮,非常高興,就用火牛陣戰勝了燕兵。
3.漢代大梁的寡婦,才貌雙全,年輕守寡,當地不少富貴人家的子弟都想娶她,她都堅決拒絕。梁王聽說了,也強行下了聘禮,要納她為妃,寡婦就對著鏡子自己割下鼻子,對梁王的使者說:「我本來應該以死明志,但我不忍心使我的年幼孩子成為無母的孤兒。現在我是殘廢的人了,該放過我了吧。」使者回報梁王,梁王讚揚她的氣節,表彰她的操守,當地的民眾都叫她「梁高行」。
劓刑後怎麼呼吸?
劓刑,其實只是割去了「外鼻」而已,並不會影響到鼻子的功能,鼻子的功能是在鼻腔裡面,外鼻只是一個保護作用,把外鼻割掉後,只要還有前鼻孔,就可以繼續呼吸。舉個例子來說,一個房子,把門拆掉了,雖然所有的東西都暴露出來了,但是這並不會影響到裡面的東西。但如果說前鼻孔也因為長疤而堵死的話,那就會影響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