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是誰發明的,[轉載]是誰發明了九九乘法表?|壹讀百科
2023-04-01 14:50:49 3
不知是不是受了中國小學生數學能力的刺激,英國政府在年初要求所有兒童在小學畢業前,都應該學會12以內的乘法表。
這不,前兩天,來自上海的兩位數學老師在倫敦一所學校的課堂上教起了小學生學「九九乘法表」,英國教育部負責學校改革的官員還參加了旁聽。
在中國學生看來,英國政府下的這個所謂的「任務」簡直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事情,從小就熟背的九九乘法表讓我們擁有不藉助計算器算出任何乘法算式的「神奇」本領。
背了這麼多年,你知道九九乘法表是怎麼來的嗎?你是否有想過為什麼要用「九」而不是「八」?今天,腦洞大開的壹讀君就為你講講九九乘法表那些事兒。
實習壹讀君 |包子
早生幾千年,拿著九九乘法表的你可以向齊桓公應聘
九九乘法表的發明者沒有具體記載了,但先秦時期《管子》中提到這個口訣由「宓戲」所作,而三國時代數學家劉徽在《九章算術》中的說法則是:「昔在包犧氏••••••作九九之術。」宓戲、包犧即伏羲氏,都是指黃帝時期的神話人物。
神話歸神話,回到現實,關於九九乘法表最著名記載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漢代韓晏的《韓詩外傳》 卷三中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當年齊桓公專門設立了一個會館來召集各種牛人,可是過了很久都沒有人來應徵。一年後好不容易來了一個人,這位仁兄竟然進獻了他的見面禮——九九乘法表!齊桓公和在場的其他人都覺得好笑,這也好拿來當見面禮?(側面印證那時九九乘法表已被大眾所熟知。)
於是這個人解釋:「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猶禮之,況賢於九九者乎!」如果你連我這個懂九九表的人都接納了,你還怕更有才能的人不來嗎?齊桓公覺得有道理,就接納了他。果然這之後會館就門庭若市了。
不過那個時候「九九乘法表」的學名叫做「九九歌訣」乘法是誰發明的,只有36句,沒有跟一相關的乘法,慢慢的,戰國初期到漢朝,才逐漸加入了「一九得九,一八得八••••••一一得一」這一串,變成了我們今天常用的45句九九乘法表。
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書籍,如先秦時期的《荀子》以及之後的《呂氏春秋》、《孫子算經》等書都有九九歌訣的記載。
和今天不一樣的是,那個時候的九九歌謠是一直反著來的,也就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背,真正的「倒背如流」,所以這個口訣以「九九」命名。到了宋元時期,九九乘法表才逐漸變成了今天從小到大這樣順序。
這還沒完,精益求精的古代人還不滿意,又把九九歌訣豐富了一下,從45句變成了81句——從1~9和1~9彼此相乘,這個時期大約是十三、十四世紀的時候。為了便於記憶,後人又經過刪改,最終演變成了我們現在常用的45句「九九乘法表」,又稱「小九九」。
為什麼是「九九」而不是「八或十」?
你以為數學只是枯燥的數字集合和運算?並非如此,原始的數學都具有數量性與神秘性的雙重特徵。
也就是說,這些神秘而古老的數字表達著原始祖先對於世界的敬畏和崇拜,其中融合了信仰、崇拜甚至哲學的觀點。在古希臘,畢達哥拉斯「萬物皆數」的思想亦融入的是柏拉圖的唯心主義哲學。
在中國,九九乘法表也是一個極好的代表。現在「九九」可能只是代表數字的集合,但在遙遠的古代,先民們把「九九」看作是古代數學的代名詞。九九歌訣中有這樣的說法「二半而一、一一而二」,其中滲透著易經中「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八卦」的造物思想。
為什麼是「九九乘法表」而不是「八八乘法表」?人們推測之所以這個口訣以九開始,可能和中國古代《易經》中的崇拜「九」的觀念有關。眾所周知,《周易》陽爻稱「九」,以因數為「九」的運算開始也就意味著與乾卦的對應了。這正是古九九表始於「九九八十一」的原因。
國外沒有九九乘法表怎麼算數?
別低估國外勞動人民的智慧,沒有九九乘法表,東西還是照樣要買,至於怎麼算錢,這是個技術活兒。
同為文明古國的希臘和巴比倫也有自己的乘法表,不過比中國的要繁複多了,據說有一千七百多項,你沒有看錯,而且還是保守估計。怎麼會如此龐大?這是由於在古希臘、古羅馬、這些地方是沒有十進位這一說的,舉個慄子,中國人民知道「7*9=63」,就可以自然知道「7*90=630」,以此類推,但其他苦逼的文明古國人民是不知道的,於是,他們的乘法表上就寫滿了密密麻麻的「7*9=63」、「7*90=630」、「7*900=6300」等等。
這幾個國家的人民計算乘法的時候該有多頭疼,壹讀君想到這裡都有些心疼他們。十三世紀之前在這倆國家,要是會除一個大數,你會沐浴在小夥伴們崇拜的目光之下。到了十三世紀,東方的算術法才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更慘的是古埃及乘法是誰發明的,他們連乘法表都沒有,只能用「累次迭加法」來計算,說白了這種最原始的方法還有一個名字叫「倍乘」。再舉個慄子你就懂了,如果古埃及人要算「78*15」,他們會先讓78翻一倍,得到156,再把156翻一倍,依次類推,乘到第14倍的時候單出來了怎麼辦?再加上一個78就好了。
如果不小心要算「1999*1999」,古埃及人民是不是在算之前要先躲到牆角哭一下?好在後來九九乘法表東傳入高麗、日本,經過絲綢之路西傳印度、波斯,繼而流行全世界。
直到今天,還有人向中國討教「九九乘法表」,壹讀君(yiduiread)那死得很早的數學可以瞑目了。
如果你希望轉載,請聯繫我們並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