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門之爭!蘋果iPod系列輸出音質比拼
2024-11-21 16:13:10
該測試提供了圖表的數據顯示 ,通過圖表可以比較直觀的看到各個機器的差異與差距,相信可以解釋很多問題——如果這些測試是可信而且符合音響測試標準的。測試其實主要集中在輸出表現上,對於一般人而言,這是直接影響聽感的部分,和對解碼晶片的印象會有些不一致。
偶並不是專業人士 所以只是翻譯 ,對測試結果不同意見的朋友可以拍磚,反正拍的也不是偶。
從這些測試圖片可以發現:
在不插耳塞的純輸出方面,iPod 3代15G 具備最好的音質表現,而iPod Shuffle,新款iPod mini的輸出表現差異並不大,聽感上純淨一些;而老款mini則在輸出上完敗。
考慮到iPod/mini是同樣解碼晶片,基本上 iPod >新MINI>老MINI;老mini和iPod 的音質差距相當大。
而當插上耳塞後,Shuffle成為了唯一的勝利者;完勝所有測試機器,這是讓人驚奇的,對於一般朋友而言,Shuffle的這種表現非常具有價值,它意味著前端輸出上不需要過於挑剔,對於其他MP3而言,這是非常致命的殺傷力;另外Shuffle本身具備的素質也是非常優秀的。
毫無疑問,改進MP3輸出是提升音質的有效辦法,這也怪不得國外鬼子們非常喜歡為iPod配上價值不菲的二房的原因。
測試機器:
耳塞:蘋果32 ohm
iPod Shuffle
15GB iPod 3代
iPod Mini (新/老對比)
測試目的在於試圖量化說明這些播放器不同的表現;就這些機器而言,他們都基本具備平坦的正弦波頻率響。
應與低於0.1%的總諧波失真(1KHZ時),而在專業耳機與監聽器材上他們的差別是可以聽到的。
在進行ROCK測試上(實際上是一段包含了完整聲譜的穩定輸出)這些機器都能夠推動標準耳塞(這個測試裡面採用的是蘋果耳塞的標準)達到每聲道100+DB的響度。
(SineWave是一種最純粹/簡約的聲波形式,從聽覺上來說,它純淨得就像白開水,但同時卻也可作為生波武器,當前也是一種噪音音樂流派的表現形式)
(總諧波失真是指用信號源輸入時,輸出信號比輸入信號多出的額外諧波成分,通常用百分數來表示。一般說來,1000Hz頻率處的總諧波失真最小,因此不少產品均以該頻率的失真作為它的指標。所以測試總諧波失真時,是發出1000Hz的聲音來檢測,這一個值越小越好。)
主要的差異在於低音響應,不過在40HZ正弦波上(稍微低於電貝司的最低E弦是41Hz)這些差異並不明顯到可以被辨別。
測試如下:
1,粉色噪音測試, 插蘋果標準耳塞測試/不插耳塞測試。
2,40Hz矩形波測試,插/不插耳塞測試,40Hz正弦波測試是一種極端測試,他要求播放器輸出象伺服放大器一樣,能夠驅動並穩定保持足夠的電壓;這是對輸出與供電系統的真正考驗。
當不插耳塞的時候,所有的播放器都能提供良好的矩形波再現,但插入耳塞後他們很難繼續保持足夠的電壓支持,其中某些機器表現好一點,具備良好支持的主觀表現就是良好的低音響應。
除了一臺外(iPod Shuffle ),這些播放器都採用單端耦合電容輸出,這是一種廉價有效的手法,但是電容大小與耳機阻抗將直接影響機器音質的表現,這就是為什麼Shuffle的表現出乎人意料的原因。
測試者出具了一些測試圖, 使用Acoustic Analyzing System 5E進行波譜分析,使用M-Audio Transit USB外接音效卡做音頻界面,該卡具備的指標足夠進行這次測試(省略描述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