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香帥的金融江湖年度演講2023(香帥2022年度演講最大的財富)

2023-04-22 09:50:37

2022年7月30日,首屆「共潮生·2022香帥年度財富展望」如約而至。

香帥曾說,她決定在今年啟動這個項目,無疑是一件堂吉訶德般的事。作為一名學者,在不平坦的世界裡,竭盡全力提供確定性,這是她能想到的,最英雄主義的事。

無需宏大,但求具象。

以下為演講全文,與你分享。

引子

大家好,我是香帥。

今天的演講從哪裡開始呢?從一首歌開始吧。

《HEAL THE WORLD》,很多人可能知道這是麥可·傑克遜在1991年的經典曲目。

回頭想,1991年是個很特殊的年份。

那一年,蘇聯解體、美蘇爭霸結束;海灣戰爭爆發、美元和石油深度綁定。

那一年,伯納斯·李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網際網路,對了,喬丹也拿下自己的NBA冠軍。

那一年,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APEC)——全球化即將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

中國也即將加入這一場浩浩蕩蕩的全球化浪潮。

3年後,也就是1994年,上海音響出版社引入了麥可的這盤盒帶。

那時候外地都買不到。我是託鄰居大哥從上海外文書店買,買了寄回長沙的。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HEAL THE WORLD》這首歌,

「Heal the world, make it a better place, for you and for me and the entire human race.」(治癒世界,讓它變成一個更美好的地方,為你,為我,為整個人類)

我現在還記得當時聽歌的感覺,純淨、高亢、溫暖、治癒。

但是那時候還小,不懂什麼「人類命運共同體」這種詞,很多年後,才明白,那種聲音是一個時代的迴響。

等我下一次再聽到這首歌的時候,已經是15年後了。

那時候我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念博士。拼車到多倫多玩的時候,認識了一對年輕夫妻。男孩叫ALEX,是烏克蘭長大的俄羅斯人,女孩叫陳穎,是中國山東人。兩個人都在讀MBA。

我們一路聊,發現儘管膚色迥異,相隔萬裡,卻擁有特別相似的青少年記憶:傑克遜、后街男孩;意甲、英超、喬丹、奧尼爾;還有汽車人、漫威英雄。

怎麼說呢?那個感受挺奇特的:好像時空在我們中間消失了一樣。

很多年以後,我才明白,哪種感覺就是「地球是平的」。

那是2009年的6月,MICHAEL剛剛突然去世,全球的媒體鋪天蓋地都是他。

我們聊起來,都有點感慨。聊著聊著,ALEX突然放起了《HEAL THE WORLD》。

車廂裡突然安靜了下來,音箱裡傳出的旋律和聲音仍然那麼熟悉,歌詞仍然那麼遼闊。但手邊的報紙頭版卻全是MICHAEL那張整容過度,表情驚恐不安的臉。

當時心頭一酸,覺得有什麼被打碎了一樣。

但我沒想過的是,從1991到2009,他破碎的容顏就像一個時代的預言。

後來我畢業回國了,ALEX夫婦也畢業了,去了美國加州做電子元件貿易,我們偶爾會有點聯繫。知道他們中國,美國幾頭跑,生意規模很是不小。

一直到2018年中美貿易戰,兩個人的生意很受了點衝擊。ALEX打電話給我,情緒特別激動,大罵川普是個瘋子,「CRAZY!」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我又收到ALEX的郵件,說陳穎到比較閉塞的美國中部出差時,因為亞裔面孔,在街上被人追罵,ALEX說,這是十年以來,他們第一次碰到這樣公開和激烈的「種族歧視」。

到了2020年底,陳穎的爸爸病重,陳穎費盡心思搞到了一張機票,剛落地不久,老爺子走了。陳穎在青島發了條微信給我,「我沒爸爸了。」

我沉默很久,不知怎麼回答。

那也是我真正意識到,這個世界和我們成長的那個年代,已經不再一樣。

但究竟如何不一樣,答案要到2022年3月才揭曉。

2022年的3月,也就是俄烏衝突的兩周之後,我才知道,ALEX有烏克蘭的家人受了傷,

他問我,「What's wrong with this world這個世界怎麼了?」 

要知道對ALEX來說,世界一直都是平的。

ALEX是美國國籍,在加拿大求過學,他是俄裔 ,他也是烏克蘭人,他還是中國人的丈夫,在中國、歐洲和美洲做生意。

可是他突然發現,幾年間,這一切都變了。

是啊,這個世界怎麼了?

73歲的達裡奧,說「未來的時代將與我們有生之年所經歷的完全不同」。

難怪40歲的ALEX感到困惑,因為這是一個他全然陌生的世界。

其實,不僅僅是ALEX,任何一個40歲的中國人都會漸漸意識到,政治、經濟、技術三重巨浪已經疊加來襲——

我們的前半生和後半生,將生活在完全不一樣的秩序和遊戲規則中。

我們所熟悉的路徑、規劃和增長方式,都將變得陌生而動蕩。

就像茨威格所說的,「在我們的今天,我們的昨天和前天之間,所有的橋梁都折斷了。」

再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參考,我們需要在劇烈的變化中去尋找答案。

歡迎來到新世界、新秩序、新財富,2022年,共潮生香帥年度財富展望。

- Chapter 1 -

時代篇

01. 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今年7月初的感覺特別不好。

7月7號,詹森宣布辭職,當天斯裡蘭卡發生大規模騷亂,尤其是衝到央行,把央行的庫門打開,對一個金融學家,這是不可想像的。第二天,安倍晉三被刺殺身亡,還是個3D列印手槍。

當時確實有種世界亂套了的感覺,一個朋友神叨叨跟我說,完了,俄國打仗、德國擴軍、英國首相下臺、日本前首相被刺殺。你說我要不要到農村去買個宅基地弄個防空洞?

我說我不懂戰爭的事情。不過我們聊點俗氣的。

比如說,你孩子大二了,上次說要出國去學藝術,你錢準備好了不?

他說,我正頭疼這個事,美國通脹到這個程度,我心裡也有點發毛,但是我看美元最近挺強勢,所以也納悶,該怎麼弄。

我說,這就對了,這才是你應該考慮的事情。

這個事確實挺很出人意料:

2022年的6月,美國的通脹數據是9.1%,四十多年的歷史新高。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通脹很厲害的時候,它的貨幣是貶值的。

美國通脹這麼嚴重,美元一年卻升值了10%多。

弗裡德曼老爺爺說,「通脹是一種貨幣現象」。貨幣的水龍頭則是美聯儲控制的。

說到底,這是美聯儲的決策。

美國通脹其實是從2021年4月份開始的,美聯儲是2022年3月份開始加息,中間整整隔了一年,通脹的數據活生生的從4%到8%。

為什麼美聯儲遲遲按兵不動?是鮑威爾太笨?還是通脹其實對美國有好處?

政府槓桿率=美國政府債務/GDP

來,我們替鮑威爾同志算個帳——

過去幾年美國大放水,政府借錢給老百姓發錢。多借錢意味著槓桿率上升,現在美國政府的槓桿率130%。

國際上通常認為60%是安全的槓桿率,這個標準這些年雖然有些放鬆,但130%無論如何都是太高了,不夠安全。一定要降低槓桿。

降槓桿有兩種降法:

第一種,還債,(跟羅永浩老師一樣,真還),把分子降低。

不過,你琢磨一下,你要借了幾萬億,你想還錢嗎?

大家都知道,借1萬塊是孫子,借10個億是大爺,借了幾萬億美金,你來制定規則。2020年美國的財政部長耶倫奶奶就公開明確表示說,「我們的財政政策旨在確保這些利息支付保持可控」。

這話的意思是,最多付點利息,還錢是不可能還錢的,這輩子都不可能還錢的。

除了還債把分子做低以外,另一種方法就是把分母做大,把GDP搞上去。

不過像中國這樣吭哧吭哧搞生產,搞搞基建,實在太累,見效還慢。

要知道名義GDP裡面是包含著通脹的,所以把GDP搞上去有一個好辦法,就是把通脹做上去。

北京大學的徐遠教授做過一個簡單測算:

之前美聯儲的目標通脹率是2%,如果未來5年,美國保持年均4.5%的通脹率,名義GDP可以上漲34%,也就是槓桿率的分母上漲了34%。

美國槓槓率現在130%, 分母上漲了34%,來,我們算算,現在美國政府債務率是多少?

130%/1.34 ≈ 0.97

0.97,政府負債率降低了1以下,回到了疫情前的水平。

就這麼一把乾坤大挪移,過去三年美國大規模財政刺激 ,貨幣寬鬆導致的債務上漲——

沒了,債全白借了。

要知道,大量的美國國債是外國投資者持有的,咱們中國就是大買家。

換句話說,過去幾年美國居民拿到的補貼,是全世界買的單,包括你和我。

更何況,美元資產可不只有美國國債,2022年,外國人持有的美國資產大概在14萬億美元左右。5年這麼通脹下來,14*0.34,直接就損失了約3萬億。

3萬億美金,這是什麼概念?英國一整年的GDP。曾經叱吒風雲的大英帝國,舉國上下忙活一年,美聯儲這麼三下兩下就給掙出來了。

你是美聯儲,你能抵擋這樣的誘惑嗎?

難怪徐遠教授算完後,斬釘截鐵地說「通脹,是美聯儲的一場陽謀」。

那通脹帶來的問題怎麼辦?

比如說,普通人生活成本上漲。

不說別的,美國雞蛋這兩年就從4塊漲到6塊一盒,漲了50%,房租上漲了20%。我在美國的學生就跟我抱怨,吃不起水果了。

沒錯,通脹最大的壞處就是傷害窮人。

那怎麼辦?通過2020年這場大型貨幣實驗,美國已經想明白了,發錢。

這筆帳很好算,這邊省下幾萬億的債務。拿點錢,給失業群體,拿養老金的人保底,一年不過就幾百億開支而已。要是更大規模,比如直接給後20%的中低收入家庭發補貼,一年補貼1萬美元。

我算過,一年不到2500億美金。

一邊是省了30000億,一邊是用了3000億,這買賣怎麼看怎麼划算。更何況,補貼還可以從全世界借錢發,反正用的是全世界的錢。

我記得茨威格有句名言,叫做「命運饋贈的禮物,暗中都標好了價格」。但美國這操作是妥妥的,價格我寫了,單是你買了。難怪1971年,美國財政部長小約翰·康納利就說過,

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是是他們的問題(「The dollar is our currency, but it’s your problem.」)。

我跟朋友說,別想著防空洞了,這才是真正的現代戰爭。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早就在大國競爭的戰場上了。只不過它不是你想像的那種「血肉橫飛滿目瘡痍」的舊戰爭模式。

文明社會的戰爭模式是金融戰、數字戰、技術戰。這種戰爭看似毫無硝煙,實際對普通家庭的影響極大。

尤其我們這些全球化小時代過來的人,對資產,生活的安排都會被打亂。

之前貿易戰已經讓很多廠商,貿易商感到了壓力。

但說實話,貿易戰都是比較低級的模式,金融戰、數字戰,那才是勝負的關鍵手。

而這些事情,會影響更大。

02. 數字美元霸權

這位女性叫做蘇珊·斯特蘭奇,是全球著名的政治學家。她有個著名的論斷,國際秩序中,大國競爭的主要是制定規則、秩序的權力,即「結構性權力」。結構性權力有四個基本來源:安全、生產、金融、知識。

80年代以來,美國主要依靠金融和知識這兩個領域的結構性權力維持霸權:

美元為核心的金融權力科技為核心的知識權力

任何碰到金融、技術這兩塊蛋糕的事情,美國一定是跟你急眼。

比如說,社科院徐奇淵老師做的一個研究,就是發現2018年以來,美國跟我們「脫鉤」是有內在邏輯的:

凡是中國和美國科技水平差距小的,就是重點打壓和脫鉤的領域,要是中美科技水平差距極大,差兩三代以上的,就還是賺錢要緊,即使脫鉤還會撈回來。

比如說中美兩國在發動機上差距特別大,1:0.04,技術上差好幾代。之前中國商飛(製造C919的企業)也被列入投資黑名單,美國方面就不斷有人去華盛頓去遊說,要求跟商飛繼續做生意賺錢。果然,2021年6月,拜登政府籤訂的新投資黑名單,商飛就從小黑屋被放了出來。

但是在數字通信行業上,美中科技差異相對比較接近,1:0.5,而且技術迭代快,很可能一兩代就能趕上來,所以華為,大疆這種企業,美國一定把他往死裡整,而且迴旋餘地會比較小。

過去這20年,這四種權力結構發生了一個重要變化。出現了一支新力量:「數位技術」 。數位技術全面滲透這四個領域,和舊的結構性權力結合,逐漸開始形成一套新的數字結構性權力。

我之前不是特別理解什麼叫「數字結構性權力」。今年發現了一個特別典型的案例:

美國利用數位技術加強美元權力。

這件事在美國主流金融界對數字加密貨幣的態度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如果去看,你會發現,這兩年美國監管層對數字加密貨幣的態度有個180度的轉彎。

2020年之前,鮑威爾同學冷冰冰,「不需要,不準備發」,耶倫奶奶「不喜歡加密貨幣,高度投機,很多非法交易」;2020年之後態度都大變,鮑威爾說「正在謹慎,認真,全面研究,正在努力推進數字貨幣」,耶倫奶奶乾脆直接改口,「(加密貨幣)是有好處的,這是創新,很健康」。

之前是「不要、討厭、非法」,之後是「優秀、創新、監管」。

市場迅速用腳投票。這兩年,數字加密貨幣在價格走勢、資產配置、社會地位上都有了顯著變化。

先看比特幣價格的兩個走勢:2020年之後,比特幣和美國標普500指數的走勢開始高度吻合;2022年以來比特幣和黃金的走勢高度一致,簡直像是孿生兄弟姊妹。

這件事仔細想很逗,比特幣是以反主權信用的旗號出道的。現在全球的主權信用代表,毫無疑問是美國的主權信用,但是現在比特幣和美國股指共進退,隨著美聯儲的政策大棒起舞。

再看資產配置:截止2022年5月,美國已經有22%的機構投資者開始配置比特幣,有50%投資者考慮在組合中增加數字加密資產(Fidelity的調研)。

還有2019-2021年,傳統金融行業的職位招聘數量下降了1%,但是加密貨幣相關職位的招聘數量卻大幅上漲了73%。頂尖商學院都開設了加密貨幣相關課程(MIT、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沃頓商學院),卡內基梅隆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還允許比特幣支付學費。2020年後,大部分候選人都接受加密貨幣的捐贈,數字加密貨幣界的政治捐款越來越多。

美國市場上,比特幣越來越主流了。

主流的意思是,比特幣和其他數字加密貨幣正在成為一種新的大類資產,進入美國主流金融市場體系,「數字風險資產」。

另外一點就是比特幣在目前主流金融體系中的定位是「數字黃金」,正在部分取代黃金的地位和功能。

過去一年,對我很有觸動。大約在2021年,我判斷通脹要起來,我判斷黃金是有機會。但是在這一輪通脹中,黃金的表現是很差的。

這件事情的意義也非常大,黃金是上個世紀的世界貨幣,是獨立於美元世界之外的。到現在黃金價格用的還是倫敦金的價格,一旦比特幣被招安,同時比特幣對黃金的替代效應持續,那麼美元世界就是在延展。

這些事情前後聯繫起來,你會發現事情的輪廓變得非常清晰。

美國正在快速吸收融合數字加密界的技術,規則,推進數字美元的構建——它的推進方式很簡單,將野蠻生長了十年的數字加密生態慢慢納入自己的金融監管體系,相當於,美元信用在數字世界裡進行「外延擴張」。

比如說今年,穩定幣大崩盤,但是聯繫美元的穩定幣USDT,基本沒有受影響,非常平穩。

為什麼?因為它不是美元信用的對手,而是美元信用的數字衍生。

換句話說,美國確實在建構自己的數字金融結構性權力。

2022年,我們已經隱約看得出一個「數字美元霸權」的雛形。

從美聯儲在通脹上的「陽謀「,我們會發現,從1971年美元脫鉤黃金,人類進入信用貨幣社會以來,美元才是美國最具殺傷力的核武器。

但其實過去的20多年,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其實是有所下降的。

比如說,2000年,美元佔全球外匯比例是71%,這20年下降了12%。國際貨幣使用指數也下降了6個百分點。

尤其在今年俄烏衝突之後,100多個國家都在減少美元資產。俄羅斯、伊朗、印度都宣布要用美元以外的貨幣進行國際結算。

這些現象都說明傳統美元有削弱的跡象。

美元權力被削弱,是美國霸權削弱的一個縮影。

而這,才是美國要抓緊構建「數字美元霸權」的核心動力,也是現在全球動蕩的關鍵原因。

03. 當霸權不再穩定

這個問題,著名的政治學家吉爾平和經濟學家金德爾伯格有過很精彩的描述。他們給過去幾十年的全球狀態起了名字,叫「霸權穩定」。

二戰後,美國建立了一套以自己為領導的國際秩序。

從1991年冷戰結束,到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美國一支獨大,處於絕對霸權地位。正因為有絕對霸權,所以這個時期美國熱心於維持全球秩序,也從秩序中獲得巨大回報。

中國也在這個階段崛起,帶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

全球出現了一段超級穩定繁榮的時期,也就是金德爾伯格和吉爾平說的「霸權穩定期」。

2000年以後,全球出現一個變化:叫做中國調控全球。

說這話的是北京大學的宋國青老師。宋老師號稱中國宏觀第一人,他是以宏觀預測準確而著稱的。

2003年的時候,他的名言是,「(中國資產)除了狗屎和債券,現在什麼都可以買」。當年聽他的話的企業家,投資人,都賺得盆滿缽滿。

2008年暑假,我回國見他,問宏觀預測的「秘訣」。

老師笑,說 「你把握一條原則就夠了:中國調控全球。」

這句話聽著很傲嬌,其實就是個簡單事實:當時中國已經具有了巨大體量,不但體量大,還增速高,所以一舉一動都會對全球的經濟產生影響:

中國擴張,全球經濟就起來;中國收縮,全球經濟就掉下去。

數據很難撒謊的。

從1991年到2017年,中美兩國的實力之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91年,中國佔美國GDP總量的6.2%,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到了2017年,這個數字是63%。

1991年,中國工業增加值是美國的9.7%。到2017年,這個數字變成了136.6%。

這些數據背後的邏輯,就像施展老師在《樞紐》中所說,中國的「超大規模性」已經改變了世界的經濟秩序。

一顆棋子長成了能左右棋盤的體量,棋局本身也會經歷變化。

1991年以來形成全球單極格局正在向多極方向發展。

所謂多極就意味著權力制衡,改變遊戲規則不再是那麼輕而易舉的事情。

換位思考,作為單極世界的霸主,你會滿意於多極格局嗎?

不會,這是基本人性。

霸權穩定的前提是霸權,當霸權受到挑戰,穩定也會受到挑戰。

有時候我在想,其實人類社會的博弈中,「秩序」是一種微妙的平衡。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就像冰面出現裂縫一樣,會不斷擴大。一旦碰到外力衝擊,冰面都可能發生崩裂。

中美貿易戰,是全球秩序這個冰面的一條裂縫。

疫情則是巨大的外力衝擊,到俄烏衝突,全球冰面已經開始崩裂。

舊的秩序被打碎,而新的秩序在博弈和醞釀中,動蕩開始取代穩定成為世界的主基調。

譚華傑是萬科的副總裁,也是我見過的最聰明的人。他在萬科最早提出了「房地產白銀時代」。他講,在小時代結構穩定,預期穩定,個體各自解決小問題就好。當結構失衡,秩序失衡的時候,對抗頻發,整個社會失去穩定預期,個體命運更容易被系統性震蕩影響。

你得記住,2018年-2022年,我們從小時代來到了大時代。

我們感受到的所有改變,其實都來自於這個大時代的震蕩。

就像羅胖在2018年跨年演講開篇說的,「以前,變化可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現在,變化可能成了生活本身。」

一語成讖啊,羅老師。

04. 島鏈化時代:外部環境打不垮中國

這是今年全球亂局和中國凍局中讓人有點安慰的圖。

在這種風雲詭譎的世界,人民幣還真的穩得住陣腳:

從2021年至今,全球貨幣兌美元都出現大幅度的下滑,日元幣兌美元下跌了24%,歐元下跌了16%,英鎊也下跌了12%。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上下波動不超過4%。

人民幣這個穩超過了我的預期。今年年初我和幾個朋友好玩,賭匯率波動,大家給的數字基本是6.6-6.8,都認為人民幣下行壓力比較大,因為今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大。

結果是,中國經濟壓力比我們預想的要大得多,中國二季度GDP同比增速0.4%。理論上,一國經濟增速放緩,會對匯率造成很大壓力的,人民幣行情為什麼會這麼穩如磐石?

理解這個問題對於理解我們今天所處的世界很有意義。

在匯率的影響因素中,除了經濟增長,還有一個國家的淨出口,淨出口多,順差大,對匯率是個很大的支持。

我們自己經濟寒潮,需求下行。但是歐美通脹,尤其美國通脹高,需求強,而讓我們的出口特別強,支撐了人民幣的走勢。

換句說,美國經濟好,是支持了人民幣。

要是現在美國經濟衰退,外需垮掉,人民幣反而會承受很大壓力。

還真是複雜啊,大國博弈不是非黑即白,你死我活,反而經常是敵強我強,敵弱我弱。

所以你希望是敵強還是敵弱?

挺難的,對吧?

這讓我得到了第一個結論:

1)這是一個島鏈化的大時代。

世界不再是平的,但世界也不存在孤島。

如果說主權國家之間的競爭博弈是鋒利的島嶼邊緣,那麼全球貿易、金融市場、產業分工和信息流動就是密布的鏈條,將世界連結成一個複雜的有機體。

只要鏈條牽動,任何一個大國的傷口,都會讓其他地區的人感受到疼痛。

但是因為秩序失衡,島嶼犬牙參差,我們會不停的感受到疼痛。

這種島鏈結構,大家牽一髮動全身,但是又不停要動的例子,2022年特別多。

沙特買俄羅斯的石油,賣給美國……因為能源壓力,德國宣布要重新挖煤……

聽到這些事情,我會想起著名小說家毛姆說的話:

打翻了牛奶,哭也沒用,因為宇宙間的一切力量都在處心積慮要把牛奶打翻。——毛姆《人性的枷鎖》

這將是個疼痛常在的島鏈化大時代。

第二個結論更讓我心情複雜。

2)外部環境打不垮中國。

這張圖叫「通脹的全球星雲圖」。

中國通脹水平比較穩定,一方面有經濟下行的原因,另一方面確實也是因為生產能力強。即使疫情當中,我們會發現,中國生產的彈性真的很足。恢復快,調整快,產業鏈有足夠的長度和厚度。

從我們的出口數據你就可以看出,要是沒有中國的生產能力,全球通脹還要再上一個臺階。

一方面真的感受到中國經濟的韌性。

說到中國產業鏈,我前些日子看了一篇有趣的論文。

川普開始打貿易戰之後,美國公司怕受牽連,不敢用中國供應商。所以宏觀數據上看,2017-2018年貿易戰之後,美國公司的中國供應商貿易額增速水平嗖的下來了從28%增速下滑到7%。

這也是很多人對產業鏈轉移擔憂的來源。

香港中文大學的吳靖教授想看看,哪些行業,哪些類型的企業會轉移的更快,就去細鑽研數據,這一鑽研,發現了特別逗的事情。

在美國公司減少中國供應商的同一時期,美國政府採購大幅度提高了中國供應商的比例,美國政府採購訂單在從中國進口貿易額中的佔比,提高得還不少,大約10%。之前的水平,不到35%。也就是說,貿易戰之後,美國從中國進口的貿易額裡,有近50%由政府採購訂單構成。

吳靖講完我就笑了,「嘴上都是主義,心裡都是生意」。

這件事側面反應了中國製造的韌性。

所以,幾年貿易戰下來,我們發現美國打不敗中國。

再看看今年全球亂局,戰火、通脹、貨幣亂局中,中國確實體現了很強的穩定性。

我們的超大規模性,我們在貿易,生產方面的優勢地位,讓中國不是美國棋盤裡的因變量,而是世界棋局中的自變量。我們有改變棋局的能力和潛力。

所以,島鏈化大時代,身處一個巨型大島上,是有天然優勢的。

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壓力。

全球化小時代,全世界是一個目標,增長。中國當時的增長是符合美國利益的。

這個趨勢下,大多是小風浪。

最關鍵的是,我們這幾代人,企業家,投資者,都是在這個趨勢下長起來的。

但是這個趨勢不在了,我們碰到的問題都是新問題。困惑、迷惘、預期混亂,會成為一種常態。

但現代經濟體,金融市場本身就是預期的產物,預期混亂會帶來更多的混亂。

所以,我們每一步,都需要做對的選擇。

這確實對所有的人,都提出了更多的挑戰。

國家要做對的選擇,我們自己個體也要做對的選擇。

- Chapter 2 -

安全資產

01. 尋找安全

2022年,一個人要做對的選擇,還真沒那麼容易。

對一個學了20年金融學的人,今年有兩件事讓我印象深刻。

4月份跟我兩個畢業的博士一起吃飯。男生在賣方當首席,女生在北京高校工作。2017年就被我催著買了房。他坐下來不約而同告訴我,把房貸給提前還掉了。

我大跌眼鏡,問為什麼?

男生說,「現在不確定性太大,家裡兩個孩子。我很難想像自己萬一什麼時候身體不好,或者失業,家裡要怎麼辦。先把債務率降低一點」。

女生則是覺得大環境越來越難,擔心先生創業失敗,還是未雨綢繆的好。

兩個都是北大光華金融系的高材生。自然不會不懂「使用槓桿」。

只是覺得現在「需要對最壞情形做預案」。

金融學博士在提前還貸,更多的人則在搶保本理財。

5月份,一家銀行的行長跟我聊天,說現在瘋搶大額存單。3%利息左右的3年期存單長期處於「售罄」 狀態。不但老頭老太搶,年輕人也搶。除了大額存單,儲蓄國債也要搶。

一句話,凡是「保本」的產品都是香餑餑。

安全感成了2022年,最匱缺的產品。

不僅僅是中國家庭拼命尋找安全感。全世界也都在尋找安全感。

今年第一季度,149個納入IMF統計的國家央行,絕大多數都在調整自己的外匯儲備,進行多元化配置。

大摩、花旗、美銀,這些華爾街大型資產管理機構都紛紛調高了現金持有比例,華爾街機構投資者現金持有水平在6%左右,處於2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越來越多華爾街對衝基金都大部分都將現金水平調整到50%以上。有對衝基金經理說, 與其用盡渾身解數搞風險對衝,不如躺平拿著現金。

安全,這是2022年的關鍵詞。

從資本市場來說,這意味著全球對「安全資產」的需求在迅速上升。

今年你去諮詢任何理財顧問,十有八九會給出「加大安全資產配置」的建議。

1)三大安全資產

你要追問他,配什麼安全資產,大概率會跟你說黃金、國債、現金。

黃金肯定算最深入人心的安全資產。中國講究「亂世黃金,盛世古董」,老外認為黃金抗通脹。70年代歐美國家滯漲期,黃金是表現最好的資產,7年漲了12倍。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聯儲放水,通脹上行,黃金也表現很搶眼,4年漲了1.6倍。

國債是安全資產,因為一般認為國家違約概率比較小。尤其是美國國債,從1917年有信用評級以來,保持了一個世紀的最高評級,被稱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資產」。

除了國債,黃金以外,銀行存款、現金、公積金這些也被歸入安全資產。這次看數據的時候,有個數讓我印象很深,中國和日本都是骨子裡特別缺乏安全感的民族,家庭金融資產裡面居然有50%以上都是現金或存款。

但現在問題來了,2022年,黃金、國債、現金,這些安全資產,真的還安全嗎?

2)安全資產不安全

比如說國債。今年斯裡蘭卡、土耳其、巴西亂成一鍋粥,誰拿著這些國家的國債算誰倒黴。俄烏衝突後,歐洲受牽連很大,義大利,西班牙的財政赤字已經是天文數字,國家信用也處在違約破產邊緣。哪裡來的安全。

「世界上最安全的資產」,美國國債呢?3月份以來,美國和盟友直接就凍結俄羅斯3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你要是俄羅斯人恐怕也不會覺得安全。這件事對我衝擊還是挺大的。

原來兩國交惡,金錢倒黴。

大時代的特徵之一,就是國家摩擦衝突頻發,所以哪國國債是「安全資產」,對不同國家的投資者來說,這還真是充滿變數,說不準。

黃金呢,則面臨來自技術的衝擊。

我們公號曾經做過一個調研,如果時代動蕩,比特幣和黃金中,只允許選一個,你會選哪個:

超過40歲的,90%以上選黃金;40歲以下的,34%選比特幣。平均年齡越小,選比特幣的比例越高,00後選比特幣的高達80%以上。

美國也有類似調研,這個比例要更高:40歲以下的人,超過一半會選比特幣。

什麼叫「時代鴻溝」?這就是「時代鴻溝」。數字一代眼裡有自己的「黃金」。

在未來一代的眼裡,那根小金條不再是安全資產。

那我直接拿現金好了,華爾街不也是在「現金為王」?

不好意思,2022年的頭頂上,懸著一把叫做「通脹「的達摩克裡斯之劍。

9.1%,9.4%,這是6月美國和英國的通脹數字。

歐美已經有兩代人,40年,沒有見過這樣的數字了。按這樣下去,一對退休夫妻攢了一輩子的30萬,3年後變成了20萬;要是攢了300萬,就變成了200萬。

通脹意味著手裡的錢購買力越來越低。

高通脹時代,現金不是王,而是賊。

2022年,國家博弈衝突,數字力量興起,通脹來勢洶洶。國債、黃金、現金,各有各的煩惱。

安全資產不再安全。

就像羅曼羅蘭說的——

「人類正在狂風暴雨中改變面目,整個世界在改造中,不能容許任何人到過去時代美好事物中去找一個藏身洞」。

資產安全的目的是為了支出安全

可是我們還是需要一個「藏身洞」。

今年4月,當時全球都混亂一片,說起來都是糟心事。

我跟社科院張斌教授出去釣魚,說要跟他聊聊安全資產的事。

幾個小時過去,帶去的幾大包魚餌都吃光了,啥也沒釣到,張斌看著空空如也的釣竿說,你說是我在釣魚,還是魚在釣我?未來資本市場可能就是這個樣子,哪有什麼真正的安全資產。

他頓了一下,反過來問我:你問過自己沒有,你需要的到底是什麼安全?

我想了想,笑,「自己不返貧,娃上好學校,爹媽有保障」

「沒錯,你說的是支出安全」。

我秒懂。比如我兩個博士生,他們把房貸提前還了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兩個娃呢,萬一以後收入降低了,娃用錢的地方多著呢?先生在創業呢,萬一以後有風險,家裡開銷得保證啊……」

用金融語言說,就是希望平滑未來的現金流支出。

其實,我們99%的普通人想追求的,不過就是這樣。

在一個不確定的未來中,給生活一些確定性。

想投資安全資產,也就是為了未來的支出安全。

但支出安全這個事情,確實非常的千人千面。

我那天跟PPT團隊的馬馺聊天,說到支出安全。

我跟他說,你看,我們倆年齡不一樣,家庭結構不一樣,肯定未來支出不一樣。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就是我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質量不要有太大的波折——

比如說馬馺你喜歡喝紅酒,晚上不喝點就感到這一天過的很冤,你對「自由,安全」的定義裡,其實就會有「紅酒」這個選項。跟香帥做PPT太累人了,等我60歲,70歲,這樣的活幹不動了的時候,不管外面歲月如何變遷,我還能在屋子裡喝上一口不錯的紅酒——

你看,「紅酒價格趨勢」就會決定馬馺的支出安全。

所以,「個人家庭的資產配置決策,不要順著做,更應該從未來支出安全的目標倒回來做。」

● 未來中國家庭的支出結構是什麼?

怎麼確定未來的支出安全呢?

過去幾十年,中國家庭的支出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00年代以前的不說了,套句木心的詩,「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

2000年以後我們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2000年-2012年。這個時期是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尾聲,車子這樣的高端耐用消費品需求上升,98年房產制度改革,房價開始上漲。這個時期,車子和房子是中國家庭最大的開支。(2000年,一輛桑塔納20多萬,徐匯區一套60平米的房子也就20多萬)。

第二個階段是2013年-2021年。2013年以後,中國進入了服務業為主的社會。教育這些服務的價格越來越大,2013年,上海曾經公布過一個分項數據,上海普通家庭在教育上的開支達15%多。同時,房價節節飆升。房子和孩子成為中國家庭支出的兩座大山。

接下來的十年呢?我們的支出結構會有什麼變化?

你30歲,孩子剛出生,父母在幫你看孩子,你在猶豫要不要拼一個二胎。

你40歲,事業正在上升,孩子10歲,再過幾年要考慮上大學的問題了。

你50歲了,孩子大學剛畢業,要琢磨買房的事情了,你父母還健在,但自己卻感到精力大不如前。

不管你處於哪個年齡階段,在哪個城市,仔細算下來,你面臨的未來剛性支出就是三大類:

房子、教育、醫療。

關於教育和醫療,目前政策面和宏觀面有很多信息需要消化,比如說,整頓教培,推進醫保集採,搞房住不炒,大國摩擦衝突,社會分化撕裂這些事情都會對我們的家庭支出產生重要影響。

英美日不同時期家庭支出結構的變化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不妨先看一下過去30年,英國、美國、日本的情況。

由於醫療和教育是中國家庭最關心的問題,我重點將幾個國家的醫療,教育方面的價格變化和支出變化做了個對比,發現幾個非常有意思的結論——國家公共政策和文化對家庭支出的影響最大。

1)英國是最福利主義的國家。儘管教育和醫療的漲幅不低,但是英國家庭的負擔並不大。比如說教育的價格漲了7倍,但是英國家庭在教育上的支出才0.8%。英國家庭醫療的支出也是所有國家最低的,1.4%,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為什麼?因為國家全包了。英國是全民公立教育,英國的NHS醫療系統被稱為英國國寶,是公認的全球公立醫療體系天花板。

2)美國人的醫療負擔真重。老人的支出安全確實堪憂。美國家庭在醫療上的支出高達16.7%,是日本的3.27倍,英國的11.93倍。看完這個數字,我突然理解了為什麼2008年歐巴馬能憑藉著醫改方案登上總統寶座了。和其他國家相比,只有美國是私立醫療體系,依靠的是昂貴的醫療保險制度。

3)日本真是低欲望社會。過去30年,整體價格沒怎麼漲。但即便如此,日本人在教育上的花費,也仍然比其他國家高得多,是英國的4.13倍,美國的1.74倍。東亞人對教育的重視可見一斑。

但是這裡要稍微頓一下,要知道,數據顯示的是「社會平均水平」,而現實世界裡中更多的是分化。

先看英國教育。前幾天,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報有個報告,說的是,2022-2023年一些寄宿私立學校的學費瘋漲。比如著名的伊頓公學,費用高達4萬5千英鎊,是一個普通英國中學學費的3倍。另外英國大學對國際學生收費遠遠高於本土學生。劍橋大學醫學院,英國學生學費一年9250英鎊,國際學生60942英鎊,相差5倍多。英國家庭低廉的教育費用,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國際留學生,包括大量的中國留學生來支撐的。

再看日本醫療。社科院的朱恆鵬教授就告訴我,日本醫療政策規定,你要麼享受社會醫保支付,要麼完全依靠商業保險或者自費,不能搭配使用。也就是說,如果你需要更好的醫療,全部自己掏錢,價格極其貴。但日本的醫療價格指數反應的僅僅是醫保支付的水平,不能反映全部的醫療支付水平。

這是事情的另一面,在日本和英國的公共醫療政策背後,是嚴重的消費分級。

這個道理不複雜,即使是英國和日本這麼富裕的國家,在公共醫療和教育上面,也只能向下看齊。為什麼?因為財政會受不了。

● 未來十年,中國家庭支出結構會面臨什麼變化?

看完了他山的石,再攻攻自己的玉。

我們未來的家庭支出結構會更像哪一個國家呢?未來十年,中國社會有什麼特徵?

增長模式:從製造到服務國家目標:民族復興,共同富裕約束條件:老齡化,人口基數大,人均收入低

首先,和七八十年代的歐美社會一樣,進入服務業為主的社會,所以服務的溢價會遠遠高於平均的通帳水平。

但是國家目標是民族復興,共同富裕——你再回想2021年的很多事情,整頓教培、抑制房產,以及醫療集採等等,就會明白,在公共政策上,我們選擇的是英國和日本式道路。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普通家庭未來的教育和醫療的支出,會處於一個較為溫和的水平。

家庭支出的安全是有基本保障的。

但是,有基本保障要放在「約束條件」來看。

我們老齡化大概在2030年的時候會到達25%。也就是說14億人口中大概有3億多是 60歲以上的人口——日本整個人口規模是1億多,英國是近7000萬 ——所有人加起來還沒有我們老年人多。而我們的人均收入呢?分別是日本的1/3和英國的1/4。

所以你還真不能以日本和英國的公共醫療和教育水準來要求我們自己。

我們能提供的就是一個非常基礎的醫療和教育服務,否則財政根本無法負擔。

另外,由於醫療、教育和地方財政密切相關,中國區域經濟的差異會更多的在醫療和教育上體現。

好了,現在你看,一個中產家庭的支出安全,就有很不一樣的組合選擇。

如果只是一個標配,你的支出安全是很有保障的,不會面臨太大的支出波動。

但如果要高配,你的支出波動就會非常大。

比如說,一個三線城市的居民,你會不會想讓孩子去一線受教育?

家人父母生病了,但凡可能,你想不想盡全力試試昂貴的新藥和儀器,換取一線生機?

還有,你希望孩子去留學,看看世界,還是沒有這種訴求?

在未來,這些公共醫療、公共教育以外的服務溢價會長期存在,甚至會因為行政的管制和國際環境的變化,變得溢價更高。這個溢價可能不是20%或30%,而是數倍甚至更多。

那天我們團隊把所有數據整理出來,平均年齡30歲左右的小朋友們都沉默了一會兒。大概是默默在想自己的未來吧——

說到底,什麼是支出安全,什麼是安全資產,到最後反映的都是價值觀。

● 中國房產

中國房產還是安全資產嗎?

說到價值觀,我們必須要@一下中國房產。其實安全資產的概念應該是動態的。

1)2013年之前,中國房產就是安全資產。

我稍微給個數字:2000年至2013年,中國房價平均年化回報率為6.04%,其中一線城市房價的平均年化回報率為13.1%,超過了同期上證指數、滬深300、上證50各種指數、以及黃金、原油等所有大宗商品。中國房價的波動率是其他資產品類波動率的1/10的水平,無疑是同期間中國最優質的安全資產。

2)2013-2021年,中國大城市房產是安全資產,小城市房產不是安全資產。

為什麼2013年以後,小城市的房子不再是安全資產呢?

因為2013年以後,人口開始從小城鎮向大城市湧入。

我們用大數據算過一張圖,全國所有地級市的人口第一流出地。

除了北上深之外,所有城市的人口第一流向地都是本省省會——其實中國人還是故土情節很重。這個時期有6000萬人流入大城市, 而有160個小城市出現了人口萎縮,所以房價也就分化了。

就這麼簡單。

那2022年之後呢? 中國房產還是安全資產嗎?

我們先看兩個數:

第一個是城市化率:2021年末是64.72%,實際城市化率要更高,70%以上,發達國家不過80%,換句話說,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空間已經較小。

第二個是人口結構:中國25-39歲這個階段的生育主力人群佔比已經嚴重下降超過20%。同時,和全球規律一樣,隨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年輕人的生育意願也隨之下降。

第三個是住房自有率:2022年中國的房產自有率已經達到了70%多,這個數據已經比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高。

這是我的第一個結論:2022年之後,整體上來說,中國房產,甚至大城市房產,不能再被視為優質安全資產。

但是,這句話又不能說的太絕對。

比如說,有些城市還在有大批年輕人口流入,而這些城市往往住房自有率偏低(比如2020年北京、上海、廣東的住房自有率水平為56.6%、59.0%、55.9%,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以上,深圳更低,只有30%),需求還是很旺盛。

所以,第二個結論是:少數城市的房產仍然具有安全資產的性質。

至於哪些是少數城市?

把中國城市房產分成了儘量買,可以買,可買可不買,和不買四類,公號「香帥的金融江湖」提供過「購房城市清單」,這個分析過程很複雜,如果需要可以自己去查閱。

但是,大家都知道一般但是之後才是重點。

2022年的情況,非常的複雜,房產的邏輯其實是有一些變化的。

我看到的是兩層邏輯:

第一層是增長邏輯。增長的不確定性在增大,這對房產是不利的。所以應該等。

第二層則是通脹邏輯,房產是抗通脹邏輯,這個邏輯則對房產有利,而且增長不確定性加大後,會抑制企業利潤,股市會受到擠壓,老百姓資產保值渠道就那麼幾個,所以也對房子有利。

所以你看,左右互補,房產究竟是不是安全資產,不可能有統一的答案。

每個家庭要根據自己所在的城市、年齡,甚至學歷和認知程度,來做不同的判斷。

我總結了一條原則,叫:剛需買,非剛需等。

這條原則很好理解,但是所有的原則都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藥。

02. 配置思路

1)思路1:底線思維,多元分散

比如說我的父母,70歲了,生活在二線城市,他們未來的支出結構波動很小。但是你們知道的,金融理財個上有無數的坑在等著他們,鐮刀108款,總有一款適合他們。所以他需要的是保底,至於資產為他們帶來多大收益,根本就不重要。在這種情況下,買房,對他們來說,即使是長沙的房子,也仍然是安全資產。

這其實也就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未來資產配置的第一個思路:底線思維。

所謂底線,就是部分的資產需要用來保底,不能在收益上過多權衡。

比如說最近朋友買了不少黃金,還是實物黃金。對,就是那種一個個的小金條。

我真是傻眼了,不說收益,實物黃金的磨損和攜帶都是成本啊。不划算的。

但是朋友有自己邏輯,這是保底,是應對最壞情況的一種預案。我對它沒有收益率的期望,是10%還是-10%,不在我的考慮之內。就像是身上備著的火摺子一樣,大停電的時候,你不期望它可以照亮旅程,但可以幫助捱過最黑暗的時期。

更何況,他說,這也是心理安慰。「時代的動蕩不可怕,心理的動蕩才是最大的敵人。」——薄世寧

覺得心裡有底,做人做事才能更好往前衝。

底線思維的另一個表現,就是要多元分散。

在可能的情況下,資產類別、幣種、投資期限、投資方式都需要多元化。

之前,在一個有確定性趨勢的小時代中,「梭哈趨勢」確實經常是比多元分散更優的策略。

而大時代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沒有確定的長期趨勢,任何趨勢都可能被反覆的波折打碎。

沒有趨勢,就一定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因為任何今天看起來最穩妥的投資,明天也可能變成最危險的投機。

所以,這個時代「不把雞蛋放一個籃子「不是心靈雞湯,而是和未來家庭支出安全息息相關的策略。

這是第一條,底線思維,多元分散。

但這不是全部。對未來不同的期許,決定了你的資產訴求是完全不一樣的。

你要70歲了,生活在一個二,三線線城市,身體還挺健康的。沒教育支出,醫療也國家兜底。底線思維就可以保證你未來的生活安全。

但如果你今年才30,40歲,你孩子3歲,4歲,你還躊躇滿志,想要到更高遠的天空去看看。你沒法就停在底線那兒,你還有漫長的不確定性要逾越,你需要找到更高回報的資產。

2)思路2:極化配置,承擔風險

這就是我們資產配置的第二條思路:極化配置,承擔風險。

極化的意思是,跟保底相對,你要對高估值和高波動有更高容忍度。

這和底線思維恰好是兩級。

為底線思維是保下限,極化配置是求上限。

西班牙小說家松蘇內吉說,想吃魚就不能怕褲腿溼。

求上限,你就需要找到那些增速最快的優質資產。

但我們面臨的是一個低利率、低增長的時代,這意味著資產價格的走勢和之前完全不同。

現在市場上高價股越來越多,500多的寧德時代,甚至1800的茅臺,都習以為常。

更不要說美國市場了,500美元的阿斯麥,800的特斯拉。股票價格上的歷史新高,總是能夠被很輕易的突破。

但高價股的頻繁出現,並不是空穴來風,跟我們的低利率、低增長是密切相連的。

首先,低利率會推高資產估值,加大市場波動。

為什麼呢?

一個公司現在現金流是10億,如果利率是10%,增長率是5%,那麼企業估值是多少?金融學來幫忙。

其中,V是資產價值,D是當期現金流,g是現金流增速,r是貼現率。

公司估值=當期現金流/(貼現率-增長率)。

根據戈登模型,估值=10億/(10%-5%)=200億。

現在利率下降到7%。增長率不變,這個企業的估值變成了,10億/(7%-5%)=500億。

所以,利率越低,資產估值就越高。

除了高估值以外,超低利率還會加大資產價格的波動。這個原理很好理解,分母越小,分母上任何微小的變化都會導致分數值的劇烈波動。

2008年後,全球經濟一直缺乏增長動力,常年徘徊在3%左右的水平。

所以,市場上高增長的項目非常匱缺。

各國為了刺激經濟,紛紛下調利率,實行量化寬鬆,大量資金湧入市場,加上全球經過幾十年的和平年代,積累了大量財富,市面上資金不再匱缺,資金價格、利率更被壓低。

這也就是為什麼,資本市場不斷出現高估值、高波動的情況。

馬太福音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資金天然是「嫌貧愛富「,爭先恐後往那些非常稀缺的高增長項目上跑,導致市場出現兩極分化。

這就是現實:低增長、低利率、非穩態的大背景下,資產價格必然會高分化,高估值,高波動。

你想要找到高增長的機會,就要承擔風險,付出更高風險溢價。

這是第二條,極化配置,承擔風險。

總結起來,這個時代的資產配置上,你需要兩條矛盾統一的思路:

底線思維,多元分散 & 極化配置,承擔風險。

對一個年輕的中產家庭來說,波動的大時代裡,你不過是汪洋裡的一條小船——

所以你需要保底,就好像船要有一個壓艙石。免得風狂浪急,翻了船。但你又不像七八十歲的人,船即將靠岸。你還有很遠的路,這個路不確定性極高,你需要有足夠的動力去往前跑,所以你要去尋找這種動力。

03. 尋找動力

那麼,動力在哪裡呢?

我一直堅定認為現在全球問題的真正解藥在於增長。

增長的時候做蛋糕,沒有增長的時候就分蛋糕。人類社會每次做蛋糕的時期都風平浪靜,分蛋糕的時候就劍撥弩張。

但增長是需要技術突破的。

所以我們需要找到那些最能轉化為生產力,帶動增長的技術突破。

我問王立銘,哪些是能夠轉化為生產力,帶動增長的技術突破呢?他是我眼裡最能把科學邏輯降維到商業邏輯的學家。

王立銘反問我,外星人馬斯克在幹什麼呢?

我想了想,Neuralink搞腦接機口,要讓人類在另外的維度上永生,SPACEX做火箭發射,更大的雄心是要殖民火星,特斯拉算最接地氣的了,自動駕駛的新能源車。

王立銘說,這不就對了!這就是四種能帶來巨大增長的技術突破。

改變外部能量採集、運輸、儲存方式的新能源;改變內部組織器官的生物醫藥;用數據、算法改變生存方式,創造數字世界的大數據和人工智慧;以及不斷向宇宙拓展的空間技術。

我盯著這四個詞看了一會兒,突然眼前一亮,這不就是《人類簡史》的續篇嗎?

你看,從鑽木取火,到使用蒸汽、煤電,再到新能源,我們一直在努力的改變外部環境。

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到基因編輯、幹細胞、腦機接口,我們一直在不斷的改變自身。

這是改變約束條件,是對抗,是人類的逆天改命。

但是我們沒有停在這裡。

在數字的維度上,我們創造了另外一個自己,數字分身是我嗎?還是不是我?給人類的物種提出了新的命題?

在宇宙的維度上,我們發現,時間的概念被改版了,當時間不再是單行線,當我們可以回到過去預見未來的時候,人這個物種會被改變。

我們在數字維度上,創造了另外的世界,現在這個世界日漸顯示出它獨立於物理世界存在的可能性,在那個數字世界裡,「我」不再是我,我是客觀存在,也是主觀意識。

而在宇宙維度上,時間的概念將被改變。當時間不再是單行線,人類可以回到過去,預見未來。人這個物種的定義將會被改變。

這就不是對抗了,而是進化。我們從本能的進化,走向了有意識的進化。

在這個過程中,人類有了自己的創世紀,人類成了自己的上帝。

是不是特別壯烈?心潮澎湃?

說實話,我之前其實對「人類」這個物種是有宿命和悲觀情緒的。

比如說,醫學發展,經濟發展讓人的壽命變長,結果搞出了人類歷史從沒見過的「老齡化」問題,讓整個人類社會這一套上學、工作、退休、養老的制度安排都產生了混亂,現在很多制度安排都得重新設置。

再比如說,AI出來了,會有越來越多人類不需要「工作」了,不說大規模失業可能產生的社會動蕩,即使我們足夠富庶能保證肉體的生存, 但你要知道人類一直是依靠勞作來獲取意義的,那生存意義在哪裡?難道就刷刷短視頻過此一生?

但是盯著這四個詞看,突然感覺,不怕。

這是新的人類簡史,三維人類的無解難題,可以在新的維度和空間裡去尋找答案。

這是真正的星辰大海啊,朋友們。

怕什麼,啟程啊。

我想的熱血沸騰,忍不住深夜發微信給張泉靈。

泉靈曾經是央視的優秀女主持人,7年前轉型又成了優秀的投資人。

我跟她興奮的說,你投資就該投這些方向,這是投人類的新命運。從親歷歷史到創造歷史,人類的物種進化到進化人類這個物種,多牛。

張泉靈回復我,沒錯,拿人力資本投到宏大浩瀚的未來,我同意,就這麼幹。

但是姑娘,我拿著投資人真金白銀的錢,投資人的錢是有回報期限的,3年,5年,7年,你一直不給人賺錢,這不地道。

投資,還是要切切實實賺錢的。

她發了一個很簡單的圖給我。

縱軸是用戶,橫軸是科技。

這兩條軸不是指「絕對值」,受眾的絕對數量,或者科技的絕對先進與否,而是指「變化值」。

泉靈說,那些用戶數量變化大的,技術迭代強的,其實在投資上機會比較多。

好,現在我們從人類社會的動力回到了投資的動力上來了。

比如左下方就是麵條,用戶變化不大,技術變化也不大,比如無糖飲料,用戶變化是大的,但技術變化不大,沿著縱軸往上走。

往右上角走, 則開始出現投資機會了——

媒體就是用戶和技術變化都大的。

但稍微等等, 麵條是不是就一定不能投呢?也未必。

比如麵條可以做預製菜的時候,技術變化變大,可投性就增強了。

再比如說,元氣森林雖然是無糖飲料,本身技術變化不大,但是渠道和品牌利用媒體技術變化,也具有了「可投性」。

那最右上角的項目是不是一定值得投呢?

未必。還有成本考慮。

比如說剛才說到的四大突破性技術,新能源、生物醫藥,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空間技術。

這些都是最右上角的,用戶增加快,技術迭代快。

但是不同技術的成本不同啊。時間成本,制度成本, 資金成本,對不同投資者來說,都面臨著不同的約束。

比如新能源,長期看用戶就是全體人民,但短期看,只有承擔得起成本的國家才能做,像德國經濟不好就撤了。

所以泉靈總結說,投資的樂趣所在,就是將不確定的動力去一點點的轉化成確定的增長。

說到將不確定轉化成確定性,我今年碰到一家公司,印象特別深刻:楓葉租車。

最近他們跟寶馬籤了個協議,3年購買20000輛寶馬車,包括大量新能源車。

做什麼呢?做租賃,車的租賃。

說實話,我第一次見投資人梁懌的時候,第一個問題是,

你這麼年輕的海歸,為什麼會選這麼古老的生意?

梁懌跟我說,我也特別嚮往那些星辰大海的未來,但是做企業,先得活下來。

先要賺錢,才能做夢。

從2019年成立到現在,成立不久就碰到了疫情,但是這樣的環境下,還能爆發式增長,從一兩百輛車,到幾千輛奔馳寶馬,長成中國最大的中高端汽車租賃公司,為什麼?

因為方向確定,因為切口小,因為迭代快。

什麼叫大方向確定呢?

汽車是最長的產業鏈,這是確定性。

年輕人消費升級,這是確定性。

汽車租賃則是百年被證實過的商業模式,現金流充裕,這是確定性。

事後看, 「年輕人敢消費,租賃行業現金流「這都是支撐我們在寒冬活得還不錯的重要原因。

什麼叫切口小?就是不能什麼都做。

這幾個確定性的交集,而且是沒有被人開拓的區域——高端車租賃。

那什麼叫迭代快?

就是你要對環境的變化做出迅速反應。

疫情下,消費升級這個方向沒有問題,但是中間出現波折。收入下降會更講究性價比,這時候轉身快,迅速將高端調整成了中高端。

後來回頭看,這確實是我們活下來,而且活得很不錯的原因。

等賺了錢活下來的時候,汽車產業鏈長的優勢就體現了,左手可以綁定二手車,右手可以綁定主機廠。行業有縱深度,更容易擴張。

所以,梁懌的結論是,

世上沒有古老行業還是新興行業,只有活得下來和活不下來的企業。

聽完這個故事,我總結了一下,現在這樣的環境下,創業企業更需要的是快速迭代的貝葉斯生存法則:準、小、穩、快。

否則,再確定性的增長機會,也可能死在前行的道路上。

從王立銘,到張泉靈,到梁懌,我從尋找人類社會的動力一點點被拉回到地面,先是落回投資的動力,再落回生存的動力。

但也就是在這樣一點點「回到地面」的過程中,我切切實實被激勵了,也更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要找到個人的動力,並將動力化成動作,要去做這場演講,要在最難的時候做最難的事——

因為人類命運的星辰大海,其實是這樣涓滴而成的。

- Chapter 3 -

職業篇

說起這場演講,其實跟劉潤老師有關。

去年10月30號,潤總做了場關於商業進化的演講,《進化的力量》。

我還記得他的結尾,【這個世界在哪裡被撕裂,就會在哪裡迎來一輪瘋狂生長】。

現場我被感染了,覺得自己要瘋狂生長,然後進化才行。

當時右手邊是何帆老師,我轉頭看他,問他「帆哥,你要做跨年演講嗎?」。

帆哥搖搖頭說「太累,幹不動,你呢」。

我其實比較糾結,想進化,又怕苦怕累怕麻煩。

帆哥看著我笑,「去吧,海水退潮了,你就要上岸去,把自己進化成兩棲動物」。

今年初定下來,決定要做。

不過說實話,當時覺得難,但這畢竟就是一場活動嘛,就是累點花點錢,不會太複雜。

生活教育了我,而且還是一場大型的經濟學教育。

01. 未來趨勢1:組織結構小而美&零工經濟

來,我給你們看張圖,是今天這場活動涉及的行業、企業、崗位、工種的社會分工圖。

這麼場小活動,涉及近10行業:內容創作、廣告傳媒、教育、 通訊技術、旅遊出行、投資孵化。

中間幾十個合作的企業,涉及了上百個工種和崗位:招商、數據分析、平面設計、新媒體運營、場地設計、場地搭建、活動執行、還有KEYBOARD, KEYNOTE,等各種我從來想都沒有想過的崗位。

最後幫助實施完成的人數幾百,橫跨了幾個省市。

到了5月,我發現,這哪是一場活動,是一場大規模的複雜社會分工。

而這種大規模的複雜社會分工,是由多個小規模組織平行協作完成的。

比如說,我們團隊很小,包括研究在內不到10個人,但其他所有團隊的規模也都不大,十幾個人到幾十個人的偏多。

大家也沒什麼「領導」,都是以工作任務為核心,通過線上平臺和工具完成協作。

參與合作的團隊中,有4A廣告公司出來的創意總監,有大廠,大電視臺出來的中高層, 都是自己帶個小團隊,我開玩笑問:出走是不是因為大企業的35歲現象。

都笑,說不是,而是覺得這個時代適合小部隊作戰,利潤高,時間彈性也高。

三個字,「小而美」。

沒錯,這正是未來社會的一個趨勢:

組織結構小而美,層級僱傭被平行協作取代。

今年我看了一本叫做《一人企業》的書,講的就是這個趨勢。

一人倒不一定是「一個人」,就是很小的團隊。

書裡有個案例。有個小企業主,叫湯姆·菲什伯恩,他是美國社會典型的「精英」,哈佛的MBA,一家大型食品公司營銷副總裁。他自己擅長畫漫畫。2010年,他從公司辭職,自己開了個漫畫工作室叫MARKETOON,很快做成了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漫畫工作室。

很多人勸他「做大做強」,湯姆不肯。

他還是保持原有結構,就他和他太太。還有一些自由職業者一起平行協作,負責不同項目。

湯姆的理論是,做大不等於做強。

「強」的意思是能「持續穩健經營,利潤高」,現在他們MARKETOON完全做得到。

而一旦做大,成本飛快上升,辦公場地、人員工資、管理協調、個人利潤反而可能下降。碰到市場不好,就容易芭比Q。反而會大而不強。

另外湯姆跟我們現在年輕人的價值觀很像,不願意被綁定到企業上,失去了自己的個人空間。

總之就是「小而美」,挺好。

這本書的作者叫做保羅·賈維斯,是個網絡顧問。他也是典型的一人企業。

保羅的邏輯更簡單,因為網絡行業變化快,泡沫起來到破滅,經常就是幾年的事情。但凡泡沫破滅的時候, 他的公司會更賺錢。因為這個時候大家更加價格敏感, 而且他能提供大機構同等質量提供的優質服務,但收取的費用卻遠低於大機構,所以反而生意更好。

這其實和我今年碰到的4A公司出來的創意總監的例子類似。

這幾年4A公司人才凋零,但是出走的創意總監們,大多帶著小團隊活的還不錯。

所以業內有人笑說是「一鯨落而萬物生」。

這不是廣告行業的獨有現象,遊戲設計、軟體架構、知識傳播這種高人力資本的服務業,都非常明顯。

這樣的變化,中國大概是2012,2013年左右開始的。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變化?

以前大企業,主要幫助個人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完成協作。

比如說,一個廣告文案或一個設計,外行人士很難判斷誰好誰壞,所以在整個社會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就去求助有名氣的公司。

所有的工作,即使是創意型工作,需要協作。傳統社會中,個體很難完成協作,所以依靠公司的組織架構完成協作。

到了2012年,2013年發生了變化。

社交媒體出來了,信息不對稱也降低了。比如說廣告文案,可以直接去抖音找北大滿哥,反正別人也是借鑑他的。

協作也不再是問題,釘釘、企業微信、飛書……這些工具都越來越完善,大量工作完全可以在平臺上協同完成。就像我們這次活動的籌備,就幾乎全部是通過線上工具完成協作的。

這意味著,個體對傳統層級型企業的人身依附越來越小。

追求自由的是人類本能。當個體對企業人身依附變小後,自然就成了「出走的娜拉」。

我媽小時候會批評我,說「寧做雞頭不做鳳尾」是不求上進。

現在你會發現,技術和社會的變化,使得「雞」和「鳳」中間的區別沒那麼大,都是鳳,只不過是小鳳凰、大鳳凰的區別。

在當下的生態環境中,外生衝擊頻發,「小鳳凰」可能反而比「大鳳凰」有生存優勢。

2022年上半年,我從工商和稅務部門看到一個數據,過百人的服務業企業,非常難受,關停的比例很高,因為人力成本控制不住。

中國已經進入了服務業為主的社會,未來還會進一步向高人力資本服務業變化。

所以,越來越多的企業組織結構趨向「小而美」,工作通過平行協作進行和完成。

甚至可能,小才能美。

理解這件事對於年輕人的職業生涯會特別重要,因為小而美的組織結構,對應的就是「零工經濟」。

像剛才提到的湯姆的公司MARKETOON,就是。他和太太加上一群自由職業者。什麼叫自由職業者?沒錯,就是靈活就業,零工經濟。MARKETOON就是一個「零工經濟」的小組織。

直到今天,中國社會還覺得零工經濟是非主流。臨時工,兼職——就好比「暫時同居」或者是「婚外情」一樣,不是帶紅本本的正式婚姻。

但你去看全球,零工經濟已經是個趨勢性方向。

美國著名的機構Upwork預測,2028年將達到9010萬,佔美國勞動力人口的60%以上。也就是說六年後,60%的美國人都是「零時工」。

你告訴我,誰是主流?誰是非主流?

美國的零工經濟不是「就業形勢不好,不得已而為之」,而是數位技術帶來的改變。

是因為數位技術讓整個社會變成了一個大型的樂高主題公園,小而美的組織就像無數的樂高積木,可以快速拆卸,重新組裝。

這正是零工經濟的本質,模塊化,碎片化。

傳統的崗位被消融,取而代之的是技能。

02. 未來趨勢2:技能比專業更重要

說到技能,今年我觀察到一個現象。

一方面今年號稱"最難就業季」,另一方面,我身邊的朋友都找不到「合適的人」。

唐溯是上海一家投資孵化公司雲部落的CEO。

今年想招一個財務人員,收到幾百份簡歷,大多都是會計學專業背景,很對口。結果開始面試後好長時間,一個都不行。我問她為什麼,

她告訴我,求職者看上去很符合「財會」這個崗位的傳統描述。能寫會算,能編帳本也熟悉合規。

問題是,這些工作內容之前看著門檻不低,但現在幾個會計軟體加個小出納就可以幹掉了。

對她來講,價值不大。

她們的工作是投資孵化,下面好幾隻基金,大小項目投了幾十個,有上市的,也有早期的;有醫藥,也有晶片;有跟投,也有領投;她們還有自己的孵化空間,裡面幾十家企業,涉及到房租管理,政府補貼等等。

這意味著,公司資金的行業跨度、專業跨度特別大,接口更是很多。

所以,唐溯想找的這個人,需要懂帳,但更需要協調能力,組織能力,和學習能力。

你看,這就是問題所在了——

你擁有的是普適的「專業知識」,企業想要的卻是不可或缺的「工作技能」。

未來三大技能:創意、社交智慧和手藝。

「專業」 和「技能」中間的差異,不是中國特有的。而是數位化帶來的全球性問題。

很多頂尖學者都在試圖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麻省理工的教授Autor,Levy和Murnane,做了一件事,他們根據美國450個職業的工作內容描述,抽象出來三種難被數位技術替代的技能——

創意、社交智慧和手藝。

這三種技能,都對應著不一樣的工作能力——

比如創意,包括分析能力、創造性思考能力、還有理解和表達能力。

比如社交智慧,包括人際融合能力、溝通能力、領導力等等。

開始我說到的雲部落需要的財務人員,最需要的不是會計知識,而是社交智慧這一技能。

這個研究對我們團隊很有啟發。我們團隊大多是各大高校的年輕教授,在學校對專業和技能的脫節深有感觸。

所以過去兩年,我們幹了一件事情,爬蟲搜集了所有頭部招聘網站的數據,整理出500個中國社會的常見職位。

然後參考國外的研究方法,編制了一個「中國職業技能發展資料庫」。你能在資料庫中看到,每個職業對應的技能類型,平均薪酬以及最佳求職城市。

比如說,區塊鏈工程師,它的創意技能指數最高,被歸類為「創意型職業」,平均薪酬很高,18181。

職業發展前景最好的城市是北京、深圳、杭州。

職業發展前景則根據這個職業在某個城市的薪酬水平,薪酬漲幅,招聘人數,比例計算得出。

同理類推,供應鏈經理被歸類為「社交智慧型職業」,平均薪酬12862,發展前景最好的城市是杭州。

消防員被歸類為「手藝型」職業,薪酬水平6013,發展前景最好的城市是成都。

而且我們還發現,區塊鏈工程師和供應鏈經理是過去兩年招聘人數增長快,薪酬增長快的職業。在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這兩個職業是明顯的上升趨勢。

有了這個資料庫,每個人都可以在裡面按圖索驥,找到自己職業所需要的技能到底是哪些,到哪些城市去會有更好的職業發展前景,以及你的預期薪酬大概應該在什麼水平。

在編制這個資料庫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趨勢,我把他們統稱為「高性價比區域」。

比如說,上個月是高考季。朋友圈到處有人問怎麼填報志願,信息各種混亂。

但其實我們數據顯示,農業相關的學校和專業是最被低估的領域。

1)農業相關是最被低估的領域

很多人想不到,在我們的資料庫中,農業研究員屬於創意型職業。

一般來說,大家會認為編劇和新媒體運營是創意型職業,對吧?

但農業研究員的創意指數比他們高出10個點,薪酬更是高出三四千,平均薪水高達11000多。而且在城市分布上也相對廣,像廣西南寧,山東淄博這些地區都有不錯的職業發展空間。

聽上去很奇怪,再仔細看數據,你會發現一點也不怪。

不管是從行業增長基本面還是國家政策面,農業相關領域都有很大優勢。

你知道過去20年,哪個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提升最快?農業。

尤其是最近10年,農業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速是12.5%,比工業、服務業高了4、5個百分點。

另外,中國是農業大國,但絕不是農業強國。

我們是全球最大的蔬菜生產國,但是蔬菜和水果種子幾乎全部進口,

我們是全球最大的豬養殖國,豬肉消耗量排名全球第一,比後面9個國家消耗量總和還要大,但我們種豬基本依賴國外品種,主要是澳大利亞、歐洲和美國。

現在地緣政治緊張。但不能說大國博弈,中國人就不吃蔬菜不吃肉吧。所以農業安全就上升到了國家戰略。

而這意味著,各種資金和資源的大量湧入,職業發展前景看好。

同時呢,中國人總覺得農業不「高級」, 相比同檔次的大學,農業大學(尤其是農業相關專業)的分數線是個絕對窪地。所以,今年勸了好幾個家庭環境普通的孩子從財經大學轉報農業大學,

因為同樣分數,你上的學校和城市都可能上個臺階,這個臺階可能就是一輩子的臺階。

除了農業以外,我們還看到了低門檻高增長的一些高性價比職業。

所謂低門檻,就是本科以下。

真的,有不少職業的學歷要求很低,但收入並不低。

比如說有一個崗位叫網際網路營銷師,基本上大專文憑就夠了,起薪7500,而且5年內薪酬的增速高達107%。這個職業前景最好的城市,是廣州和成都。薪酬高,需求量大。

我設身處地的想,一個大專畢業的孩子,如果能在這兩個城市找到這樣的工作,收入不低,消費不高,食物還好吃,是不是想想都很開心。除了網際網路營銷師外,還有「飼養員」,文化要求更低,只要高中文化就行了。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平均薪酬達到15500多,五年內增速高達175%。

我們團隊去年剛進來的小朋友哀嚎,說自己要辭職去當飼養員。

除了飼養員外,獸醫和寵物醫生也不錯,五年內薪酬的平均增速高達69%。

所以你看,還是我前面說的,農業相關職業絕對窪地,是低線城市普通家庭孩子的人生好槓桿。

另外我們還們還發現,基礎學科性價比相對高。

前些年金融、法律這些科目大熱,全國幾乎所有高校都設置相關專業。

但實際上,我們團隊計算過,金融、法律行業,人工智慧替代指數相當高,為什麼?

因為這種職業是金字塔分布。大量的底層工作崗位是櫃員、文秘,而這些崗位的技能恰恰是人工智慧最容易取代的「可編碼的技能」。

這些大行業裡面,只有金字塔尖的投行、基金管理、或者是大牌律師,才是創意型工作。

這兩個行業的薪酬分布也是「貧富差距」最顯著的。

不同律師之間的薪水差異是農業研究員薪水差異的2倍,中小學教師薪水差異的3倍。

但問題也就出在這裡,金字塔尖的位置是有限的。

一家大型證券公司的人力總監告訴我,一年收到10萬個簡歷,清北復交人大國內頂尖名校,全球10大名校的佔一半,小朋友們除了幾乎是「滿點技能」——而且還多才多藝。

反過來說,這也意味著,稍微普通的學校,很難在這種崗位上拿到敲門磚。所以高性價比選擇。

相比這些熱門學科,中文系、數學系提供的是基礎技能,反而容易被組合進社會職場的拼圖中。

就像我開始說到的,數位技術讓整個社會變成了一個大型的樂高主題公園,越是基礎學科,卡進樂高積木中的概率就越高。

2)高性價比高的城市

除了高性價比職業和專業外,我們也看了一下高性價比的城市。

我自己研究房產和城市有些年頭,很多年前就在高考志願填寫上給出過「城市>學校>專業」的建議。

但是在求職上,城市的選擇更重要。

為什麼呢?因為產業不是均勻分布,而是扎堆分布的。

前一陣子,當基金經理學生跟我聊天,說公司要搬到上海來了。

原因很簡單,因為上海基金的業績更好。

這事聽上去很奇怪但也不奇怪,這幾年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是「優質股票」的集中地,上海和長三角地區在這些產業上有優勢,基金經理們做調研,信息交流,都方便,這一點點「便利」其實就是「知識外溢」,也就是利潤、業績。我學生開玩笑說,說他們在上海吃頓飯,等消息第二天傳到北京、深圳,人家都建倉完成了。

這其實就是諾獎得主克魯格曼說的,

城市產業集聚的收益來自三個方面:共享、匹配和學習。

但是現在北上深確實門檻太高,長安居,大不易。

相對而言,有沒有性價比高點的城市呢?

四個一線裡面,廣州性價比比較高。

廣州在大部分高薪酬的「社交智慧型」職業上,特別是營銷職位上,都是全國第一的水平。

二線核心城市裡,南京是最被低估的城市。

在在好幾個最優質的創意型職業上,南京都排名都很靠前,比如說生物醫藥研究員,排名全國第三, 集成電路工程師排在全國第四。

但發現世界上沒有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廣州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被關閉過的通商港口,有濃厚的商貿傳統。

南京則是中國211高校和三甲醫院最集中(13所雙一流高校和20個三甲醫院)。每10萬人中就有3.53萬有大學文憑,這個數字僅次於北京,比上海都高。

所以我們才會看見,營銷型和知識型的崗位在這兩個城市集聚。

從被嚴重低估的農業,到更具備就業彈性的基礎學科,從低門檻高收入的職業,到高性價比的城市,這是今年在挖掘數據過程中看到亮點。

市場的數據很難撒謊,我們確實看見很多真實的焦慮——薪酬有下降,職位也在減少,大城市的下滑更嚴重。

但是,還是那句話吧,每塊烏雲都鑲著金邊。

當烏雲來的時候,抱怨哭泣都沒有用,我們要去尋找那條金邊。

所以,這也是我的希望,能陪你去找那條金邊。

今年兩件事觸動了我。

1、第一件事:

就在3月份的時候,團隊的陳靖教授說,班上32個孩子,31個在挑燈夜戰準備考研,卷得一塌糊塗。有一天,有個小朋友很焦慮,跟她說,老師,我昨天晚上12點不到就睡了,特別有負罪感。

當時團隊開會,聽了這個故事,都特別難過。覺得應該做一點什麼。

2、第二件事:

我跟得到APP的CEO脫不花聊天。

她今年參加了一個脫口秀,回來以後,她說她自覺已經很接地氣了,在脫口秀中接觸到更多的用戶後,發現我們這群人沒有活在一個真實世界裡。

所以她很深的感受到,要向下看。

她跟我說,你要大眾,不要小眾。

她笑,你要當人民的金融學家。不要飄。

這兩件事情之後,我做了兩個決定:

第一個,改了之前的內容。

所以才有了今天結結實實,樸樸素素的內容。我沒有給你太多的故事,只是把今年做的研究,對資產配置的判斷,對職業選擇的分析,儘量簡單的講了出來。

這個內容,樸素到我們活動的總控薛明都替我捏把汗。

香帥,這乾巴巴的,你HOLD得住嗎?

我不知道自己HOLD沒有。但是我盡力了。盡力真誠,盡力付出。

因為我終於想明白了,這不是一場個人秀,這是我們團隊送給2022年的一份禮物。用我們微小而具象的努力,HEAL THE WORLD。

第二個,覺得應該做一點什麼。

所以,今年我們花了很大力氣來做這個資料庫,今天這裡給出的是幾個小小的DEMO,目前數據編制正在收尾階段。

一個月之後,也是9月30日,我們將在公號「香帥的金融江湖」向全社會免費陸續公開「中國職業技能發展資料庫」。

如果你身邊有焦慮的家長,求職的學生,請幫助我們把這張圖片轉發到朋友圈。希望能幫到更多的普通家庭。

同時我想請你們記住這兩張年輕的面孔。

陳靖教授,李惠璇教授。

她們是我的博士生,現在分別在中國農業大學和北京工商大學擔任助理教授。她們花了兩年時間做這套數據分析。

之前我們想過要商業化,但是今年陳靖講完那個故事後,我問她們,免費公布好不好?

沒有一絲猶豫,好。

她們都是年輕的90後,都有孩子。她們也面對著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

但是在2022年她們說,生活中有更值得的東西。

她們希望幫到更年輕的你們,希望你們在最難的時候不要灰心,不被大風吹倒。

尾聲

我做「財富」主題有三年了。

2020年3月,我定下那年的主題:K型分化。

那其實是我對數位化產生懷疑,反思的一年。因為感到這種偏向性的技術會讓中間層空心化,讓社會朝兩極方向發展。

2021年則有件事讓我印象深刻。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因為在網上稍微表達了一點對跨性別話題上的不滿,比如說只能用「來月經的人」形容原生女性,因為WOMEN(女性)這個詞需要將跨性別者包括進去。

她表示自己尊重所有人,但不需要這樣過度形式化,這有點過度政治正確了。

結果輿論譁然,羅琳家裡收到堆積如山的「死亡詛咒」,以「郝敏」和「哈利」走紅的明星也跟她劃清界限,哈利·波特的網站乾脆把羅琳的名字和信息都刪得乾乾淨淨。

對,曾經我們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現在世界變了,變成「我不同意你的觀點,所以我堅決反對你的每句話。」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從2020到2021,我們從K型分化來到了一個「二元對立」的世界。

然後到了2022,戰爭、通脹,幾乎將過去所有的記憶都來了一次洗牌,從二元對立,心裡感受是支離破碎。

冰面已經破碎,沒辦法癒合,所以今年,我意識到,我們確實進入了另外一個時代。

以前的很多秩序和規則需要重新思考,這也意味著我們對秩序、對增長路徑,對人生規劃的很多設計,都需要重新思考。

兩個月的反覆思考後,我對這個時代有了基本的判斷。

我們之前生活的是一個全球化的小時代,隨著霸權穩定的消失,我們進入了一個島鏈化大時代。

各國牽一髮而動全身,但金融和技術疊加的「數字貨幣秩序」競爭像沒有硝煙的戰場,無處不在。

這種沒有硝煙的戰爭,不但改變了我們增長和發展的模式,路徑,也讓普通家庭、個人、企業主、投資人被捲入無處不在的這種劇烈震蕩之中。

所以,在島鏈化的大時代,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是每個個體必須面對的命題。

1)財富的確定性

對於2億中產家庭來說,存量財富要如何保護是首要問題,經過大量數據和案例分析,我們得到了幾個結論:

家庭支出安全是資產配置的目標,但傳統的安全資產都面臨各自的問題:- 國債,黃金,現金,房產為了這個目標,不同人群需要兩種思路:- 底線思維,多元分散- 極化配置,承擔風險

2)職業的確定性

對年輕人來說,存量財富不如增量財富來的重要。

這其實我今年最樂觀的時候,當李惠璇教授將所有職業的技能分數算出來的時候,團隊裡一片喜氣洋洋,一掃之前看資本市場的陰霾。

再動蕩的大時代也有確定性,這個確定性就是數位化。

組織結構小而美,層級僱傭被平行協作取代(為高人力資本提供了新機會)技能比專業更重要:- 創意,社交智慧,手藝- 中國職業技能發展資料庫

當我們走到這裡的時候,島鏈化的大時代尋找財富和職業的確定性,我突然覺得,還好。

小時代有小時代的機會,大時代有大時代的活法。

所以我將這場演講定位為,微小而具象的英雄主義——

用微小對抗洶湧的宏大,用具象對抗猛烈的震蕩。

今天我們的演講,就要到尾聲了。

我想把視角,拉回上海。說兩個關於上海人的故事。

這是我的一個用戶和太太的對話,他是湖北籍的新上海人,也是一家創業公司的老闆,兩個孩子的父親。今年4-6月,公司基本處於停滯狀態,6月下旬後,急急忙忙開始出差,想要爭分奪秒把失去的時間補回來。

7月初在成都後不敢立馬回來,繼續在路上。

他說,「公司太長時間沒有打勝仗了,這次責無旁貸」,「第一次出差帶十四件衣服,而且不知道歸期」。

這是2022年7月,一個普通上海中年男人的生活。

這是上海西康路一家雜貨店。

我們團隊7月初到上海後住在附近,晚上8點多跑步的時候,想吃冰棍辣條,只有這家小店開著。買東西的時候跟老闆娘聊天,知道了她是浙江人,來上海打拼20多年了,一直租著這個小店鋪,兩個孩子上幼兒園就在這裡,現在一個上了杭州大學,一個寧波大學。說到這裡,老闆娘臉上有得意的表情。

老闆娘說,6月份能開店以來,店一直開著,不管有多少顧客都開著,掙一點是一點。而且,要不然你們晚上經過這兒,想買點啥都買不到。

第二天晚上10點我們又跑步經過那裡。老闆娘不在,她老公在看店,說老闆娘在炒菜,因為這天去進貨,進西瓜,回來卸西瓜,一直忙到現在。還沒有吃飯。

買了冰棍,我離開了小店,回頭看,整個西康路黑黝黝,只有零散的幾家店開著。這家大概不足5-6平方米的小店,燈始終亮著,亮的耀眼。

這半年來我看到了無數微小而具象的英雄主義。但在這一刻,我突然感覺到,

正視傷痕,倔強生長。

這可能就是最微小,而具象的英雄主義吧。

謝謝上海。

今天的演講,到最後,我想用加繆的一句話來畫上句號。

「每代人都自信肩負著重塑世界的使命。然而我們這代人卻知道,我們對此無能為力。

但是,我們這代人的使命或許更偉大,因為我們的使命是:

不讓這個世界分崩離析。」

朋友們,珍重。

下一次,再會。

作者:香帥 香帥的金融江湖

,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