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芯兩工序互換雙色注塑模的製作方法
2023-11-12 02:11:57 3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型芯兩工序互換雙色注塑模。
背景技術:
如圖1~2所示,為待成型產品圖,為了實現雙色注塑在圖1中必須完成內襯件101及外部殼體102兩個部分的分色注塑,傳統的成型方式採用的注塑模較為複雜需要利用更換模板等方式才能實現雙色注塑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改進,即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有的雙色注塑結構較為繁雜,效率較低。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案是:一種型芯兩工序互換雙色注塑模,包括一側設置的定模板、型腔固定板、型芯固定板、動模板及託板,所述定模板與型腔固定板之間設有外壁型腔鑲件,型芯固定板上設有至少一對縱向排列的型芯,定模板與兩個型芯對應處分別具有不同外形的凹腔以形成內襯型腔及製品型腔,所述託板上設有用於驅動製品頂出的頂出機構,所述型腔固定板連接有旋轉機構,當製品頂出後旋轉機構驅動型腔固定板旋轉180°實現上下型芯位置的交換。
進一步的,頂出機構包括設置於動模板內的頂杆,所述頂杆穿過型芯中部外端對應朝向於內襯型腔或製品型腔,內襯型腔及製品型腔均對應設置有頂杆,所述頂杆外設有頂杆復位彈簧,所述頂杆復位彈簧一端作用於頂杆另一端作用於型芯,位於製品型腔一側的託板上設有驅動頂杆向製品型腔一側移動的頂杆驅動機構。
進一步的,所述製品型腔的外側設有外壁型腔板,所述定模板內設有頂銷,所述頂銷的一端作用於外壁型腔板,另一端經頂銷彈簧固定於定模板內以實現製品型腔分型。
進一步的,定模板與型腔固定板之間具有限位套,限位套內設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一端固定於型腔固定板上,所述限位套設有與限位杆端部配合的臺面,當限位杆端部與臺面接觸時限位杆帶動實現型芯固定板與型腔固定板分離。
進一步的,所述託板後側設有動模座板,所述旋轉機構包括一端固定連接於型腔固定板上的轉杆,所述轉杆位於動模座板一端設有齒輪,所述齒輪配合有一由氣缸驅動的齒條以實現轉杆轉動。
進一步的,所述頂杆驅動機構為由氣缸驅動的活塞頂杆。
進一步的,所述定模板上設有澆口套,所述澆口套外側套設有澆口彈簧,所述澆口彈簧一端作用於定模板另一端作用於澆口套前側端,所述澆口套內後側設有用於實現澆口頂出的彈簧頂料杆。
進一步的,所述動模板朝向託板的一端設有鋼球座,鋼球座內設有鋼球,託板上設有與鋼球配合的凹槽,鋼球座後側設有固定於動模板內的定位彈簧,所述定位彈簧一端作用於動模板另一端作用鋼球座上。
進一步的,所述定模板、型腔固定板、型芯固定板、動模板內設有貫穿的導柱。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利用限位機構、旋轉機構及頂料機構的配合能夠實現同一副模具中同時完成兩步注塑工藝,根據注塑材料的不同實現雙色注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製品結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製品樣式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注塑模俯視布局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圖3中A-A剖面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圖3中B-B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5所示,本實施例中的型芯兩工序互換雙色注塑模,包括一側設置的定模板10、型腔固定板20、型芯固定板30、動模板40、託板50及動模座板60。
本實施例中,定模板10與型腔固定板20之間設有外壁型腔鑲件210,型芯固定板20上設有兩對縱向排列的型芯220,外壁型腔鑲件210與型芯220以及定模板10之間形成型腔,本實施例中以圖3視角為例說明,位於上部的與兩個型腔用於成型整體製品,即為製品型腔,而位於下部的兩個型腔用於成型內襯件101,即為內襯型腔。
所述託板上設有用於驅動製品頂出的頂出機構,所述型腔固定板連接有旋轉機構,當製品頂出後旋轉機構驅動型腔固定板旋轉180°實現上下型芯位置的交換。
本實施例中,定模板10採用潛伏式澆口,所述澆口套110外側套設有澆口彈簧111,所述澆口彈簧一端作用於定模板另一端作用於澆口套前側端,所述澆口套110內後側設有用於實現澆口頂出的彈簧頂料杆112。
所述製品型腔的外側設有外壁型腔板310,所述定模板10內設有頂銷120,所述頂銷120的一端作用於外壁型腔板310,另一端經頂銷彈簧121固定於定模板10內以實現製品型腔分型。
定模板10與型腔固定板20之間具有限位套130,限位套130內設有限位杆131,所述限位杆131一端固定於型腔固定板20上,所述限位套設有與限位杆端部配合的臺面,當限位杆端部與臺面接觸時限位杆帶動實現型芯固定板30與型腔固定板20分離。
所述頂出機構包括設置於動模板40內的頂杆410,所述頂杆410穿過型芯220中部外端對應朝向於內襯型腔或製品型腔,內襯型腔及製品型腔均對應設置有頂杆,所述頂杆410外設有頂杆復位彈簧411,所述頂杆復位彈簧411一端作用於頂杆另一端作用於型芯,位於製品型腔一側的託板上設有驅動頂杆向製品型腔一側移動的頂杆驅動機構。
本實施例中,為了實現上部兩個型腔內的製品同時頂出,本實施例中橫向相鄰的頂杆410之間通過橋板412連接,所述頂杆驅動機構為由氣缸驅動的活塞頂杆413,活塞頂杆413作用於橋板412從而利用橋板412同步推動橫向兩個頂杆410運動。
本實施例中,所述旋轉機構包括一端固定連接於型腔固定板上的轉杆70,所述轉杆70位於動模座板60一端設有齒輪710,所述齒輪710配合有一由氣缸721驅動的齒條720以實現轉杆轉動。
為了更好地實現在模具旋轉時的定位,所述動模板40朝向託板的一端設有鋼球座420,鋼球座420內設有鋼球421,託板50上設有與鋼球421配合的凹槽422,鋼球座後側設有固定於動模板內的定位彈簧423,所述定位彈簧423一端作用於動模板40另一端作用鋼球座420上。
此外,所述定模板、型腔固定板、型芯固定板、動模板內設有貫穿的導柱114以利於導向。
工作步驟如下,
(1)開始注塑時,注塑機的縱向注座前移壓下澆口套110,此時製品型腔內具有成型的內襯件,內襯型腔內未注塑,完成製品外壁注塑後,注座後退,澆口套回彈脫離主澆道,橫向注座在內襯型腔內注塑形成內襯件101,之後也退離。
(2)模具開啟,在頂銷120在頂銷彈簧121的作用下,沿圖4中的Ⅰ-Ⅰ分型面分型,產品內襯腔位在分型時,潛伏式澆口被彈簧頂料杆112切斷並頂出,已經完成外壁成型的製品脫離定模板。
(3)隨著開模中定模板10與型腔固定板20的分離,限位杆131也隨著分離,在限位杆131即將觸到限位套130底部時,開模動作暫停,這時模具開距正好符合製品和澆道脫模的空間,頂出機構工作,位於製品型腔對應的活塞頂杆413作用於橋板412從而利用橋板412同步推動橫向兩個頂杆410克服頂杆復位彈簧411運動,製品頂出後隨即活塞頂杆413退回,橋板412和頂杆410在彈簧的作用下復位。
(4)完成製品頂出後,模具繼續開啟,限位套130和限位杆131帶動型腔固定板20移動,Ⅱ-Ⅱ分型面分型,當型芯220退至型腔固定板20之下時,旋轉機構工作,氣缸721推動齒條720,通過70轉杆帶動型芯固定板20轉動180°,完成型芯220兩工序位互換,注有產品內襯的型芯220轉至製品型腔工位中,即可合模進行下一循環的生產。
(5)在下一次型芯固定板20旋轉時,氣缸721工作,拉動齒條720,以此往復交換,準確實現型芯固定板20的擺轉。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範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實用新型的涵蓋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