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錐面跳動檢測裝置及錐面跳動檢測方法
2023-12-10 04:56:56 4
專利名稱:一種錐面跳動檢測裝置及錐面跳動檢測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檢測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錐面跳動檢測裝置及錐面跳動檢測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管接頭類零件的密封一般採用錐面凸臺和喇叭口的配合連接來實現,例如,汽車剎車系統的制動軟管與制動油管的密封連接方式為,如圖I所示,制動軟管4 一端的喇叭口 2套置在制動油管I的接頭3的錐面凸臺6上,固定螺絲5扭入接頭的螺紋孔7中,喇叭口 2在固定螺絲5的施力作用下與接頭3的錐面凸臺6緊密貼合,以防止制動油的滲漏,因此錐面凸臺在加工時,其錐面必須有較高的加工精度才能實現良好的密封。 密封錐面的徑向過盈量是保證接頭氣密性的重要參數,也是生產過程中需要嚴格檢驗的重要參數之一,這就涉及到對錐面相對接頭的螺紋軸線的徑向跳動(即錐面跳動)的檢測。然而沒有專門的檢測工具,不能及時有效地對接頭的錐面凸臺的錐面跳動進行檢測,以往只能靠在加工過程中一次裝夾加工完成,不易保證錐面跳動在規範範圍內,因而影響產品質量。也有採用錐度量規測量錐面跳動的方法,但一般都要對接頭進行破壞,去掉螺紋測量,這樣檢測成本太高,因此無法實現對批量生產過程的產品進行抽檢,也就無法實現對接頭質量的嚴格控制。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一種錐面跳動檢測裝置及錐面跳動檢測方法,為解決現有檢測技術必須破壞接頭螺紋進行錐面跳動檢測的問題。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實施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種錐面跳動檢測裝置,包括百分表、外表面設有螺紋的管狀檢測環套和旋轉芯軸;旋轉芯軸包括柱狀本體和觸動盤;觸動盤的底面與柱狀本體的頂端固定連接;觸動盤位於檢測環套的外部;柱狀本體與檢測環套的內表面間隙配合;觸動盤的頂面用於接觸百分表的測杆;柱狀本體的底端突設有檢測頭,檢測頭的頂面的傾斜角度與待測錐面的設計角度一致;百分表用於將檢測頭的直線位移變為角位移顯示在百分表的錶盤上。所述旋轉芯軸的柱狀本體的底端設有錐形孔。所述檢測頭為耐磨材料。所述百分表的測量精度小於等於0. 01mm。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使用上述錐面跳動檢測方裝置來實現的錐面跳動檢測方法,包括將所述檢測環套旋入待測接頭的螺紋孔;將所述旋轉芯軸的柱狀本體插入到所述檢測環套中,所述檢測頭與所述待測接頭中的待測錐面貼合;
將所述百分表測杆與所述觸動盤的頂面接觸;轉動所述旋轉芯軸的觸動盤一周,讀出所述百分表的錶盤上的變動值,以獲取錐面跳動的數值。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錐面跳動檢測裝置中,所述檢測環套外表面設置的螺紋能與待測接頭的螺紋孔配合連接,所述旋轉芯軸的柱狀本體能插入所述檢測環套內,由於所述柱狀本體的檢測頭頂面的傾斜角度和待測接頭的待測錐面的設計角度一致,因此所述檢測頭與所述待測錐面能有效貼合,這樣轉動所述旋轉芯軸的觸動盤一周,如果有錐面跳動,所述觸動盤會上下移動,由於所述百分表的測杆和所述觸動盤的頂端接觸,因此所述百分表可以將所述檢測頭的直線位移轉變為角位移顯示在錶盤上,即為錐面的錐面跳動的數值。在檢測過程中無需將接頭的螺紋破壞掉,解決了現有檢測技術必須破壞接頭螺紋進行錐面跳動檢測的問題。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錐面跳動檢測方法,利用上述錐面跳動檢測裝置來實現,因此在檢測錐面跳動時可以首先將檢測環套旋入待測接頭的螺紋孔並將旋轉芯軸的柱狀本 體插入到所述檢測環套中,使檢測頭與待測接頭的待測錐面貼合;然後將百分表測杆與所述旋轉芯軸的觸動盤接觸,最後轉動所述旋轉芯軸的觸動盤一周,讀出百分表的錶盤上的變動值即獲得錐面跳動的數值。在檢測過程中無需將接頭的螺紋破壞掉,解決了現有檢測技術必須破壞接頭螺紋進行錐面跳動檢測的問題。
圖I為現有技術制動油管與制動軟管的連接關係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錐面跳動檢測裝置與接頭的連接關係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錐面跳動檢測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所示旋轉芯軸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錐面跳動檢測方法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錐面跳動檢測裝置及錐面跳動檢測方法進行詳細描述。應當明確,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如圖2和圖3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錐面跳動檢測裝置,包括百分表30、外表面設有螺紋12的管狀檢測環套11和旋轉芯軸22 ;旋轉芯軸22包括柱狀本體221和觸動盤222 ;觸動盤222的底面與柱狀本體221的頂端固定連接;觸動盤222位於檢測環套11的外部;柱狀本體221與檢測環套11的內表面間隙配合;觸動盤222的頂面用於接觸百分表30的測杆31 ;柱狀本體221的底端突設有檢測頭33,檢測頭33的頂面的傾斜角度與待測錐面13的設計角度一致;百分表30用於將檢測頭33的直線位移變為角位移顯示在百分表30的錶盤32上。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錐面跳動檢測裝置中,檢測環套11外表面設置的螺紋能與待測接頭8的螺紋孔18配合連接,旋轉芯軸22的柱狀本體221能插入檢測環套11內,由於柱狀本體221的檢測頭33的頂面的傾斜角度和待測接頭8的待測錐面13的設計角度一致,因此檢測頭33與待測錐面13能有效貼合,這樣轉動旋轉芯軸22的觸動盤222 —周,如果有錐面跳動,觸動盤222會上下移動,由於百分表30的測杆31和觸動盤222的頂端接觸,因此百分表30可以將檢測頭33的直線位移轉變為角位移顯示在錶盤32上,即為錐面的錐面跳動的數值。在檢測過程中無需將接頭的螺紋破壞掉,解決了現有檢測技術必須破壞接頭螺紋進行錐面跳動檢測的問題。如圖4所示,所述旋轉芯軸22的柱狀本體221的底端可以設有錐形孔14。這樣檢測頭33的軸向尺寸可以設計的相對小些,提高檢測頭33的剛度,在檢測過程中,通過錐形孔14使檢測頭33上下移動以完成錐面跳動的檢測。優選地,所述檢測頭可以為耐磨材料。由於在檢測過程中,所述檢測頭與所述錐面貼合,這樣在所述檢測頭轉動的過程中會與所述錐面摩擦,久之便會被磨損,影響檢測精度。因此所述檢測頭使用耐磨材料可以延長使用壽命,提高檢測精度。
進一步地,所述百分表的測量精度小於等於0.01mm。這是為了保證測量精度,減小測量誤差,在本發明的其它實施例中也可以採用千分表等精度更高的檢測儀表。參照圖5所示,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使用上述錐面跳動檢測裝置來實現的錐面跳動檢測方法,包括如下步驟。501、將所述檢測環套旋入待測接頭的螺紋孔。502、將所述旋轉芯軸的柱狀本體插入到所述檢測環套中,所述檢測頭與所述待測接頭中的待測錐面貼合。503、將所述百分表測杆與所述觸動盤的頂面接觸。504、轉動所述旋轉芯軸的觸動盤一周,讀出所述百分表的錶盤上的變動值,以獲取錐面跳動的數值。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錐面跳動檢測方法,利用上述錐面跳動檢測裝置來實現,因此在檢測錐面跳動時可以首先將檢測環套旋入待測接頭的螺紋孔並將旋轉芯軸的柱狀本體插入到所述檢測環套中,使檢測頭與待測接頭的待測錐面貼合;然後將百分表測杆與所述旋轉芯軸的頂端觸動盤接觸,最後轉動所述旋轉芯軸的觸動盤一周,讀出百分表的錶盤上的變動值即獲得錐面跳動量的數值。在檢測過程中無需將接頭的螺紋破壞掉,解決了現有檢測技術必須破壞接頭螺紋進行錐面跳動檢測的問題。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錐面跳動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百分表、外表面設有螺紋的管狀檢測環套和旋轉芯軸;旋轉芯軸包括柱狀本體和觸動盤;觸動盤的底面與柱狀本體的頂端固定連接;觸動盤位於檢測環套的外部;柱狀本體與檢測環套的內表面間隙配合;觸動盤的頂面用於接觸百分表的測杆;柱狀本體的底端突設有檢測頭,檢測頭的頂面的傾斜角度與待測錐面的設計角度一致;百分表用於將檢測頭的直線位移變為角位移顯示在百分表的錶盤上。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錐面跳動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旋轉芯軸的柱狀本體的底端設有錐形孔。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錐面跳動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檢測頭為耐磨材料。
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錐面跳動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百分表的測量精度小於等於0.01mm。
5.一種使用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錐面跳動檢測裝置實現的錐面跳動檢測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 將所述檢測環套旋入待測接頭的螺紋孔; 將所述旋轉芯軸的柱狀本體插入到所述檢測環套中,所述檢測頭與所述待測接頭中的待測錐面貼合; 將所述百分表測杆與所述觸動盤的頂面接觸; 轉動所述旋轉芯軸的觸動盤一周,讀出所述百分表的錶盤上的變動值,以獲取錐面跳動的數值。
全文摘要
本發明實施例公開了一種錐面跳動檢測裝置及錐面跳動檢測方法,涉及檢測裝置技術領域,為解決現有檢測技術必須破壞接頭螺紋進行錐面跳動檢測的問題而發明。所述錐面跳動檢測裝置,包括百分表、外表面設有螺紋的管狀檢測環套和旋轉芯軸;旋轉芯軸包括柱狀本體和觸動盤;觸動盤的底面與柱狀本體的頂端固定連接;觸動盤位於檢測環套的外部;柱狀本體與檢測環套的內表面間隙配合;觸動盤的頂面用於接觸百分表的測杆;柱狀本體的底端突設有檢測頭,檢測頭的頂面的傾斜角度與待測錐面的設計角度一致;百分表用於將檢測頭的直線位移變為角位移顯示在百分表的錶盤上。本發明用於檢測錐面跳動量。
文檔編號G01B5/02GK102721344SQ20121022622
公開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30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30日
發明者丁殿龍, 李春祥, 牛海超, 王小雄, 胥媛媛, 郭強強, 陳世雄 申請人: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